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2-2013学年江苏兴化安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 资源ID:288974       资源大小:25.6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2-2013学年江苏兴化安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江苏兴化安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其他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分) 【小题 1】叶,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千姿百态的叶,引起了他们无限的联想。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宣宗宫人借随波而去的叶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王勃借黄叶渲染悲怆的氛围,表达久客思归之情。你由叶的什么特点引发了什么联想?( 2分) _ 【小题 2】 2013年,一个热词口耳相传:光盘。这不是电影碟片,而是吃得光光的盘子。某校开展 “光盘行动进校园 ”活动,请你参与。 为这次 “光盘活动进校园 ”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2分) _ 假如你

    2、是学校 “光盘行动 ”志愿者,在食堂遇到了一位将许 多剩饭菜倒入泔水桶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他响应 “光盘行动 ”呢? ( 4分) _ 答案: 【小题 1】略 【小题 2】略 【小题 1】试题分析:示例:叶落归根,引发了我的思乡之情;叶,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想到奉献使人生更有意义;一片树叶春天萌绿,秋天凋零,来年春天又萌发,让我想到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生生不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联想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只要紧扣住 “叶 ”的特点作出 合理的想象即可。 【小题 2】试题分析: 示例: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倒的是食物,丢的是美德。节约无小事,你我皆可为。( 2分) 示例:这位同学,你好!你这样

    3、做是不是有点浪费啊!我们最近正在开展 “光盘行动进校园 ”活动,你知道吗?你愿意加入我们的 “光盘行动 ”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点评:拟写广告语,一要形象,二要突出活动的主题;劝说别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可。 选择题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最里面是什么? B我想 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俄国大文豪屠格列夫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题目就叫俄罗斯语言。 D “最美丽的女机长 ”“最年轻的女机长 ”的称号,一下子在网上火了起来。 答案: C 试题分析

    4、: C.俄国大文豪屠格列夫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题目就叫 “俄罗斯语言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点评: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 异想天开 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B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 黯

    5、然失色 。 C虽国家要求抑制房价,可住房价格仍一涨再涨,令购房者 叹为观止 。 D今年以来,问题猪、假羊肉、毒生姜等 光怪陆离 的事件屡屡发生,引发社会关注。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 B、黯然失色:意思是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D、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常用成语以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为准,新生成语则以当前流行的一些热词为准,试题材料兼顾课内课外,以时事材料为主。解题时务须看清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冷静

    6、答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在积累上下工夫,掌握课后常用成语,同时也要了解当下流行的并经国家语委认可的一些新生 成语。 现代文阅读 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 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

    7、嚼这错过 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 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错过,即 “有所失 ”,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 ,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

    8、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 “错过 ”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 “收获 ”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小题 1】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对 “错过 ”的独特体验。( 2分) _ 【小题 2】作者认为 “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 ”,就 “意 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这 “升腾的能力 ”指的是什么?( 2分) _ 【小题 3】请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 段进行赏析。( 3分) _ 【小题 4】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写了一副上下句一模一样的妙联来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好读 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请运用文中的道理,说说此联的

    9、内涵。( 3分) _ 答案: 【小题 1】对待 “错过 ”一要习惯,二要品味,要让那些小错过帮助我们把握住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收获。 【小题 2】是指能够在追悔中认识到错过的原因,从而惩前毖后,不再犯同样失误的引以为戒的能力。 【小题 3】定的到站 ”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 人生根本的追求。 【小题 4】年轻时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如果错过了,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等到年老体衰再想好好读书时已无多少可能了,这种错过,就成了人生中的过错。 【小题 1】试题分析:作者对 “错过 ”的独特体验,围绕 “习惯错过 ”以及 “品味错过 ”来分析即可。

    10、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小题 2】试题分析: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境义的能力。 点评:对于同一 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使用。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考察。而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字典义,是大家几乎都知道的,如果考察了一个常见词语,那么就是要求我们结合文章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换句话说,语境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由作者自己创造的意思,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分析语境义就是分析出关键词写了什么内容,因此要正确理

    11、解词语的语境义,必须从语句所在的环境出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句出现的段落,一是文章的整体意思。 【小题 3】试题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车窗外不断闪过的风景 ”比作“人生 的一次次错过 ”,把 “预定的车站 ”比作 “人生的追求目标 ”,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一次两次的错过并不重要,只要不错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 点评:赏析理解句子,如果句子中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句子。答题格式:运用 修辞手法,写出(表现)什么事物的 特点,表达了 感情。如果句子中有人物描写,要注意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

