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201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马克思说: “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对此可以这样理解 A哲学在世界之内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 答案: B 试题分析:作答时注意题中 “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 ”,但同时还强调了 “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因此告诉我们哲学不在世界之外,也不在世界之内,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答案: B正确, 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哲学的作用,因此 C不符合题意; D和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
2、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题中只要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因此答案: D正确; A不符合题意; B和题意无关; C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蝴蝶效应 ”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 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
3、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回答下题。 【小题 1】 “蝴蝶效应 ”表明 A事物 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小题 2】 “蝴蝶效应 ”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4、 【小题 1】试题分析: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材料中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说明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联系具有普遍性,答案: C正确; AD不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 【小题 2】试题分析: “蝴蝶效应 ”体现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和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符合题意; “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的说法错误 ; “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的说法错误
5、;答案: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与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都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因此答案:B正确;题中强调了量的积累,不是强调要重视事物的质变,也不是积极促成质变,因此 AD不符合题意; C强调的是量变的特点,和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在各种比赛中,有人尽管具备争金夺银
6、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材料中有人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体现了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答案: B正确; AC 不符合题意; D无限循环的说法错误,应是循环往
7、复,不断向前。 考点:本题考查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 ”。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安和 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同质 ”与 “不同质 ”指的是相同性质的事物和不同性质的事物,而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此矛盾双方不是同质还是不同质的问题, 不符合题意; “危 ”和 “安 ”相互
8、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符合题意;答案: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 下列属于矛盾分 析法的叙述有 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互联网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着的双方,矛盾双方的力量经常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当双方的地位发生变化是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所以, “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的比例 ”是不对的。互联网作为客观事物有它的不同方面的属性,但这些属性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有当他与人的需要和利益发
9、生联系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对它作出不同的价值评判。所以, “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是不正确的。答案:只能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分析法。 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 吃鸡,其子甚怨。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故事的内涵,故事中强调了为解决家中鼠患,这时猫抓老鼠是主要的,而猫偷
10、吃鸡是次要的,因为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体现了认识事物时我们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因此答案: B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 Windows Vista研制成功后,微软的步伐并没有停息。他们研发了界面更加绚丽,内核更加完善、更加安全的操作系统 Windows 7,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微软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这启示我们 要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要发扬大胆抛弃一切的革命批判精神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
11、自己发展自己,微软在 Windows Vista研制成功后,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界面更加绚丽,内核更加完善、更加安全的操作系统 Windows 7,体现了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要坚持辩证否定观,也就是要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符合题意;答案: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 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过去, “温饱 ”是人们的生活中最重要 的问题,因此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都是 “你吃了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
12、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不再为吃不饱而担心,反而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肥胖成为影响人的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漫画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符合题意; 说法错误;答案: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矛盾的特殊性。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的
13、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体现了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符合题意;材料中的 “支持你们 ”, “拉着你们向前 ”和 “推翻你们 ”,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并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步, 符合题意; “支配 ”的说法错误; 不符合题意;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回答下题。
14、【小题 1】实现 “中国梦 ”必须坚 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 B C D 【小题 2】中国 “梦 ”是国家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这就需要我们 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1】试题分析: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
15、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说法错误; 和题意无关;实现 “中国梦 ”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符合题意;要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符合题意;答案: B正确。 【小题 2】试题分析: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符合题意;题中没有体 现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不符合题意;实现中国梦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符合题意;题中没有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不符合题意;答案: B正确。 考点:本题考
16、查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某视频中,一只小猫头被人用大手轻轻抚摸它瞪大了眼睛傻气而乖巧,网友皆呼 “萌 ”。但科学研究表明,它的 “萌态 ”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既要看到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人们看到猫被轻轻抚摸瞪大了眼睛傻气而乖巧的 “萌 ”,但并不知道它的 “萌态 ”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也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现象,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答案: 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问题具
17、体分析,AB不符合题意;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因此 C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事业有成的查晓元在 47岁时放下一切,来到环境恶劣的宁夏西海固支教,一待就是九年。有人觉得他很亏,小张却认为查晓原活得很 “值 ”,因为铺满金钱的道路并不一定通向人 生的幸福,他在支教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满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张的理由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只有创造价值,才能享受价值 B小张的理由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满足社会需要和实现自我满足是统一的 C小张的理由不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人生价值的全部内容 D小张的理由不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奉献社会是第一位的
18、,不应强调个人满足 答案: B 试题分析:小张认为查晓原活得很 “值 ”,理由是他在支教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满足,体现了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因此答案: B正确,排除 CD选项; A“只有创造价值,才能享受价值 ”的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一个女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母亲、女儿、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普遍性 D联系的主观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题中一个人
19、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答案: A正确;联系的客观性指的是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显然不符合题意, B 排除;C不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因此答案: 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这一观点 A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更有意义 D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答案: A 试题分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为 “不出户,知天下
20、;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也就是不通过实践,就能知天下,知天道,反而是行的越远,知道的越少,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因此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说明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是不容混淆的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同一方
