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14728       资源大小:27.0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3分) A禅( shn)让琅琅( lng)书声悄( qio)寂给( j)养 B创( chung)伤半身不遂( su) 泥( n)古泥泞( nng) C浸渍( z)命运多舛( chun)游弋( y) 渣滓( z) D墙垣( yun) 方兴未艾( i )嫉恨( j)聒( gu)噪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B清代的诗、词、散文,总体成就虽未能超过唐宋两

    2、代,但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不乏优秀作品。 C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人口过度集中,造成了不少城市的就业、住宅、水电等问题日益严重。 D 90个有特殊编号的 “奥运缶 ”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 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 14万元。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18分)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

    3、,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 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 “伤口 ”,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

    4、,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 “集体记忆 ”,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 的“集体记忆 ”,就要进入到 “文化记忆 ”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 “文化记忆 ”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 “文化记忆 ”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 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 “万人坑 ”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

    5、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 块写着 “记住 ”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

    6、类发展的 “绊脚石 ”。暂 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 “绊脚石 ”,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小题 1】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6分) 【小题 2】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6分) 【小题 3】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 6分) 答案: 【小题 1】( 1)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 2)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 3)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 ,在历史中留存。 【小题 1】否定电影唐山

    7、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富有震撼力和创造性的文化记忆方式。 【小题 1】直面创痛,理解灾难;灾难记忆要进入到 “文化记忆 ”的循环之中,成为社会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方式要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人们要倾听、理解灾难,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 6分。每点 2分,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 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6分。形式各 1分;特点各 1分,答对一点即可 【小题 1】 6分。

    8、有否定、肯定态度各 1分;分析各 2分,其中唐山大地震中浪漫抒情方式 1分, “忘却 ”或 “粉饰 ”1 分,绊脚石中 “直面灾难 ”1 分, “富有震撼力和创造性 ”1 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

    9、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年 5月 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 在这里永远安息。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

    10、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 “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 ”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 1902年 12月 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

    11、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

    12、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 “照我思索,能理解 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 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 “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 ”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蕴涵 “从文让人 ”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

    13、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 同、 “亦谦亦让 ”的沈从文!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 ”,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2007年 5月 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选自 2008年散文百家,有改动 ) 注 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

    14、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小题 1】文章为什么称听涛山为 “归根山 ”,沱江水为 “忘情水 ”?( 4分) 【小题 2】文章构思巧妙,以明暗两条线索穿插其中,试作简要分析。(分) 【小题 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 【小题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 “倾听那涛声 ”的含义。(分) 答案: 【小题 1】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死后四年终于魂归凤凰,叶落归根,所以作者称他安葬着的听涛山为 “归根山 ”;( 2分)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而今沈先生倦 游归来,依山傍水,夙愿终于了结,灵魂可以安息。( “忘情 ”有告慰安息之意。)( 2分) 【小题 1】

    15、本文以 “涛声 ”意象为明线,勾勒出沈从文从出生在 “连绵不息的涛声 ”里到成年,从走出湘西到 “倦游归来 ”“安葬在听涛山 ”“枕着涛声 ”安息的人生历程。( 2分)又以沈从文寄情山水、魂系故乡的深情为暗线,表达了这位湘西游子的赤子之心,以及人们对这位大师的文学成就、高尚人格的由衷赞美。( 2分) 【小题 1】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为写沈从文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死后归葬听涛山作铺垫。( 2分)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静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或答:委婉地表达了对逝者安息的祝愿)。( 2分)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使结构更完整;紧扣文题,深化了文章的

    16、主题。(分) 【小题 1】 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 ,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 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 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 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每点分,答对点即可) 【小题 1】此题可抓住文章的主旨做答。 【小题 1】本题考查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 路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略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

    17、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材 料概括分析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

    18、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 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小题 1】从材料看,简要概述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 6分) 【小题 2】结合材料,说说应

    19、当如何保护古镇。( 9分) 答案: 【小题 1】有历史建筑( “独特的建筑风貌 ”、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 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 “书院和藏书楼 ”),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小题 1】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发展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

    20、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文言文阅读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然 所 作 天 籁 词 粗 浅

