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5届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九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00579       资源大小:148.8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5届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九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5届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九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在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的点是( ) A B C D 【小题 2】下面对图中四个点的位置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在 点的正北方 B 点在 点的正东方 C 6月 21日在 点可以看到极夜现象 D 点每年有两次太阳光的直射现象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2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东、 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 160E以东为西半球;纬度划分, 0 30为低纬度地区, 30 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小题 2】在经纬网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判定: 点在 点的正北方; 在经纬网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判定: 点在 点的正东方; 6月 21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值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内( 点)可以看到极昼现象; 点位于热带范围内( 23.5N-23.5S为热带范围)每年有两次太阳光的直射;叙述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经纬网判读。 下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

    3、 abcd,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 1】若 a、 b、 c、 d四线为等高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海拔小于乙地 B甲地位于山谷 C乙地可能发育形成河流 D站在丙地不可能看到丁 【小题 2】若 a、 b、 c、 d四 线为等温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丁地为盆地 B丙地为山顶 C丙地气温小于丁地 D丁地为山顶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 abcd,所以甲处海拔大于乙地;甲处等高线往低处凸,为山脊;乙处为山谷,可能发育有河流;丙为山地,站在山顶有可能看到丁处。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小题 2】如果图中为等温线,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丙

    4、地气温高于丁地,所以丙地为盆地,丁地为山顶。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考点: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 1】关于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判断 ,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 -西安 B -皖 -泰山 C -乌鲁木齐 -维吾尔族 D -西宁 -高寒 【小题 2】与上面省级行政区划描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著名煤都誉神州 B -细沙白浪椰风摇 C -丝绸古道驼铃远 D -雪域高原云中游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省级行政区共 34个,包括 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从

    5、图中可以看出, 为山西省,简称晋,行政中心为太原; 为安徽省,简称皖; 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中心为乌鲁木齐; 为青海省,行政中心为西宁。 【小题 2】从图中可以看出, 为山西省,简称晋,行政中心为太原; 为安徽省,简称皖; 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中心为乌鲁木齐; 为青海省,行政中心为西宁。所以 B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行政区划。 家住上海的小华同学想利用暑期( 7月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四条游览线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 1】四条游览线路中,穿过我国不同干湿 地区数量最多的是( ) A B C D 【小题 2】小华绘出了四条游览线路经过的某些主要山脉或地形区的简略示

    6、意图,其中绘制可能出现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科学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从图中可以看出, 路线依次穿过我国的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大干湿区,经过干湿地区数量最多。 【小题 2】从图中可以看出, 位于大兴安岭 的东侧; 为祁连山; 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侧; 位于南岭南侧,所以 B错误。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区域差异。 填空题 读下列中国地形略图,完成各题。 ( 1)山脉: A ; B ; C 。 ( 2)地形区: 是 _盆地;

    7、是 _高原; 是 丘陵。 ( 3)河流: a_, b_,由图可知,它们共同发源于 省。 答案:( 1)祁连山 武夷山 秦岭 ( 2)四川 云贵 山东 ( 3)黄河 长江 青海 试题分析: (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A是祁连山, B是武夷山, C是秦岭。 ( 2)我国第一级阶梯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以及众多的山脉,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第二级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读图并结

    8、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是四川盆地; 是云贵高原; 是丘陵丘陵。 ( 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河流 a为黄河,河流 b为长江,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这两条山脉都位于青藏高原,从图中可以看 出,两条河流都流经了青海省和四川省。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的地形。 下图中标出的 A、 B、 C三条线是对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地理分界线,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 ( 1)图中 A、 B、 C三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中,表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是 线;我们黄冈市位于 (季风区 /非季风区)。 ( 2)图中序号 为 山脉,它北侧有准噶尔大盆地,南侧的大盆地

    9、 D为 , 该省区的地形特点可以概括为 “ ”。 ( 3)黄冈市属于 (温度带),农作物熟制为 。 ( 4)黄冈市地形以 为主,地势特点 ,气候为下列四幅图中 图。 答案:( 1) A 季风区 ( 2)天山 塔里木盆地 三山夹两盆 ( 3)亚热带 一年二熟 ( 4)低山丘陵(或丘陵) 东北高,西南低 试题分析: ( 1)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习惯上以 A线大兴安岭 -阴山山脉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们黄冈市位于该线以东,属于季风区。 ( 2)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自北向南依次为: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 天山山脉、 D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 3)北方地区位于秦岭 淮河以北,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农作物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华北地区位于暖温带,农作物耕作制度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黄冈市属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 4)黄冈市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特点是东北高、西南低,黄冈市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图中 D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地形区概况。


    注意事项

    本文(2015届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九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