1、衡阳市八中 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选择题 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文中把 “不娶无子 ”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答案: C 德国前进报在 1900年 6月 19 13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 “神圣的战争 ”。文章说 “如果说有所谓 神圣的战争 ,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 神圣的 民族战争 ”。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 ”在战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哪一条约 A南
2、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 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 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答案: D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这样描写: “他反复地呼吁对于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 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 ”其中 “他所领导的政府 ”应该是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3、C北京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 B 下文摘自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 “ 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 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受当其冲 ” 电文中的 “围剿 ”是指 A第二次 B第三次 C第四次 D第五次 答案: D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正确的排序是 A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
4、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A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 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 D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对外扩展的大陆政策 答案: C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 “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
5、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巴黎公社 ”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劳动群众 ”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代表 ”是指公社委员 “新政治制度 ”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 B C D 答案: B 小明去湖南某地旅游,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走进纪念坊,就好象推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纪念坊是正南北向,为四柱三拱门式建筑。仰望牌楼,坊正面中间领额是蒋中正题的 “震古铄今 ”,坊柱上还题有他的一幅对联: “克敌受降威如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 ”。据此断定该纪念坊的所在地是: A长沙 B衡阳 C常德 D芷江 答案: D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6、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 材料的 “里程碑 ”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答案: D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 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
7、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 “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欧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大家高唱 一快乐颂 曲调,歌词的意思其实是 永别了,不列颠 !”这段文字反映了英国对哪一趋势的消极态度? A经济全球化 B欧洲一体化 C世界多极化 D贸易自由化 答案: B 古巴导弹事件和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两件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争霸怎样的战略态势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全面进攻 C美苏互有攻守 D苏联全面收缩 答案: C 2
8、009年 11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报告称称二战后构建的国际体系,到 2025年将变得 “难以辨认 ”,美国霸权不受挑战的 “单极时刻 ”行将终结,一个多极的世界体系正在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 A联合国地位的提高 B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欧盟力量的加强 答案: C (咸丰、同治年间 )夷场行中写道: “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辨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 ”该诗揭露了的夷场现象最早应该出现在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答案: A 乾隆皇帝( 1711
9、1799 )曾对欧洲某一国家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该国国王。后来由于该国发生革命而使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那么 这国家可能是 A法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 A 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基础 B都有利于本国近代化的发展 C确立的途径都相同 D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答案: C 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下列对这种建筑设计风格最为合理的解读是: A这是明清时期工匠的率性而为。 B这主要是为了体现一种对称美。 C这体现着皇权至上。 D这是礼制、秩序和美的完美结合。 答案: D 下列四种官职在明朝初期都被使用,
10、然而在胡惟庸案之后还能保留下来的应该是( ) A左丞相 B右丞相 C参知政事 D吏部尚书 答案: D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 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根据图片分析下列 补子图案中属于武官的应该是答案: C 我国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 历程主要反映了 A冶炼业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耕作方式的进步 D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答案: C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答案: A 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
11、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 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都看到了 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 B C D 答案: B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
12、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 ”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答案: D 16世纪时,如果一个英国商人想到印度去收购棉花,他应该走的最近的航线为 A英国 地中海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区 印度 B英国 大西洋 印度洋 印度 C英国 地中海 红海 印度洋 印度 D英国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印度 答案: B 17-18世纪,导致西欧国家殖民争夺的主要原因 是 A倾销工业产品的需要 B争夺工业原料的需要 C资本积累的需要 D扩大市场的需要 答案: C 公民国家这一名词与下列那一国家的本质
13、特征相接近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罗马 D古代雅典 答案: D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做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答案: C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 “光荣革命 ”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 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
14、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国王地位低下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 D 汤姆在学习美国史的时候,看到一段有关美国宪法的条文,其中有一处是不符合宪法精神的,它应该是: A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 B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 C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 D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制定法律。 答案: D 综合题 ( 18分)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15、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 493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 (行省) “不得承制署置属吏 ”; 诸 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 ”;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 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 (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
16、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些重要信息 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特征?( 5分) ( 2)材料三体现了此时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针对这一问题, 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的 ( 4分) ( 3)材料四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具有中国特色。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主要差异( 6分) ( 4)以上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 ( 3分) 答案:( 18分)( 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设立郡县;( 1分)早期的县高于郡(或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边远地区等)。( 1分) 特征:元朝中央掌控行省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行省内部相互牵制;行省区划打破自然限制。( 3分,答出其中 2点即可)
17、( 2)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和一些重要的主权性权力。( 2 分)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 分) ( 3)不同点: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行政区自治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 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要高于民族区域自治。( 6分,如答法律依据不同、适用区域不同等可酌情给分) ( 4)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适应本 国国情并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增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活力,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等等。( 3分
18、, 答出其中 l点即可) (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初 ,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 (州治在今嘉兴 )。宋熙宁年间 (l068一 l077年 ),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 ,这里形成居民点 ,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 (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 ,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 ,便称 “上海镇 ”。元朝至元十四年 (l277年 ),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 ,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l291年 ),正式建 “上海县 ”,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 ,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 ,这时 ,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 “东南名邑
19、”。明末清初 ,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 ,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到 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上海县东界川沙 ,南邻南汇 ,西接青浦 ,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 63条 ,商店林立 ,鲜萃羽集 ,地大物博 ,被 称为“江海之通津 ,东南之都会 ”。 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政府庇护卖国诸贼,主签亡国条约。北京学生为国请命, 突被滥捕毒刑至 400 余人之多,高压毒手,显非空言所能挽回。此间工商界全体,于本日起一律辍业一日,誓不反顾,乞与应援,涕泣布闻。 ” (“上海商学工报联合会 ”通电 ) 材料四 中国取得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实现了世博会历史上举办国的突破。在世博会 150多年
20、的历史上, 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它将极大地扩大国际展览局在中国及全世界的影响,推动国际展览事业在中 国及全世界的普及。 上海世博会期间,预计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娱乐活动将达到 2万场,而中国 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 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 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将成为上海世博会 2万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上海世博会特别鼓励具有中国元素的原创作品在世博会上进行首演,人们共同期待着上海世博会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一个崭新起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出宋代以来
21、上海城市变化的趋势。从这一趋势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从宋代以后 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4分) 2材料二中图一工厂的出现与我国近代史上的哪些事件有关?图二中的建筑是上海的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你从历史和建筑风格的角度来向游客介绍该建筑。( 6分) 3材料三中的 “北京政府 ”指的是什么政府,上海的工商学报势力介入该事件的方式是什么,对事件的结果有何影响?( 6分) 4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的原因?上海世博 会期间以喜闻乐
22、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6分) 答案:( 22分) ( 1)趋势:渔村 小镇 大都会( 2分) 变化: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或者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2分) ( 2)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2分) 风格:中西合璧的特色( 2分) 历史: 1927年 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这里召开,宣 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分) ( 3)北洋政府,( 2分)方式:罢工、罢市、罢课。( 2分)影响: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2分) ( 4)原因: 经济:由于我国近年大力发展 经济,发展生产力使得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分) 政治:是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结果。( 2分) 目的: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水平和在世界的影响力。(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