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河北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上四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 “异端 ”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欧美民主、自由思想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仅仅是一些自然科学和音乐等艺术类的知识,还有天主教思想,故排除掉含有 的选项,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 ) 反传统反教
2、条 反封建专制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明显的带有对封建专制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发展的产物,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评价 王夫之说: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 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天下 非一姓之私也 ”是在批判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思想,没有提到私有制和
3、中央集权的问题,故排除 BD,王夫之当时还是仅限于批判旧社会,还没有先进到提出新的理想社会的程度,故排除 C,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王夫之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 点中属于他的是 ( )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B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C “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 D “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是道家老子的思想, B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C是宋明理学的思想,只有 D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王夫之
4、有一湖南籍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这位士人是 (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魏源 D曾国藩 答案: B 试题分析: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衡阳县人,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后辗转流徒,四处隐藏,隐居石船山, 潜心著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教育、伦理、文字、天文、历算及至佛道等,尤以哲学研究成就卓著,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王夫之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 “实学 ”,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经世
5、致用 D民主科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经世致用是指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 ,不要空谈 ,要活学活用,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 顾炎武说: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被后人归结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上升为
6、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 顾炎武认为, “王 (阳明 )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顾炎武主张 “经世致用 ”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 “心学 ”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 “心学 ”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全面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不综当代之务 ”说明 A正确, “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 ”说明 BC正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顾炎武主张全面废除儒学思想,而是认为心学已经背离了儒学的宗旨,所以他是提倡儒学的,故选 D
7、。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 黄宗羲认为: “然则其 (封建国家 )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 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是在批判封建君主制下,法律为君主一人之法,是人治的表现, “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指的是先制定一部法律,然后再由人去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君主),这指的是法治,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8、黄宗羲的法治思想 下图中的条幅是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与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提出者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他的主张除了前述之外,还有主张 “法治 ”、 “工商皆本 ”等,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肯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见解 “与世不相入
9、”,只能 “藏之后世 ”。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家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答案: A 试题分析:李贽所写的著作都是批判当时正统的主流思想理学及孔孟之道的,这在当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期是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著作 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 “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
10、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孟子的主张,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是顾炎武的主张,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是理学家的主张,李贽是反对理学的这种思想的,故只有 B是李贽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主张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 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
11、曝其罪。 四库全书总目 别史类存目 材料二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贽的历史观主要包括哪些?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 “悲剧 ”属于 “他所生活的时代 ”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抨击孔子,民本思想。 (2)政治上: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力量。 思
12、想上:明朝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概括 ”,所以由材料一中的 “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 ”和 “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 ”可以看出其历史观包括抨击孔子,民本思想。 (2)由材料二中的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再结合李贽所生活的明朝末期这个时间及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李贽的 “悲剧 ”其实是由当时没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所以从上述三个角度去思考封建制度的表现并表达
13、出来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 “清学 ”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于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于时,足负起衰之责;而魏、侯、申、吴,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君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 清史稿 列传二百七十一 材料二 (黄宗羲 )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
14、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 清史稿 列传二百六十七 材料三 (顾炎武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过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群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 清史稿 列传二百六十八 材料四 亡考 (王夫之 )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
15、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 王 (注:王夫之之子 )大行府君行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乾盛世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政策。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所述,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风有哪些共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 答案: )一方面提倡文化,重视教育;另一方面又大兴 “文字狱 ”,推行文化专制政 策。 (2)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3)康乾盛世时,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繁荣、文教昌盛。当时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大多数知识分子脱离现实,远离生活。 试题分析: (1)题
16、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回答。所以由材料一中的 “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君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 ”可以得出政策之一是提倡文化,重视教育;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清朝统治者为了压制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清意识,又大兴 “文字狱 ”,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2)题目要求 “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所述 ”进行比较,去寻找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学风的共同点。根据材料二中的 “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 ”、 “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 “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 ”和材料三中的 “(顾炎武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
17、书 ”、 “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过勘 ”、 “凡国家典制、群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 ”以及材料四中的 “(王夫之 )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 ”、 “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必详慎搜阅 之,而更以见闻证之 ”等信息可以得出三者都具有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3)上述三人的注重实学的学风恰恰从反面说明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随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大多数知识分子脱离现实,远离生活的现实。而当时三位思想家都勤奋好学,则从正面验证了当时正值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繁荣、文教昌盛的社会现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