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广东卷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 D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 “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 B C D 答案: B 有学者说:
2、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 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C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答案: A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 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大炮 ”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
3、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D 18世纪末 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 “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 A 1521 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答案: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
4、主义制度而斗争 ” 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 C “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 答案: B 周恩来说: “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 D 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
5、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 D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答案: A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答案: C 综合题 ( 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 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
6、“西班牙胡椒 ”。到 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分) ( 2)材料二中的 “旧工业 ”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9分) (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
7、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 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0分)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2)旧工业指中国自然经济下的传统手工业。联系:清末西方已经展开工业革命,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的需要,西方入侵中国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导致其逐 渐衰落;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逐渐兴起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也冲击了中国传统工业 ( 3)原因:美苏冷战 美国奉行政治上敌视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产品进 入美国原因:政治上中美于 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
8、系;经济上中国于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 WTO ( 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 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 “格致 ”到 “科学 “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 “科学 ”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 “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 “格物 致知 ”的影响,时人将 “science”音译为 “格致 ”。 19世纪中叶后, “研格致, 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 ”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 “s
9、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音译为 “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 “代议制民主 ”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 “直接民主 ”是 “民主 ”,而且近代 “间接民主 ”也是 “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 “民主 ”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 “科学 ”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 “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什么?( 4分) (
10、 2) 19世纪中叶以后,从 “格致 ”到 “赛因斯 ”,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2分) (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 “民主 ”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 ( 4)从 “经济 ”、 “中学 ”、 “粉丝 ”3 个词语中任选 1 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3分) 答案:( 1)制度指科举制。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2)内容变化: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原因:随着西方的不断入侵,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不断传播;先进中国人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探索 ( 3) 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民主科学思想的深入传播。 ( 4)经济:中国古代是指治国的才干,如:经世济民;现代主要是指财力、物力或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中学:清末称 我国传统的学术 “叫 “中学 ”,区别于西学;现代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粉丝:最初是中国的一种食品,现在被引申为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