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必修)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性 D规律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本题选 A 项。 BCD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物质的唯一特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熟记基础知识很关键。内容比较简单,只需学生回忆书本知识,无需经过复杂的思考,在高考中不是重点。 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 A 试题分析:先从自身素质提高做起,然后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再扩大到真个国家。体现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事物之间不一定都存在必然联系。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形式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故 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哲学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等。难易程度适中。 恩格斯说 “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结构的有机体的一个肢体 ”。这表明了
3、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共性与 个性的关系 C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手与肢体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本题选 D项。 AB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回答问题,还要求学生学会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也是高考出题的一个惯例。本题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熟记基础知识很关键。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A认识是检验实践的唯一标准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 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D 试题
4、分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本题选 D项。实践是认识检验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不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AC 项错误。 B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决定认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教材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古诗词的能力。题目较容易。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 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这说明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捉摸不定的 D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
5、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意思是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上天有它的规律(常道),大地有它的规律(常体),君子也有他的道德和原则,这些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所做的,只是认识其客观性,把握其规律性。故本题选 B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是运动的。故 CD项错误。 考点: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点评: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古诗文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古诗文的准确解读。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0是欧几里德提出的重要定理。但后来科学家发现
6、,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 1800。这表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真理与谬误没有明显界限 C真理性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D真理是主观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度适用于平面图形。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 1800。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本题选 A项。真理与谬误有明显界限。真理性的认识是存在的。真理是客观的。故 BCD项错误应排除。 考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点评:本题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难度较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
7、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融合 C事物数量的 增加和减少 D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本题选 A项。 B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发展的实质 点评: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内容,很简单,是送分题,不可出现失误。只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高考中不是重点。本题难度较小。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是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
8、析。故本题选 D项。 A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内容,很简单,是送分题,不可出现失误。只需回忆书本知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熟记基础知识很关键。本题难度较小。 有的同学 “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是豆腐渣 ”,这是错误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析:优点和缺点是矛盾的统一体,看自己既要看优点又要看缺点,看别人也是。也就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故本题选 C项。 AB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
9、题意应排除。 考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点评:为了正确验证自己所选的选项是否正确:一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二是正选法,直接选择正确选项,二者结合,相互印证以提高正确率。 一些办公室白领们将自己的电脑桌面壁纸换成明星李嘉欣的照片 ,因为他们相信 “拜嘉欣,能加薪 ”。这显然违背了联系的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主观性 .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 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题中他们相信 “拜嘉欣,能加薪 ”。是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联系不是主观的。故 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BC 项本身正
10、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联系的客观性 点评:本题需用联系的客观性知识解答,属于知识的再现。试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联系的特征深刻准确的理解,从自己最肯定的选项开始排除 下列成语或俗语中,最能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A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答案: A 试题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本题选 A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注重量的积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联系的观点。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CD 项本身正确但
11、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矛盾特殊性原理 点评:哲学试题中经常考查诗句、俗语、成语反映的哲学道理。所以对诗句、俗语、成语等的准确理解才能判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本题难度较小。是我们熟知的成 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很容易就能选出来。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的亲口尝一尝。 ”这一观点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的亲口尝一尝。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本题选 C项。 AB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2、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学生对于名句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 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 “只要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意味着 A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哪怕是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故本题选 A项。真理和谬误并不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严格的。故 CD项错误。 A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3、 点评: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本题难度适中。学生容易相互混淆,此类知识一直在高考中以不同形式出现,需要牢记两者的区别。 下列说法中,与 “牵一发而动全身 ”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答案: D 试题分析: “牵一发而动全身 ”是联系的观点。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是联系的观点。故本题选 D项。勿疏小善,方恢大略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是矛盾的观点。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量变的观点。 AB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联系的观点。 点评: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
14、俗语蕴含的哲理,然后再一一判断选项中俗语蕴含的哲理,最后一一对应即可。理解俗语的内涵是作对本题的而关键。 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B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D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表明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故本题选 C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不一定都存在着必然联系。联系是客观的,并 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ABD项错误。 考点:联系具有普遍性 点评:本题需
15、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来解答,属于知识的再现。试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排除法,从自己最肯定的选项开始排除。 在交通事故鉴定过程中,出现完全相反的鉴定结论已屡见不鲜。当然,两个鉴定书中必定有一个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这表明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 变为谬误 答案: A 试题分析: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本题选 A项。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不可以转变为谬误。 D项错误。 B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
16、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真理是客观的 点评:为了正确验证自己所选的选项是否正确:一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二是正选法,直接选择正确选项,二者结合,相互印证以提高正确率。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人的认识是 A圆圈式的运动 B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C周而复始的重复运动 D直线上升的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人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人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内容,很简单,是送分题,不可出现失误。此类试题,由于仅仅涉及书本的基础知识,只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在高考中不是重点。
17、本题难度较小。 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 “理生万物 ”、 “理主动静 ” B “气者,理之依也 ”、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 C “心外无物 ”、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 D “物是观念的集合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答案: B 试题分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世界上先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故本题选 B项。 ACD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唯物主义观点 点评: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二者区分的根本点在于是认为物质决定意
18、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本题难度适中。 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 C 试题分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 AB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哲学 点评:本题易出现考生因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细而错选。尤其注意哲学和世界观概念的区别。本题难度适中。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
19、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点评: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内容,很简单,是送分题,不可出现失误。由于仅仅涉及书本的基础知识,只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在高考中不是重点。本题难度较小。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里的 “物质 ”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里的 “物质 ”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
