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源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下面两个句子都有语病,改正后写在横线上 。 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强烈增加。 _ 如何确立防水规划的法律地位是政府提出 的一项重要措施。 _ 答案: “强烈 ”改为 “急剧 ” 把 “一项重要措施 ”改为 “一个重要问题 ” 试题分析: “强烈 ”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高、浓度大,运用范围较广,能形容光线、色彩、对比等,也能形容欲望、感情等, “强烈 ”指程度的加强,而不是指 “数量 ”的增加。二氧化碳是有刺激性的气体,句中指 “排放量 ”,所以用“急剧 ”。 “措施 ”是指已经确定的解决
2、问题的办法,而句中 “如何确立 ”指并没有确定某一办法, 只是 “提出 ”考虑的问题,所以是 “问题 ”而不是 “措施 ”。 考点:考查学生对汉语词语意义的辨析、对词语在句子中的搭配方法的了解、对病句的判断诸多能力,修改病句是常考的考点。 点评:修改病句,是语文能力的基本功,此项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平时要多加训练,认真听取教师对病句病因的分析和病句类型的归纳,考试做题时用老师讲的方法去判断解答,平时阅读时注意句子的结构,培养语感,写作时要自觉的修改病句,积累判断病句的经验。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箱 箧 ( ji) 恍 ( hung)
3、若 晨 曦 ( x) 剽 悍 (bio) B. 别 墅 ( sh) 啜 泣( cu) 庇 荫( p) 赞 誉 ( y) C.蕴 藏( yn) 擅 自( shn) 豁 达( hu) 涅 ( mi) D 疮 痍( chung)希 冀 ( j) 热 稔 ( rn) 绸 缪( chu)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箧 ”读 qi,箱子; B项 “墅 ”读 sh, “啜 ”读 chu, “庇 ”读 b; C项中 “涅 ”读 ni;另外, “豁 ”读音是对的,另一读音为 hu,豁达,要注意区分。注意: D项的 “疮 ”不要读成 cng, “冀 ”不要读成 y, “稔 ”不要读成 nin, “绸 ”不要
4、读成 tio。 考点:考查学生以汉字字音的掌握能力。 点评:掌握汉字的读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学习时要多加关注生字尤其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生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特别要关注易读错的字。在判别上掌握一定的技巧,注意比如声母 sh与 s、 ch与 c、 z与 zh、 p与 b、 n与 l、j与 l的区别,韵母上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区别。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气冲云霄气势汹汹不骄不躁自暴自弃 B自命不凡笑容可掬贻笑大方按部就班 C安然无恙眼花缭乱名人逸事淋漓尽至 D为富不仁众口铄金秘而不宣言简意赅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中 “逸 ”错,应为 “轶 ”,虽然两字都有
5、“散失 ”的意思,但成语用字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不可更改。 A项中的 “汹 ”与 “凶 ”、 “骄 ”与 “娇 ”、 “躁 ”与“燥 ”、 “暴 ”与 “曝 ”要注意区别; B项中 “命 ”与 “名 ”、 “贻 ”与 “殆 ”、 “部 ”与 “步 ”要注意区别; D项中的 “仁 ”与 “人 ”、 “铄 ”与 “砾 ”、 “秘 ”与 “密、 “宣 ”与 “喧 ”、 “赅 ”与“阂 ”要注意区别。 考点:考查学生对词语尤其是成语写法的掌握以及辨析同音字形似字的能力。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特别细心,了解成语的意思,仔细判断成语用字,不可望文生义,如 “步 ”与 “部 ”。学习时要关注课文中尤其是注释
6、中提到的成语,有心记忆。做题时用排除法,将明显不可选的答项先行排除,减小辨识的范围,在两可的情况下,应选最有把握的一项。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B生活对于任何人的非易事,我们必须 相机行事 的精神,要有信心。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 杞人忧天 呢? D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做一 道选择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真是 小题大做 。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中 “未雨绸缪 ”,绸缪:紧密缠缚趁着天没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前做好准备,符合句意。 B 项中 “相机行事 ”,相:察看;机:机
7、会。 词语大意:注意时机再做事,指的是一种行为,而不是 “精神 ”; C项中 “杞人忧天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有贬义,中心意思是 “担忧 ”,而不是 “怀疑 ”,不符合句意; D项中 “小题大做 ”,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D句望文生义,为错。 考点: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即辨析成语意义及 其与语境关系的能力。 点评: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平时学习要多加关注成语,特别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成语,注意成语意义的指向及修饰对象,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做题时判断成语对错,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看懂,注意成语的语言环境,再判断成语本身,切不可望文生义,如 “
8、小题大做 ”。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包含早春气息的柔风, _;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 _;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 _;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 _。 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 弥合朋友之间认为的小隙 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较难,学生必须弄清句子的含义。 中的 “弥合朋友的小隙 ”与前提句中的 “柔风 ”的搭配合理, 中的 “阐述 ”“成熟 ”与前提句中的 “表白 ”“豆荚 ” 的搭配合理, 中的 “谈判 ”“唇枪舌剑 ”与提前句中 “辩答 ”“盾牌
