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文学可以激发想象。想象对于作家是否具有神奇的魔力,学术界也 。许多人认为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 ;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 的艺术形象。 A分庭抗礼跨越惟妙惟肖 B莫衷一是超越纤毫毕现 C奠衷一是跨越纤毫毕现 D分庭抗礼超越惟妙惟肖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义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
2、出判断。 “分庭抗礼 ”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是双方,此题是 “学术界 ”显然搭配不当, “莫衷一是 ”不能断定哪种说法对,哪种说法错;意见不一致。 “超越 ”是和别人比较, “跨越 ”是和自己比较,此处 “跨越 ”更合适; “惟妙惟肖 ”模仿或描写的非常美妙,非常逼真, “纤毫毕现 ”比喻极细微的东西都显现了出来,此句后者更合适。故选 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 “其 ”字的用法不 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2分)( ) A以其无礼于晋 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 D吾其还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3、。解答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根据平时对课内文言虚词的积累,并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BC三项,其,均为代词; D项,其,加强语气副词 ,还是(表婉商)。所以选 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分)( ) A完璧 归 赵 B宁许以 负 秦曲 C不知将军 宽 之至此也 D毕礼而 归 之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ABD均为使动用法;
4、 C项,宽,为名词用作动词,宽恕。所以选 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 “竖子不足与之谋 ”) 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 “大王来操何 ”) C吾属今且为之虏矣(被动句, “为 ” 表被动) 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 “以前路问征夫 ”)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判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句式来分析判断,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B 项,“谓语后置 ”理解不正确, “大王来操何 ”应为宾语前置句。所以选 B。 考点:
5、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黛玉来看宝玉,袭人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 B宝 钗在为人处事方面有时也会显得冷酷无情。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羞愤跳井自杀,王夫人自责难过,宝钗这样劝导: “姨娘也不劳关心,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百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C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D宝玉挨打,袭人向贾母汇报宝玉情况,趁机进言 “怎么变个法
6、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 ”贾母听后,对袭人越发感爱不尽,甚至把她的月例提高到与赵、周两位姨 娘同样的水平。 E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 “剪穗 ”。 答案: AD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 A项, “袭人 ”表述不正确,应是 ”晴雯 ”; D项, “贾母 ”不正确,应是 “王夫人 ”。所以选 AD。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15分)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
7、月 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 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这位被称为 “国学大师 ”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 “戴星星 ”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 有 28颗。 近 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
8、怀瑾 4到 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 9月 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 ”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 29日下午 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 “南老师圆寂 ”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 “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 。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
9、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 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 80年
10、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 4 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指李登辉),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 ,你懂不懂朋友啊? ”苏志诚答: “听懂了。 ”南说: “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 ”1990年 12月 31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
11、回忆道: “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 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 105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
12、 “戴星星 ”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 “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 价值与影响。 D “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这句话可作为他 “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 ”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小题 2】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 4分) 【小题 3】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 “手无金印 ”,而作者为什么说他 “权倾天下 ”?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 4分
13、) 答案:【小题 1】 BE 【小题 2】( 4分) 两次短信,交代了南怀瑾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人们对南怀瑾生命最后时刻的关注。 两次短信时间较为具体,增强了传记作品的真实性。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3】( 4分)示例: 南怀瑾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引领地位。他作为学者,却有众多商界、政界、学界人物时常听他讲课,向他讨教各种各样的问题。 南怀瑾在政治上影响极大。他是海峡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为两岸搭建密使平台。 南怀瑾赢得政商学界的普遍尊重。他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因此能广结善缘。(每点 2分 ,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
