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湖北省黄石市第九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万物生长靠太阳 ”,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 “南橘北枳 ”,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 “适者生存 ”的生物,将永远都能适应环境。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A、万物生长靠太
2、阳 ”,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B、 “南橘北枳 ”,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橘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故 A、 B、 C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D、 “适者生存 ”的生物,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有些就不能适应环境了,如天旱水库干了,水库的鱼类会死亡,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特点和环境特点方面来切入。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 表示光合作用 B图
3、中 表示呼吸作用 C动物也能完图中 所示过程 D动物也能完成图中 所示过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图是碳氧平衡的一幅图,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所以 表示光合作用, 表示呼吸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碳氧平衡。 点评:此题稍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维持碳氧平衡。 红豆杉有着 “植物大熊猫 ”和世界上最长寿树种的美称,因其种子成熟时种皮呈红色而得名。从植物分类上看,红
4、豆杉 属于()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把种子植物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裸露,不能形成果实,题干中的红豆杉的种子外的假皮不是果皮,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分类。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 在千姿百态的动物王国里,有些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有些动物则没有。在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脊柱动物的是() A青蛙鳄鱼大鲵 B蝗虫水蛭蜈蚣 C鲫鱼家兔蝉 D蚂蚁蜜蜂章鱼 答案:
5、 A 试题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A、青蛙鳄鱼大鲵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符合题意。 B、蝗虫、水蛭、蜈蚣的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C、鲫鱼和家兔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蝉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D、蚂蚁、蜜蜂、章鱼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故 B、 C、 D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的分类。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6、。 根是绿色植物非常重要的器官,下面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根尖结构的各部分都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B植物生长发育需要 N、 P、 K,所以应全部施无机化肥 C根的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就从土壤中吸水 D分生区的细胞结构无细胞核,分裂能力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具有吸收能力的是伸长区和成熟区,主要的吸收部位是成熟区,其它部位无吸收能力, B、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含 N、 P、 K 的无机盐,农家肥营养全面,但肥效慢,无机化肥见效快,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等,所以施肥时应该一农家肥为主,配合使用无机化肥, D、分生区的
7、细胞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故 A、 B、 D都不符合题意。 C、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 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根的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就从土壤中吸水,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关于植物的根的一些基本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在植物传粉和受精过程中,花粉萌发长出的花粉管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A花药、花柱、子房、胚珠 B花柱、花丝、花药、胚珠 C柱头、花丝、子房、胚珠 D柱头、花柱、子房、胚珠 答案: D 试题分析:花粉成熟以后,
8、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粘液的作用下,花粉开始萌 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依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珠,在花粉管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中的生殖核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两粒精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内部后,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粒与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完成双受精过程,因此花粉管依次经过的结构是柱头、花柱、子房、胚珠。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双受精的过程。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绿色开花植物受精的过程,知道花粉管是花粉受到柱头上黏液刺激萌发产生的,受精过程主要在雌蕊进行。 下列缺损的种子中,即使萌发条件适宜也不能 发芽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
9、: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必须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中种子被破坏的只是子叶,子叶在种子萌发时主要提供营养,而胚根、胚芽、胚轴是完整的,因此种子能萌发,但生长不旺盛,原因是供种子萌发的营养物质减少了, 直接不能萌发,因为胚的胚根到了破坏,而胚根发育成根,没有胚根的种子一定不能萌发。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点评:此题较新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能够通过读图看出种子受到破坏的部分,才能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出判断。 完整种子胚的结构包括( ) A种皮、子叶、胚根、胚芽 B子叶、胚芽、胚轴、胚根 C种皮、胚根、胚芽、胚轴 D种皮、胚乳、子叶、胚
10、轴 答案: B 试题分析:双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和胚两部分,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子叶,并且胚的结构都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单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一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可见胚的结构都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子的结构。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 种子的结构,注意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下列相关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A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除了起保护作用外,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B细胞核: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C液泡
11、:内含溶解着多种物质的细胞液 D细胞质:与动物细胞不同,它内部的能量转换器不是线粒体,而是叶绿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B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D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线粒体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故 A、 B、 D都不符合题意。 C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可结合细胞结构图进行记忆。 如图是
12、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 甲 丁 丙 B在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丙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 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 8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
13、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 丁 甲 乙,所以选项 A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物质能量的流动。 点评:此题稍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 综合题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 1)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 。 ( 2)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图中的生物外,还应包括细菌和真菌,它们属于 。 ( 3)若人们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则该生态系统最初发生的变化是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增加,这可能导致 被破坏。 答案:( 1)太阳能(光能) ( 2)分解者 ( 3)生态平衡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从生产者固定太
14、阳能开始的。 (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和具有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和人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 3)从上述食物链可以看出,若人们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会导致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增加,会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难度中等,解答从组成生态系统各成分作用、食物链(网)概念和食物链(网)中某一环节 出了问题就会影响生态平衡方面切入。 探究题 实验中学的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15、方案: 取 4个相同的小烧杯,烧杯底部各铺有 6张滤纸。 取大豆种子 40粒,平均分装到各个小烧杯的滤纸上。 向四个小烧杯内分别加入适量的水,水以不浸没种子为宜。 取四个大小相同的敞口玻璃瓶,编号( ABCD),将四个小烧杯分装到 4个玻璃瓶中 编号 处理方法 现象 不做处理 种子萌发 用黑布罩住玻璃瓶 种子萌发 封闭瓶口,用气管将瓶内的气体抽掉 种子不萌发 封闭瓶口,用气管将瓶内的气体抽掉,再用黑布罩住玻璃瓶 种子不萌发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只考虑实验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在个实验中,所探究的实验变量有 (3)如果只考虑实验和,某同学得出了与( 1)题相同的结论
16、,你认为是否科学? ,理由是 答案:( 1)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 2)光、空气 ( 3)否 没有种子萌发(没有形成对照) 试题分析:( 1)烧杯 A与 B是以光照 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得出实验结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 2) A与 B进行对照,是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A与 C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探究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所以该实验中,探究的变量是光照和空气。 ( 3)实验和的种子都没有萌发,实验变量是空气,缺少对照实验,所以并不知种子萌发是因为空气还是因为缺少光照的原因,所以如果只考虑实验和,某同学得出了与( 1)题相同的结论
17、,并不科学。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点评:此题为科学探究题,解答此 题的关键是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如下,请分析回答: 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 48小时; 将叶片 B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如图所示),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 2小时后摘取叶片 A和叶片 B; 把叶片 A、 B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 漂洗后分别对叶片 A、 B滴加碘液。 ( 1)步骤 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 48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 运走耗尽。 ( 2
18、)叶片 A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为 色,非绿色部分变为棕黄色,说明绿色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物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 ( 3)叶片 B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 ( 4)步骤 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 。 答案:( 1)有机物 ( 2) 蓝 淀粉 光照 ( 3)二氧化碳 ( 4)叶绿素 试题分析:( 1)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处 48小时,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 2)将叶片进行暗处理、光照、脱色、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 A的绿色部分变 为蓝色,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叶片 A的非蓝色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叶片 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 3)叶片 B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叶片 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 B的绿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 4)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在滴加碘液前要脱去叶绿素,方法是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让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点评:此题 稍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淀粉遇碘变蓝色和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