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3-2014年甘肃兰州五十五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36694       资源大小:32.2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3-2014年甘肃兰州五十五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3-2014年甘肃兰州五十五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步最主要在于 A打破了 “一大二公 ”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三项是 D项的具体表现,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进步的表现,三项都不全面, D 项是高度的概括。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

    2、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大中城市 C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对内改革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能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农村是因为新中国初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的错误路线对农村经济的破坏性最大,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58年中国钢产量达到了 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钢刚只有 800万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党中央掀起大炼钢运动 B大跃进造成的 “左 ”倾错误泛滥 C全国人民建立的土高炉,技

    3、术不合格 D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三大改造完成于 1956年底,不是在 1958年的大跃进期间,所以 D项符合题干要求。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大跃进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1927年到 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D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内容是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影响,所以排除

    4、 A 项。 B项内容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 B项。D项错误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作用 一位剧作家想写一部有关北宋的历史剧,为了重现北宋商业的繁荣景象 ,设计了以下四个场景。其中,哪一个场景是不符合事实的 A娱乐场所瓦肆里说书人正在说汉武帝外传 B “王记 ”锦帛铺在东京临街设立 C广州的市舶司正在对来往船只征收商税 D马可波罗一边欣赏汴河沿岸风光,一边品尝酸甜的葡萄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可波罗是在中国元朝时期来到中国的,所以 D项的现象与宋代的史实不符合,其他三项反映的内容都与宋代的史实相符

    5、,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鸦片战争后,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这意味着 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依据这个背景来分析题干备选项,第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择 C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开 始 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

    6、要适合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决本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A项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但它是发展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问题,并且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并没有体现出二者相违背的问题。 D项内容是生产的速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生产关系,所以排除 D项内容。 B项是无关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英国首相 1898年说: “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 1830年或者甚至 1860那样 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牵涉

    7、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赞同 “门户开放 ”政策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C列强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帝国主义联合绞杀义和团 答案: B 试题分析: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于 1899年,而材料中内容是 1898年,所以 A项错误。 C项为无关项, D项内容在时间也不相符合,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重农抑商 B南稻北粟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我国

    8、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变化,牛耕的出现是中国农用动力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出现使农业生产上的深耕有了重要的保证,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刀耕火种 D千耦其耘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材料要求的是农业耕作方式,不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其他特点。男耕女织是经营方式,不是耕作方式,所以排除 B 项。 CD 两项是无关项,它们是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的特点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古

    9、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牛当家 B小满芝麻芒种谷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黄牛过河各顾各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内容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排除 A项。 B项是历法的内容,所以排除 B项。 C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 1840年鸦片战争以

    10、后,不是在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故 A项错误。 C项与 A项内容意思相近,所以也不正确。 D项是错误项 ,并且与材料内容无关。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左传记载: “(鲁国的征税方法)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材料表明了 A井田制彻底瓦解 B公田数越来越多 C均田制不断推行 D土地私有得到承认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决本题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材料材料的出处,鲁国的初税亩表明井田制开始崩溃,土地私有制开始得到承认,第二个关键是材料中的 “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表明私田开始征税,表明私田开

    11、始合法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私有土地的确立 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A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兵役徭役繁重 D境恶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决本题需要明确三次北民南迁的背景,然后对比备选项来分析解决。 A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C项是无关项,与三次北民南迁的原因无关。 D项内容符合第一次南迁的原因,不符合其他两次,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人口南迁 文明史纲一书中写道: “( 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 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 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

    12、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理解不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不公现象,所以排除 A项。 C项内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与政府腐败无关。 D项错在必然两个字上,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3、 ”的现象, “机工 ”是 A资本家 B雇佣工人 C奴隶 D地主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材料中的 “机工出力 ”表明机工是劳动者,而出资的机户则是早期的资本家,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 A实行 “引进来 ”战略 B实施 “走出去 ”战略 C建立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因为中国此时的对外开放发生了由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的变化,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坏 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井田制基础 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翻译成白话文即是私田合法化的现象破坏了井田制度,与分封制的崩溃无关,所以排除 A项。 B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 B项。 D项是材料内容出现的根本原因,不是反映的实质问题。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井田制的崩溃 同学们看到下图报纸,议论纷纷,下列议论中正确的是 这张报纸是假的,因为它报道的是假新闻 报纸

    15、是真的,如实地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 报纸是真的,花生亩产量 3241斤是假新闻 报纸是真的,如实反映了当时的浮夸风这一社会现象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虚假产量等问题,所以报纸是真的,但农产品的产量数据是假的,所以第一二项错误,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世界市场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 两次工

    16、业革命 B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C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 北伐战争 D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放浦东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内容的正确顺序是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所以排除 A项。 B项的正确顺序是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现代化道路,所以排除 B项。 D项内容间的关系不存在着等级关系,它们是平行的关系,所以 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17、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简答题 新航路开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世界的进步。结合这些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 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 ( 2)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请各举两例? (4分 ) ( 3)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分 ) 答案: (1) 资本原始积累 (2) 根据情况给分 (3)根据情况给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首先分析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教材内容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很重要而全面的表述,认真对比筛选然后得出结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主要目的很明显,即是为了资本主义的生存与

