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四川省成都七中上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刹 那( ch) 菲 薄( fi)月晕( yn) 量 体裁衣( ling) B 差 生( ch) 尽 管( jn)请 帖 ( ti)万箭 攒 心( cun) C 埋 怨( mn) 殷 红( yn)拮 据 ( j)头昏脑 涨 ( zhng) D惩 艾 ( y) 供 奉( gng) 勾 当( gu) 靡 靡之音( m) 答案: B 试题分析:各选项读音有误的正确读音: A 菲 薄 fi C 殷 红 yn D 供 奉gng; 靡 靡之音 m。本题选材具有四川特色,相
2、当一部分加点汉字的四川话读音都和普通话有区别,且有的区别较大。如 菲 薄( fi)、 差 生( ch)、 万箭攒 心( cun)、 勾 当( gu)、惩 艾 ( y)、 殷 红( yn)、 埋 怨( m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脉搏凋敝仗义直言昭然若揭 B蜚语辐射照本宣科坐收鱼利 C纰漏度假唇枪舌剑擢发难数 D委屈诡秘不孚众望融汇贯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都是易写错的字。 A直言 执言 仗义执言,仗义 :主持正义 ;执言 :说公道话。指伸张正义 ,激昂陈词。 B鱼利 渔利 坐收渔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
3、从中获利。渔利,渔者之利,比喻。 D融汇 融会 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力弘扬社会风气固然重要,但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起来有多么美好,也 不足为训 。 B针对东北最近的严重尘霾天气,一些网友 认为:市场经济让许多人只考虑眼前利益,却不顾及长远利益,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应 从长计议 。 C正当人们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渐渐忘却热身赛 “1比 5惨案 ”的时候,国足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又被打回熊
4、孩子的 原型 。 D四川省发改委在西博会期间发布了四川省重大投资项目名录,端出了一道 2336个项目、总投资额 不只 4万亿元的投资大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本题所涉词语与全国卷全为成语不同,包含成语、实词、虚词,与 3013年四川高考题选材类似,命题具有四川特色。复习中应常用成语熟语、实 词、虚词全面复习。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B从长计议:用较长的时间慎重考虑,仔细商量。这里误作从长远考虑。 C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指作品中塑造人物、物品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品。应换成 “原形 ”: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打回原形。 D不
5、只:不但,不仅,这里应该使用 “不止 ”,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苏轼因 “乌台诗案 ”身陷囹圄时也曾有过恐惧,却从未失却对百姓疾苦和为民请命的责任感,从未 失却正直的品格和达观处世的胸怀。 B商家当然不希望错过光棍节这样的日子,纷纷打出了促销的招牌,尤其是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早早就展开了打折促销的宣传攻势。 C网络暴力损害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妨碍了网民的知情权,阻碍了有理想能思考的理性社会的孕育和成长,逾越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D第五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主题论坛本着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为主旨
6、,旨在通过与会嘉宾的影响力让青年人树立文化强国的信念,增强青年人对世界文明的了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识病句的能力,所涉病句类型在考试说明规定六种类型之内。 A项成分残缺, “从未失却对百姓疾苦和为民请命的责任感 ”改为 “从未失却对百姓疾苦同情和为民请命的责任感 ”。 C项搭配不当,将 “损害 ”和 “妨碍 ”分别改为 “妨碍 ”和 “剥夺 ”。 D 项句式杂糅,可将 “本着 ”改为 “以 ”以使之与 “为 ”搭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全球史观 ” 反思 “西方中心论 ”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 “西
7、方中心论 ”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 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 “西方中心论 ”的批判也日渐深刻。“全球史观 ”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 “全球史观 ”。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 “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 ”,这样才能 “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 ”对 “西方中心论 ”、 “洋教条 ”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
8、的意义。当然, “全球史观 ”尤其是其中的 “中国中心观 ”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 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 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 “走向以中国为中心 ”,亦即 “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
9、的自信心的回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 “后现代 ”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 “西方的没落 ”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 “宿命 ”。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 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 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
10、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 “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 “全球史观 ”对 “西方中心论 ”的批判从技 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1、 【小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初期, “西方中心论 ”在学术界很有市场,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B “西方中心论 ”只关注西方的现实和历史,而 “全球史观 ”则侧重于关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C “西方中心论 ”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 “全球史观 ”则汇集所有地区和时代的观点来解释历史。 D “全球史观 ”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是因为它有助于破除国人对“洋教条 ”“西方中心论 ”的崇拜。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全球史观 ”对历史的解释也会存在问题是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
