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5学年江苏淮安市涟水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19025       资源大小:24.8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5学年江苏淮安市涟水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5学年江苏淮安市涟水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 烙 印( lu)什 刹 海 ( ch) 墟 场 ( chng) 蓼 蓝 ( lio ) B六艺 经传 ( chun)须 臾 ( y) 驽 马( n)句 读 ( du) C 锲 而不舍 ( qi) 跬 步( ku) 爪 牙( zho) 而望( q) D骐 骥 ( j)菜 圃 ( f) 廿 七岁( nin)悲 怆 ( chung)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烙印 lo, B项,六艺经传 zhun, D项,菜圃 p。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

    2、、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的 “于 ”,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 学于余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 A中, 都是介词,从; B中, 对于, 在, 从; C 中,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从;

    3、 D 中, 介词,在, 介词,向。做此类题目,要着眼 “意义 ”和 “用法 ”两点, “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3分) A君子 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B古之 学者 必有师 C是故,弟子 不必 不如师 D不如 须臾 之所学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

    4、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A 项, “博学 ”,古:作动词,广泛地学习,今:作名词,知识丰富,学问高。;项, “学者 ”,古:求学的人,今 :学问上有所成就的人; C项, “不必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从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式不同 于其它三项的是(

    5、)( 3分)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青,取之于蓝 D不拘于时 答案: B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B项,是宾语前置;其余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6、( 3分) A 小 学而大遗 B君子博学而 日 参省乎己 C吾未见其 明 也 D是故 圣 益圣,愚益愚 答案: B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 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B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每日;而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A项,小的方面; C项,聪明之处; D项,聪明的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

    7、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C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A项, “知 ”通 “智 ”; B项,“生 ”通 “性 ”; D项, “不

    8、”通 “否 ”。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今年国庆期间,这个市的 210辆消防车、 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她把积攒来的 400元零花钱,资助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赵长波,确保他能够支付读完小学的学费。 D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

    9、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 ,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 A项搭配不当, “消防车 ”与 “坚守自己的岗位 ”不搭配;B项归属重复,一切出版物包括 “报刊、杂志 ”; D项句式杂

    10、糅, 去掉 “造成的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 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 无足轻重 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 C “经典 ”应该是与普通民众的素朴之心 息息相通 的,所谓 “润物细无声 ”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得以实现。 D这篇题为难得糊涂的杂文,不仅牢骚太盛,而且把早已成了笑料的 “格言 ”奉为经典,实为 不刊之论。 答

    11、案: D 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不刊之论:不可删改、内容正确;不能更改的论断,这里望文生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 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 就在这样的风雨中,我想起了天涯

    12、的故人,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秋白,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 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 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 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

    13、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的少啊 !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 !来源 :学科网 抗战开始后,劳累奔波使她迷茫,不知在何处安顿自己的生活。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 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未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 (香港失陷约一星期前收到 )告诉我,萧红因病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

    14、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 “萧红绝不会长寿的。 ”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 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 ! 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 生在现在的世界上,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鲁迅先生的 “阿 Q”曾被那

    15、批御用文人歪曲地诠释。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 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 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文章有删减 ) 【小题 1】文章第一段中有关 “风雨 ”的描写有何作用 ( 4分) 【小题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萧红的性 格特点。( 6分)

    16、【小题 3】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4分) ( 1)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 2分) ( 2)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 2分) 【小题 4】结合文章对萧红的回忆,探究作者蕴含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小题 1】内容上点题,营造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故人的回忆,并与下文中的 “风雨 ”相呼应。(内容、结构各2分) 【小题 2】 初次见面,作者从外貌、动作、笑声、交谈等方面来写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纯洁爱幻想的特点( 2分); 与作者相处

    17、的过程,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包容、容易相处的特点( 2分); 分手以后,作者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能耐苦、独立、有才智、有气节的特点( 2分)。 【小题 3】( 1)该句用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俯仰之间难以自释,直接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得知萧红去世后作者内心深处时刻无法排遣的悲哀。( 2 分) ( 2)这是象征的手法。作者告诉人们阴霾终将散去,历史必将还萧红一个清白,给萧红一个公正,美 好的未来必将到来。( 2分) 【小题 4】 回忆与萧红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萧红的赞美、惋惜与怀念之情; 面对萧红死后遭遇不公,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 展望未来,表达了为朋友、为真理坚持到