21、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因此题中强调了真理的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答案: A正确;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因此 B说法错误; C说法错误; D和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 哲学的本意是指 A自然之学 B聪明人的学问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和英文中,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因此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本意。 下列说法属于世界观的是 A相隔一定的时间就会发生
22、日全食 B张三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闻鸡起舞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答案: C正确;由世界观的含义可以得出, ABD不属于世界观,因此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观的含义。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分别为: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 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 希格斯。物理学属于 A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B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C关于人的知识和思维的知识 D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知识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
23、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因此答案: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具体科学。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答案 : C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课本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
24、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因此答案: C正确, BD不符合题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不是基本问题, A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上,不同的哲学派别、哲学家们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据此回答下题。 【小题 1】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小题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小题 3】上述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黑格尔 康
25、德 休谟 费尔巴哈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试题分析: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部分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答案: B正确; AD 说法错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C不符合题意。 【小题 2】试题分析: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部分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
26、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因此答案: C符合题意。 【小题 3】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较为简单。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但也有部分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因此 符合题意;答案: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下列观点中体现唯物论思想的有 “心外无物 ”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气者,理之依也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唯物主义和唯
27、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是唯心主义观点, 是唯物主义观点, 是是唯心主义观点, 是唯物主义观点, 是唯物主义观点, 是唯物主义观点;因此答案: 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据此回答。 【小题 1】哲学史上的 “两个对子 ”是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 B C D 【小题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辩证
28、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在前,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斗争在后 形而上学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 辩 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1】试题分析: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因此,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两个
29、对子 ”,答案: B正确。 【小题 2】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基础知识记忆点,较为简单。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此 符合题意; 说法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 “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乙说: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是 A前者正确,后者错 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
30、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因此物质是永恒的,而具体物质则是暂时的,因此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
31、: D 试题分析: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关于动静关系的朴素辩证法命题,意谓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他明确肯定运动和静止是气化过程中呈现的两种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根本的,静止是相对的、派生的,因此 C观点与题意相符;AB 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C说法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本题考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 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规律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
32、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此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 符合题意;规律是本质的联系,因此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符合题意;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而不是现象,因此规律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符合题意; 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因此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含义。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 “千里莺啼绿映红 ”,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杨慎的观点 A强调文学创作要尊重创作的客观规律 B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C没有看到艺术想象并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D认为
3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而杨慎的观点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 ,则没有看到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即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因此答案: 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重客观规律, A不符合题意; C说法错误; D和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两种观点的最根本区别是 A是否承认人有能动作用 B是否承认人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C人的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 D是否承认做事情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时
34、注意题中能为无米之炊和难为无米之炊的区别,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认为是否有 “炊 ”,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是典型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两种观点的最根本区别是:是否承认人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答案: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孔子说: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中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体现了
35、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符合题意; “听其言而观其行 ”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同时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 说法错误;答案: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简答题 德国团结报曾推出过完全手写的头版,意在警告人们不要因为使用电脑书写而荒废了手写技能。对此,社会上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电脑书写可以提高书写效率,符合时代潮流;第二种是,电脑书写使人产生依赖,造成提笔忘字,不宜过度使用。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 分别 简要评析这两种看法的 合理性 。( 14分) 答案:评析第一种看法: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
36、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电脑书写虽然有缺陷,但它可以提高书写效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事物。我们应该积极促进它向前发展。 评析第二种看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电脑书写产生依赖是长期使用电脑书写的结果,这种依赖必然会引起质变,造成提笔忘字。因此,对待电脑书写我们应该坚持适度原则。 试题分析: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唯物辩证法,要求分别评析两种看法的合理性,因此作答时要对题中两种观点分别进行评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第一种看法,主要从新事物的含义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二种看法,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37、结合材料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新事物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 “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 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 好权、用好权。 ” 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 “分类设岗定责 ”、 “民情日记 ”等形式,帮助 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 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 上述材料共同体
38、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 4分)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 12分) 答案: 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4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 对根本政治问题和权力的认识,通过广汇民意、广集民智作出决策,着力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3分)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分) 把群众放在首位、秉持正确权力观、问计于民、帮助再就业等,实践了群众路线,坚持了群众观点,巩固了群众基础。( 3分) 试题分析:作答时注意本题涉及到两个问,一是价值观的作用,为课本基础知识,较为简单。价值观对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问,作答时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认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次注意题中设问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因此答案:主要涉及到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