12、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 30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C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 “宿命 ”,只能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D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B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时,以 “全球 史观 ”的视角重新观察
13、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 “西方中心论 ”的反思和批判。 C无论是 1718 世纪,西方世界流行泛中国崇拜的思潮,还是如今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全都是因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 “西方中心论 ”和 “全球史观 ”两个概念理解的能力。 A 关系颠倒,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流行的思想基础是 “西方中心论 ”B 以偏概 全。 “全球史观 ”关注的是全球,而不是 “侧重于关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
14、史 ”。 C 曲解文意。 “全球史观 ”不是指汇集所有地区和时代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原文为 “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范围缩小。由 “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可知,并非西方人普遍认为,只是一部分西方学者(斯宾格勒)如此认为。而且也不是只能依托中华文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 第 段 “泛中国崇拜思潮 ”产生的基础后得出结论说 “因此,(泛中国崇拜 )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15、目。 文学家之魂 【日本】内山完造 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 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 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先生说: “带 他来见我。 ”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 “我来看老师了。 ”学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 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 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
16、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 那天鲁迅先生又晃悠到我家,说道: “老板,今天我可遇上了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哦。上次从南京来看我的那家伙居然给我来了封信,言辞恳切委婉至极呀,说是想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呢。我可不同意,所以这就来给那家伙回信了。 ”“好不容易撤销了,那不是很好吗? ”我问他。他回答说: “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所以信中已说明让那家伙不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了。 ” 之后先生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已到了要选择疗养地进行
17、专门疗养的地步了。须藤医生建议到镰仓疗养,因为东京耳目太多,实在不合适调养身体。我个人觉得云仙还不错,先生肯定会喜欢,于是就预先把房子租好了。 先生本来预计八月一日动身前往云仙,可从南京来了几个探病的,说他病情有所好转,建议他去德国漫游一趟。 后来先生告知我: “老板,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去云仙了,现在那些家伙来让我去德国留学,说为避免蒋的骚扰最好还是去德国。去云仙的话我就成了一个逃兵,也就意味着我输了,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去了。 ”先生决心已定,只要是他说 “不 ”的事情就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虽然略显顽固,但也有一定的好处。 每次说到 “藤野先生 ”的事,先生总是眉飞色舞,饶有兴致,仿佛那些事情
18、已经 根深蒂固了一般,而藤野先生一文现已收入 “岩波文库 ”的翻译集里。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藤野先生一文译出来。对于在日本的诸多事情,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他从来都是态度分明,可是对于藤野先生,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报以百分百的敬慕之情。 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人,他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我在活中国的姿态这本漫谈书中写到中国的优点,可对此先生却批评道: “老板,这可不行啊。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得意忘形的。书总要起点教育作用,所以还是得从头彻尾地
19、多加批评才是。 ”我回答说: “可是,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啊。 ”先生遂又回道: “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写,但因为是老板写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要换成我,是断然不会这么写的。 ”语气依然强硬,坚决批判中国人的缺点。 中国人普遍不喜欢阿 Q正传,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 “这是在写我 ”。而主人公阿 Q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 但是先 生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实际上他真的在担心着中国的命运,记得他临终前说过这样的话: “中国的未来如同阿拉伯沙漠,国内由于战争在不断地沙漠化,而国外又在不断地加速扩大沙