    21、之 甚 不 足 为 稼 轩 奴 隶 岂 创 者 易 工 而 因 者 难 巧 欤抑 人 各 有 能 有 不 能 也 读 者 观 欧 秦 之 诗 远 不 如 词 足 透 此 中 消 息 。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处)( 6分) 【小题 2】文段中 “稼轩 ”指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 。( 1分) 【小题 3】根据文意,写出 “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有高下之分 ”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答案: 【小题 1】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每处 1

    22、分) 【小题 1】辛弃疾( 1分) 【小题 1】( 1)开创文体的人比较容易写得工巧,而承袭的人却难以企及( 2)各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答出一点得 1分,两点得 3分) 【小题 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 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文言文阅读 (2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

    23、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 拔,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

    24、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 陈人欲战,蛮奴 种 sup注: “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众皆散走。 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 “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 ”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 “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 澹 词倍 沾悍缡肌!苯圆恢 健鼙久 匠轮 剩 殖饲嗫恚 词苯谟敫柘嘤 潦欠轿颉浜笸回世闯 衔街 唬骸叭晡沤 嫌谐鹿 熳雍酰俊倍栽唬骸拔胖 !鄙厦 笥乙回室枨芮埃 唬骸按耸侵吹贸鹿 熳诱摺! u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

    25、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 韩擒虎传) 注 郑 u):挥手呵斥。 【小题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 3分)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次:驻扎。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 ) ( 3分) 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 B C D 【小题 3】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韩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儿子与他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27、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3分) 陈人欲战,蛮奴 种 唬骸袄戏蛏薪担 罹 问拢 敝诮陨 摺 分)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4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1)江南父老一向闻得韩擒的威名和信义,都到军门来拜见韩擒,人流昼夜不断。 ( 2)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 “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 ”众人都四散逃跑。 ( 3)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小题 1】稍:逐步 【小题 1】其中

    28、是指韩擒有名声, 说的是他能担重任 当地百姓对韩擒的态度。 【小题 1】根据原文来看,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但说 “韩擒揣摩这个志向 ”在原文没有依据。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核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 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小题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3分) 【小题 2】两首诗在抒

    29、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分) 【小题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小题 1】暮春 飞花 【小题 1】思念故乡之情 【小题 1】同意:第 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小题 1】本题考查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

    30、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 句子 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语言表达 近年来,更改老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请从以下两例中任选一个拟写赞成或反对的看法。要求:说出理由,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5分) ( 1) “砧杵桥 ”改名为 “珍珠桥 ”

    31、( 2) “仁怀市 ”拟改为 “茅台市 ” 答案:( 1)赞同改为 “珍珠桥 ”:易写易记,朗朗上口;水似珍珠,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或赞同保留 “砧 杵桥 ”:内含古诗文典故,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富有生活气息。) (2)赞同改为 “茅台市 ”:符合经济时代的特征;加强了对地方产品的宣传,因为“酒好也怕巷子深 ”。 (或赞同保留 “仁怀市 ”:仁德播后世,关怀流四方,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中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 最近几年,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地膜、农药污染。农村大量推广地膜技术,废旧地膜不能及时清除,散落田间

    32、,导致白色污染。农民喷施农药后,农药瓶随手乱扔到水沟、机井里,导致水体污染。二是粮食、蔬果 污染。现在农村白血病、心血管病等各种疑难病症增加,除了与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外,粮食、蔬菜里化肥、农药残留多也是重要原因。三是养殖污染。农村养殖户日见其多,一些人把畜禽粪便随便堆放在村口路旁,滋生大量蚊蝇,污染环境。四是焚烧秸杆污染。一到夏、秋收获季节,留在地里的麦茬、玉米秸都被一把火烧掉,浓烟四散,造成大气污染。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关键词: _ _ _ _ 答案:农村、污染、突出、治理(一个词 1分,答全得 4分) 名著导读 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33、( 5分) 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 , “涅 ”本指佛教徒修炼到功德圆满的境界,郭沫若以此象征了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旧礼教的叛徒 觉慧。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 冢 霾换嵩獯舜蟀埽 馐遣懿僭谕绰钪钅笔课弈堋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 人类 “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在行为上多么像 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 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 E呐喊是鲁迅 1918年至 192

