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共 6分) ( 1)故木受绳则直,。(荀况劝学) (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 ( 3),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 4),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 5)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 6),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答案:( 1)金就砺则利( 2)零丁孤苦( 3)连峰去天不盈尺( 4)万里悲秋常作客( 5)术业有专攻( 6)沧海月明珠有泪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 3分) 沿着主校道缓缓前行,;, ,正是这平淡的桂花奉献给人们诱人的芬芳。 桂树如同一把撑起的伞,在细细绿叶中隐藏着一簇簇米黄色的小桂花 沿着鹅卵石铺成的甬道踏入桂园,香味更加浓烈 校道两边的法国梧桐像欢迎首长的士兵一样挺立着,高大雄伟 迎面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奇香,循香寻找其源,方知有桂园 树干粗壮,孔武有力,树叶迎风起舞 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遮天蔽日 A B C D 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 “东方古城堡 ”之美誉。 B中国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
3、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将是一曲以 “创新 ”和 “融合 ”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基本要素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七大系统组成。 D大学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对其父母及家庭情况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 “职业等级 ”高,毕业生往往会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B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只是照搬列举说明,还自以为找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就
4、是我们说的食古不化。 C老太太的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既与传统的民间剪纸风格陈陈相因,又打破了固有的模式范畴,因而具有很 多的感染力。 D正因为现当代小说数量多,流行广,必然存在鱼目混珠、高下难辨的现象。所以,什么才是好小说,怎样鉴赏现当代小说,很值得讨论。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 ,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5、在任何事情都要讲 “效益 ”“速成 ”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 “死亡 ”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总而言之 ”“闻过则喜 ”“反之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 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 ”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
6、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 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
7、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 半功倍 !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 “时不我待 ”了 ! 【小题 1】下列对文言之 “现代生命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8、。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D学习文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 “效益 ”“速成 ”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小题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9、D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小题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10、 1】( A项只是表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并非文言之现代生命。 B项前后两句说的是同一个现象,没有因果关系。 D项也是表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且不符合本文的主张。) 【小题 2】( B项少了 “几乎 ”一词,过于绝对。) 【小题 3】( D项 “循序渐进 ”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5分)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 “二十文章 惊海内 ”;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
11、,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 “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 “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 ,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
12、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 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 “春柳社 ”。 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 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 190
13、01907 年)间的 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 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 “叔同先生词,则兼 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 D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 “做 样,像一样。 ”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
14、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 项是()( 5分)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 “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的音乐主张。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
15、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 “做一样,像一样 ”。 【小题 2】文中夏 D尊先生说李叔同 “做一样,像一样 ”,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文末说 “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 分) 【小题 4】作者认为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16、答案: 【小题 1】 BC 【小题 2】 音乐方面,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且在教课中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在戏剧是发展史上,他组织成立了 “春柳社 ”,扮演过茶花女,因演技高超而受到日本戏剧家的高度评价; 在文坛上,他创作的诗词题材博大,内容深广,超越世人; 在做教师时,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 ,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答出其中任意 3点) 【小题 3】 李叔同多才多艺,文艺的园地几乎被他走遍了,而且他在很多艺术领域都卓有成建树,最后他又远离了这一切,出家为僧,
17、将生命最大化地归于平淡,因此说他是 “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这句话是对李叔同的整体评价,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小题 4】 赞同作者的观点。李叔同先生在做学问上非常严谨。这主要表现在他无论在哪一领域,都能认真去做,非常负责任。如教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为人师表,一丝不苟。 同时李叔同先生一点也不拘谨,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都 极度创新意识,如他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倡男性裸体模特写生,改变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等。 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只要结合原文,言之有理也可。 【小题 1】 A项根据文意看不出前后之间有因果关
18、系,且李叔同是 “风流儒雅 ”的少年公子, A项叙述与原文有别。 D项对李同叔出家原因的阐述在文中缺少根据,并且 “这种思想 ”在他出家创作的诗词中也可以表象出来。 E项 “做一样,像一样 ”不是作者的评价,是夏丐尊先生的评价。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小题 4】略 阅读下面的文 章,回答下面小题。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时间。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