20、漠化,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沙漠化。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中国的四万万民众将被逼到饥饿的战线上,到这时,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不幸了,而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不幸了。 ”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先生把中国的未来清晰地摆到了自己的眼前,这番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即: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大陆新报一九四一年(摘自美文杂志 我的朋友鲁迅一文) 【小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 段鲁迅先生拒绝学生撤销逮捕令一事,反映了他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因此,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 B文章第 段 “这是在写我 ”,表明鲁迅先生文
21、章对中国人进行毫无掩饰的批判和揭露,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在他的文章里剖析自己的灵魂。 C鲁迅先生对国人总是彻头彻尾的批评,对藤野先生却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这说明先生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看得出来人格都是有缺陷的。 D文章中间部分插入 “宪兵队长学生来看望先生 ”和 “提及藤野先生 ”两个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和先生的关系密切,又对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E文章结尾 “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一句,如警世之钟,既响在历史的时空里,又对今天有警策作用,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 【小题 2】联系全文,谈谈 “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
22、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 ”一句的作用。( 4分) 【小题 3】 “魂 ”在字典里可泛指 “人格化精神 ”,鲁迅先生的 “文学家之魂 ”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联系全文进行概括。( 6分) 【小题 4】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生对待敌人像鹰一样冷峻,对待友人又像鸽子一样温柔,其 “爱憎分明 ”的态度多少年来已经成为我们剖析自己灵魂的标尺,请就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 “爱 ”和 “憎 ”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 6分) 答案: 【小题 1】 A C 【小题 2】 内容上,写出了鲁迅有为了理想敢于献身和 “不懂变通 ”的执着精神;( 1分)对待敌人和国人的
23、缺点,有着彻底的斗争和无情的揭露、批判精神。( 2 分) 结构上,领起下文,下文的文意皆是对此句的集中表现。( 1 分) 【小题 3】 爱憎分明。对敌人极富斗争精神,其抗争坚决彻底,绝不退缩妥协;对友人怀以敬慕之情。( 2分) 具有批判精神,对国人的缺点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时时不忘教育和鞭策国人。( 2分) 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对国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心其 “沙漠化 ”;对国人,又具有深沉的爱,心怀怜悯之情。( 2分, “忧患意识 ”和 “深沉的爱 ”各 1分) 【小题 4】答案:示例: “爱 ”是指先生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 1分) “憎 ”是指先生对敌人无情的揭
24、露与鞭笞。( 1分)如在记念刘和珍君里,先生对刘和珍君等 学生有着深深的怜恤和关爱之情,( 2分)对段祺瑞执政府和 “流言家 ”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对 “非人 ”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 2分)这些都能体现先生 “爱 ”和 “憎 ”两方面的人生态度。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反映了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 ”和 “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 ”不对,从文中 “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 ”看, “感到寂寞冷清 ”是没有斗争对手了,所以应该反映的是鲁迅先生要与敌人进行彻底的斗争的心理; C “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人格都是
25、有缺陷 的 ”不当,对国人的批判精神和对友人的敬慕之情不能说明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 ,相反应该是说明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原则性极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根据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处在全文篇首,主要有总括鲁迅品格形象,和领起下文两方面作用。题干笼统地提分析句子的作用,基本是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作用两方面去理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 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题意看,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 ”,就是指
26、先生的人格精神。文章主要记叙了鲁迅先生回绝撤销对他的逮捕令,对藤野先生的以百分百的敬慕,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人,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担心中国的命运等事迹。这些事迹表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具有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等人格精神。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探究题,要求用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 ”和 “憎 ”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 爱憎分明是上题中鲁迅的人格精神之一,这里要求考生对此进行个性化解读。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祝福等文章都能表现鲁迅先生 “爱 ”和
27、“憎 ”两方面的人生态度。只要善于挖掘,材料丰富,有话可说。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用斜线( /)给下列的文言文断句。(限划 12处)( 4分) 子 夏 问 曰 巧 笑 倩 兮 美 目 盼 兮 素 以 为 绚 兮 何 谓 也 子 曰 绘 事 后 素 曰 礼 后 乎 子 曰 起 予 者 商 也 始 可 与 言 诗 已 矣 答案: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断句能力。断句应该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本题提示语 “曰
28、 ”和句末词语 “兮 ”“乎 ”“也 ”“矣 ”比较多,所以断句相对容易。 参考翻译:子夏问孔子: “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 “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 ”孔子说: “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
