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3-2014年湖北孝感市七所普高联考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36676       资源大小:40.5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3-2014年湖北孝感市七所普高联考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3-2014年湖北孝感市七所普高联考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雅典人之所以当时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 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矛盾正在激化。导致两者矛盾尖锐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贵族占据国家实权 公民大会权力很小 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 债务奴隶制存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选择经济因素,选项中的各项都是导致富有者和贫穷者的矛盾正在激化的因素,但是经济因素只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公元 997年,宋廷岁收 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0

    2、00多万缗,收支却亏 1500多万缗, “民贫乏食 ”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吏治腐败 C兵力不足 D起义频繁 答案: B 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前,北宋收入增加了,仍然入不敷出,导致民贫而反,主要原因是吏治腐败导致的,其他都不是根源,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A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 B “摧制兼并 ”,阻抑 “侵牟 ”和 “蚕食佃民 ” C “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 D “清查瞒田 ”并 “据其纳税 ” 答案: A 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时遵循的原则是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 “因天下之

    3、力以生天下之财 ”指的是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产生全天下的财富,收取全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全天下的消费,正好符合其原则,故选 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减轻农民负担 B限制高利贷、大地主剥削 C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积贫,达到富国目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都是希望扩大税源,同时又不增加农民的负担,所以是想要改变积贫局面,达到富国目的,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认为 “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4、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是指王安石认为公私穷困都是因为没有好好理财,所以应该选择跟理财有关的措施,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答案: C 试题分析: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未能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和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未能 解除财政危机,故选 C。 考

    5、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 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 B重农抑商,募役法 C奖励军功、将兵法 D奖励耕织、青苗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户籍什伍制实际上是一种连坐制度,保甲法也是一种连坐制度,两者都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二次采取的措施,故选 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比较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有利

    6、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应该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比较 马丁 路德认为:人的 “原罪 ”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 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 “教随国定 ”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的这一主张是指的因信称义,即信仰耶稣即可得救,这就否定了天主教所宣扬的神学权威,降低了天主教会的作用,故选 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欧洲的

    7、宗教改革 因信称义 加尔文认为 “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 ”由此,他要求人们 信仰上帝 严格道德标准 过节俭生活 放弃自身奋斗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先定论强调后世的努力,鼓励现实生活中要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故 的表述不符合题意,选择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先定论 下列对宗教改革历史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D直到 19世纪它始终为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

    8、本主义制度提供重要的思想武器 答案: D 试题分析: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影响没有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 赫 乔 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教皇是 “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所以是想说明宗教改革是一场反

    9、对封建世俗的君主的政治斗争,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的本质 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 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答案: D 试 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通过发布诏令的方式,命令朝臣改说汉话,但是对于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允许不全改,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在朝堂之上说汉话,不改的要降职罢官,但不是对多有

    10、官员,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应该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梭伦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颁布 “解负令 ”,有关这一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A它解除了平民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 B遗嘱法是解负令的重要内容 C债务奴隶制废除后,奴隶制在雅典废除

    11、D为了有效实行 “解负令 ”,梭伦对贵族丝毫不让 答案: A 试题分析: “解负令 ”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但雅典并未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故选 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解负令 梭伦改革是古代雅典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它被称为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的原因有 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 政治机构改革 “解负令 ”的颁布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一题实际

    12、在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因为梭伦改革的内容使得它被称为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根据所学知识, D为正确答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内容 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上成功的改革之一。对于梭伦改革成功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B梭伦自身的努力及有效的改革措施 C梭伦奉行的折中原则 D平民和贵族的一直支持 答案: D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因为奉行折中原则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但也因为这个原则,平民和贵族并不一直支持他的改革,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成功的原因 战国策 秦策: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正度量 ,调轻重,决裂阡陌,教

    13、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 “正度量,调轻重 ”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商君 “正度量,调轻重 ”是指统一度量衡,这主观上是维护秦国 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措施 下列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实行二十等爵制 实行连坐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战斗力上发

    14、挥了其作用,将士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这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燔诗书而明法令 ”是在思想领域内对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保障,故选 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秦国的广大农民在看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如下图 ),主要是因为 连坐制度可以使他们远离刑罚的惩罚 奖励耕织刺激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奖励耕织刺激了自耕农生产的积极性,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

    15、这些都有利于改善自耕农的处境,所以他们高兴,而 是不符合史实的,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废除秦国旧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C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应该从封建经济发展的角度最能体现社会发展,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 ) 井田制瓦解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

