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5学年福建龙岩市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299046       资源大小:79.5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5学年福建龙岩市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5学年福建龙岩市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哪一幅图片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主要面部特征。北京人头骨低矮,眉骨很高,嘴部向前突出,保留着猿的体质特征,因此北京人又称为北京猿人。根据这一面部特征的描述, B图像符合条件。故本题答案:选择 B。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只有谦虚好学才能进步。这句话可以在下列哪本书里找到 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兵法 D离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

    2、的出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这段文字出自出自论语 述而,记述孔子言行的。故本题答案:选 A。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孔子和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商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 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则实行郡县制度。故本题答案:选

    3、C。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 ”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 “礼 ”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养 C主张以 “德 ”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 “法治 ”,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 人民的反抗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主张。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为仁,提倡以德以礼以德来治理国家。 D主张实行 “法治 ”,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是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主张。故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孔子和百家

    4、争鸣 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青铜器 陶器 石器 铁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青铜器主要见于商周时期,陶器是在半坡河姆渡居民生活中已经出现。石器自人类产生,即原始人群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则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根据时间排序,故本题答案:选 C。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甲骨文和青铜器;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我国自古就有 “三皇五帝 ”的传说,后来 “皇帝 ”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A秦始皇嬴政 B大禹 C

    5、 黄帝 D秦二世胡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皇帝 ”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跟哪个统治者有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他认为自己的功德已经超越三皇五帝,所以自称始皇帝,后面的称为秦二世,三世 直到千秋万代。故本题答案:选 A。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 电视剧秦始皇以其恢宏的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成为我国历史剧中的佳作。在剧中,中央设置的官职不可能有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时期,中央设置的官职不可能有什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由他们管理中央事务。在地方实行郡县

    6、制,郡县的长官郡守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由此可见县令为地方官,故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 “天下苦秦久矣 ”,是指秦朝 赋税繁重 刑法严苟 车同轨,书同文 徭役繁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根据题干,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秦朝 实行暴政很久了。秦朝时期,赋税繁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国家;秦朝采用法家韩非子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刑法严酷,族诛连坐等,徭役繁多,战事、工程,让人民不能安心生产。车同轨,书同文属于秦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化的措施。故本题答案:选 C。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

    7、的灭亡 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失去民心 B骄傲自大 C不善用人 D刑法严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秦朝灭亡的原因既有严刑酷法,又有失去民心。项羽失败主要在于他的骄傲自大,不善用人。其残暴也导致民心丧失。该题考察的是两者的相同点,故本题答案:选 A。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灭亡 下列一些文化成就,最能代表商朝文明的是 甲骨文 钟鼓之乐 24节气 司母戊鼎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最能代表商朝文明的文化成就。甲骨文是商代记录占卜卜辞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司母戊鼎是商代祭

    8、祀用,是最大的青铜器。钟鼓之乐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4节气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了。最能代表商朝文明的是 甲骨文 司母戊鼎。故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甲骨文和青铜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语言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和纽带。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哪朝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一朝代。商朝时期,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被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对于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作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故答案:选 B。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

    9、社会变革 夏商的兴亡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 。 ”“天府 ”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大业的完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也修筑的著名水利工程。战 国时期,各国都修建水利工程。其中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最为著名,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至今仍发挥着 “行水灌田,泄洪平灾 ”的作用。故答案:选 B。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10、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时期,也有过用火的痕迹,但不能判断其是否是人工取火。而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摩擦和钻孔技术,据此来推断,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 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在其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稻谷和稻壳,

    11、稻壳堆积最厚的地方超过一米。据此推测河姆渡居民已经广泛种植水稻。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的农耕社会 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这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图判断原始居民遗址的能力。图 A为半地穴式的房屋,图 B是黄河流域,图 C是种植农作物粟,图 D是使用磨制新石器石磨盘。综合以上知识点,可以判断符合条件的是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故 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的农耕社会 我们说自己是 “炎黄子孙 ”,是因为(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12、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帝联合炎帝打败的是哪个历史人物。在黄帝所处的时代,各部落经常打仗。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骁勇善战的蚩尤。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共同构成今天华夏族的主体。故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夏之祖的传说 领导人们治理洪水 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炎帝 B黄帝 C舜 D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治理洪水 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治水 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也

    13、因此演化出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故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夏之祖的传说 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 2070年,这一年是 A 21世纪 70年代 B公元前 21世纪 70年代 C公元前 20世纪 70年代 D 20世纪 70年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纪和年代的纪年方法。纪年时,前两位数字代表的是世纪,前两位数字加 1,本题即公元前 21世纪;年代则根据第三位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本题看应该是在 70年代。故本题答案:选 B。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的兴亡 宗法制与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出现于

