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 78%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B 下列关于仪器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试管用作反应容器 B量筒用作反应容器 C烧杯需要间接加热 D托盘天平用来称量物质质量 答案: B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结束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A先把试管取下,再熄灭酒精灯 B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C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D先熄灭酒精灯,再把试管取下,最后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答案: C 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答案: B
2、 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不涉及缓慢氧化的是 A酒和醋的酿造 B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 C农家肥的腐熟 D酒精灯安静燃烧 答案: D 对于 Fe、 Fe2+、 Fe3+三种微粒的判断,正确的是( ) 核电荷数相同 核外电子数相等 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质量几乎相等 等质量的三种微粒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三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A B C D 答案: A 下列物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答案: B 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 mL水和 50 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 100 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
3、臭氧( 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过氧化氢催化分解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能否进行 答案: D “乐百氏 ”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 mg/L): 硒: 0.013;锶:0.0596; 锌: 0.00162;钠: 18.4;钙: 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分子 答案: A 如下图所示,过氧化氢( 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气球缩小,红墨水
4、左移 答案: D 鉴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操作 1和操作 2均不正确的是 选项 鉴别的物质 操作 1 操作 2 A 水和过氧化氢 观察颜色 加入二氧化锰 B 白糖和食盐 溶解于水 观察颜色 C 氧气和二氧化碳 滴加澄清石灰水 伸入燃着的木条 D 白酒和白醋 闻气味 燃烧 答案: B a和 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已知 a为氯酸钾, 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分别同时加热 a和 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像是 答案: A “低碳生活 ”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少,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下列做法符合 “低碳生活 ”理念的是 A节约用电
5、B大量砍伐森林 C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D尽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 答案: A 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酒精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A酒精分子的体积变大 B酒精分子的数目增多 C酒精分子的运动减慢 D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答案: D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 B氢气 C食醋 D牛奶 答案: B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受热变为液体 B熨斗通电后变热 C吃进的食物被消化 D樟脑球在衣柜中消失 答案: C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 C 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
6、子构成 答案: C 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列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氧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C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D氧气具有可燃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 B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氢分子 B水分子 C氢原子 D氢离子 答案: A 榴莲被誉为 “果中之王 ”。切开榴莲时可闻到特殊香味,这说明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体积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 A 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 A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观察颜色并闻它们的气味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
7、气瓶中 答案: D 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线可用于制电缆 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稀有气体可制成电光源 D氧气可用于炼钢、气焊 答案: D 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氢原子的是 A 2H B 2H+ C 2H2 D H 答案: D 据中央电视台 6月 3日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的碳 14 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碳 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6,相对原子质量为 14。下列关于碳 14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 6 B质子数为 6 C电子数为 6 D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为 14 答案: A 填空题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常
8、用的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 、 b 。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 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装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 3)收集 O2-的装置是 _(填序号),用排空气法收集 O2-的验满方法是 _。 ( 4)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所采取的收集方法是 (填序号) 答案:( 1) a. 酒精灯 b.集气瓶 ( 2)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过氧化氢 氧气 + 水 ( 3) C/D 将带火星的木
9、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 4) C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化学学习的特点。 ( 1)图中 “ ” 和 “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方框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填序号,下同) ( 2)下列微观粒子示意图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能表示 3个氧分子的是 ,能表示 3个水分子的是 A B C D 答案:( 1) C ( 2) A B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含有多种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自然界中,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人体通过 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平衡至关重要,若二氧化碳过多,会引起 。 ( 2
10、)如何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先收集好一瓶空气,再用 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实验方法: ,现象: ,则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 答案:( 1)光合 呼吸 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 ( 2)排水 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集气瓶中,振荡 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石灰水比吸入气体的集气瓶中更浑浊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IA 0一 1 H 氢 1.008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2 He 氦 4.003 二 3 Li 锂 6.941 4 Be 铍 9.012 5 B 硼 10.81 6 C 碳 12.01 7 N 氮 1
11、4.01 8 O 氧 16.00 9 F 氟 19.00 10 Ne 氖 20.18 三 11 Na 钠 22.99 12 镁 24.31 13 Al 铝 26.98 14 Si 硅 28.09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 18 Ar 氩 39.95 (1)12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_; Cl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 (2)相对原子质量为 22.99的元素属 _(填 “金属 ”或 “非金属 ”); Ne的化学性质 _(填 “稳定 ”或 “不稳定 ”); 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_。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_(填字母 )。 A质子数
12、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中子数不同 (4) 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 _周期,元素名称 答案:( 1) Mg 35.45 (2)金属 稳定 7 ( 3) A ( 4)三 铝 下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参加反应的氧气为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反应 的文字表达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为 。 ( 2)反应 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3)写出生成 的现象 _ ( 4)你还学习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反应?请写出一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 1)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分解反应( 2)催化作用 ( 3)剧烈燃烧,放热,火星四射,生成黑
13、色固体 ( 4)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探究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 ( 1)如图一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小明同学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丽同学认为不可以,其原因是 。 ( 3)小组内同学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 ( 4)小组内同学还对该实验进行了如图二改进。(已知试管容积为 45mL). 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点燃酒精灯 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
14、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 10mL刻度处,并按上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注射器活塞将从 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 刻度处才停止。 答案:( 1)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放热 水倒吸入集气瓶中,约到集气瓶 1刻度线 红磷 + 氧气 五氧化二 磷 ( 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得集气瓶中压强不变小,水不倒吸 ( 3)生成物为固体、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不与空气中其他成分反应(任选其一) ( 4) 1 图 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
15、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 。 【实验操作】 a向 B、 C、 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5mL的蒸馏水,各滴入 1 -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 A、 D试管中分别加入 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 连接好,并将 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 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 1) 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 2)进行操作 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答案:( 1)进行对比;( 2)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 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 3) 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 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推断题 将白色固体 A加热得到固体 B,同时得到无色气体 D,把带火 星的木条伸入 D中能使木条重新燃烧,若在白色固体 A中加入 C就能迅速产生 D,将 C加入到另一种无色液体 E中混合后又能得到 D,并得一种常见的无色液体 F。 写出以上物质名称 A B C D E、 F、 答案: A、氯酸钾 B、氯化钾 C、二氧化锰 D、氧气 E、过氧化氢 F、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