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浙江建德李家镇初级中学初一 5月单元检测语文卷(带解析) 其他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 15个字)( 3分) 据华西都市报,地震发生时,芦山双石镇 33岁的产妇朱开慧眼见房顶不断砸下瓦砾、石块,她拉着 11岁的儿子躲到床下,一直跪着,身体弓起,将床撑起,最大限度保证 “两个孩子 ”的安全 昨晚,被送往成都的朱开慧,剖腹产下男孩,母子平安 ! 答案:伟大的母亲:撑床护住 “两个儿 ” 试题分析:围绕地震中 33岁的产妇朱开慧的具体行为来拟写标题即可。还可以拟题为:地震中最伟大的母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 点评:新闻标题的拟写,一要新颖
2、,二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3分) 生命,总在追梦,就像 每株小草都在追逐绿野,每朵白云都在追逐长空 , , 。 答案:略 试题分析:围绕 “生命 ”这一主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按照例句的格式来仿写句子即可。示例:就像每朵小花都在追逐春天,每条溪流都在追逐沧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点评: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 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文学常识填空。(只选做三小题)( 3分) 【小题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文学巨匠鲁迅的散文集
3、【小题 2】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都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创作的。 【小题 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 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小题 4】 南北朝时北方民歌 与南方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 “乐府双壁 ” 答案: 【小题 1】朝花夕拾 【小题 2】安徒生 【小题 3】莫泊桑 【小题 4】木兰诗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在平时注意积累即可, 只要背上,及能写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如果以选择题出现的话,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
4、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选择题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狂 澜 (ln)田 垄 (lng) 炽 痛 (ch) 回环 曲 折 (q) B默 契 (q)哽 咽 (gng)哺 育 (p) 饥肠辘 辘 (l) C 嗥 鸣 (o)胡 骑 (j)污 秽 (hu) 高山之 巅 (din) D郝 叟 (su)气 氛 (fn)镐 头 (go) 惊涛澎 湃 (pi)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回环 曲 折 (q )。 B、哺育( b)。 C、 嗥 鸣 (
5、ho)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点评: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汉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走出林间小路,豁然开朗,一潭水波不兴的浩淼湖泊依然清晰明鉴。我独自静静地欣赏难得的自然风光。这时, , , , 。那亮色犹如孩童嫩肤般的柔和顺畅。瞬息,夜开始拉起暮色苍茫的帷幕,湖面上有了薄薄的青雾浮现。 东边悬挂起一轮妩媚的月亮 晚霞也褪去原有浓重的红艳,变成 了浅色的橙黄 西边的太阳渐渐远去 天地
6、间的淡淡的光耀,分不清是沉落红日的余辉或是初升皓月的映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段文字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所以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 点评: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另外,选出答案:后,要把语段通读一下,感知整个语段是否通顺,即再做一下检验。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阳光体育活动计划 ”,目标就是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 B “唱得真好! ”一个声音响起, “
7、谢谢,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 C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D老师最终还是没有告诉我们应该站在哪儿?什么时候到那儿?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阳光体育活动计划,目标就是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 C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 :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D老师最终还是没有告诉我们应该站在哪儿,什么时候到那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点评: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
8、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多年来,欧洲上空战云密布 ,尖锐的冲突 迭起 ,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B要解决政府机构 臃肿 的现状 ,就要釜底抽薪,让一部分人的收入先降下来。 C想不到昔日的 “浪子 ”今天却成了舍己救人的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 刮目相看 。 D去年暑假,我随旅行社去了桂林,那里的秀山丽水,令人 忘乎所以 。 答案: D 试题分析: D、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周围一切。 含贬义。不符
9、合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常用成语以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为准,新生成语则以当前流行的一些热词为准,试题材料兼顾课内课外,以 时事材料为主。解题时务须看清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冷静答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在积累上下工夫,掌握课后常用成语,同时也要了解当下流行的并经国家语委认可的一些新生成语。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谰语色彩斑斓屏嶂层峦叠障 B碾谷辗转反侧泻药一泄万丈 C怪诞垂涎三尺泛滥海枯石烂 D喧闹宣宾夺主懊悔诲人不倦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重峦叠嶂。 B、一泻万丈。 D、喧宾夺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字形的辨识能力。 点评:
10、汉字音形义是中考必考点,要求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字形 。 现代文阅读 雾霾 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 1/3 的国土,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究竟什么是雾霾天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 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
11、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 mi),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 和的 (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 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 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 90%时
12、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 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 1 3 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 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 “雾霾天气 ”。 共同的气象条件: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当冷空气活动弱,大气环流稳定,静风或微风条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尘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霾天
13、气。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多发季节:深秋至来年初春。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雾的类型: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灰霾的形 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 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
14、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 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
15、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 PM, PM2 5,是直径小于 2 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 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病、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 1952年 12月 5日至 10日,发生了 “伦敦烟雾事件 ”。 仅在 12月 5日到 8日这 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 4000。 【小题 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请你给
16、 “霾 ”下个定义。( 3分) 【小题 2】下面的句 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分) 1952年 12月 5日至 10日,发生了 “伦敦烟雾事件 ”。 仅在 12月 5日到 8日这 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 4000。 【小题 3】 “灰霾的形成 主要 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句中的加线字 “主要 ”能否删去?为什么?( 4分) 【小题 4】下列哪一个选项不符合原意?请说说理由。( 4分) A深秋至来年初春,如果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雾霾越容易形成。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C雾是自然形
