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35725       资源大小:43.9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历史研究要 A注重探究事实真相 B关注古今之间联系 C努力发现全新材料 D重视最新史学观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说明布罗代尔强调历史研究应

    2、该注重古今之间联系,这样便于发挥历史古为今用的学科特征,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历史研究的特征 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 70年代末,面对 “经济滞涨 ”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即弱化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采用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

    3、式,所以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是弱化对经济发展干预的重要举措,故答案:选 C, A B D三项是强化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的举措。 考点: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时期,保守派对新政 “大笔开支 ”、 “敲诈富人计划 ”和 “社会主义 ”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下列不能佐证保守派观点的是 A整顿金融体系 B以工代赈 C监督工业生产 D借鉴苏联,采取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采用的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举措但并不是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说美

    4、国依旧实行的是商品经济模式,所以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C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举措,具有增加 政府开支的特征符合材料含义,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举措 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 “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 ”的优点,又有 “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 ”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 18世纪末的英国 B 19世纪末的美国 C 1920年代的苏联 D 1930年代的德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 ”描述了垄断现象的生产特征,结合史

    5、实可知垄断开始出现在 19世纪中后 期,结合备选项时间特征可知答案:选 B项。 考点: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全球通史中写道: “l7世纪和 l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 “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是因为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在西方开展尤其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从全世界获取廉价的工业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

    6、所以答案:选 D, A B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 C项此时世界市场尚未形成。 考点: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 “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前期 C 19世纪中后期 D 20世纪 前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 ”说明科学实验研究对推动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

    7、命时期,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无关。 考点: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 “转折 ”主要是指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全球史观也称为整体性史观,即从世界整体的发展进步看待某一历史事件的进步作用,所以从此史观出发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答案:选 D, A B两项是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 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8、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说法错误的是 A明代中后期产生 B是指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D清朝资本 主义萌芽的部门增多,地区更广,发展迅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代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历史上将其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它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其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并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所以 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

    9、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说明明代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农民中有许多人改为从事工商业生产和发展,明代社会人员

    10、的结构成分也因此发展很大变化,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 考点: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 “异化 ”。这种 “异化 ”在二十世纪的突出表现为 A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完全自由竞争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国家干预调控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全面衰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

    11、现如此的 异化 ”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国家干预调控,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限制了经济的自由竞争,所以答案:选 C, A项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 B项出现在 19世纪中后期,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下图为 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当时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被称为 “马车铁路 ”。这条铁路应该是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粤汉铁路 D沪宁铁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即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这条铁路主要用于开平煤矿的煤炭运输,初

    12、期由骡马牵引,后改为机车牵引,所以答案:选 A, B项英国人在上海修筑的铁路后被拆除, C D两项修筑时间均晚于 A项。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事业的发展 “平均关税水平从 15.3%下降到 9.8%,开放了 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这是一个关于全球最开放市场的成长史。 ”这句话最可能出自 A第三世界将我们抬进联合国 B入世十年,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C APEC,我们来了! D “万隆精神 ”彰显时代意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描述了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削减关税水平,对推动世界自由贸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以结合备选项中文

    13、字含义可知答案:选 B, A项说明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特征, C项是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项体现的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积极影响。 考点: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战略措施 “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有助于 西欧经济的恢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美欧联盟,对推行遏制苏联社会主

    14、义国家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美国对苏冷战的重要经济举措,所以答案:选 A, B D两项与美国推行冷战举措无关, C项是美国对苏采取冷战的军事举措。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1971年尼克松宣称: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任意决定美元价值。这表明 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 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明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和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充当了黄金的等价物,但材料中文字说明取消美元与黄金的直

    15、接兑换,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将不在发挥实际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解体,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材料含义无关。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时采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 19.9%军费; 21.6%社会保障; 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 人的医疗保险项目 4.1% 其他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 9% 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 科研 1。据此判断此次探究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

