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安徽安庆市2010年高三第二学期重点中学联考文综试题.doc

    • 资源ID:341207       资源大小:34.7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安庆市2010年高三第二学期重点中学联考文综试题.doc

    1、安徽安庆市 2010年高三第二学期重点中学联考文综试题 选择题 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实际上 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 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领 C重建了新的生产关系 D促进了华夏民族融合 答案: A 下表为 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简表:以下是据该简表所得出的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B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 C经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D苏联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美苏争霸有关 答案: B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发表的关于欧洲前途的著名讲话中提出,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 “从大西洋到

    2、乌拉尔的欧洲 ”。 “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苏联不复是现在这样的苏联,而成为俄国。 这个提法只是一种历史的预见 ”。能够证明戴高乐历史预见的事件有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 欧盟东扩 A B C D 答案: C 19世纪初的一则名人讣告是这样评价该名人所研制的成果的: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 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这里的 “它 ”是指该名人研制的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计算机 答案: A 恩格斯说: “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有另一

    3、个人来扮演,这点可以由下面事实证明,即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克伦威尔和罗伯斯庇尔等。 ”恩格斯这段话的基本观点是 A历史可以任意假设 B英雄人物可以决定历史进程 C历史的发展完全是偶然的 D时势造就英雄人物 答案: D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 “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个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 其实选举谁都差不多。 ”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A两党的意见趋于一致 B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C国民的民主素质比较高 D所谓选举,不过就是做戏 答案: B “一些思想家仍是传统的基督徒,而有些人渐渐成为无神论者。

    4、”这一现象发生在 A古代希腊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 D 当代学者提出了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的观点。其中 “第一次巨变 ”是指 A由闭关走向开放 B由专制走向共和 C由落后走向富强 D由愚昧走向科学 答案: B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中的 “他们 ”是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A “制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 A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B地区、行

    5、业间的社会分工发展 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D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高 答案: B 史学家钱穆指出: “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说的 “制度 ”是 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综合题 国家的主权从何而来,这是古今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认为: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认为: “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认为: “(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

    6、或加提升、或加贬斥;或生、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 材料三 袁世凯称帝时宣称: “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 ” ( 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阿奎那和詹姆士一世观点的异同。 (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一理论最早体现在近代中国的哪部文献中?从袁世凯的这种言论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答案:( 1)思想:君权神授。目的: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

    7、 6分) ( 2)异:阿奎那认为君权由上帝授予,所以教权高于神权;詹姆士一世认为君权由上帝授予,所以王权至上、不受限制。同:君主在世俗社会中专制。 ( 3)人民主权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信息:(此问开放,按思维层次从低到高给分。 低:体现出袁世凯的虚伪性 中:体现出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高:体现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有这些(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 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

    8、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 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 二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当时( 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 “边际获利递减率 ”);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 “

    9、开创 ”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 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 “浪费人力的文化 ”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 “非当务之急 ”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 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

    10、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 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贾雷德 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 (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 (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答案:( 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落后。 ( 2)认同。中国传统的 “学而优则仕 ”“唯有读书高 ”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

    11、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认同。中国科技在公元 1400年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代(公元 1400年前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失落的年代。( 8分,任答一种观点即可) ( 3)都认为在 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 对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 10分) ( 4)缺乏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专制制度对科技人才的束缚;相对封闭和相对富庶的大陆造成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10分)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安庆市2010年高三第二学期重点中学联考文综试题.doc)为本站会员(rimleave22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