    12、度去赏析,赏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小题 4】试题分析:要紧扣 “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 ”的提示语,意对即可。若有其它合理解释,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观点以及题目的要求来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 “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

    13、农民扬场趁 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 ”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老人显 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

    14、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 “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 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 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

    15、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 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 ,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 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 “ 今日人不在家 ”,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 ,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

    16、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 “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 ,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

    17、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 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 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节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小题 1】文中的父亲为 “我 ”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6分) _ 【小题 2】阅读文章第 段中,理出 “我 ”的 心理变化过程:( 2分) “ 慌恐 ”

    18、“ ” “ ” 感动 【小题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6分) “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 ”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分) _ 从第 段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中,分析 “我 ”和父亲的不同性格。( 4分) _ 【小题 4】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 “父亲的半瓶酒 ”具体含义和作用。( 6分) 含义:_ 作用:_ 答案: 【小题 1】父亲写信叮咛 “我 ”好好写作,劝 “我 ”不要喝酒。 父 亲带小女儿进城,为 “我 ”暗自担忧。 父亲陪 “我 ”喝酒,并鼓励 “我 ”。 【小题 2】 难受 纳闷 【小题 3】 动作(细节)描写, “悄悄流

    19、泪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暗自担忧,“装着眼花 ”“揉 ”表现了他不愿意让儿子看到自己的担心,以免儿子难过。 小女儿吵闹时, “我 ”的态度是:忍不住斥责,并动手去打屁股,体现 “我 ”的粗暴,遇事不顺就迁怒孩子的性格;父亲的态度是:不能打孩子,走过来抱孩子哄着出去了,衬托父亲的慈爱,遇事镇定。【小题 4】含义: 因为 “半瓶酒 ”是父亲担心 “我 ”思想压力过大,主动为 “我 ”买来消解烦闷并陪 “我 ”一 起喝剩下的。 父亲的半瓶酒让 “我 ”从中获得鼓励,不再沉沦,感受到亲情的慰藉。 父亲的那一席话教会了 “我 ”如何面对得失, “我 ”也学会了怎样做人。 父亲的半瓶酒更寄予了浓浓的父爱。

    20、作用: 以 “半瓶酒 ”为题,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尾处画龙点睛,暗示 “父爱 ”的中心。 “酒 ”是文章线索(父亲一开始劝 “我 ”戒酒,后来买酒陪 “我 ”喝,喝剩下的半瓶酒激励着 “我 ”) 【小题 1】试题分析:本文围绕 “父亲 ”这一人物,写了好几件事,如:父亲写信叮咛 “我 ”好好写作,劝 “我 ”不要喝酒。 父亲带小女儿进城,为 “我 ”暗自担忧。 父亲陪 “我 ”喝酒,并鼓励 “我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梳理相关情节,确定每个空的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小题 2】试题分析:

    21、当看到父亲为我流泪时,我心理感到特别的难受;当见到父亲叫我喝酒时,我从心里感到特别的纳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作者情感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然后遵循 “找原文 细分析 得结论 ”思维的过程去分析、归纳。 【小题 3】试题分析:( 1)扣住动作(细节)描写,对儿子的暗自担 忧或以免儿子难过等来回答即可。( 2)从对孩子的态度上来分析我和父亲性格的不同之处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人物的描写一般都是为揭示人物的形象、性格与内心世

    22、界服务的。 【小题 4】试题分析:理解 “父亲的半瓶酒 ”这一标题的含义,从表层(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层(文章的主旨)来分析即可。分析 “父亲的半瓶酒 ”这一标题的作用,从 “线索、设置悬念、文章主旨的揭示 ”等角度来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题目含义以及作用的能力。 点评:题目的含义从表层(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层(文章的主旨)来分析即可。标题的作用,从 “线索、设置悬念、文章主旨的揭示 ”等角度来分析即可。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

    23、连发生的地震。 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 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 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 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 1/10。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

    24、,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 “静态压力 ”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 “动态 ”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 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 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 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 -1.35 左右衰减。这 意味着一

    25、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 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 “动态应力 ”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 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 【小题 1】请概括余震的另外两个特征及余震产生的原因。( 4分) 余震的特征: _; 强度小,大都不会造成 破坏,多次就成灾; _ 余震产生的原因是:_ _ 【小题 2】第 段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 _ 【小题 3】第 段划线句中 “到目前为止 ”“似乎 ”能否去掉?为什么?(提