14、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的精神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B “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 E “全方位 ”说法有误,而且 “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形象 ”在作者看来 “似乎都不算准确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的是南怀瑾在政治上的贡献。所以选 BE。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分别从文本中找到这两次短信的具体语句,第
15、一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 9月 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 ”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第二次, “9月 29日下午 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 “南老师圆寂 ”的消息。 ”把这两次短信,综合起来看,很容易得出南怀瑾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从写作目的角度看,表现了人们对南怀瑾生命最后时刻的关注。两次提到具体时间,从传记的特点来看,自然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考点:分析 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本中关于南怀瑾
16、人物事迹及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也可根据其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内容概括归纳出来即可。例如,文本第二段, “无论这位被称为 “国学大师 ”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表明南怀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引领地位。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路来森 春尚早 ,天 ,还有些料峭的寒 ,田野里仍然荒寂着。 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
17、,它似乎有些疲倦。 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 预知的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一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它 “哞哞 ”
18、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 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 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 看过好多次。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 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
19、长,那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在春风中,焕发自已。 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 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是那副茫
20、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 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 头看看那翻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牛,有时也
21、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侯,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 ”,不知 “天高 ”。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 (摘编自青岛文学)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B第 段和第 段两次
22、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 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 “漠然 ”,或 “似闭似睁 ”,或 “明亮 ”,借此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 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 “过去 ”与 “现在 ”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 【小题 2】 “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 ”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3】请根据全文,探析 “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这句话的含意。( 4分) 答案:【小题 1】 AE 【小题
23、2】 表现春天勃发的生机,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 渲染热烈的气氛,烘托牛辛勤劳作的形象。(一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 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 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第一点 1分,第二点 2分,第三点 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A项, “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不正确。 E项, “过去 与 现在 不同活动的对比 ”不正确。故选 A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24、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题干只要求概括这句话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人物情感、人物形象、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角度作答。 “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 ”属于环境描写,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故可从赞美生 命力的角度概括作答; “正烈 ”“灼灼如烧 ”渲染出了一种热烈的氛围,故可从烘托牛的辛勤劳作的形象角度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句子在文中含意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
25、 “属于土地 ”,联系上文 “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 “地厚 ”和下文 “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 ”,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来分析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文学的生命力 文学好象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变化、发展、革新,一旦凝固下来,就会逐渐失去生命力。所谓变化、发展、革新,无非有两条路线:一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以诗为词,以赋为词,以文
26、为词就是典型的例证。另一条路线是,一种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陈子昂、韩愈都是走的这条路线。中国三 千年来文学之所以能延续不衰,原因即在于它始终在变化,从先秦诗骚,到汉赋,到南朝骈文,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明清小说,一代一代不断有新的支流加入整个文学的长河之中。 然而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三千年来文学在本土翻新了多少次,后来再也翻新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来了。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 “五四 ”以后引进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学也像潮水一样涌进这个古老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吸取西方文学的新鲜血液,改变了自己的旧面貌。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传统文学的肥沃土壤,又必须吸取其他民
