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0年吉林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 资源ID:332149       资源大小:45.2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0年吉林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1、2010年吉林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这里说的 “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指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辛亥革命迈出民主政治关键性的 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的击败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答案: B 2009 年 11 月 16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在 37 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

    2、的新的篇章。 ”以下各项是对 “新的篇章 ”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关系的发展迎来了一帆风顺的新局面 D为中美正式建交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答案: C 在 20世纪第二个十年 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答案: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 民政府统治 答案: C 新民主主义时

    3、期出现了很多仍需要我们来弘扬的时代精神。下列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五四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 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 的蓬勃发展 C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D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答案: C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号召 “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这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是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资政新篇 答案: C 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

    4、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美国实行 “新政 ”改革 D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答案: B 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 “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 ”几句歌词。这里的 “路径 ”主要是指 A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 B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C “一国两制 ”的和平方式 D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 答案: C 实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的事件是 A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C 1993年举行的 “汪辜会谈 ” D 1995年江泽民提出推

    5、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答案: C 1954年 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此次访问印度 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C提出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办法 D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 答案: B 不结盟运动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政治力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适应了 A反对美苏争霸的需要 B冲击两极格局的需要 C制止美苏冷战的需要 D国际格局多极化的需要 答案: A 2009年 11月 9日是柏林墙倒塌 20周年纪念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说: 1989年 11月 9日是 “德国近代历史上最幸运的一天。 ”你认为默克尔说的 “最幸运 ”的原 因应该是

    6、A雅尔塔体系彻底瓦解 B德国法西斯势力彻底消失 C东西方冷战关系终于结束 D德国揭开了国家统一的序幕 答案: D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 村官 。拆掉干群之间 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答案: C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的历史时刻。下列有关该油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该油画是反映开国大典的第一手材料 B画中的历史内容部分来自于现实生活 C油画的史料价值高于相关的文献记

    7、载 D该油画是了解开国大典的最真实纪录 答案: B “早请示晚汇报 ”“语录歌 ”“红太阳 ”“效忠信 ”“揪斗 ”“一句顶一万句 ”等词汇、语句成为流行语的时期是 A辛亥革命时期 B抗战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 “文革 ”时期 答案: D 1971年,第 31届世界兵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班车,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上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礼物。这样的举动 A是卖国的,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 B是可笑的,置民族尊严大义于不顾 C是得体的,民间交流有利两国关系改善 D是正常的,中美关系已经亲密无间 答案: C 1946年 3月,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学院演讲中说:

    8、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里说的 “铁幕 ”指的是 A德国纳粹死灰复燃 B美国在欧洲推行霸权 C欧洲开始联合自强 D苏联在欧洲扩张势力 答案: D 井冈山被誉为 “中国革命的摇篮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 “围剿 ” C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 A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

    9、散无孑遗。 ”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 B 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下结论是基于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应该是 A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日后分裂的重要原因 B戈尔巴乔夫改革应对苏联分裂承担重要责任 C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分裂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 答案: D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10、。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关于这次会议,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国代表团在第 26届联大会议上的发言 B这次会议是新中国 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 C这次会议提出的外交思想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答案: D “孙中山,开炮了;革命党,进城了 ” 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的一段童谣。这段童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洋务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A 中英南京条约第三款规定: “因大英商船远

    11、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一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A司法主权 B关贸主权 C军事主权 D领土主权 答案: D 下列图片分别呈现了如下历史场景: 1842年 8月道光帝派钦差耆英、伊里布星夜兼程与英国人共同缔结 万年和约 ; 1860年圆明园还在燃烧,奕 带着咸丰帝的使命与列强缔结了 “城下之盟 ”; 1898年,李鸿章与英国人签订条约。上述历史场景均涉及 A香港问题 B东北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北问题 答案: A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 25分) 材料一 1942年 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 驼峰航线。在长达 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总共飞行了 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 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总共运送了 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 33477人,更加坚定了中国四万万同胞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政府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既接触 又遏制的

    13、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 材料三 2009年 11月 15日至 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在他之前,已有六位美国总统曾经访问中国。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驼峰 航线的作用,并指出它所反映的中美关系。( 8分) (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特征。( 6分) ( 3)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谁?( 3分) ( 4)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8分) 答案: ( 1)作用: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

    14、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美之间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 2)阶段特征:新中国成 立 1970 年以前,基本上是敌对和僵持时期,其特点是双方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发生军事冲突;自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 ( 3)尼克松 ( 4)积极因素:中美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合作领域,如反恐、禁毒、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中美经济互补性强,中美经济联系密切。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强。消极因素:意识形态的分歧,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美国国内的小部

    15、分反华势力,常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台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 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25分)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 -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146页 材料二: “冷战 ”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 因此, “多极 ”与 “一极 ”之争将持

    16、续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材料三: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 “撼动 ”和 “挑战 ”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10分) ( 2)美国实施 “冷战 ”政策有何具体表现?( 6分) ( 3)材料三中所说的 “新的格局尚未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 4)你认为美国能否建立单 极世界?谈谈你的理由。( 5分) 答案: ( 1)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美苏自身力量的削弱。 ( 2)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 ( 3)世界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以致均衡,都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 4)不能。理由: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必然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二战后美国始终未能建立单极世界。


    注意事项

    本文(2010年吉林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