29、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 推 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 a执弟 子之礼。适至南台,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 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 。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 策 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 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 。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
30、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 堵 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 顿 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 曰: “吾昨风眩,落坑所致。 ”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 “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 ”以如意击几,皆有处所,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隋书 张文诩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晖远等莫不 推 伏之推:推崇 B文诩 策 杖而归脚策:拄 C文诩因毁旧 堵 以应之堵:墙 D至于 顿 伏床枕顿:
31、马上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意在不 因 人以自致也 相如 因 持璧却立 B 唯 其 所择。 与尔三矢,尔 其 无忘乃父之志 C 因 为 其隐 于是秦王不怿, 为 一击缶 D 州县 以 其贫素 赵王岂 以 一璧之故欺秦邪 四、( 33分) 【小题 3】 把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 5分) (2)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 5分) 【小题 4】上面的文言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张文诩的品德及学养?请简要概括。( 5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32、 【小题 3】 张文诩常常自己牵着马步行前进,意思是表明他不是依靠别人来请而是自己(主动)来到的。(重点词语:步, 1分;意 1分,致 1分,大意,2分) 张文诩安慰并告诉他,自已发誓不把此事讲出去,坚持叫他拿着麦子离开。(重点词语:慰 1分;谕, 1分;固, 1分,大意, 2分) 【小题 4】( 1)博览文籍,学界宗仰;( 2)教授生徒,不事张扬;( 3)意不在仕,征召不应;( 4)以德化人,不弃盗贼;( 5)掩人之短,克已为人。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义实词的理解,相对于一题中出现多种文言现象的试题来说,考点单一一些。 D项 “顿 ”有叩(磕)、整顿、停顿、倒下、困顿、立刻
33、(马上)等多个义项,这里应该是 “倒下 ”的意思。联系上文可知,张文诩被施禁咒的人的刀刃所伤,以致于倒床养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C,均介词,替。 A, 依靠,凭借,介词; 趁机,介词。 B, 他们,代词; 表示希望的语气副词。 D, 因为,连词; 因为,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该题涉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的活用等文言现象,重点词:步,步行;致,到达;慰,安慰;谕,告诉、使人明白;固,本来;去,离开。 考点
3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传主品行的能力。这需要整体把握文中记述的传主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品行。本文主要记述了张文诩在太学游学和回乡隐居的几件事:先介绍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为太学博士们的弟子释疑,连治书侍御史皇甫诞都屈尊邀请他;然后写他拒绝了右仆射苏威劝他出仕的建议。太学被废回家后,主要写了他辞绝州郡举荐,孝养母亲,德行感化教育乡人(包括盗他麦 子的贼),谦让心思不正的邻居,被施咒人刀伤还替其掩盖过错等事迹。对上述事迹加以提炼并分点陈述就得出答案: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参考译文: 张文
35、诩,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对那些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 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内都一致称赞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
36、学生选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 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 。右仆射苏威听说了 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 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
37、道歉认错。 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 。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 ,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 “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 ”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州县认为他一直比较清贫,想对他加以赈济抚恤,他却拒绝不接受。常常闲在家里无事时就从容长叹说: “衰老渐渐来临,我恐怕不能树立
38、好的名声了。 ”就用如意敲打案桌来自娱,当时人们把他比作 闵子骞、原宪。最后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岁。同乡为他立碑赞颂他,并称他为张先生。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 寄 黄 几 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蕲 三折肱 。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 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 蕲:同 “祈 ”,祈求。 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小 题 1】本诗颔联被称为
39、 “奇语 ”,请从它使用的艺术手法中选择一种简要赏析。( 4分) 【小题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参考一:意象密集(意象并列)的手法,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 1分)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不用动词,用 “桃李 ”、 “春风 ”、 “一杯酒 ”, “江湖 ”、 “夜雨 ”、 “十年灯 ”6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 2分) 有限的字数构成了丰 富的画面,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