20、 AB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 “物质 ”的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 “物质 ”的含义知识,属于知识的再现。注意物质概念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物质概念是从千千万万个物质具体形态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试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排除法,从自己最肯定的选项开始排除。 国家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哲学上看,这些政策都是属于 A物质 B意识 C规律 D法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些政策都是属于意识。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意识的含义。 点评: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物质和意识的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具有主观性。依此
21、逐项分析进行排除。本题难度适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故 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世界的本质 点评: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内容,很简单,是送分题,不可出现失误。书本的基础知识,只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在高考中不是重点。 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答案: B 试题分析: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说明人脑是意
22、识的物质器官。客观世界是意识的源泉。人脑健康不会自然有正确的意识。离不开社会。意识是外界事物的反映。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的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的意思。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
23、因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活动不缺乏主动创造性。人们的意识可以预见未来。人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故 AB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并理解材料就可做好本题。 马克思说: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故 A项错误。 “劳动过程
24、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段话表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本题选 B项。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点评:本题需要应用实践的特征知识解答,属于知识的再现。试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排除法,从自己最肯定的选项开始排除。 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思维 D客观世界 答案: D 试题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故 ABC项错误。本题选 D项。 考点:实践的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25、。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考查基本概念只需对知识进行回忆,不是高考题的形式。 近年来,世界各国加大投入,科学家们加强对地震、飓风等特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的研究。这表明 A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发展是战胜自然灾害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答案: D 试题分析:科学家们加强对地震、飓风等特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的研究。这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科学技术发展是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故 ABC项错误。本题选 D项。 考点:人
26、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点评:本题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难度较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 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运动是无条件的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说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 A项错误。本题选
27、B项。 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学生运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知识分析理解。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的意思。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主要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 C项错误。本题选 B项。 A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点评: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古诗 文中抽象概括
28、出相应哲学观点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古诗文的准确解读。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某省居民用电价格低于供电成本。为了促进该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引导居民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兼顾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承受能力。 2012年 3月 25日,该省有序用电方案出台,实施峰谷电价双轨制,即阶梯式电价。该方案出台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大家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各地的电价调整方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论 证,提高方案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听证程序、报批后实施有序电价。 结合材料,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
29、度,分析该省出台电价调整方案的合理性( 8分)。 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电价改革要结合当地实际,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分)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电价改革中要尊重规律,提高方案的科学性。( 3分) 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电价改革方案应充分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2分)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审题审设问,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出台电价调整方案的合理性。首先整合辩 证唯物论的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认识论角度是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等。然后,我们再依据材料,选择回答角度。 考点:物质与意识的
30、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认识论角度是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 点评:运用唯物论分析材料,首先要清楚唯物论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答题时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着笔用( 1) ( 2) ( 3) ( 4) 区分开来分层表述 。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 “生态文明 ”,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1、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 “又好又快 ”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 体的总体目标。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0分 )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 ”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分)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成
32、小康社会 “五位一体 ”的目标,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3分)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 “生态文明 ”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2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 ”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 “又好又快 ”的发展。( 2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答题基本模式是 “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 ”。 就本题来讲需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注意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
33、发展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课本基础知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点评: “体现 ”类设问往往以 “体现 ”、 “反映 ”、 “蕴含 ”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 “(指材料 )是如何体现 (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 )的 ”,二是 “(指材料 )体现了哪些 (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 )”。 “体现 ”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而且还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加
34、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软肋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决策。 ( 1)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 料蕴含的哲理。( 8分) ( 2)就 “建设节约型社会 ”,的重要性,拟定一个研究
35、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节约建议。( 4分) 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社会必须从能源短缺这一实际出发,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4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 和可持续发展。( 4分) (2)课题: “全民节约共同行动 ”或 “节约资源人人有责 ”等。( 1分) 节约建议: 在学习、生活中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
36、; 提倡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 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3分 ) (若从其他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注意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第( 1)问是从唯物论的角度回答,整合唯物论知识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两方面组织答案:。第( 2)问是具有开放性,提建议,注意结合身边的事例回答。可从在学习、生活中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提倡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37、,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等角度回答。 考点:唯物论知识。 点评: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 (注意答案 :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 )、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 判断题 判断题: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涂 A,错误的涂 B。每小题 1分,共 10分)。 【小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小题 2】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小题 3】哲学
38、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小题 4】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小题 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小题 6】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 【小题 7】事物的性质主 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小题 8】物质与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小题 9】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小题 10】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4】 B 【小题 5】 A 【小题 6】 B 【小题 7】 B 【小题 8】 B 【小题 9】 B 【小题 10】 A 试题分
39、析: 【小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小题 2】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小题 3】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小题 4】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小题 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小题 6】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 【小题 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小题 8】物质与意识相互联系,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 【小题 9】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小题 10】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哲学,联系,真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事物的性质。物质与意识。运动和静止。矛盾的观 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熟记基础知识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