19、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 “咔嚓 ”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20、。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 “哧哧 ”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 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 “呼噜呼噜 ”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
21、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 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
22、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繁华热闹的环境,是为了渲染气氛,为人物出场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 B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C小说只对剃刀侠经行了侧面描写,一个久在江湖,武艺高强的侠客形象就跃然纸上。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情节更真实、耐读。 E小说通过讲述剃
23、刀侠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蓝翎爷的故事,表现了剃刀侠高超的武艺,以及表达了对我国民间奇人的敬佩之情。 【小题 2】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简要分析。哪些情节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举例:( 6分) 【小题 3】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鲜明对照,请分 条概括。( 6分) 【小题 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 8分)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2】 瘦老头儿荡刀。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并 “呼噜呼噜 ”睡。 剃头后老师傅又找几刀。 上马后,小卒子问蓝翎爷,蓝翎爷不出声。(每点 2分,答满 3点得满分,如有其它合理分析酌情给分。) 【小题 3】 形体
24、上:蓝翎爷体肥身重,剃刀侠却是年老体瘦; 身份地位上:蓝翎爷前呼后拥,剃刀侠势单力薄。 处世态度上:蓝翎爷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剃刀侠淡泊名利,处变不惊,自甘寂寞。(每点 2分,如有其它合理概 括酌情给分。) 【小题 4】 歌颂了杀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寄托了人们惩处邪恶、彰显正义的善良愿望和朴素理想。 弱小战胜强权,正义挫败邪恶,反映出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散发出老北京独有的文化气息。(每点 2分,如有其它合理探究酌情给分) 【小题 1】 A正确。说的是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突出剃刀侠在天子脚下,这种繁华人多的环境下竟然敢动手杀掉蓝翎侍卫,可见剃刀侠艺高人胆大。 B、不正确。无根
25、据。这种推测不完全正确,老摊贩认得蓝翎侍卫,不见得就一定是曾被蓝翎侍卫欺负,也可能是他经常看到蓝翎侍卫欺负其他人。 C不正确。小说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就是正面描写。 D正确,这样设计情节更真实。 E不正确。本文歌颂了剃刀侠打抱不平,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寄托了人们惩处邪恶、彰显正义的善良愿望和朴素理想。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小题 4】略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 “此
26、人姿貌异常,不可拒。 ”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 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 谓之曰: “懿不就命,即图之。 ”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 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 “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 由间道遣人约谦溥
27、为内应。既至,即衔枚 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 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 。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节选自 宋史 列传第十四) 注 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
28、口中的竹或木片。 【小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周祖微时,欲聘之 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屏左右屏:使 退避 C廷璋获之,械送京师械:镣铐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赍:携带 【小题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小题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 “有干材 ”的一组是( )( 3分) 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 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 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文
29、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 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即使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小题 5】把文言文阅读
30、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 1)谓之曰: “懿不就命,即图之。 ”( 2分) 译 _ ( 2)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5分) 译_ ( 3)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 5分) 译_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A 【小题 5】 ( 1)(周祖)对杨廷璋说: “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谋取(或想法除掉)他。 ”(就 1分,图 1分) ( 2)隰州城防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准备(或制作)攻城的器械,应当用妙计来打败他们。(完 1分,卒 1分,为 1分,具 1分,奇 1分) ( 3)(杨
31、廷璋)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因 1分,上 1分,下 1分,委以经略 2分) 【小题 1】械:用镣铐拘禁。 【小题 2】 C项所:代词,用在动词前边构成名词性短语;代词,表示人或事物、地方。 A项者:前者是代词,可译为 “ 的情况 ”或 “ 的状态 ”;后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乃:前者是副词,可译为 “于是 ”;后者是副词“竟 ”。 D 项以:前者是连词,相当于 “而 ”;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用来 ”。 【小题 3】 写廷璋的悲伤。 写廷璋好仪表。 写廷璋善待士。 【小题 4】 “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 ”在文中没有依据。 【小题 5】略 诗歌鉴
32、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注 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 “靖康之难 ”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 1)上片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5分) ( 2)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一句中 “簪缨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3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33、 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 调。 1分( 2)借代;( 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 分)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 1分)抒发了沉痛之情;( 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 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 语言表达 仿照例句,运用比喻手法,另写一组句子。(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 6分) 例句:一棵树,是一位凛然挺立的哨兵。凛然挺立的哨兵,为祖国边陲筑起钢铁长城。 仿句: _ 答案:示例:一本书,是一把智慧的钥匙。智慧的钥匙,为成功打开大门。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 “终生不敢忘。 ”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