    16、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数据说明美国社会保障项目在其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占据最大比重,这一事例能够突出说明美国是西方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所以结合备选项中含义 C项最符合题意, A B 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 在国庆 35周年的彩车游行队伍中,有一辆彩车上树立了 “联产承包好 ”,当时,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一种: A城镇生产管理体制 B农村基本经营管理体制 C农民自发的生产方式 D经济特区的生产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17、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农村最基本经营管理体制,所以答案:选 B, A D两项显然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事实不符, C项表述不够准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是农村的秘密自发行为,后经政府承认和大力推广。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下图是松江第一张土地证,其中有 “苏南区松江县土地房屋所有证,一九五一年五月 ”等字样,它可以作为研究哪一事件的一手史料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8、 “一九五一年五月 ”将该次运动指向了备选项中的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即着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此时正处于该运动末期,所以答案:选 A, B项出现在1953年之后, C项开始于 1958年, D项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土地改革 20世纪 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 “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 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 “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 “它 ”是 A土地改革 B “一五 ”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中共主观认为 “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但实际上却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出现倒退现象,这与苏联 20世纪 2030 年代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有相似之处,所以答案:选 D, A B C 三项不符 合上述史实特征。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

    20、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 “三次热潮 ”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产生后又进一步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变革,但其出现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答案:选

    21、 C, A B D 三项不是其共同作用所在,且 A项表述错误, B项发生在第三次热潮时期, D “第三次热潮 ”开始时辛亥革命已经结束。 考点:民族工 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兴起 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 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工商杂色之流 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 ”说明唐太宗强调不可给商人过高的社会地位其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不变,但并未提出抑制商业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B, D项说法并未体

    22、现, A C两项材料中也无说明和体现。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1961年,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 “艰苦道路 ”是 A “一边倒 ” B “南北对话 ” C “多边外交 ” D “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描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形成背景和主旨,即不结盟运动国家奉行 “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的活动方针,所以答案:选 D, A项是新中国初期

    23、执行的外交方针, B C两项是当前世界外交方针的突出特点。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华盛顿在 1787年 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 “彻底变革 ”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美国建立了松散的邦联 体制,邦联政体不利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所以美国 1787年宪法中明确规定美国实行联邦政体强

    24、化中央集权以改变之前的松散邦联体制,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项说法错误此时美国尚未建立联邦政体, C项说法不符合美国史实。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 “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 可以说,纹章院长在白厅门前宣布威廉和玛丽登位,实际上就标志这场大斗争已经终结,而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完全合作,使得长期依附外国,国际地位降低的英国又一次成为了头等强国。 ”以下的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革命是暴力最少收效最好的革命 B革命后的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C英国建

    25、立君主立宪制提高了国际地位 D从此终结了国内斗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而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完全合作,使得长期依附外国,国际地位降低的英国又一次成为了头等强国 ”说明英国通过 “光荣革命 ”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有利于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所以答案:选 C, A 项说法不够准确,这与材料文字 “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 ”并不吻合, B项说法错误,革命后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极大限制二者并非之前的关系,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英国社会发展的史实, “光荣革命 ”后英国仍旧沿着不断改良的道路前进。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

    26、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贷款 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罗马法的这一规定表明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罗马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罗马通过法律来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高低,违反此项法律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此项举措的目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利贷对民众的盘剥,这也说明罗马注重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所以答案:选 D, A项是罗马法的重点突出的内容,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B C两项材料中也无法直接说明。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27、 从公元前 490年到公元前 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 ”材料表明: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 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众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 邦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 ”说明柏拉图已经看出

    28、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即直接民主政治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备选项中 C项表述符合上述特征, 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D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帝裔里的近亲,亦即刘家的叔伯、兄弟、从兄弟等封为王,功臣中之卿相则封为侯。他们的领域和直隶于中央的郡县犬牙相错。 ”文中的 “帝 ”是指 A周武王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在中国古代的某个王朝实行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制度,结合史实可知该王朝是汉代,郡县并行体制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开始执行,故答案:选 B项。 考点

    29、: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县并行体制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分割相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汉代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目的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非分化相权, B明代宰相既已废除无须再分割相权, D清代承袭明制,军机处的出现是皇权强化达到顶峰的标志而皇权与相权矛盾在明代宰相废除后就已经得到解决,所以只有 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C。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

    30、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卢商)早孤,家窭( 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摘自新唐书列传 .卢商 宦途的起点是 A地方推举 B中央征召 C科举考试 D祖上恩荫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举进士、拔萃,皆中 ”说明此人做官是通过科举中进士之后才进入仕途的,所以答案:选 C, A是察举制的选官方式, B是征辟制的选官方式, D是恩荫制的选官依据。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 “国体 ”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

    31、中构成 “封建时代 ”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文献中的 “封建 ”一词是分邦建国的含义,即中国古代实行的分封制,结合材料内容可知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对应中国古代社会分别是:夏代之前的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时期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历代王朝时期,所以答案:选 A项。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900年 6月 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 ”。 6月 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

