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1) ,来者犹可追。 (论语 ) (2)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 (3)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 (6) ,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 (7) ,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 ) (8)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 答案: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 (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 (7)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 )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14分 ) 时代的面目 “现代 ”的定义之一也许是,在 这个时代,我们对具体的东西的知识越来越精确,对抽象意念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在我们的时代,时间、方位可以定得极准确,最细微的分子和原生质都逃不过人类的观察;可是美丑、善恶这样的概念却日
3、日失去它们公认的判别标准。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所有不能精确度量的价值都在往中间地带走。放眼全球,威仪赫赫的将军也许在时事漫画里成为谐角,违法的官员或杀人的大盗却可能因巧舌如簧而一夜成名。 于是,世界上能够执行死刑的地方越来越少; “不可杀人 ”的信条既然不能用来规范犯法者,便回过头来规范执法者。而更振振有词的理由是 ,我们无法定下绝对善恶的标准。宁可相信人 _ _做了再可恶的事, _可能有值得谅解的原因 :难道不是社会的错吗?难道不是他的父母的错吗?难道不是他偶然读过的文字、看过的画面的错吗?而他的基因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杀人越货的因子老早就种植在这个倒霉的人身上了为什么不去责
4、怪那些给了他遗传基因的先人呢? 前几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杀人累累的罪犯被判死刑,临近行刑,各地的美国人顿足叹息,游行请愿。这个杀人犯加诸受害者的痛苦,这时却无人记得 这个时代有广大的同情心但是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决定这同情应该投在哪 里。 一次和同学闲谈,我问他们心目中这一代的英雄是谁。众生沉吟久之,有一个终于说, Michael Jackson!其他学生一起微笑起来,显然也并不反对,我也不免微笑了。这个歌手表现出来的热力无限,一支歌卖到三千万张唱片,只手挽救了美国几年前日落西山的唱片业,史无前例地独得八项格莱美奖 这已当然足够塑造一个时代的英雄。然而,杰克逊真正的魅力,也许还是一种精巧的模
5、糊,一种特别属于这个时代的模糊。小说家韦勒 (Sheila Wellre)前些年曾有一篇文章描述过他,当时杰克逊刚结束了一趟全球巡回演出,所到披靡。 韦勒写道,杰克逊是个 “部分成人部分孩子;既像情人也像儿子;虽是黑人却有白人的眉目轮廓;充满城市的狂热和新潮流的气息。却又仿佛一吹即散的精灵,不带走人间烟火;他的舞台演出技巧无懈可击,但动如脱兔的同时,却又腼如处子;他的声调面容都使他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 当杰克逊穿着发亮的黑色紧身衣,环佩叮当,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时,我们看到的是他鲜明的具体形象,然而他的介乎两性、跨过年龄层、似尘世似脱俗、横扫歌坛的气质,岂不是更切合了一个模糊时代的品位 ! 如
6、今的时代,原也是个英雄短命的时代。竞技场上的金牌得主不多时便无人记得,畅销书和作者的光彩只能维持到新的排行榜上市为止,一些人的名字在传播媒体上发五分钟光亮就销声匿迹了 在这样一个英雄乍生乍灭的时代,模糊本身便也是一个特色,且熠熠然切合了时代的面目吧。 【小题 1】第 段方框中填人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但 B如果就 C即使也 D只有才 理由: _ 【小题 2】本文第 段从 _的角度、第 段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证了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 ”。( 2分) 【小题 3】简述第 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小题 4】第 段中加点词语 “精巧的模糊 ”指的是杰克逊
7、具有_的特点( 20字以内)。( 3分) 【小题 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将军成为谐角,杀人大盗一夜成名,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模糊。 B “都在往中间地带走 ”,表明人们对抽象意念的认识越来越不清晰。 C作者认为从社会层面或家庭根源看,再可恶的人都有值得原谅的理由。 D文章结尾用 “特色 ”“熠熠然 ”讽刺了缺乏基本判断标准的时代面目。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善恶标准(价值观念、是否判断) 【小题 1】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增强语势;用引申论证(归谬法)加强说服力。证明 “无法定下绝对善恶的标准 ”的荒谬,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批评态度。 【小题 1】介乎两性、跨
8、过年龄层、似尘世似脱俗。 【小题 1】 C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17分)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 “生命 ”。 “生命 ”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 “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 “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
9、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 。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 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 “聊斋 ”,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 “人初静 ”,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
10、的一段 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 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 龋 sup 风随时可
11、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 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 “电火 ”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
12、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 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 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
13、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小题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 【小题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 (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 【小题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小题 4】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5分) 答: 答案: 【小题 1】( 1)衬托作