27、族的文学的营养,培植新 的文学之花。事实上, “五四 ”以后的小说和传统的文言小说、白话章回小说相比, “五四 ”以后的话剧和传统的戏曲相比,在体制风格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不继承传统就没有根,不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学就没有变,这就是统观了中国文学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在中国传统文学体裁里,赋和骈文早已衰落了,今后也难以复兴。词和散曲本来有希望配合新的音乐,以新的面目求得新的繁荣,可是 “五四 ”以来新的歌词创作并没有吸引大诗人的注意,歌词的一般创作水平一直处在较低的阶段。小说是 “五四 ”以后成就最高的一种体裁,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这 个领域里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
28、五四 ”以后的散文创作改用白话文,但和其他体裁相比,较多地保留了传统风格,也是很有希望的一个领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遗产是最丰富,可是 “五四 ”以后的新诗,主要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几乎割断了传统形式,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这是最让人失望的一个领域。但是我相信,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 节选自中国文学概论 【小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诗为词、以赋为词和以文为词的现象的出现,是文学在变化、发展、革新过程中文体内部的以复 古为革新的运动的结果。 B受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三千年来的发展与翻新之后,再也无
29、法在本土翻出新鲜的花样。 C在 “五四 ”运动以后发展的中国文学体裁中,小说是成就最高的一种,同时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更是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文学体裁。 D “五四 ”运动之后的新诗,主要借鉴西方文学,但在继承传统特色上明显不足,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 【小题 2】通过本文的论述,作者认为从哪些方面才能增强中国文学的生命力?( 3分) 【小题 3】作者认为 “在中 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 ”的依据是什么?( 3分)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既要立足于正在变革的现实,(第一段概括):又要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艺,(第三段第五行);更要充分发扬民族的传统特色
30、。(第三段第五行) 【小题 3】( 3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遗产丰富,为诗歌复兴提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肥沃土壤。(倒数第三行) 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封闭的农业国,外国的优秀文学在当代中国被广泛接受,为诗歌提供了吸取其他民族更多文学营养的平台。(化用第一题,从第三段概括)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 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A项,这种现象应是 “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具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 ”的例证。所以选 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31、此题考查筛选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逐段分析,找出作者关于增强中国文学的生命力的语句,然后筛选出来加以整合概括即可。例如第一段, “中国三千年来文学之所以能延续不衰,原因即在于它始终在变化 ”;第三段第五行 “不继承传统就没有根,不借鉴 外国的优秀文学就没有变 ”。可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中国有关诗歌方面的一些条件或背景来筛选概括。例如,倒数第三行,“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遗产是最丰富 ”表
32、明中国诗歌的土壤肥沃;第三段,“五四 ”以后引进了西方的文明 ”“中国传统文学吸取西方文学的新鲜血液 ”表明西方优秀的文化为中国民族文化提供了营养平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 里仁)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 “不践迹 ,亦不入于室。 ”(论语 先进) 孟子曰: “鸡鸣而起,孳孳 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 之徒也。欲知舜与 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 也。 ”(孟子 尽心上) 【注】 放:依据。
33、 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 孳孳:即 “孜孜 ”。 :亦作 “跖 ”,春秋时的大盗。 间:不同。 【小题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2分) 【小题 2】如何才能成为 “善 ”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小题 1】都批评了过分关注 “利 ”的人。(意思对即可。) 【小题 2】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 “善 ”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 “利 ”思想的影晌,才能成为舜一样的 “善 ”人。(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在疏通句意并整体感知文段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筛选
34、出孔子和孟子在文中的观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归纳出二人见解的异同之处即可。由孔子的 “放于利而行,多怨。 ”和孟子的 “利与善之间也。 ”可得出答案:。第二问,孔子认为善要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孟子认为,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 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破陇右。贺拔岳被害,太祖赴平凉,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
35、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 “此由刺史教诲不明,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 ”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荆蛮旧俗,少不敬长。 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在州遂历七载。 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尝与群公侍坐于太祖。及退,太祖谓左右曰:“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 ”他日,太祖谓
36、俭曰: “名实理须相称,尚书既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 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 令俭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事 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 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 于雪中待报, 自旦达暮,竟无惰容。 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天和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所赐之宅还官。诏皆从之。追封郐公。荆民仪同、赵超等七百人,感俭遗爱,诣阙请为俭立庙树碑,诏许之。建德四年,诏曰: 昔叔敖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
