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省金华一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doc

    • 资源ID:341319       资源大小:34.5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省金华一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doc

    1、浙江省金华一中 2011届高三 10月月考(历史) 选择题 春秋左传描述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这里 “古之制 ”是指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推恩令 答案: C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生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 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 ) A B C D 答案: D 唐会要卷

    2、八六记载: “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这样的规定说明了 唐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获得利益 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唐代政府的有些措施对商业发展有利 A B C D 答案: D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 “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 “小户 ”“听大户呼织 ”、 “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 C 南都繁会图卷(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京的盛况。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

    3、为中心,表现纵横的街市,市面店铺林立,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车马行人摩肩接踵。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南京是当时全国性商贸城市 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南京等地商业的繁荣 C南京曾是明朝的统治中心 D我国最早的广告在明朝南京出现 答案: D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 “威严庄重 ”,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 ”,汉的 “凝重 ”,六朝的 “消瘦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元的 “粗壮豪放 ”,明的 “敦厚繁丽 ”,清的 “纤巧 ”。这里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清新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4、( ) A宗法制、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 “罢黜百家 ”、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 ”思想 D宗法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答案: D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 “某地区 ”应该是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中国古代)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 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能够论证 “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

    5、发展的因素 ”的主要依据是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 ( ) A主要用于购买良田美宅 B主要用于生活的挥霍浪费 C主要用于向封建官府交纳赋税 D主要用于投资官营手工业 答案: A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 ) A B C D 答案: B 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增加了 “节制资本

    6、 ”的内容,其要旨是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由此可知,其主要目的是 ( )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答案: B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 A电影 B广 播 C报刊 D电视 答案: C 法国史学家 K波米昂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革命 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

    7、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 ”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 “革命 ”定义的有 辛亥革命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邓小平改革开放 ( ) A B C D 答案: D 1886 年以前,茶叶、丝是中闰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 19世纪末的中国 (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答案: C 1957年 7月 31

    8、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 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 抱着狐狸精当美女 ,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 B “包产到户 ”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答案: C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 “斑马式 ”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中外朝制度 B刺史制度 C郡国并行制度 D郡县制 答案: C 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

    9、。民间俗语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里的 “州官 ”,其最早的职能应是 ( )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 答案: B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 “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巧合 鸦片成为引发战争的原因是个偶然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密切相关 ( ) A B C D 答案: B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10、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 “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 ) A建立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抢占租借地 D划分势力范围 答案: B 孙中山在回忆 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 “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这种现象得以改变应该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太平天国运动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 D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 “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

    11、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答案: A 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 ) A “开化早 ”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精神 B “揖美追欧 ”主要指仿效美国实行联邦制 C “飘扬五色旗 ”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D “世界和平永保 ”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答案: C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12、 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短暂的春天 ” 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 ) A B C D 答案: D 有学者认为,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其中 “第一次巨变 ”是指 ( ) A由闭关到开放 B由专制到共和 C由落后到富强 D由愚昧到科学 答案: B 1937年 7月,中国共产党郑重承诺: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 ”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实现了与国民党再

    13、度合作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 C放弃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 答案: D 阅读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答案: D 综合题 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 “瓷都 ”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

    14、。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 58 座,资 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 20 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 “官搭民烧 ”,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

    15、到二三百座 。清代御窑仅 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万历年间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分) ( 2)材料二中提到的 “官窑 ”“民窑 ”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生产目的有何不 同?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 “民窑 ”崛起的原因。( 6分) (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 1分)依据材料三说

    16、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 1分) ( 4)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景德镇制瓷业在近代的发展情况,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至少答出两种)( 2分) 答案: 瓷土资源丰富;有很好的燃料 松柴;昌江便于运送、淘洗,提供了碎土的动力;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的加入;朝廷烧制贡品的推动 。(只要写出 4点即可)( 4分) 官窑属于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属于民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 6分)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工场。依据:雇佣关系的出现, “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 ” “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 (

    17、2分) 上网、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去景德镇实地调查。( 2分)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总体发展趋势良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 20世纪 50年代初到 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 10%和 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5%6%。 中国 19521983 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教据绘制) 材料二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 (单位:元人)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1985年 456 551 724 963 1164 2008年 4

    18、533 6195 10345 17888 26982 2008年比 1985年增 长(倍) 8 9 10 2 13 3 17 6 22 2 材料三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

    19、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 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摘自 2010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 1)读材料一图表, 19531983 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 了几次波折。结合史实,分别概括图表中时期 I和时期 I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 其原因。 19781983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什么?( 10、 分) ( 2)分析材料二表格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10分) ( 3)依据材料三,中

    20、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重申了哪些经济发展 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全会提出了哪些建设性主张?( 6分) 答案:( 1)时期 I( 19531957 年) 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分) 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 4分。答出四点即可) 时期 II( 19591965 年) 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 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分) 原因: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 ”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

    21、整。( 2分) 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政策。( 1分) ( 2)现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4分) 原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经济体制不完善;分配方式多元化;分配调控制度不健全等( 6分) ( 3)战略:扩大内需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分) 主张:加快发展经济,注重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完善分配体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注民生、扩大就业( 4分,答出 4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

    22、公正的, 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 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 ,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 “五条誓文 ”。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 1 材料三 1898年 6月 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

    23、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 “诏定国是 ”,其目的是 “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 点)有何不同?( 6分) ( 2)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分) 答案:(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 2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2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分) ( 2)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2分);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分)。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省金华一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doc)为本站会员(sumcourage2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