14、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 ( 2)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 1】( 1) 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 灯下的温馨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 2) 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 “我 ”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 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小题 1】第一问: 文章第一人称作为文全文的基本视角; 插入第二人 称,构成两种人称的相互交叉。 第二问: 不同的人称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营造了一中亲切的氛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
15、离。 【小题 1】( 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 2)灯火下的祖孙相牵,是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20分)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 谓其门客梁震曰: “某事梁祖 仅获自免,龙德 已来止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 之。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行决矣。 ”既自阙回,谓震曰: “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钞春秋,又竖指云: 我于指头上得天下。 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无
16、忧。 ”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 【注】 高季昌:后梁时担任荆州节度使,庄宗渡黄河灭梁之后高季昌在荆州称王,建南平国。荆渚,即荆州。 梁祖:梁太祖朱全忠。 龙德:梁末帝年号。 贻:留传;遗留。 【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 1)某 事梁祖( ) ( 2)且游猎旬日不回( ) ( 3)既自阙回( ) ( 4)宜乎贻厥子孙!( ) 【小题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3分) A中外情何以堪 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C沛公居山东时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小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
17、一项是( )( 3分) A谓其门客梁震曰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龙德已来止求安活 学而不可以已 C可为子孙之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乃筑西面罗城 良乃入,具告沛公 【小题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 2)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 【小题 5】概括高季昌入宫觐见庄宗的根本目的:( 2分) 【小题 6】从高季昌的话中,概括新主庄宗的两个主要特点。( 2分) 答案: 【小题 1】 ( 1)( 侍奉 ) ( 2)( 十天 ) ( 3)( 宫殿 、京城 ) ( 4)( 他的 ) 【小题 1】 D 【小题 1】 D 【小题 1】( 1)假如他志在统治
18、天下,一定不会囚禁我。 ( 2)那么功劳都是他一个人建立的,臣子们有什么(功劳)呢 ? 【小题 1】试探庄宗的志向和性格。 【小题 1】骄傲自大、贪图游乐。 阅读下 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15分 )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 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 “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 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
19、知古今 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 ,年十有七,而 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 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 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 两汉,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 与之言。凡有
20、异同,蓄诸方寸。 注 射策:应试。 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小题 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2分) 。 【小题 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比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韦编三绝 B披沙拣金 C寻章摘句 D穷形尽相 【小题 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 ;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 。( 4分) 【小题 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 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 “前四史 “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
21、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小题 5】作者认为 “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于是 “凡有民间同,蓄诸方寸 ”。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 4分) 答案: 【小题 1】兴趣 . 【小题 1】 B 【小题 1】博(广等) 精(深、专等) 【小题 1】 C 【小题 1】要点、理由、 语言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下列各题。 (8分 )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荫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 , 木笔犹开第一花 。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 箨龙:笋。 木笔:辛夷花。 【小题 1】诗人陆游字 ,是宋朝诗人,梁
22、启超誉之为 “亘古男儿一放翁 ”。( 1分) 【小题 2】全诗描写初夏景色,着重突出一个 “ ”字。( 1分) 【小题 3】尾联隐含了作者 _ 的感情。( 3分) 【小题 4】对此诗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3分) A首句 “湖山 ”二字总领全篇,先从大处着笔勾勒环境。 B颔联铺 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等典型的初夏景物。 C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之美景,显现诗人怡然自得之乐。 D最后诗人叹息老之将至旧友情断,落寞无聊之感顿生。 答案: 【小题 1】南宋(宋) 【小题 1】幽 【小题 1】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郁闷 【小题 1】 D 作文 作文 (70分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的文章。 做个简单的实验:一只手正常握住沙子,另一只手用力握紧沙子。摊开双手,没有用力握沙的那只手剩下的沙子比较多。这就是握沙原则。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