17、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是饱和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 D雾本身不会污染环境,而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如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扩散,从而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答案: 【小题 1】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烟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小题 2】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有力的说明了雾霾对人体危害大,严重会致人死亡。 【小题 3】不能删,因为灰霾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 “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 ”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最 “主要 ”是这个原因,删掉就会违背科学事实,所以不能删。 【小题
18、 4】 B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第 2段的文字,概括出 “霾 ”的定义为: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烟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的能力。 点评: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小题 2】试题分 析:为了说明雾霾对人体的危害性这一特定,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认识到这个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点评:首先要知道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19、及其特征、作用。说明方法一般说明本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要根据段落的大意概括。 【小题 3】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经常用一些副词来体现这种特点。如本句话就是用 “主要 ”这一副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来说明灰霾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点评:分析说明文中的词语准确性,要把它放到语境中,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与实际不符或说法过于绝对等,最后写上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20、【小题 4】试题分析:文中认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气态污染物,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只有可吸入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经过比较答出正确答案:即可。 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 “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 ”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我问他: “你哪来的钱? ” “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 ”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
21、我,他说: “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 ”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 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的叫我惊讶,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 对
22、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 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 “地动山摇 ”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 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 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 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 “传统感觉 ”,也
23、是一种 “父亲文化 ”。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 “代沟 ”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 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
24、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好奇与艳羡 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 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 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
25、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 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 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所以,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 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
26、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小题 1】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解释 “忘年交 ”的含义。( 3分) 【小题 2】当 “我 ”认识到 “代沟 ”不足 以阻碍父子之间成为 “忘年交 ”后, “我 ”与儿子是怎样相处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小题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具体含义。( 4分) ( 1)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 这种父亲的专利 ,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2分) ( 2)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 发光的事物 。( 2分) 【小题 4】文中写道:
27、 “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你有同感吗?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说真话,书 写工整, 50字左右, 5分) 答案: 【小题 1】年龄或辈分不同的人之间结成的知心朋友。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成为互为知己的朋友。 【小题 2】略 【小题 3】( 1)指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如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等。 2分( 2)发光的事物: 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对我工作的尊重和理解; 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和对文学的热爱; 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
28、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对别人的尊重; 自己缴学费,自食其力。 【小题 4】略 【小题 1】试题分析:从 “年龄上的差距、血缘的关系、心灵的相通 ”等角度来理解 “忘年交 ”的含义。示例:年龄或辈分不同的人之间结成的知心朋友。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成为互为知己的朋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点评:通常文章的标题有两层含义,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一层是标题本身的含义,另一层是要通过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出它的深层含义。 【小题 2】试题分析: 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
29、会表达出来而已; 对彼此的 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 学会用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确定答案:范围,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 3】试题分析:( 1)根据第 7段的内容来理解 “专利 ”的内含:指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如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等。( 2)根据 “儿子 ”在文中体现出来的许多优秀品德来理解 “发光的东西 ”的内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加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 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
30、及上下文(语境)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小题 4】试题分析:不设统一答案:,要求个人观点鲜明,联系生活,语句通顺。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谈感想的能力。 点评:此题为一道开放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1、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聊斋志异 狼) 【乙】 两牧竖 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 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