    16、政权 百家争鸣 争霸战争频繁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正好处于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在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新现象出现,题干中的所有选项都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时代特征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先进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北魏是个少数民族,来到黄河流域后采用的先进经济形式应该是汉族地区的经济形式,即封建经济,这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就是先进的,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17、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A基层政权组织 B赋税制度 C民族政策 D按人口分配土地 答案: D 试题分析: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属于实行均田制的规定内容,所以不应该是其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故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北周鲜卑大臣豆卢 拮栽钙 偃 寮揖 洌 实鄱源舜蠹釉奚汀贡敝芫 甲硇挠诤何幕 脑 蚴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北魏之后政权分裂为北齐和北周,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应该是受到了孝

    18、文帝改革的影响,因为孝文帝改革过程中,汉化措施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综合题 ( 22分)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 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

    19、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 1)你认为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4分 ) (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4分) (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孝文帝 “全部接受 ”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2分) ( 4)据上述材料,商鞅 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 “移风易俗 ”,分别指出这二次 “移风易俗 ”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分) ( 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 “移风易俗 ”的认识。( 4分) 答案:( 1)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

    20、强烈反对。( 2分)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2分) ( 2)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每点 2 分,共 4 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每点 2分,共 4分) ( 3)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 化进程。( 2分) ( 4)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每点 2分,共 4分) ( 5)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

    21、统文化的保护等。(共 4分) 试题分析:( 1)共同原因: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是指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之前与反对势力进行辩论的场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所以要想改革成功 ,改革者必须要将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 2)变化:题目要求 “据材料二分析 ”,所以由材料二中的 “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 ”、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可以概括出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措施:应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现象

    22、出发,找到有关私有制和分家之类的措施即可,如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 3)实质:材料三体现的是 “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表面看是汉化,实质上,鲜卑文化代表的是旧文化,而汉文化代表的是封建文化,所以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 4)题目要求 “分别指出 ”所以要分别叙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商鞅变法通过移风易俗,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 5)认识:两者都在讲移风易俗,从移风易俗的实质来讲,实际上

    23、是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移风易俗过程比较艰难,所以往往把旧 的习俗全部废除,这对传统文化是不利的,所以要做到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24、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 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 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 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 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 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变法扩大了封建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

    25、官营经济体系发达,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 “ 摧抑兼并、均济贫乏 ”的措施,不仅没能摧抑兼并,而且加重了贫乏的经济负担。变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很多重要城市的商业的正常发 展,受到了严重打击。 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6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2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求得 “摧抑兼并、均济贫乏 ”?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4分 ) (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4

    26、分) 答案:( 1)背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答任意 2 点给 2 分) 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 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4分) ( 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2分) ( 3)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否定。 (4分 ) ( 4)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注意用人,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保证改革措施的延续性;改革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改革思想要符合客观条件。(言之有理即可,答任意两点给 4分) 试题分析:( 1)背景:题目要求 “据材料一 ”回答,由材料一中的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

    27、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 ”可知当时的背景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 度不彰。主张:由材料一中的 “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 ”、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等信息可以得出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 2)评价:题目要求 “据材料二概括 ”,根据材料二中的 “变法扩大了封建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发达 ”可知是在肯定变法,由 “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 使很多重要城市的商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 ”是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 3)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回答。 “摧抑兼并、均济贫乏 ”指的是减少贫民的负担,适当增加贵族

    28、的负担 ,据此可以结合所学知道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都具有上述作用。由材料二中的 “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 ”、“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 ”、 “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 ”等信息可以看出主要观点是在否定。 ( 4)因素:题目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回答。根据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材料三中的 “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 ”可以得到改革要把握时机,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得出变法要注意用人,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 革要循序渐进,保证改革措施的延续性;改革既要关注民生,又要

    29、顾及社会群体利益;改革思想要符合客观条件。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 “解负令 ”。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 那些因负债而押出土地变为 “六一汉 ”的人 重新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 然而, “解负令 ”并不是平 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越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 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等之分 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

    30、等级与第一等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出庭担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材料二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梭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 (4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梭伦针 对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2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6分 ) 答案:( 1)措施:经济上,废除债务奴隶,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原主所有,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土地;政治上,

    31、实行按财产划分等级参与政权的制度。( 4分) ( 2)处理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 2分) ( 3)借鉴意义: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6分) 试题分析:( 1)措施: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概括 ”,由材料一中的 “解负令 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 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越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 ”可知是指经济上,废除债务奴隶,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原主所有,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土地;由 “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等之分 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出庭担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可知是指政治上,实行按财产划分等级参与政权的制度。 ( 2)处理原则:材料一的举措和材料二中的 “适可而止 ”“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 ”“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都可以看出其原则是折中或中庸、调和。 ( 3)借鉴意义:从梭伦改革所面临的背景和采取的措施及其主观愿望几个角度考虑即可得出相关的意义,如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及其原则


    注意事项

    本文(2013-2014年湖北孝感市七所普高联考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hopesteam2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