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他认为的中国 “第一个王朝 ”的: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 “第一个王朝 ”应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 B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统治权力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答案: C 隋文帝以 “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 ”,下令 “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 ”
2、。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减轻人民负担 C分割宰相权力 D防止吏治腐败 答案: D 以下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时人们已经能用曲造酒 B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 C唐朝中原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D南北朝时发明了铜铁合炼的灌钢法 答案: B 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B通过和亲的手段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答案: A 李约瑟指出: “中国的计算人员和星官为印度人发展只需要
3、九个符号的计算方法开辟了道路 ”。该项数学成就是 A十进位记数法 B勾股定理 C九九乘法表 D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答案: A 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 。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 C有利于安排农时,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 答案: C 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学界普遍认为, “宋承唐制 ”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宋时期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答案: B “草市 ”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的记载,如果将 “草 ”理解为草率、粗略的话,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政府的行政管理缺位 B属于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有别于城内正规的 “市 ” D主要设于城郊临时贸易之处 答案: A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给林黛玉看病的王太医这样描述林黛玉的病情:“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流气涌,自然咳吐。 ”据此分析,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是 A切脉之学 B望闻问切 C伤寒杂病论 D五行学说 答案: D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 “中国大一
5、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 “精神文明 ”应该是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答案: B 王安石变法 “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他的 “理财 ”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答案: A “残存的中原王朝,不得不面对这些在中国国土上的征服王朝,即使不承
6、认其为凌驾自己之上的王朝,亦将它们视为平等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它们建立长期的外交关系,并向它们提供岁币和贡物。 ”下列能够证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册封怀仁可汗 B宋金绍兴和议 C宋辽澶渊之盟 D宋夏 1044年和议 答案: C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佛教在经新疆传入中原的过程中,沿途修建了许多石窟,形成了艺术史上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和菩萨是全裸的;而在敦煌莫高窟中全都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就全穿
7、上宽袍大袖的衣服了。这种服饰上的变化反映了 A沿途气候逐渐变得寒冷 B越接近汉文化中心,本土化特点越显著 C中原地区的经济较之边疆地区更为发达 D洛阳地区社会风气最为保守 答案: B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 “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 ”。该学者是 A裴秀 B郦道元 C张衡 D僧一行 答案: A 礼记 表记说: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 “尊礼 ”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答案: C “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
8、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材料说明 “争臣 ” A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有利于对天子诸侯的谏议 C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 D防止了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答案: B 西周时 “一人 (踏 )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答案: B 春秋时期出现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 ”的局面,这说明 A周王室权威至高无上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C大国已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D大国开展争夺霸权的斗争 答案: D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
9、有关经商的谚语,如 “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这些体现了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 A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进言: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无辅拂(辅佐),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文中的 “古 ”主要是指 A世袭制 B君主专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10、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答案: D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官僚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答案: C 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 “礼仪之邦 ”。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 “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 ”。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A书同文 B度同制 C车同轨 D行同伦 答案: D 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 “其君既
11、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 ”的现象,认为 “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 “大变局 ”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答案: C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答案: B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章。请问此一时期黄河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
12、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答案: D 综合题 根据材料和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书 )记载:祁连山 “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 ”匈奴歌谣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繁殖 )”。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 “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 (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 “皆劳 (慰劳 )之 ”;对想赴洛阳者, “为封 (签发 )过所 (通行证 )”,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 “使吏民
13、护送道路 ”;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 1)两汉时,途经祁连山、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被称做什么?材料中匈奴人离开此地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 (4分 ) ( 2)结合史实概括说明秦汉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北方、西北、南越地区治理的?( 6分) ( 3)秦汉王朝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 4分) ( 4)据上述两段材料,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 (4 分 ) (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分 ) 答案:( 1)丝绸之路。汉 (武帝 )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4分 ) ( 2)秦朝:北方河套地区设郡县;筑长城;在
14、南越地区设三郡管理( 3分)。西汉:出击匈奴,保障北方边郡安定;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在南越设九郡加强管理。( 3分) ( 3) 积极意义: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发展、扩大、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分) ( 4)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4分 ) ( 5)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3 分 ) 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
15、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乃立 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 “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 而已。 ”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请回答: (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6分) ( 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4分) (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6分) (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分) 答案:( 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6分 ) ( 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 2分)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2分) ( 3)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2分)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2分)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2分) ( 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