40、韵味。( 1分) 参考二: 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1 分)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桃李春风 ”与 “江湖夜雨 ”,这是 “乐 ”与 “哀 ”的对照;“一杯酒 ”与 “十年灯 ”,这是 “一 ”与 “多 ”的对照。 “桃李春风 ”而共饮 “一杯酒 ”,欢会极其短促。 “江湖夜雨 ”而各对 “十年灯 ”,飘泊极其漫长。( 2分) “桃李春风一杯酒 ”的明媚欢快与 “江湖夜雨十年灯 ”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分) 【小题 2】 赞扬了黄几复的廉洁能 干,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 1分) “持家四立壁 ”,作为一县之长,家中却
41、徒立四堵墙壁,表现他清正廉洁。 “不蕲三折肱 ”喻指他善 “治国 ”。可惜这样一个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到白头的能干人却只能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听猿猴攀藤的哀鸣,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边远地区作一个小县令。(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概括分析能力。题干提示,本题表现手法不止一种,表现手法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本题没有具体明确艺术手法的类别,可从最直观最主要的方法入手,本诗 主要 “奇 ”在对比手法和意象密集上。对比的点主要是 “桃李春风 ”与 “江湖夜雨 ”,这是 “乐 ”与 “哀 ”的对照; “一杯酒 ”与 “十年灯 ”,这是
42、“一 ”与 “多 ”的对照。明媚欢快与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象有 “桃李 ”、 “春风 ”、 “一杯酒 ”, “江湖 ”、 “夜雨 ”、 “十年灯 ”等 6个,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诗歌最后两联所描写的内容看,颈联写好友家里虽为县令,却家徒四壁,但他能做到 “君子固穷 ”,志存高远;但有,只有。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黄几复安于贫困,不从官场世故中
43、求取诀窍。尾联惋惜黄几复学而不倦苦读白头却得不到重用,还在那个猿猴啼哭、四处瘴气的地方任县令,赞扬不肯屈从流俗的高洁品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网上有段子调侃大城市堵车说: “北京是首堵,上海是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地堵,南京是难得不堵,长春是长年地堵,天津是天天地堵,武汉是无日不堵,深圳是深深的堵,长沙是长长地堵,重庆是重复地堵,成都是成天都堵。 ”难怪有人感慨: “ 。 ” 请在空白处填上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不少于 20字。 答案:参考: 堵车已经成为大城市一种足
44、以让人灵魂破碎的生活方式了。 如果你听说有人趁堵车的时间复习英语考上了研究生,请不要觉得奇怪!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生动的能力。段子是调侃式的,那么, 感慨的话也应该是调侃幽默的,调侃幽默的对象自然是堵车。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冰心的名句 “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拿抽象的良心,来比具象的青山。清新鲜活,巧妙精致。请从 “秋雨、阳光、时间、美梦 ”中选择两个为本体造两个句子。要求第一个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第二个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 (6分 ) (1)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 (2)以抽象的事物,
45、比喻具体的事物: 答案:答案:示例:(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美梦就像五彩的泡泡,美妙却易碎,请轻拿轻放。 ( 2) 绵绵的秋雨如无尽的愁思。 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就像爱心一般让人从心底感到温暖。(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用特定修辞手法造句的能力。根据题干,冰心的名句是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符合题 (2)的要求,题干中给出的四个本体,前两个是具体的事物,应放在题 (1)造句;后两个是抽象的事物,应放在题 (2)造句。造句的关键是要选出能用于比喻这四个词的抽象喻体。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
46、分。(每题 1分 ,错一空扣 1分。共 6分。 ) 怀旧空吟闻笛赋, 。 ,病树前头万木春。(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百步九折萦岩峦。 , 。 (李白 蜀道难) 然后以六和为家,崤函为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 答案: 【小题 1】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小题 2】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小题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小题 4】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题 5】一夫作难而七
47、庙隳 【小题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句的能力。平时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注意生难字和易错字,本题 “烂柯 ”“觞 ”“眄 ”“扪 ”“膺 ”“隳 ”“壑 ”“嫠 ”等自词难度较大。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界 ”,在字典上解释为 “界限;一定的范围 ”等。你对 “界 ”有怎样的理解?请以“界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书写规 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数不少于 800字。 答案: 眼 界 庄子中有一文名秋水讲的是河伯以为 “天下之美尽在于己 ”,因而欣然自喜。然见到大海后才望洋兴叹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终归是贻笑大方。短小精悍的文章揭示眼界的高度,只有耸入云海的眼界,方可看尽山川。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鸟雀争其声。 ”眼界之高低可见一斑,是雄鹰便搏击长空,是蛟龙便击水三千。 眼界之宽之远者如是中国的创造者毛泽东。共产主义大旗刚刚举起,便揭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日本铁蹄践踏中原之时,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已揭示战争分晓。井冈山深谋远虑,陕北运筹帷幄,一代伟人,成于斯。 正如陈涉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的远阔高度;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