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四川攀枝花米易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0年 8月 15日,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以悼念舟曲特大泥石流遇难同胞。其中所包含的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 的思想源于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显然属于儒家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教化百姓,因此选 C。 考点:儒家 点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专题一直以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从内容上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战国时期的
2、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内容都是高考的入题点。复习本专题,要从宏观上把握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的 百家争鸣 ,西汉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这四个时期主流思想的演变为重点。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 子日诗云 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主流思 想的是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激进派 答案: B 试题分析: “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可知是指洋务派 “中学为
3、体,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洋务派认为只有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 “自强 ”“求富 ”。 A侧重于学习西方; C侧重于政治变革; D强调批判传统文化,因此选 B . 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点评: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等方面,其中 对西方学习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围绕中国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思想而展开。 有人说,孔子的作品 “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
4、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 ”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 ”反映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应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A 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和儒家伦理道德;B是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 C也没有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D提出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因此选 D。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从高考题型上看,本专题以选择题为主,命题形式多种多样,角度各异,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数以 “新材料、新情境 ”的题目为主。 叶德辉
5、( 1885年中举人, 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这里的 “某一人物 ”应是 A严 复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答案: B 试题分析: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联系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其著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孔子说成为变革的大师,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因此选 B。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本专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等方面,其中对西方学习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围绕中国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
6、级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思想而展开。 1929 年 5 月 4 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 “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 “过火 ”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C、 D三项的思想都未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五四运动显示了无产价级的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及和工人运动结合。加上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其立场已经右转,因此他们视觉下所说的 “过火 ”的思想指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 A。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7、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在 2011 年北京、安徽、浙江高考中做了考查,2010年上海单科也有考查,亦属高频考点,备考时要关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方式;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 “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般说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解决的是政治问题,只有民生主义才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故孙中山称其为 “社会革 命 ”。再具体地说民生主义的内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
8、,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 “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 “平均地权 ”“ 土地国有 ”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 “公家愈富 ”,从而促进 “社会发达 ”。因此选 C。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高考命题重视对三民主义内涵的考查,预计高考 仍将会从三民主义思想内涵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方面、三民主义新发展的内容特点等方面进行考查。 1924年,孙中山说: “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
9、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这个办法 ”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目主要从时间上判断,孙中山此时已经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 ,因此选 D。 考点:新三民主义 点评:本讲内容要了解 20 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
10、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某同学选择的研究主题是毛泽东关于 “工农武装割据 ”的理论。他可查阅的历史资料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27年 10月,毛泽东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文章, 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道路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理论 “ 工农武装割据思
11、想 ”形成,因此 “工农武装割据 ”的理论提出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A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 C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D是在新中国建立 后。因此选 B。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高考主要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的重点事件及其影响进行命题。 “邓小平 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这种 “新的理论 ”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种 “新的理论 ”即如何建设中国
12、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括 A、C、 D等诸方面的内容。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本专题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学习中要重点掌握这些理论成果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 特点。认识与理解这些成果是中国近现代先进阶级及其杰出代 表依据中国实际,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中国革命 与建设道路的结果。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到 3 8%到 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 3%到 6%
13、。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 “一五 ”计划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 A.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的主要是西方书籍,B.戊戌变法时期也并非多工程技术书籍, C.新文化时期主要是翻译政治理论著作,据此排除 A、 B、 C项。从材料中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 “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由此判断出正确答案:为 D。 考点:新中国科技 点评 :注意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
14、中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不适合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不适合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从 1949年直至今日,三大理论成果都涉及到这一内容。因此选 B。 考点: 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 点评:本专题命题规律 ( 1)考查内容:近四年来,本专题考点在全国新课标地区高考试题中出现 15次其中 2012年出现 3次。主要考查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如 2012
15、年福建文综第 38题、 2012年北京文综第 39(1)题。( 2)题型赋分:本专题高考题多为选择题,非选择题也有考查,如 2012年福建文综第38题,分值为 37分。( 3)能力层次:本专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偏上。( 4)考查方式:主要引用重要人物的言论考查理解能力,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有关知识关联较大。 民国 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 “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强调学习西方科技
16、以维护清朝封建制度,不存在制度变革; 新文化运动强调启发民智,改造国人的思想;也与题干不符; 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实现民主政治,而且掀起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因此选 C。 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点评: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 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 “国剧 ”。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
17、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京剧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而说、学、逗、唱是相声的手段,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艺术 点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高考命题中不占重要地位,命题几率比较低。一般来讲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书画艺术。命题角度一表现为科技内容及其影响,二表现为文学艺术的成就、风格、流派等。命题意图一表现为考查学生的识记再现能力,二表现为考查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右图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它是中国汉字 它是中国书法 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它反映
18、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有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 “月 ”字,协议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无从体现,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点评:古代文字演变经历了商代甲骨文,秦汉小篆、隶书,魏晋逐渐成为一门艺术;隋唐宋元楷书、草书、行书的书法艺术成就非凡;呈现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景况可能是 你的教科
19、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武帝推崇儒学把儒家经典 “五经 ”作为教科书,不可能有法家经典,这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也是格格不入的。因 此排除 后选 C。 考点:儒家 点评:本内容要求知道汉代儒学通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 “大一统 ”的精神的价值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
20、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答案: A 试题分析: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因此 BD排除;但荀子主张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因此选 A。 考点:儒家 点评:用表格法归纳诸子百家 思想家 所属学派 主要思想主张 孔 子 儒家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 子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 子 儒家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庶水 ” 老 子 道家 道、无为而治、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等 韩非子 法家 以法治国 贤者举而