9、” 的搭配合理, 中的 “澎湃 ”与提前句中的 “力量 ” 的搭配合理。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精彩语言的含义,辨识句意搭配的能力。 点评:此类题是非常好的考题,中考高考易考到,它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有一定的语感,要对句子认真的阅读,反复体会其含义。在技巧上,要善于抓点有关联的字词,比如此题中的 “豆荚 ”与 “成熟 ”, “谈判 ”与 “辩答 ” , “唇枪舌剑 ”与 “盾牌 ”,从细微处看出端倪,得到启发。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6分) 人性的爱抚 马 德 ( 1)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又一阵风,也
10、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 2)店铺的男人也有些困乏,忍不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有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没有异样。他正要趴在柜台上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 3) “你要买点什么? ”他不失时机地问。 ( 4) “我,我 ” 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 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仔细打量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然而最显眼的,是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 5) “你到底
11、有什么事? ”这次问话的时候,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 6) “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明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的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 ” 男人很机敏: “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 (7)“不,不,我不是 . 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一曲 ” 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8)听了年轻人的一番 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睡眼惺忪的女人。 “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 ” 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9)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
12、: “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 ”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地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而曼妙的意境。 (10)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的时候,女人紧走几步过来,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说: “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 ( 11)几年后,一位在音乐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 “ 我在去那家店铺之前,已经去了很多家,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的勇气。其
13、实,不瞒大家 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那个男人睡着了,我的心里陡然升起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邪念 偷一笔钱,我甚至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 重要的是,他那句 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 ( 12) “是的。 ”他继续说, “一颗在困难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 【小题 1】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2分) 【小题 2】第( 11)段中那位老师讲的故事中
14、的 “他 ”当时 “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 ”,前文的那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 “他 ”当时有过 “邪念 ”?( 2 分) 【小题 3】文中两次描写 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_反衬男主人的 _。( 2分) 【小题 4】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4分) ( 1)( 8)段中写道 “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 ”,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 2)( 10)段中写道 “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 ”,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小题 5】文中男人说的 “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有什么含意?这句话给了年轻人怎样的影响?( 3分) 【小题