    18、底的决心,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每点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白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再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其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一般来说,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象征和暗 示,交代任务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衬托人物心情;( 5)交代任务活动环境;( 6)深化文章主题。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人物言行举止、侧面叙述等方面更加以分析概

    19、括即可。本文,要从初次见面,与作者相处的过程和分手以后等方面作一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结合句子,从首发方面和表达文本主旨方面加以分析概括,( 1) “当我 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 ”,是细节描写,注意结合词分析;( 2) “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 ”联系写作背景等,则是象征手法,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回答此

    20、题,需要联系写作背景,并结合文中 “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 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 ”、 “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等句子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19分) (一)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

    21、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 ,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 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 而东,如是者数矣。 注 抗颜:犹言正色,谓态度严正不屈。 挈挈:急迫的样子。 来源 :学科网ZXXK (二)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

    2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可怪也欤! 【小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意 吾子 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对对方的尊称 B乃 幸 见取幸:幸亏 C不 耻 相师耻:以 为耻 D仆道不 笃 笃:深厚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3、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是故圣益圣,愚 益 愚 人 益 不事师 B由魏、晋氏 以 下 愈 以 是得狂名 C爱其子,择 师 而教之 环顾其中,未见可 师 者 D辄哗笑 之 ,以为狂人 人 之 患在好为人师 【小题 3】 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柳两文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针对当时 “耻学于师 ”的社会现象立论。 B韩文侧重批判 “不屑从师 ”,柳文侧重论证 “师道之衰 ” C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 “抗颜而为师 ”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 D柳文主要使用例证法,韩文则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法。 【小题 4】 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 1)世果群怪聚骂,指

    24、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3分 ) (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 (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分 )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 1)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 2)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3)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小题 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

    25、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 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B项,幸:幸运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做此类题目,要着眼 “意义 ”和 “用法 ”两点, “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

    26、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 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2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 ,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 “热烈赞扬 ”不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28、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1)聚、牵引、言辞。( 2)是故、益、其 乎?( 3)而、寄托、躁。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一)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 “人之患在

    29、好为人师。 ”从魏、晋以来, 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 “狂 ”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 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

    30、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31、。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10分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小题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32、 (3分 ) 【小题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4分 ) 答案:【小题 1】诗中写了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 【小题 2】第三联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 【小题 3】诗人寂寞是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小题 1】 试题分析: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本诗的意象可从诗句的前六句中加以概括即可。 “泠泠 ”两字用得极妙。 “月 ”上用一个 “寒 ”字来形容,与下句的 “泠泠 ”相联系,又

    33、与首句的 “繁露坠 ”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更能 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石泉远逾响 ”,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 “逾 ”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露 ”“月 ” “泉 ” “鸟 ”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

    34、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 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 “倚楹至旦 ”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 “寂寞将何言 ”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 “寂寞 ”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

    35、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解释下列 加点实词。(每空格 1分,共 7分) ( 1) 假 舟楫者,非能 水 也,而 绝 江河。假: 水: 绝: ( 2)于其 身 也,则 耻 师焉。身: 耻: ( 3)虽有槁 暴 ,不复挺者 暴: ( 4)士大夫之 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 答案:( 1)凭借,利用 游泳 横渡 ( 2)自己 以 为耻( 3)通 “曝 ”,晒干 ( 4)类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

    36、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本题需要逐项排查即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默写 名句默写(每空 1分,共 10分) (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 3)故木受绳则直, 。 ( 4) ,无以至千里。 ( 5) ,非利足也, 。 ( 6)师者, 。 ( 7)位卑则足羞, 。 ( 8)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37、也欤! 答案:( 1)万类霜天竞自由(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金就砺则利( 4)故不积跬步( 5)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6)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7)官盛则近谀( 8)术业有专攻( 9)君子不齿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 侧重 “识记 ”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 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

    38、: “砺 ”、 “跬 ”、 “ 舆 ”、 “谀 ”等。每句 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 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