21、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举而上之,富而贵之 ”,是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变得富贵。可以看出是 “选贤能,尚贤 ”的思想,这主要体现了墨家的 “尚贤 ”思想。正确答案:为 A。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从考查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专题重点考查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主流思想演变的过程、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本质、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
22、布 “罪己诏 ”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 “天人感应 ”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C “大一统 ”的主张 D “三纲五常 ”学说 答案: A 试题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 “屈民而伸 君,屈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 “伤败 ”,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因此选 A 考点:儒家 点评: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书院注重对学子
23、个人品德的养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儒家思想到宋代朱熹时期发展到理学阶段,理学注重人身修养,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理学变成维护统治的工具,所以 的说法是正确的。朱熹的题词不能简单地用伪善和欺骗性来评价,所以可以排除 。因此选 A. 考点:儒学 点评:本讲内容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答案: C 试题分析: AB属于传统儒学经典著作, D是心学家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著
24、作,四书章句集注是理学家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因此选 C。 考点:儒学 点评:本单元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查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查某种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有人问程颐 “寡妇贫苦无依 ,能不能再嫁 ”?他断然回答: “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 ,才用饥寒作为借口 , 要知道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 对立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夫之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体现了理学家 “存天理、灭
25、人欲 ”的观点,明代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这些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 “人伦物理 ”,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因此选 B 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点评:通过学习,要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 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 “忠、孝、廉、节 ” D “民为贵,君为轻
26、,社稷次之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 ,孟子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一种民本思想,希望统治者实行 “仁政 ”,和题目中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不符合。因此选 D。 考点:儒学 点评: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们是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C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百家争鸣 ”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27、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批判继承儒学,儒学重新焕发生机。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 点评:本专题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 下列精美的文字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28、 是屈原所作楚辞, 是唐诗, 是宋词 是元曲,按朝代先后顺序,此题正确选项是 A。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 点评: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 综合题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孟子 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29、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 年邓小平 “南方谈话 ” (1)据材料一,孟子提出的社会保障基本标准是什么?这
30、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6分 )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以及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 (3)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4分 ) 答案: (1)标准:每户拥有 “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仁政;因为它不适应战国时期的 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2)纲领:平均地权。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3)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从古代到近代都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在探索中逐步找到了解决之路。 (学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试题分析:( 1)先注意材料信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3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现了孟子 ”仁政 ”思想,但是当时它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指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它不是彻底的土地革 命纲领,也就决定其无法实现。 ( 3)本问实际考察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从古代到近代都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在探索中逐步找到了解决之路。 考点:民生思想 点评:民生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 主要内容。命题的主要角度有: 古代农耕经济 的生产力水平、经营方式、水利工程的兴修; 中国古代史上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的发展演
32、变; 中国近代史上各阶级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 的方案及最终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政策的 调整及产生的不同影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英、 法、美、日、俄解决土地问题 的方法及对经济发 展产生的影响,苏俄(联)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案 及得失等; 近现代各国社会福利改革、关注民 生的措施。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 “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
33、院议定,奏闻国主。 ” 材料二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 “欧墨 (美 )各国均设议 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 (议员 )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 对世界各国都造成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 (4分 ) 材料一、二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
34、的反 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 (2分 ) 说明理由。 (4分 ) ( 2)为什么说洋务运动 “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 ”?( 2分)辛亥革命 “将这棵大树砍断 ”的含义是什么?( 2分) ( 3)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4分) 答案: (1)原因 : 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4分 ) 材料三张荫桓的说法正确。 (2分 ) 理由 : 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 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 (4分 ) (2) 洋务 运动 :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
35、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分 )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分 ) (3) 认识: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 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 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4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重,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探求强国之路。 ( 2)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是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而辛亥革命结束
36、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3)注意政治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点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洋务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专题一直在高考命题中站有很大比重。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
37、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其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产生了许多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20分) 材料一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学习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 中国的近代化路程清晰在目,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但留下的脚印并非一条直线。 国人每向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图 1 图 2 材料三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 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
38、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要文章。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苏俄这个老师给中国送来了什么思想?( 1分)这个思想在 20世纪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 2分) ( 2)图 l孙中山所写的 “世界潮流 ”指的是什么?( 2分) 20世纪初,孙中山对图 2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解释,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4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 “独特的革命道路 ”指的是什么?( 2分)
39、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分 ) (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 (2分 )十年后,邓小平 “南方谈话 ” 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核心问题?( 2分) 答案: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 思想 (2) 民主共和(或资本主义发展);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或三民主义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为北伐奠定思想基础。 (3) 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或 “工农武装割据 ”)( 2分)。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
40、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 3 分,本问题包括 “党的正确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四个得分点,只答出一个点,不给分,答出 2-3个点,给 2分,答出 4个点,给 3分)。 (4) 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2分 ) 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分 )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与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 2)孙中山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晚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大革命。 ( 3)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或 “工农武装割据 ”),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内容。 ( 4)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十年后,邓小平 “南方谈话 ” 创造性地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核心问题。 考点: 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 点评: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在高考命题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涉及的考点来看,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命题角度主要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变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