    32、定 “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内容信息显示在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宣战的情形下,地方督抚尽然违抗中央政令私下与列强签订合约,这说明此时清政府中央政令在地方上无法得以实施,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统治危机,所以答案:选 B, A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材料特征, C项出现 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 D项说法也错误材料中地方势力只是不执行中央政令并无与清政府直接

    33、对抗的情形出现。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 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 “西方的挑战 ”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D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是指清政府此时一方面要面临太平天国运动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在 “提出修约 ”未果

    34、的情形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清政府看来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远远超过列强的侵略,所以答案:选C, A项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 D两项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民国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牡丹江日报刊登:联合中学女子部招考初中及高中新生若干名。年 龄十三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意欲考入者,务于四月五日以前到校务课报名,同时于四月六日在联合中学教室开始试验。关于以上材料表述错误的是 A这所学校就是今天的牡丹江一中的前身 B从报纸可以得到入学报名的时间、地点 C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D当时学校是完全高中,体现男女平等

    35、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中国民国三十五年 ”转换成公元纪年是公元 1936年,此时日本尚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所以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含义。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约瑟夫 奈教授 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

    36、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 “单极世界 ”和 “多极世界 ”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 ”是指美国建立的是超级军事大国无人能够抗衡,所以 A项说法错误;同时, “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 ”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遭遇其他力量的冲击和挑战, B项说法也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当前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正处于形成之中, D 项说法也错误;材料中作者认为从军事看来当今世界是单极世界,从经济角度看 “多极世界 ”已经出现,所以 C

    37、项说法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 强 当今国际局势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和 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 D欧美均衡的世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欧盟的建立不仅增强了欧洲的实力而且更加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所以欧盟建立有利于构建多元并存的世界,故答案:选 B, A项仅仅是对欧洲内部的影响, C D两项没有准确揭示欧盟与美国既合作又激烈竞争的关系。 考点:两极格局瓦解

    38、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阅读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19691978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中国对外关系出现新局面 中国外交没有受到 “文化大革命 ”干扰 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中能够看出19691978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在逐步增加,这说明 中国对外关

    39、系出现新局面,结合史实可知 1972年以后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1979年,所以 说法正确 说法错误, 中国外交没有受到 “文化大革命 ”干扰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选 A项。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

    40、法律保证,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前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所以答案:选 D, A C两项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已经出现, B项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马克思、恩格斯说: “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 发明家 ”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答案:

    41、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 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说明了空想社主义者对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认识规律,即空想社主义者已经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但他们又找不到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方法,所以答案:选 B,A马克思、恩格斯即是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杰出代表, C D两项也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特征有很大差异,他们都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考点: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主义 下图选自资中筠开放中的变迁,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 1

    42、898年是清代民间社团创立最多的年份 B甲午战败后几年内民间社团数量增长较快 C晚晴的民间社团以推翻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 D辛亥革命时期民间社团合并为政党故数量减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的走势中能够看出 1895年 -1910年间晚清社会民间社团力量的发展经济的两次大的曲折波动时期,甲午战后的几年间民间社团数量增长较快但至 1900年又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迅速跌入谷底; 1905年后民间社会力量再次兴起,同样至 1910年间民间社团力量再次弱化,所以 B项说法符合图中图中曲线含义, A C D三项三项并不能从曲线中直接显示出来。 考点: 184

    43、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茶馆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冰凉 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这揭示了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 B辛亥革命不彻底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 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冰凉 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说明茶馆佣人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情绪,在其思想中民主思想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统治依旧占据

    44、一席之地,这能反映出辛亥革命中思想解放的不彻底性,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民国初年的社会史实。 考点: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鲁迅先生曾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 洋气 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 洋气 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 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 ” 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义和团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在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人强烈抵制西方文化的现象,结合史实可以判断出在义

    45、和团运动时期中国人出现了完全排斥西方文明的现象,所以答案:选B, A C D三项重要运动中中国人均主张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主张完全西化的现象。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9年 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 “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 ”。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 “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 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

    46、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 摘编自 英 布伦达 拉尔夫 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 6分)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 2%增加到 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 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 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8

    47、分) 材料三 自 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 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年 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答案:( 1)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 (2)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 ;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


    注意事项

    本文(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ealItalian2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