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江西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语言基础知识诗歌鉴赏 16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语言基础知识 (18分,每小题 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藤 蔓 (mn) 倾 轧 (y)拾 级而上 (sh)余勇可 贾 (g) B 刹 那 (sh)浸 渍 (z)畏 葸 不前 (x)舐 犊情深 (sh) C粗 糙 (co)清 晰 (x)虚与 委 蛇 (wi)汗流 浃 背 (ji) D 秘 鲁 (m)纤 维 (xin) 气 喘 吁吁 (chui)蓦 然回首 (m)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蔓应为 “wn”; B.刹应为 “ch”; D.秘应为 “b”,喘应为 “ch
2、un”。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雄辨 连环画 要言不烦 云蒸霞蔚 B雾霾伏卧撑条分缕析川流不息 C遐想打水漂揠苗助长震古铄今 D联袂曲别针运筹帷幄滥竽充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雄辩; B.俯卧撑; C.震古烁今。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这次关于解决城市雾霾天气的讨论会上,他习惯从大的方面思考,而我希望从具体方法和措施着手,我俩谈不到一块儿去,有些 南辕北辙 。 B目前,我省部分地区有限的湿地资源正在遭到蚕食和破坏,若等到问题严重时再去采取措施,那将是 亡羊补牢 ,悔之晚矣。 C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我省农民选手朱之文音质很好,可惜 师出无名
3、,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歌唱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 坐而论道 ,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答案: D 试题分析: D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谈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 A.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属于望文生义。 B.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 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属于自相矛盾,与语境不符。 C.师出无名:指出兵打仗而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缺乏正当理由。属于望文生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第 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史上第一个执
4、导 3D电影而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 B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借助微博参与公益活动,将微力量汇聚起来,有效解决和改变了众多的社会性问题和政策。 C山东黄金男篮以历史最佳战绩夺得常规赛亚军,外援给力、球员成熟、教练沉稳三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D郑哲敏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在爆炸力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首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军工装备专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搭配不当, “有效解决 政策 ”不搭配; C项句式杂糅,改为“ 起了决定性作用 ”或 “ 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D项成分残缺,在 “国家最高科技奖 ”前面加上 “获得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
5、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尚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 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尊重一样。 _。 这正如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所说: “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 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 深入地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 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 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 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 分析: 为总结句,应放在句末,排除 B项;由句子的内在联系来看, 应在 前,排除 D项; 中的 “同样 ”可知, 句不能承
6、上文,因此答案:为 A项。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宦甄士隐居住在庙旁,因可怜寄居于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给他,使他可以入都赶考。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甄士隐带妻子投奔岳父,遭受白眼,随跛足道人出家。 (红楼梦 ) B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士兵,司马懿依样仿造中计。诸葛亮以木牛流马引诱司马懿入上方谷,打算火烧曹军。突遇大雨,火灭雷哑,司马懿父子身负重伤侥幸逃生。 (三国演义 ) C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参加了向总督
7、示威游行的队伍。 (家 ) D堂吉诃德主仆二人在路上遇到了加尔拉斯里装扮的 “白月骑士 ”, “白月骑士 ”要求和堂吉诃德决斗,而且他们双方商定:谁输了,便任对方发落。堂吉诃德败北后,只得服从命 令,停止游侠活动,回家去了。 (堂吉诃德 ) 答案: B 试题分析: “士兵 ”应改为 “粮草 ”, “身负重伤 ”属无中生有。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小题 1】请赏析颔联中 “生 ”“满 ”两字的妙处。 (4分 ) 答:_ _ _ _
8、_ 【小题 2】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 答:_ _ _ _ _ _ _ 答案: 【小题 1】 “生 ”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 (2分 )“满 ”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 (2分 ) 【小题 2】观点一:焦急。诗歌前三联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 (2分 )故人期而未至, “孤 ”字更流露出 诗人的焦急心态。 (2分 )观点二:平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
9、心境的闲适; (2分 )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 (2分 ) 试题分析: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诗人先后描绘了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了环境气氛。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间特征,而且表达出诗人企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风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 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 “群壑倏已暝 ”是诗人看到的, “松月生夜凉 ”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
10、”是诗人的感觉,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是诗人看到的。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等候友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 “孤琴候萝径 ”,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叠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 浣溪沙 (其二 ) 姜 br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 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 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 1281年 (元至元十八年 )三月,姜 魑 佣 轿魈嵝贪床焓梗 枋硬焖 幕 岚葳肆私 簦 鳌朵较 场范 祝 宋 诙 住谖淞郑 孛 唇窈贾荨br【小题 1】有人说, “山滴岚光水拍堤 ”中的 “滴 ”字
11、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简要赏析。 (4分 ) 答:_ _ _ _ _ _ _ 【小题 2】结合最后一句 “一尊心事百年期 ”,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 答:_ _ _ _ _ 答案: 【小题 1】 “滴 ”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 (2分 )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 (2分 ) 【小题 2】 “心事 ”,就是词人现在身在官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 (1分 )“百年期 ”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 (1分 )抒发了作者想摆脱俗世的喧嚣,早 日
12、寄身山林的思想感情。(2分 ) 试题分析:作品首先从山峰上的云岚写起,一个别出心裁的 “滴 ”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作者的视线由远而近,接着描写拍岸的河水以及岸边的春草与沙滩。写草言其 “香 ”,状沙称其 “暖 ”与 “净 ”,这些字眼同上句的 “滴 ”字一样,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至此,作者的欣喜之情也难再自禁,于是发出了 “只疑误入武林溪 ”的由衷赞叹。下片写林木的繁茂。首句写桃,次句写柳。一鲜红,一碧绿。一蓬勃向上,一茁壮下垂。二者形色迥 异而相映成趣,从而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锦绣春天捧给了读者。如此胜
13、境,怎能不让词人情愿老于是乡呢?词末 “一尊心事百年期 ”所表达的即是这样一种心愿。 小词短短六句,以写景为主,描摹物象鲜明生动,且极富层次感,同时善于融情于景而了无痕迹,虽也直写情语,然皆出于自然流露。其语言平易而简洁,风格清新而明快,颇有唐人绝句之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据旧唐书 文苑传载,孟浩然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违:分离。 假:提携。 【小题 1】诗中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14、 ”两句,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 答:_ _ _ _ _ 【小题 2】清人沈德潜评价孟诗 “语淡而味终不薄 ”(唐诗别裁 ),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 (4分 ) 答:_ _ _ _ _ 答案: 【小题 1】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与艰难。 (2分 )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 (2分 ) 【小题 2】颔联中, “欲寻芳草去 ”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 “惜与故人违 ”反映出他与王维感情的深厚。一个 “欲 ”字,一个 “惜 ”字,充分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2分 )诗句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
15、淡,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2分 ) 试题分析:诗歌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 ”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欲寻芳草去 ”,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 ”,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 “谁 ”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 、人情如水的滋味。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表明了归隐的坚决。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