15、6】读完本文,你对善良、宽容与肯定有什么新的认识?( 3分) 答案: 【小题 1】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 【小题 1】 (1)年轻人向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被人发现后又突然退了出去。 (2)当店主人正要继续打盹的时候,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3)当店主人问他买什么的时候,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小题 1】刻薄 (多疑冷漠 ) 友善 (信任温和 ) 【小题 1】 (1)年轻人的意思是说他家境贫困,无力求学,想通过给人弹琴来赚取学费。 (2)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一个学琴的孩子,而且琴技高超,他前面所说的话都是真的。 【小题 1】男人这句话的含意是,不能总将 他
16、人往坏处想,而应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珍贵的东西,少挑剔他人的缺陷,多以宽容的态度接纳有不足的人,以信任、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仅能使自己快乐,也能激励他人走向完善。男人这句话不仅挽回了年轻人的人格尊严,将年轻人快要跌倒的生命重新拉起来,也激发了年轻人的生活自信与人生勇气,促成年轻人重新审视自我,直面生活,自强不息,终于成为大学音乐教授,有所成就。 【小题 1】是对寒冷而疲惫的心灵最温暖、最有尊严的爱抚,可以使困境中的人的心灵瞬间净化,使即将跌倒的生命重新站起来。 【小题 1】试题分析: “街道寂寥无人 ”“ 树叶都打着卷 ”表现的是一片寂静的环境,这环境使人困乏,没有任何人在关注他人,时空
17、仿佛凝滞,这样写自然为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了铺垫,环境的色调与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性质都是 “灰色 ”的。此题不难,平时教师在讲授时皆会讲到环境描写的铺垫作用。 考点:考查学叙述类作品的阅读中对常用写作手法的了解。 点评:此类小说的阅读,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学习时要注意老师的讲解,理解记忆,答题时要回忆老师的讲解内容,认真理解小说中相关文字所表现的要素,思考它们的作用,根据故事情节,推敲作者的用意。 【小题 1】试题分析:前文的这些描写表现了 “年轻人 ”当时心怀鬼胎的情态,“张望 ”“怕被人发现 ”“又探头 ”“慌乱 ”“支支吾吾 ”, “年轻人 ”的动作、心
18、理、语态无不表现他当时心中有偷窃的 “邪念 ”,这点不难看出。此题有点难度,要花点时间,学生在全面的梳理文字。 考点:考查学生阅读文章筛选文字信息的能力和对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体会理解。 点评:好的小说是一个致密的结构,读懂小说就要了解小说情节前后的联系,如此读懂对学生自己写作也有帮助。而筛选文字信息是学生阅读作品必备的能力,强化这一能力,学生能从所读中接受写作方面的指导 。做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对作品所写内容要有印象,然后才能找到所需要的文字,还要注意题目提问中的关键词,看文中哪些词句与此关键词有联系,有关系。 【小题 1】试题分析:从 “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
19、钱,没门! 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此处对女主人的语言描写看,显然女主人是刻薄的;从 “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 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 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 ”此处对男主人的言行描写看,显然男主人是友善的。此题不难,文中的描写很明显,解答时只要各找 到一处就行。这里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的 “反衬 ”一词,所以所填答案:用词意义和感情色彩必须是相反的。 考点:考查学生在叙述作品的阅读中对人物形象及描写方法的了解。 点评:小说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三要素之一 “人物 ”是最重要的要素,欣赏小说,就要了解人物形象,这点在阅读小说时要有此用心
20、。解答此类题并不困难,关键是要找到文中典型的表现人物的文字加以体会。人物形象与作品的思想是有关系的,也可以通过作者对作品情节的安排构思上去理解人物形象。 【小题 1】试题分析:文中写到, “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 和勇气 ”说到自己的身世,而男主人是善良的,所以男主人听出了年轻人 “是说他家境贫困,无力求学,想通过给人弹琴来赚取学费 ”;文中对年轻人美妙的琴声不吝笔墨的描写,让男主人听得如痴如醉,在这琴声里,男主人想到了年轻人所说的身世,于是明白了 “年轻人确实是一个学琴的孩子,而且琴技高超,他前面所说的话都是真的 ”。此题有点难度,需要仔细阅读才能理解。 考点:考查学生小说阅读中分析
21、人物对作品中人物情感思想的理解能力。 点评:学生阅读小说时,在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作者在小说中对人 物的心理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此问题的理解最能直达作品的主题思想,阅读时要好好体会。解答此类题,也是要注意文中的细节,找到相关文字,了解其内容,理解其含义,考查其与题目的联系,是答题的关键。 【小题 1】试题分析:文中写到年轻人自述的身世,描写了年轻人琴声的美妙,男主人是善解人意的,他 “明白了 ”年轻人的心思,了解到年轻人是有才华而为生活所迫,所以男主人不相信年轻人的骗子。男主人所说 “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实际上是指年轻人的内心是纯洁的。而
22、正是男主人的宽容、理解、尊重、帮助,让年轻人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人格得 到尊重,使得年轻人无比感动,从而激发了年轻人的生活自信与人生勇气,促成年轻人重新审视自我,直面生活,自强不息,终于成为大学音乐教授,有所成就。此题答得完整,是不容易的。 考点:考查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对小说细节文字含义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见解的能力。 点评:小说是一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体,其中文字信息量,含义丰富,阅读小说要注意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用心理解文意,注意细节的含义。将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进行综合性的理解,探视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思想。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全文内容思想的基础上考察细节的意义,注意文中相 关的句段,审查其