    14、A西周 B东周 C夏朝 D商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出现于哪个朝代。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并有效地统治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 ,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让他们管理封地内的事务。故本题答案:选 A。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的兴亡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到土地私有

    15、,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属于奖励耕战。故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 综合题 阅读下列图片。( 14分) 请回答: ( 1)图 1人物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朝代?( 2分) ( 2)仔细观察图 2,说出该朝代建立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2分) ( 3)结合图 2说明,假若你是当时的一位诸侯,你被封为诸侯的情况可能有哪几种?( 2分)你的诸侯国的土地、奴隶和平民是怎样得来的?( 2分)你在自己的诸侯国内如何做才能巩固你的统治?( 2分) ( 4)你对周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4分) 答案:( 1)西周( 2

    16、分) ( 2)分封制( 2分) ( 3)可能有两种情况:你是周天子的亲属或者功臣。( 2分)通过周天子的分封而得到的。( 2分) “我 ”把自己封地内的土地、平民和奴隶再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所得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以巩固 “我 ”在诸侯国的统治。( 2分) ( 4)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图 1人物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朝代。根据图一中的文字指示,该人物为周武王。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攻打商朝,与纣王军队交战于牧野地区。由于商纣王暴 政失去民心,所以商朝军队阵前倒戈,商朝灭亡,西周建

    17、立。故本题答案:西周 ( 2)本题主要考查周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怎样的政治制度。仔细观察图二,可以看到有很多诸侯国存在:燕,齐,鲁,宋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并有效地统治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故本题答案:分封制 ( 3)本题主要考查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让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故被封为诸侯的情况可能有三种:亲属、功臣及古帝王的后代;土地、奴隶和平民来自于周天子的分封。在诸侯国内部, 为了巩固统治,也可以把自己封地内的土地、平民和奴隶再继续往下分封。 ( 4)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之下,受封者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西周分封制

    18、之初,就规定了受封的诸侯应尽的义务:定期朝见,向天子交纳贡品,为周王室服役,服从周王命令,派兵随同周天子出征。故本题答案:为: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西周的盛衰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战国时期,各国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统天下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 1)造成战国时期律令不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分) ( 3)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1)诸

    19、侯割据,各自为政。( 2分) ( 2)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分) ( 3)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造成战国时期律令不一的主要原因。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对诸侯国控制力进 一步减弱。诸侯国割据称雄,各自为政,实行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从而导致各国律令不一。故本题答案:诸侯割据,各自为政。 ( 2)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根据题中所给材料,当时的问题主要是各国律令不统一,针对这一问题,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

    20、为小篆,货币统一为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 3)本题主要考查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秦朝来说有利于巩固统一;同时对于后世来说产生了深远影响。故本题答案:为:巩固了秦朝的统一 ,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6分) 学了这么久的历史 相信同学们已经结识了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里面肯定有你最喜欢的或者是你最敬佩的人物,请说说他(她)是谁(说出一名即可)并说说你喜欢或者敬佩他(她)的理由。 答案:只要是已经学过的(第 1到第 11课中)历史人物

    21、均可,如:孔子、屈原、秦始皇、大禹、项羽等。如屈原创作出楚辞这种新体诗歌,写出了离骚等优秀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忧国忧民,国家灭亡后,以身殉国等。(写出人名 得 2分,理由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题的开放性特别强,知识点的要求只有两点,即历史人物的名字和他的主要成绩。这种题可选择的面比较广,学生们往往很随意,看着顺眼就顺手写上,其实这个也有技巧的,写之前要看哪个人物的成就是自己比较熟悉,能够写的比较全面的,而不是只是自己喜欢。参考答案:只要是已经学过的(第 1到第 11课中)历史人物均可,如:孔子、屈原、秦始皇、大禹、项羽等。如屈原创作出楚辞这种新体诗

    22、歌,写出了离骚等优秀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忧国忧民,国家灭亡后,以身殉国等。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你喜欢的历史人物评价 连线题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你能找出下面的成语的历史典故吗?你一定能行!(共 8分) 揭竿而起 远古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 退避三舍 牧野之战中,商军阵前反过来对付商纣 刀耕火种 城濮之战所用到的策略 阵前倒戈 官逼民反,陈胜、吴广起义 答案: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揭竿而起,意思是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秦朝末年,由于暴政民不聊生,陈胜、吴广率领农民在大泽乡起义,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

    23、做旗子,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 “揭竿而起 ”。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出自于晋楚争霸。晋楚城濮之战中,晋王重耳为了报恩,率兵退避了九十里。避开楚军锋芒。刀耕火种,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阵前倒戈, 阵前倒戈 发生在牧野之战时 ,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在牧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 ,(此即历史上有名的 阵前倒戈 )。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冀人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灭亡;


    注意事项

    本文(2015学年福建龙岩市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ealItalian2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