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高考名师推荐历史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带解析) 选择题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出现许多可喜的变化,究其原因,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合力推动 国共两党已开通高层会谈渠道 两岸政府已实现 “三通 ” 香港、澳门地区 “一国两制 ”的成功实践树立了榜样 台湾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体育强盛,使大陆民众形成向心力 A B C D 答案: A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 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 “分离 ”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 “相逢 ”
2、最早应该在 20世纪 80年代 C “太痛 ”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 “太美 ”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 “一国两制 ” 答案: D 观察下列图片。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 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 1953年钱大钧作)和选民证( 1953年) 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 B C D 答案: B 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这里的 “制度 ”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
3、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A 老照片是尘封的历史。下面两幅图片共同见证了新中国 ( ) A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组成 B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 答案: A 2002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乡淳风桥村村委会公开拍卖本村的两辆公车。之所以卖掉,是因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 70多名村民代表提出:村里经济还相对落后,绝不能这么铺张浪费。会议表决通过了卖掉公车的决定。这反映了 ( ) A直接民主更符合中国国情 B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C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D中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升 答案: B 1953 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
4、 “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 ”这主要是为了 (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答案: C 下面四个省份率先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是 ( ) A B C D 答案: B 综合题 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的荣与辱、兴与衰 ,无不同国共两党或亲密相处或怒目相向有关。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 ,以台湾为 依托 ,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 ,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 ,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 ,更要准备 “反攻大陆 ”。
5、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 “反共抗战 ,复国建国 ”。他的如意算盘是 “一年准备 ,二年反攻 ,三年扫荡 ,五年成功 ”。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 ,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 ,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 ,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实现统一 ,就要有个适当方式 ,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 ,实行第三 次合作 ,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 ,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 ,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 ( (2)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 “适当方式 ”是什么 后来又有何发展 (3)据以上材料谈一谈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 (1)材料一 :台湾致力于 “反攻大陆 ”。材料二 :平等协商、和平统一。 (2)平等会谈 ;“一国两制 ”。 (3)两党友好相处 ,国家完整统一事关国家兴衰 ;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心愿 ;统一是国家内政 ,不允许外来势力插手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