37、今,无惭曩 哲。而有司未达大体,遽以其第即便给外。今还其妻子。 子隆。 (选自周书 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 曩( nng):先前 【小题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事平,以俭 元 谋元:开始 B以古 方 今,无惭曩哲方:比较 C 举 州归附举:发动 D是我之 愆 ,非泉璨之罪愆:过失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长孙俭能力出众的一组是( 3分) 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 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 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 俭以信义招之,举州归附。 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
38、祖深然之。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孙俭年少时就品行端正,行为庄严谨慎,平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更从不与人胡乱结交。孝昌年间,他被从家中起用担任员外散骑侍郎。 B百姓状告长孙俭的部下泉璨,后经审问查证情况属实,他立即召集部属并且宣布罪不在泉璨,而源于自己的失职,并且肉坦自罚,来警戒众人。 C长孙俭曾和众位大臣侍坐于太祖皇帝,太祖对长孙俭的进退举止十分满意,但是认为他的名字不好,所以赐他名为 “俭 ”,来彰显他的高雅情操。 D长孙俭后来因病回京,不久病逝。在他的遗书中请求皇 帝同意自己葬于太祖皇帝陵墓之侧,并且将所赐的府第归还给朝
39、廷。 【小题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3分) 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 3分)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 3分)长孙俭反复地规劝开导,民风民俗大为改观。百姓都致力于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所以边境没有忧患(即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 ( 3分)(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相关事宜,当时正值天降 大雪,于是立于雪地中等待回复,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始终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
40、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 C项,举:全部。所以选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全都属于直接表现长孙俭能力出众。 “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为侧面; “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 ”是其举措的效果和作用,属于侧面描写; “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是太祖皇帝对长孙俭的评价。所以选
41、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太祖皇帝确实建议平孙俭改名 “俭 ”字,但并没有认为他的名字不好,而是希望名与实相 符合,来彰显他的德行。故选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殷勤、革、务、兼、无虞、诣、遂、竟。 考点:
4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原名叫庆明。长孙俭年少时行为品行端正无邪,有操守和高洁的品行,身材高大魁梧, 神情严肃, 即使在内室 ,(也是)整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生性谨慎不胡乱与人结交,只要不是和自己有共同志向的人,即使是王公贵族登门拜访,他也不会见。孝昌年间,从家中被启用担任了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跟随尔朱天攻占陇西。贺拔岳被杀害,太祖皇帝亲赴平凉,凡是与制定谋划国家大事有关的事情,长孙俭都参与其间。当时西夏州还未归属朝廷。而东魏派遣(任命)许和为刺史,长孙俭用诚信和大义招纳他,许和于是率部归顺朝廷。朝廷就让长孙俭担任西夏州的刺史,统一管理三
43、夏州的事务。 当时,荆州,襄阳刚刚归附朝廷,太祖表彰长孙俭的功劳,对 他赞许有加,认为应该将东南重任交付于他。授予他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的官职。长孙俭部属郑县县令泉璨被老百姓所告,经过调查审问,证实泉璨确实有罪。长孙俭就召集所有的官僚部属对他们说: “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因为刺史教导的不够明确,是我的过错,并非是泉璨之错误。 ”于是就在厅堂前,肉袒谢罪,来惩罚自己,放过了泉璨,不去追问他的罪责。于是他管辖的地区整饬有法度,没有人违法乱纪。魏文帝亲下诏书慰问他。荆州蛮夷之地,那里旧有的风俗,晚辈不尊敬长辈。长孙俭反复地规劝开导,民风民俗大为改观。百姓都致力于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 所以边境太平
44、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官吏和百姓上表朝廷请求为长孙俭建造清德楼,立碑刻颂功德,朝廷商议之后,答应了这个请求。在荆州任职七年。 曾经与众王公大臣在太祖面前侍坐谈话。等到告退的时候,太祖对身边的人说:“(长孙俭)这个人举止情趣娴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说话,都严正恭敬,担心有所失误。 ”后来有一天,太祖对长孙俭说: “名字和事迹理应相称,尚书你的志向既然是安于清贫、寒素,那么可以改名叫做俭,来彰显你高雅的节操。 ” 等到梁元帝在江陵继承帝位,对外表现敦厚,于邻国和睦,对内心怀不轨的图谋。长孙俭暗地里密报太祖 ,陈述攻取的谋略。于是朝廷征召长孙俭入朝,皇帝详细地询问他的计划和打算,应答从容,太祖皇帝听
45、后,对他的看法非常认同,于是对长孙俭说: “正向你所说的,我夺取江汉太晚了。 ”于是命长孙俭返回荆州,秘密准备。不久命令柱国、燕公于谨总领军队讨伐江陵。平定之后,因为长孙俭是最早的出谋划策者,于是赏赐他奴婢三百人。 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相关事宜,当时正值天降大雪,于是立于雪地中等待回复,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始终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他对于公家的事情勤奋认真,都类似这样的情形。天和三年,因为疾病回到了京城。担任夏州总管,死后 遗文上表世宗皇帝,请求葬于太祖皇帝的陵墓之侧,并且将所赐的府宅归还朝廷。皇帝下诏都依从了他的请求。追封他为郐公。荆州百姓仪同赵超等七百人,被长孙俭的恩情、德行所感动,进京请求
46、为长孙俭建庙立碑。朝廷下诏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建德四年,朝廷下诏说: “昔日孙叔敖和萧何都是忠心不二的贤臣,不为地位钱财所动,拿古代的人和长孙俭相比 ,他一点都不输于先哲。而相关部门不识大体,很快拿长孙俭的府第给了别人。现在将它赐还给他的妻子儿女。 ”子孙后代人丁兴盛。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斋独宿 和韦苏州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金赵秉文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 ”。 【小题 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分析。( 2分
47、) 【小题 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小题 1】韦诗 :比喻 ,以烛喻月。山月皎洁 ,宛如夜烛相伴 ,照人无眠。赵诗 :借代 ,借 “晕 ”代月。( “晕 ”配以 “冷 ”,突出月夜寒意侵人 ;)( 2 分) 【小题 2】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 ;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 ,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 :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 ,风竹悦耳 ,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 ,秋雨寒枝 ,凄冷袭人。( 4 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48、。由题干可知,应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思考。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冷晕侵残烛,运用借代,用部分代整体。故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 “孤独 ”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从景物特征看出淡静与凄冷的不同,分析应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意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 “冰桶挑战 ”是由美国 ALS协会为资助对抗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