    39、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 8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参考例文: 举手投足间 我一个人坐在花园中,静静看着塘中饱满欲爆的莲花,清风带来夏日夕阳的暗香。花苞盈盈颤动,粉色嫩尖好似少女的粉腮,惹人怜爱 站起身来,走至塘边,轻抚如纱诱人的瓣边,我多想折下一枝,插在书房中,让这香氛伴我左右!四下无人,仅有我与满池莲花,相对默默无言。 纤长指尖终还是滑下花脉,收于身侧,慎独啊,慎独!我默念着这重似千钧的至理之言,离开了花园,夕阳从身后进来,送我一条暗色影,伴我踏上归途。 星空闪烁,月华流转,书桌前缺了一枝清莲,却并不让人遗憾,我甚至任性地想,一池莲花,是否会在深夜窃窃私语,悄悄回味着暮色四合 之时,手指

    40、与瓣脉离开一瞬的韵味? 想着想着竟有几分痴了,忽地又冒出几分涩味:若换成别人,莲的境遇又会是何般? 这也许就是自己才解得开的谜题罢。 “慎独 ”一字,在我咿呀学语之时,满腹诗书的祖父便一遍又一遍地让我记得,小时不明所以,却是在此时此刻,暮色四合,才恍然大悟。确是至理名言,不枉人一生铭记。 独处时,人心有些不似平常。似乎一切都可以松弛下来。平日里的善行善举,行端言慎,又是几分真心,几分假意?这都市光怪陆离,世界变数无穷,又有谁有通天彻地之能,掐指一算,告诉你什么是该,什么不该?不知不觉中,生活也许已经不 由人反抗,在你脸上遮上一幅面纱,喜怒不由人!一付伪装,让人变成另一人。人生如戏。丐子将相,又

    41、有谁知那面下真面目?独处时,一切都可以卸下,周身散发一切,只留下自己和自己,抚心低语。 或许你在人前满腹经纶,可自己却明白,全是虚伪的装饰,或许你在人前善行屡屡,可自己却明白,这样非自私的本意 独自一人,你如何对待自己?是无赖撒泼,还是喜怒无常,全然不似平日? 举手投足间,泄露一个人如何与自己对话。 对自己诚恳的人,是为人的最高褒赏,人独自来这繁华世间,又独自静静离去,修身自养比乞巧于人更值得去躬行,无人之时,一个 眼神都能泄露最真实的自己,独自走过断柳,躬身而行透出你的温良:独自面对病狗,怜悯避开透出你的和善;独自面向困难,安之若素地经过,透出你的不卑不亢 是所谓 “慎独 ”!独处时,用良善

    42、温俭之心面对一颗赤子之心,这不经意的举动,泄露了你的真实与诚恳。 我面窗临月,仿佛嗅到不远处的莲香。独处时,如此清新美好的时光,绝不只有自己在体味,还有的,是自己的手足举动之间,不经意留下的气质与芬芳。 本文取胜于用抒情的笔调来写充满哲理思考的内容,整篇文章紧紧围绕 “慎独 ”这个中心,反复咏叹。由 “咿呀学语之时 ”对 “慎独 ”的印象,到 长大后对于 “独自一人,你如何对待自己 ”的反思,到最后明白了 “人独自来这繁华世间,又独自静静离去,修身自养比乞巧于人更值得去躬行 ”的人生真谛,分析说理层层深入,为我们展示了作者赋予理性思考的内心世界和一种超然物外的价值观。文章由莲花起笔,既增强了美

    43、感也契合主题,结尾又由莲花收笔,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全篇用词优美,文采飞扬,体现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果没有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学养,理性的思考,是难以超越贫乏,写出如此别开生面的文章的。 试题分析:一个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一个擅长总结,经常反思的人 ;同 样,一个伟大民族也是善于反省自身的民族。判定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是伟大还是渺小,是卑微还是高尚,是前途远大还是前途渺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看这个人或民族有无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一个民族的日常行为之中。 湖北卷今年的命题作文材料简洁,启发性强,重在引导考生进行内心反省。与2008年上海

    44、春季高考以 “细微深处 ”为题的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举手投足之间 ”这个题目平实温和而又出奇制胜,能切实引导考生去感悟自然,思考人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某 种意义上讲,考这个作文题,就是考学生的 “积累 ”(包括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等各个方面 ),有所积累,有所思考,人格修养有所历练,才能把话说好。 同学们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变成半命题作文,然后再补充完整,范围和立意就可以确定了。比如 “透过举手投足思考 ”“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 ;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作文中 的三个 “如何对待 ”给我们以很好的思考方向启示。 要想写好这篇文章,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 “放大 ”细节,把它们组织的文章中来。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注意事项

    本文(2015学年江苏淮安市涟水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hopesteam2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