32、 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 牧竖) 【注释】 牧竖:牧童。竖,童仆。 跑:兽类用足扒土。同 “刨 ”。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一 犬 坐于前(狗) B 顾 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C谋分 捉 之,各登一树(捕捉) D 意 甚仓皇 (神情 ) 【小题 2】下列句子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后狼止 而 前狼又至 而 顷刻两毙 B意将隧入 以 攻其后也盖 以 诱敌 C 乃 悟前狼假寐 乃 舍此趋彼 D而两狼 之 并驱如故久 之 不动 【小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1)禽兽之
33、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小题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4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C 【小题 3】( 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小题 4】略 【小题 1】试题分析: A其一 犬 坐于前(像狗一样)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其中的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词语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
34、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 2】试题分析: A、两个 “而 ”都表示 “却 ”; B、相当于 “而 ” 用来。 C、才 于是。 D、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 助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其中的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词语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 3】试题分析:( 1) “之 ”为 “结构助词,的 ”; “几何 ”是 “多少 ”的意思;“
35、止 ”是 “只 ”的意思;( 2) “视 ”是 “察看 ”的意思; “绝 ”是 “断气 ”的意思。还要使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 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 4】试题分析:对于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无论赞同哪个的做法,有相应的理由在辅证即可。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 “杀狼 ”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考点:
36、本题考查学生表述观点的能力。 点评:这道题并不难,理解文章的意思之后根据题意的要求 表述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诗歌鉴赏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小题 1】诗中 “山客 ”的心境有怎样的特点? (2分 ) 【小题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 分) 答案: 【小题 1】闲适恬静(悠闲宁静) 【小题 2】诗中有画,动静结合。表达了作者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无穷乐趣。 【小题 1】试题分析: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题目中的 “犹眠
37、”一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闲适恬静的内心感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心境的能力。 点评:理解诗人的心境,关键在于抓住意象的特点,分析出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诗人的心境即可。 【小题 2】试题分析: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 “山客 ”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 “静 ”字上。王维之 “乐 ”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 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点评:意象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可能是事物,也可
38、能是景物。因此,事物(景物)的特征往往是人物情感的象征。做题时要注意抓住这些意象,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揣摩人物的情感。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3分) 现在,有个文学论坛准备向大家征集 “我最喜欢的名著 ”阅读感言,请你从下列名著中选取一篇,写上几句感言。(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在于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 名著:童年昆虫记 示例:初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觉得故事好玩:再读,看到了秀贞、妞儿、蹲在草地里的人、宋妈,甚至是英子的爸爸都离她而去了;缓缓的骆驼队、宁静的惠安馆、幽深的井、热闹的街巷、草垛子上的驴打滚 它们都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我的理解在加深,我真想走进小说,帮他们一
39、把,我似乎长大了。 名著: 感言: 答案:略 试题分析:结合童年或昆虫记的内容以及示例的格式来写自己的感受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默写 根据要求,补写名句。(只选做三小题)( 3分) 【小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小题 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小题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小题 4】 ,野渡无人舟自横。
40、(韦应物滁州西涧) 答案: 【小题 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小题 2】何人不起故园情 【小题 3】凭君传语报平安 【小题 4】春潮带雨晚来急 试题分析:默写时注意 “急、故、园、凭、潮 ”等易错字的写法,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察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是考试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留存生命印迹中的那一刻,令我 久久回味。那一刻
41、也许是战胜挫折或困扰后的坚强,也许是在意外收获后的惊喜,也许是在顿悟亲情后的温暖,也许是在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之后的崇敬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 请以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注重生活细节,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 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南通市近年来所出的中考作文考题中,相当不错的一道作文题,尽管在今年的考题中,再次出现了一段优美的提示语,但是考生在写 作时,是不是就能写得很好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篇考场作文进行分析。 1审清题目的要旨。从考题
42、“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我们必须审清题目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 “那一刻 ”,一是 “春暖花开 ”。 “那一刻 ”,虽然不是写作的重点,但是我们在完成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所写事情所发生的时间段,一般情况下, “那一刻 ”是指一个瞬时时间,而不是一个长时时间,如果我们的考生把所发生的事情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外,甚至今天之内,那么,无疑审题就会出现差错。 2紧扣 “我的世界 ”,重点写内心世界。 “我的世界 ”既可以指外部世界, 也可以指内部世界,即情感世界。就文章而言,我们应该认为更是 “内心世界 ”,即 “情感世界 ”,所以,我们指导学生着重写情感世界的变化。 3紧扣 “春暖花开
43、”,写出情感世界的变化。据原题推断, “我的世界 ”本来可能是消沉的、灰暗的、沮丧的,失望的。我的世界可能是失落的、懊恼的、阴冷的。但是经过了 “那一刻 ”之后,我的世界变得光明了,变得积极了,变得激昂了,变得开心了。因此,文章一定要写出情感变化的过程,交代情感变化的原因,写出情感变化的纽带和桥梁。而不能写的很突兀,情感的转变没有一个过程,显得很突然,因而也就不真实了。 4要安排特写镜头。要对“那一刻 ”这一特定瞬间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要给人以画面感,要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做好要有细节描写,细致的描绘出特定的时刻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的变化。要对 “春暖花开 ”这一情感的变化加以描绘,因而
44、此处也要有画面感,要具体细致的写出我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怎样写好一篇命题作文呢?首先,要认真读题、审题,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意。尽管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要审题。审题先要读题,读文题的过程,就是思索、理解文题的过程。读文题,要读得细,读得认真;切忌马虎,一看就下笔作文。有时看错文题中的一个字或少看一个字,写的内容就会和命题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要审读以下内容: 1、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要对构成题目的所有词语作一番推敲,审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或中心词,抓住 “题眼 ”。 2、如果在题前或题后有提示语或引导语,一定要高度重视,看能否帮助迅速打开写作思路,或帮助拓宽选材空间。 3、题目下面的要求通常是对该文在形式、内容、字数等方面做具体的规定,所以一定要看清要求。其次,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做到 “舍大取小, 以小见大 ”。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曾打动多自己心灵的材料,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以情服人,收到震撼读者心灵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选取 “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的材料,写出新意。再次,构思要精巧,别具匠心。要以最佳的形式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日记体、片段组合式、书信体等,也可以在加题记或后记。最后,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既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又表现出个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