23、与题目的联系,深入思考,作出解答。注意组织好语言。 【小题 1】试题分析:小说中年轻人在此 “店 ”短暂的经历能够表达答案:所提的认识。答题时抓年轻人在此 “经历 ”的前后变化,开始的恐慌,后面的激动,思考:是什么让他有此变化?是男主人的理解和尊重,让年轻人感受到温暖。此题虽然是主观开放题,但还是比较容易解答的,因为文中的情节易懂,人物形象清楚。 考点:考查学生对小说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点评: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在于引发读者的感想,所以阅读小说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阅读小说不能只图情节的诱人,而要得之启迪,有所感悟,这样,阅读有才意义。做此类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
24、能力,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这些在平时就要加强训练,积累经验,方能提高正确解答的效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2分) 现代西方教育中有 “尝试错误 ”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 “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 ”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 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 “善 ”,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 “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刘邦的
25、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 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由此想起潜 虚上的一句名言: “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 ”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古语也有 “学书纸费,学医人费 ”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
26、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 “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 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题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小题 2】选文 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3分) 【小题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 段的论证思路。( 3分) 【小题 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3分) 答案: 【小题 1】在错误中
27、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小题 1】不能:因为第 段写项羽,第 段写刘邦,第 段引用名言 和论述的内容与 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小题 1】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小题 1】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题 1】试题分析:从起始段中便可找到观点: “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全文摆事实讲道理,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考点:考查学生论说
28、文阅读中提炼论点的能力 。 点评: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中,论点是很重要的。寻找论点,要注意文章四个位置,标题,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另外还可以关注各段有没有中心句。文中有表达论点的句子,可直接引出,否则就要根据各段的内容总结概括。 【小题 1】试题分析:答案:说得很清楚,这是论述层次的问题,体会议论文在逻辑上的严谨性,如果顺序调换,就与第 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顺序错位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层次安排的道理是隐含的,不易被发现。 考点:考查学生对论说文论证层次安排的了解。 点评:论说文讲究逻辑性,论证层次的安排 直接影响着论证的效果,阅读此类文章在关注这一知识,写作时
29、才能很好的运用,使文章逻辑严密。做此类题,要注意题目中的提示语,比如 “调换 ”“删去 ”“理由 ”“举例说明 ”“简要阐述 ”等,按要求答题。 【小题 1】试题分析: “思路 ”就是指作者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正如答案:所示,本文是以古语先摆论据,提出论点,然后举刘邦和一位书法家的例子摆事实,最后再讲道理作结论。提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作结论,这一思路是很清楚的。此题不难,关键是学生要知道 “思路 ”是指什么。 考点:考查学生对论说文行文思路和文章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了 解,不过这个考点较少考到。 点评:一篇文章成为一个整体,关键在于作者写作有一定的思路,尤其是论说文更讲究思路,它关系到文
30、章论说的逻辑性。但文章思路往往是隐含在字里行间,不易察觉,所以学习论说文时要多加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经常对作者行文思路作一番了解,答题时要通读全文,注意各段之间的联系。 【小题 1】试题分析:这是个拓展知识题,事实论据就是指具体的事例,如示例一;道理论据可用名言格言,如示例二。此题很容易。 考点:考查学生对论说文中论据的了解。 点评:论据是论说文阅读中重要知识点。首先要弄清两种论据的区别,注 意论据要与论点有紧密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论据要能证明论点,此类题目就是要加化这方面的认识,做题时要了解文章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再去找论据。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2分) 神奇的声纹、耳纹破案法 众所周知,在