    34、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答案: C、 E 简答题( 10分) ( 1)三国演义是策略谋略的教科书,奇谋妙计层出不穷,请举出使用美人计的一则实例,并说明其策划、实行、目的及结果。 ( 2)简述曹操杀吕伯奢的经过。 答案:( 1)王允收貂蝉为义女,先许 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让她在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设法让吕布董卓二人反目,以保住汉朝江山。最终吕布杀掉了董卓。刘备甘夫人去世,周瑜设计了一个利用孙权之妹招赘并软禁刘备为人质,进而要挟诸葛亮等交还荆州的骗局。诸葛亮交给赵云

    35、三个锦囊妙计,要他按计实行。结果弄假成真,刘备与孙权之妹孙尚香成亲 ,后来又巧妙摆脱周瑜留下的追兵,顺利回到荆州。可谓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 2)曹操刺杀董卓事败逃跑,途中经过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处。吕伯奢出去买酒,吩咐家人杀猪来款待曹操。曹操半夜听到磨 刀声,以为吕伯奢要加害于他,便将吕全家杀光。后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猪准备宰杀,才知道误杀好人。曹操离开吕家,途中碰见吕伯奢买酒回来,就将吕伯奢也杀掉。陈宫怪他非常没有义气。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 2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

    36、虚春江花月夜) 3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4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5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举杯邀 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7今逢四海为家日,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8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略 作文 作文 (70分 ) 时下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 “洋节 ” 什么 “情人节 ”“圣诞节 ”“愚人节 ”,甚至连洋鬼节 “万圣节 ”也稀里糊涂地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世界阅读日 ”。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不仅如此,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国家的国民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 请在 “4 月

    37、 23日世界阅读日 ”到来之际,以 “阅读 ”为核心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题目自定; 角度自选;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不少于800字。 答案: 阅读 生活 阅读文学作品是打开了一扇窗,阅读生活是打开了一道门。 阅读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走近了我的生活,我只知道,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当晚霞逐渐隐去的时候,总喜欢洗净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打亮台灯,然后在阳台上虔诚地掀开一片书页。任庭前花开花落,阅读中的世界却始终如一的精彩。 我相信作家是用感情用心灵去写作的,他们将一个活生生的异域展现给我们。每当读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我面前就冉冉升起一片落日的大漠;每当读

    38、到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我面前就展现出烟雨江南的水雾纷纭;读着瓦尔登湖沉入梦乡时,我总成为了书中的主角;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总含着热泪振臂高呼 阅读停留了时间,连接了空间,最重要的是连系了作者与读者的双眼与心灵。 “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泪流 ”,这样的诚挚,让我对阅读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尊重与敬意。 然而,这一天,一切都变了。 我看到了一个集市,肮脏的 街道,粗鲁的肉贩,逃课的孩子。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那个举起手掌游泳的孩子已深深地印入我心中。这是沈从文的我在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在读一本大书,语气如此平淡自然,就好像领着我在那一条道路上行走。我在阅读吗?不,我在走路。 那一年,沉迷于哲学、心理

    39、学、圣经的我就这样惊醒了。抽象离我远去,我看到了自己贫瘠的思想。我想起了海子,想起了他躲在泡面房里的一句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与蔬菜 ”。我觉得,这些年来的阅读来得太轻易,太丰富,就像隔窗看花,拙劣地想象他人的梦。这种阅读太廉价,就显得毫无分量。多年来的积累,写出来还 是一纸空文。我的阅读之路,也许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 于是,开始下定决心写日记。写下生活中平凡的细节。走进了染满泥污的市场,亲眼看肉贩子如何将零钱一张张铺在猪肉上,亲眼看鸡贩如何吹弄鸡屁股,亲眼看那行人如何将唾沫一口啐在泥污里任车辆驶过。那一夜,我跟从文一起阅读。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 是的,文学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是教会我

    40、们去阅读生活,教我们重回坚实的大地。当我的手在日记上游走时,我想我真到了一扇门面前,这儿,我读了,我写了,这才是阅读的开始。 在阅读中收获真善美 在宁静的午后,斟上一杯醇茶,捧上一本 心爱的书,在日影下细细翻阅,书香与茶香在那个午后醉了我的心,我仿佛神游天外,见到了书中的人物,他们在教我什么才是真善美。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苦苦追寻着真的影子。药中,华老栓握着那个带血的馒头,怀里抱着身体已冰冷的小栓。在泪眼朦胧中鲁迅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声大吼:封建社会扼杀了人的本性,要我真,去新社会找吧!骆驼祥子里,祥子还拉着他的手拉车在烈日里奔走,只是他早已不是那个善良单纯的祥子,他的麻木,他的堕落早已销去了

