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九年级下学期单元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被掠夺焚烧的圆明园 (右图 )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英法联军的这一罪行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中?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20世纪 3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A新世纪的时光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答案: C 下列图片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先后顺序 九一八事变 中国军队鏖战台儿庄 卢沟桥奋起抗战 百团大战 A B C D 答案: A 八十年前,一曲悲怆
2、的松花江上传唱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唱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与此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割占库页岛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 B 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学习方式先进的思想文化 D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答案: A 2010年 7月一位老者动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九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红旗温卷映河山。 ”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黄埔军校
3、创建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答案: B 图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图片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如果要找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你会选择的图片是 A “一大 ”会址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 答案: D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 90局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鲁迅先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咏赞: “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 ”中共的诞生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 A 武汉市的 “首义路 ”“首义广场 ”“
4、首义公园 ”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秋收起义 答案: B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前一个 “天安门 ”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答案: C 表 l中的 “运动名称 ”一栏应该填写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 B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A南方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与 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 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
5、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 答案: D 小明同学学习了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内容后,整理的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A林则徐 海国图志 B左宗棠 收复新疆 C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 D日本 割占台湾 答案: A 2010年 5月 17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疆地区的重视。清朝时,认为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毅然率军从沙俄手中收复新疆的将领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林则徐 D谭嗣同 答案: A 1961 年董必武写了一首怀念战友的诗: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
6、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诗中 “四十年前 ”的 “会上 ”通过的决议不包括 A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B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明确规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选 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央局 答案: C 下列口号或言论出现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的是 A “还我青岛 ” B “自强 ”、 “求富 ”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答案: A 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迅速由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如果为鼓舞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谱写一首军歌,你认为最合适的歌词是 A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B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C张灯又结
7、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D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 D 综合题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 2012年 2月 20日与到访的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在提到日军 “南京大屠杀 ”时表示: “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8分 ) 【历史需要总结】 读一些历史学著作,摘录一些笔记,经过整理、分析,你会收获不少历史认识。 (1)笔记 (一 )评述的是日本古代历史上哪一场重大变革 (1分 )笔记 (二 )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 ”后来转化成了什么实际行动 (1分 ) (2)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实现
8、了怎样的角色互换 (2分 ) 【历史不容忘却】 在一些重要的日子 ,安排同学在班上作历史上的今天的介绍,也是一种纪念方式。 (3)根据安排,李军同学需要在如右日历上所圈注的那一天作历史上的今天的发言,他准备介绍 80年前发生在中日两国间的重大事件,该事件是什么 (1分 )由于国民政府没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该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1分 ) 【历史给人智慧】 如果学好了历史,我们就拥有更多解决现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 (4)名古屋市长的言论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你认为如何处理中日关系 (2分 ) 答案: (1)大化改新; (1分 )戊 戌变法。 (1分 ) (2)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
9、习;戊戌变法,中国向日本学习。 (2分 ) (3)九一八事变; (1分 )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 (1分 ) (4)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反对美化,否认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友好交往,促进共同发展。 阅读下列图片( 6分) 浮雕是历史的画卷,碑文是历史的陈诉。下列天安门广场前的浮雕,体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浮雕 5 请回答: ( 1)浮雕 1反映了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请问是谁领导了这一事件?( 1分) ( 2)浮雕 2展现了 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主义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其名称是什么?( 1分) ( 3)写出浮雕 3反映的 “
10、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的历史事件。( 1分) ( 4)浮雕 4反映的是 “近代以来中国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请写出战争的 名称。( 1分)在这场战争中,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 1分) ( 5)浮雕 5反映了解放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权 22年的统治。请问这是什么战役?( 1分) 答案:( 1)林则徐( 1分) ( 2)五四爱国运动( 1分) ( 3)南昌起义( 1分) ( 4)抗日战争( 1分) ( 5)百团大战( 1分) ( 6)渡江战役( 1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日本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发布五条誓文: “广兴会议,
11、万事决于公论 ” 。从此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7分) ( 1)材料一中日本 “近代化进程 ”开始于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日本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分) (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口号是什么?( 2分) ( 3)中 国近代化进程中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分) ( 4)说说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给我们的启示?( 1分) 答案:( 1)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2)洋务
12、运动;自强 求富。 ( 3)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4)封建统治者不能自救,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大国之路( 9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 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对恶性竟争的企业界、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深陷贫困的劳工以及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了规定,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邓小平: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 材料三:主要资本主义国
13、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l)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说出: 19世纪 60年代初期,俄、美两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怎样的阻碍?它们分别是怎样解决的? ( 4分) (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分别说出: 20世纪 30年代,美、苏两国经济发展形成了怎样的模式?( 2 分) ( 3)认真分析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说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个国家?( 1 分) ( 4)结合以上大国的崛起,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启发?( 2分) 答案:( l)俄国:农奴制;美国: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 分) 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2 分) (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 “斯大林模式 ”( 1分) 美国: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干预经济、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 l 分) ( 3)日本( 1 分) ( 4)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扫除起前进的障碍,要不断通过改革来发展。 要维护国家的统一,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解放劳动力,解放生产力,并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要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