31、侦破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案件中,侦查人员经常借用指纹或DNA鉴定手段,让犯罪分子伏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警方还巧用人类特有的声纹或 耳纹来破案缉拿真凶,让罪犯难逃法网。 在 20世纪 80年代初,德国曾发生一桩案件:一个男孩放学时被人绑架。正当孩子的父亲在家坐立不安时,一个陌生口音打来了电话,提出立 即用重金赎回孩子。孩子的父亲机智地要求宽限一昼夜,以便筹款,并与陌生人约定第二天再通电话,告知交款的时间与 地点。 搁下电话,孩子的父亲向警察局报了案。于是,警察们窃听并用专门仪器录下了第二天的通话。第三天,当地的广播电台广播了一则有酬 “寻人启事 ”,基本情况是:男, 4243岁,莱因
32、维斯特法利亚北部地区人,体力劳动者,秃顶、肥胖。然后,又播出了一段此人的声音剪辑。在广播后的整整一小时内,竟有上百个居民涌向警察局,其中有 8个人同诉一个人。于是,这个人随即被拘,经审讯查证,这个人正是罪犯 他是木匠, 42 岁,出生在维斯特法利亚,肥胖、秃顶。 这个案例就是以声音识别罪犯,通过声纹鉴定而侦破案件。原来,人的语音如同人的体貌一样,千姿百态,各有特征。因为,人的发声系统是由声带、口腔、鼻腔、舌、齿、唇、肺等 45个生理结构各有差异的 “构件 ”组成,而每个“构件 ”因讲话习惯和方法各不相同,在发声时又可取 100种不同的 “姿势 ”,结果就使人的声音可有 45100种音色,每个人
33、都有独具一格的声音特征。科学家们使用声学频谱分析的方法,可以显示出每个人语音的特征,其显示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声纹。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声纹不 仅具有特定性,而且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成年以后,人的声音可保持长期相对稳定不变。实验证明,无论讲话者是故意模仿他人声音和语气,还是耳语轻声讲话,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其声纹却始终相同。基于声纹的这两个特征,侦查人员就可将获取的犯罪分子的声纹和嫌疑人的声纹,通过辨声技术进行检验对比,迅速认定罪犯,为侦查破案提供可靠的证据。 除了声纹外,警察还可以利用耳纹进行破案。 罗辛博士领导一个研究小组,致力于将录像带或照片中罪犯的耳朵与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耳朵进行对照比
34、较工作,使耳纹在破案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众 所周知,指纹在破案当中曾是一种有力的证据。但是,人的指纹可以通过手套来掩盖,使犯罪者在作案中不留下指纹。耳纹却不同,即使罪犯戴着尼龙面罩,通过照片也能取下罪犯的耳纹。研究人员认为,与人的胎记或指纹一样,耳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同卵双胞胎的耳纹也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左耳与右耳也不相同。 人类学家指出,今后除了指纹外,警察还可以利用耳纹进行破案。耳纹能像指纹一样被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随着录像监视摄像机的迅速发展,耳纹数据库的设想正日趋变得可行,为破案发挥作用,使罪犯插翅难逃。 【小题 1】说说本文的主要说明内容。( 3分) 【小题 2】 .声纹具有那两
35、个特征?( 2分) 【小题 3】第 段主要利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写出三种即可)( 3分) 【小题 4】第 段划线的 “相对 ”能否删去?为什么?( 4分) 答案: 【小题 1】利用声纹、耳纹可以帮助破案 【小题 1】 具有特定性 有相对稳定性 【小题 1】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小题 1】不能删去。 “相对 ”说明声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如果去掉就变成绝对的了,不符合事实。 【小题 1】试题分析:说明文,观察标题往往就可以得知说明对象。文章用了大量的例子在说明声纹耳纹对破案所 起到的作用。这题很容易,学生一般都能答出来。但由于题目中 “主要说明内容 ”问得含糊,学生以为 “内容 ”应该是很多的
36、,因而 /em而说不清,所以该题据拟题者用意应直接问 “说明对象是什么 ”。 考点:考查学生说明文阅读中对说明对象的了解。 点评:考说明文的阅读,有强化的趋势,尤其是科技说明文的阅读。阅读说明文首先要了解说明对象,即文章在说明什么,此类题目基本上都是作为说明文阅读段的第一题出现。做题时首先观察标题,标题明示了说明对象,可直接引用,其次看看各段有没有中心句,提到的哪个事物最多,综合概括,指出说明对象 ,语言要具有概括性,不要具体说明,点到即止。 【小题 1】试题分析: 段中说得非常清楚: “声纹不仅具有特定性,而且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 文章中这样的总结性的过渡语往往概括了上下文的内容,阅读时
37、要注意,了解这一特点,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找到答案:。做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段,并不难。 考点:考查学生说明文阅读中对说明对象特征的了解 点评:此题是承前题而拟,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文,主要是来说明说明对象特征的,一切的说明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各段中中心语或总结性语句, 做题时不可放过。 【小题 1】试题分析:文中把 “声纹 ”与 “耳纹 ”进行比较,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特性 “耳纹能像指纹一样被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 ”,说明它们对于破案起到相同的作用。另外还有作比较: “人的语音如同人的体貌一样,千姿百态,各有特征 ”。二三两段是在举例子。列数字
38、也比较明显: “45个生理结构 ”“ 45100种音色 ”等。所要说明的是, “20世纪 80年代初 ”不是列数字,这是所举例子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此题很容易。 考点:考查学生说明文阅读中对常用说明方法的了解,这是说明文阅读必考的考点。 点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重 要的知识,也是老师们讲得最多的说明文知识点,学习时加强记忆即可,注意各说明方法的特点,区别易混淆的说明方法,比如 “打比方 ”“比较 ”“举例子 ”,文中常有 “比如 ”一字,学生被 “比 ”“如 ”字迷惑,错以为是 “打比方 ”或 “作比较 ”,其实是 “举例子 ”。另外,注意用语准确性,在说明文中, “打比方 ”不叫 “比喻 ”