    41、他的魂。老舍告诉我:真早已不在了!我抬头眺望,真原来还在,他在冰心的小桔灯上,在沈从文的 边城中,也在于秋雨的苦旅中,人们依然在用心追求着真的境界, “真 ”如同一颗被重新洗涤过的珍珠,在我们心中闪闪发亮。 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我在苦苦追寻着善的影子。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了王子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化作朝阳中那脆弱的泡沫,我读罢潸然泪下,为了这凄美的爱情,也为了美人鱼的善良;小王子中那个满头柔软金发的小王子走过无垠的沙漠,对我说: “请帮我画一只羊。 ”银铃般的笑容,忧伤的表情,时时提醒我,不要拒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的帮助,可能会像甘露一般滋润一颗濒临绝望的心。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在苦苦

    42、追 寻着美的影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那绵绵的雾气溯流向上,弥漫了我干涩的眼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中那西落的太阳将浅浅的阳光覆在我身上,我看到了那暖暖的光芒;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中那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让我感到了春天的可爱。一首首诗歌轻轻叩开了我的心灵,将我带到了久违的大自然,接触到另一种真实,另一种美。 用如水的心境阅读,我终于感受到美、善、真的存在,它们如天籁般倾泻下来,让我在阅读的午后,在香气萦绕之间,获得了另一种 心情。 一、审题提示: “阅读 ”这个话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也能直接体现

    43、我们的语文素养,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写的题目。作文材料比较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 “阅读 ”的内容,只提到文学作品,一是阅读的作用,主要是陶冶情操,启迪思想。一般而言,话题作文只要与话题有关,不脱离话题的范围,都不算离题,但这决不意味着材料对话题没有限制作用。无论是巴金的话,还是命题者的解释,或是作文要求 “可以写一段关于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阅读时的领悟,也可以写自己对读物的认识 ”来看,这里的 “阅读 ”,都是指读书,而读书又是我们人 人都有话可说的话题,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冒着偏离题意的风险,去写阅读自然,阅读人生。 二、思路点拨 以 “书 ”或 “读书 ”为话题,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都有

    44、说不完的话。作为中学生,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经验体会,感触自然更深一层。由此看来。此题显然落到了中学生话题的中心来了,写起来自然也就有说不完的话了。如此,首先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其间自然有成功和喜悦也有失败和烦恼;其次是读书过程结果中的故事、经验和体会了,这其中的每一个片断和感想都能让我们咀嚼出无穷无尽的意味;还可以畅想未来,设想将来读书的情况。此外,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也是 “读书 ”这个话题中的内容。只要你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选取上述几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或记叙,或议论,或抒发感情,作文就有把握了。 三、立意选择 与 “读书 ”有关的话题作文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45、 1、讲述读书的故事,奏响买书、读书中的小插曲。 2、记叙读书的经历,见证读书陪伴成长的过程。 3、介绍读书的方法,实践出真知,真知教益后人。 4、品说读书的滋味,酸甜苦辣咸味道各异一一道来。 5、漫谈读书的感受,读后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抒写读书的收获,书中自有为人之道、作文之 法。 7、渲染读书的陶醉,沉醉书海自然如入仙境。 8、推介所读的好书,或简叙书文内容,或罗列推荐理由。 9、鉴评所读的书文,赏析精彩片段,评价细小瑕疵。 10、评价对书的态度,说长道短自有一番道理。 四、 参考素材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杜甫)

    46、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 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探索者说: 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汉 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宋 苏轼) 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清 王文韶) 至乐无声惟孝悌,大羹有味是读书。(鲁迅)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说到书,我很动感情。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 书是我的恩师。 书是我的良友。 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 我真愿意成为十足的 “书迷 ”和 “书痴 ”,可惜还不够条件。 在宁静的环境,悠闲的心情中静静地读书,是人生中最有味的享受。在 “四人帮 ”覆亡的前夜,我曾经避开海洋般的冷漠与白眼,每天到龙华公园读书,是拥有自己独立苍茫的世界。这是我一个终生难忘的经历。


    注意事项

    本文(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oatfragile1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