    18、发展,依据这个原则可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 2)第二问,有关于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的问题,要从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出发来分析,注意不要混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同时也要注意是突出的成就,需要举出来的是代表性的成就。 ( 3)解决本题需要从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与内容 上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是西方人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重大活动,所以它的影响应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表现并且反映出来。注意回答时要从大的方面,从主要的方面回答即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 综合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

    19、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 “自由放任 ”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 “计划经济 ”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 问题: (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 “自由放任 ”模式和 “计划经济 ”模式 产生的消极影响。 ( 3分)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 “自由放任 ”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 3)为修正 “计划经济 ”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

    20、“计划经济 ”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5分) (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 得出什么启示?( 4分) 答案:( 1)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3)缺乏正确的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试题分析:( 1

    21、)第一问,有关于自由放任 ”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的问题,可以依据 1929年至 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来分析归纳。这场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自由放任模式的消极影响,所以依据这个来分析即可。苏联的 “计划经济 ”模式的弊端很明显,只要依据这个弊端的表现来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即可。 ( 2)第二问,有关于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 ”模式的问题,解决本题只要明确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即罗斯福改革的实质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有关于这种变化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问题,不要错答成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3)第 三

    22、问,有关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的问题,需要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从改革内容及改革的效果上来分析即可。有关于 2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 “计划经济 ”模式,其表现是什么的问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 90年代的变化,不是七十年代的,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改革开放。 ( 4)有关于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的问题需要对前三问的答案:进行整理与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中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加市场的模式,美国的国家干预经济也是如此,这二者 的相同点即是这个内容。有关于启示问题,需要从上述材料内容有成有败的经验与教训

    23、入手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交通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 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 1830 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将蒸汽机安装在货 车上,这方

    24、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 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 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 1838年,英国已拥有 500哩铁路;到 1850年,拥有 6600哩铁路;到 1870年拥有 15500哩铁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 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l 34 9 19 1900年 760

    25、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 。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 “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 天下 ”,而且宣言 “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 “毅然兴办 ”,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 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 “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

    26、立前,福建通往省外的铁路曾进行过 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过修建计划。新中国成立后,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 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不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 “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 ”1951年国庆期间,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又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福建省委认为,修建福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 1954年 9月,铁道部确定由铁道兵担任鹰厦铁路的施工。 1957 年全线开始正式通车,全长约 70

    27、0公里。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当时福建 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 1830年到 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10分) ( 2)据材料二,归纳 19 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10分) ( 3)概述材料三中各派对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5分) ( 4)鹰厦铁路是我国 “一五计划 ”的重要建设项目。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该铁路能建成的原因及通车后带来的影响。( 7分) ( 5)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

    28、铁 路交通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3分) 答案:( 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的推广。原因: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 (代议制的完善 )使政局稳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 ( 2)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或答欧美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美洲地区最为迅速;亚、非、澳等地发展落后 )。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 ( 3)刘铭传、李鸿章等倡议修铁路;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守旧

    29、势力极力反对 。 影响:第一,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第二,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第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 4)原因:爱国华侨的倡议;地方政府的努力;中央政府的支持;铁道兵的艰苦奋斗;苏联的援助。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 影响:改变福建交通闭塞状况;对福建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巩固东南国防。 ( 5)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重大成就;交通是人 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铁路交通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民族独立,使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试题分析:(

    30、1)第一问,有关于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的问题,可以转化成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问题,因为铁路运输业就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产生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之一。有关于,分析从 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的问题,可以从铁路本身的特点来分析归纳。 ( 2)有关于归纳 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的问题,首先需要读懂材料中的数据,从表格中的数 据归纳出特点,也可以从当时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状态来分析。有关于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的问题,需要分类进行分析,依据铁路发展的特点来分析其原因,分成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国家铁路发展的原因及落后国家与地区的铁路发展的原因依据各自的

    31、社会发展状况来分析。 ( 3)第三问,有关于概述材料三中各派对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态度的问题可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整理。分析时要注意各派主要观点的不同之处,以便很好的区分。有关于分析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的问题,可以从其积极的与消极的两个都方面分析,但要侧重突出其积极作用。 ( 4)第四问,有关于 分析雁厦铁路能建成的原因的问题,首先从材料内容归纳整理,然后再结合中国当时候的社会现状来分析整理。主要从政策上进行分析。有关于通车后带来的影响问题,需要从铁路对经济发展及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来分析整理。 ( 5)第五问,对于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认识需要回答近代铁路发展的历程、铁路发展的重大作用。在分析历程时要注意分析铁路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铁路发展的重大作用需要分阶段进行分析,但不注意它们的共同作用,要注意铁路的积极作用的利用问题。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中铁 路业的发展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变化 新中国的铁路业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2013-2014年甘肃兰州五十五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