39、, “作比较 ”不叫 “对比 ”, “举例子 ”不叫 “摆事实 ”。 【小题 1】试题分析:段中 “成年以后,人的声音可保持长期相对稳定不变 ”的言外之意,成年之前,人的声音是变化的。这个 “相对 ”,是相对年龄来说。第二层意思是,即使成年后 ,遇到特殊境况,比如疾病,声带受伤等,声音会产生变化,这个 “相对 ”是相对于健康状况。此题不难。 考点: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文准确性的了解。 点评:这几题考到了说明文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说明文很讲究说明的科学性,严密性,所以语言的准确是很重要的,学习时要好好掌握。考说明文阅读时,一般都是要求对文章中一些修饰性限定性词语在语文准确性方面的作用作一判断,学习时
40、要关注这些词在说明中的作用。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8分)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 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4分 ) 蹴 尔而与之: _。 万钟于我何 加 焉: _。 所识穷乏者的 得 我欤: _ 此之谓失其 本心 _。 【小题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是亦
41、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上文的观点( 2分) 答案: 【小题 1】 踩踏食物的样子。 增加,指代好处。 “得 ”现在写作 “德 ”感激 天性,天良 【小题 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小题 1】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小题 1】试题分析:这几个字不好解释,此题有难度,学生全对不容易。 “蹴 ”字在解释此字本义时,要如答案:中所述 “样子 ”,但如果在翻译句子时 “踩踏 ”即可; “增加 ”一定还要写明 “指好处 ”,因为一是本义一是引申义; “得 ”通“德 ”, “感 激 ”的意思,而非 “得到 ”“美德 ”, “本
42、心 ”不为 “心 ”,这些切不可望文生义。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词汇的掌握。 点评: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小题 1】试题分析:此句翻译较难,每 个字都要好好理解。 “是 ”为 “这 ”的意思,古今异义,要注意。 “可以 ”虽然也是古今异义,但在这里直接当 “可
43、以 ”就行了。 “已 ”是 “停止 ”的意思, “之 ”虚词不译, “谓 ”是 “叫做、称作 ”的意思。“其 ”指 “自己 ”, “本心 ”指人的 “本性 ”“天性 ”。此句在理解上,看起来前后意思不太衔接,其实古文的语言很精练,此句后半句省略了前提句 “若不已 ”。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对重点字词意思掌握的能力。古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 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
44、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小题 1】试题分析:简要概括观点,要求语言精练,一句话就行。 “礼义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此文就是表达这一思想的。 “万钟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指 “高官厚禄 ”带来的享受, “穷乏者得我 ”是指 “高官厚禄 ”带来的威仪。文段中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强调不讲礼义而贪图财富对自己没 好处,文段最后一句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在强调这些都应该抛弃,贪图享受不讲 “礼义 ”,一个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根据这两句关键句,本文段观点可概括为 “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45、”。答题时要注意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这一要求。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概括其思想内容的能力。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 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8分) 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46、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 【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2分) ( 1)万事莫 贵 于义( )( 2)不 若 手足之贵也( ) 【小题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是贵义 于 其身也所欲有甚 于 生者 B人皆有 之 予子天下,而杀子 之 身 C故不为 苟 得也 苟 富贵,无相忘 D 予 子冠履 予 观夫巴陵胜状 【小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小题 4】上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阐明观点?( 2分) 答案: 【小题 1】( 1)可贵( 2)如 比 【小题 1】 A 【小题 1】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
47、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小题 1】比喻论证 【小题 1】试题分析:此题不难。 “贵 ”在古文中意思繁多: “价格高 ”“地位高 ”“重要、可贵 ”“尊重 ”,也作为一种敬辞。本句中对于 “义 ”来说, “贵 ”为 “可贵 ”义。 “若 ”在古文中有 “你 ”“如果 ”“比 ”“像 ”的意思,本文是将 “冠履 ”“ 手足 ”相比,所以为 “比 ”义。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常用实词的掌握。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尤其是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三要做到举一反三,学一个词某一个意思,要想到其他的意思,注意文言词语一词多 义现象。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 【小题 1】试题分析: A项中 “于 ”都是 “比 ”的意思; B项中 “之 ”前者为 “它 ”,后者为 “的 ”; C项中 “苟 ”字前者为 “苟且 ”,后者为 “如果 ”; D项中 “予 ”前者为“给 ”,后者为 “我 ”。 考点: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