    26、示:“到目前为止 ”和 “似乎 ”任选其一作答, 3分) _ 答案: 【小题 1】 特征: 同一地发生,持续时间可短可长( 1分); 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 1分)。 原因是: 主震引起的 “静态压力 ”改变。( 1分)。 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 “动态 ”地震波的冲击。或 “动态应力 ”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1分)。(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 2】列数字、作比较。( 2分)具体、突出强调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 1分) 【小题 3】略 【小题 1】试题分析: “余震 ”的特征根据第 2段中 “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主震发生后的第二

    27、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 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 1/10”来概括即可; “余震 ”的原因根据第 4段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考 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从原文中提取信息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和关键词语。并根据设定的分值来判断是几个方面(当然内容的理解还是最主要的,分值是参考条件),并用简洁的切题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题 2】试题分析:划波浪线的句子为了突出强调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主要用了 “列数字、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

    28、、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 3】试题分析:说明文中为了体现语言的准确性,经常运用一些限制性、修饰性等副词。示例 1:不能。 “到目前为止 ”,是一表限制时间的短语,表达的意思只包含过去和现在,不包含将来;若去掉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 示例2:不能。 “似乎 ”,是一个表推 测的副词

    29、,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若去掉后,表确定的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分析说明文中的词语准确性,要把它放到语境中,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不能,然后指出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与实际不符或说法过于绝对等,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掉。 文言文阅读 铨四龄 ,母日授四子书 数句,抱铨坐膝上教之。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 ,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 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

    30、授句读,咿唔 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 ,旋 复持儿而泣,曰: “儿及此 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可以醒矣!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 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 龄:岁。 四子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竹丝合所识字: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 的字。 组绣纺绩:组绣,刺绣;纺绩:纺织。 咿咿:指读书声。下文的 “轧轧 ”指织布声。 夏 (ji )楚:责打。 旋:随即。 及此:这时候。 【小题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解释下列句中

    31、加线词的意思。( 4分) 日 训十字 ( ) 组绣纺绩之具 毕 置左右( ) 与轧轧相 间 ( ) 儿 怠 ,则少加夏楚 ( ) 与例句中 “乃 ”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无误,乃已 A乃密布字印(活板)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D屠乃奔倚其下(狼) 【 小题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母 日 授 四 子 书数 句 【小题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文:_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_ 【小题 4】结合全文, 说说 “铨亦泣 ”的主要原因。 _

    32、答案: 【小题 1】 每天 都,全部 夹杂,交错 懈怠,偷懒,不认真 ( 4分) C 【小题 2】母 / 日 授 / 四 子 书 数 句 ( 2分) 【小题 3】 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 2分)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2分) 【小题 4】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如只答“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也可,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1) “日 ”为 “状语 ”,意思为 “每天 ”; “毕 ”在此为 “全部 ”的意思,不能理解为 “结束 ”等意思; “间 ”在古代汉语中的

    33、意思为 “夹杂 ”; “怠 ”古今义一样,都是 “懈怠 ”的意思。( 2)例句中 “乃 ”是 “才 ”的意思; A、于是, B、于是、就, C、才, D、于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运用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 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

    34、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 2】试题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为 “母亲每天交给他几句四字句 ”,按照划分句子的节奏原则,节奏可以化为 “母 / 日 授 / 四 子 书 数 句 ”。 考点:本 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题 3】试题分析:( 1) “于 ”是 “在 ”的意思, “以 ”是 “用 ”的意思;( 2) “以 ”是 “因为 ”的意思, “若 ”是 “如 ”的意思;翻译这两句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35、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 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4】试题分析:分析 “铨亦泣 ”的主要原因,要从母亲的深夜陪读这一行为以及自己深夜睡着这一行为来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切题的关键语句,结合整个故事的情节,从中得出感悟。 诗歌鉴赏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 李花香。东风

    36、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 贾至,唐朝诗人,唐肃宗时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 至所写的一些绝句 “皆谪居楚中而作 ”。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 历乱:纷乱。 【小题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两个字是 _和_。 (2分 ) 【小题 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鲜明的春景图,有哪些色彩?( 2分)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2分 ) _ 答案: 【小题 1】愁 恨 (2分 ) 【小题 2】嫩绿、鹅黄 、嫣红、洁白。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 【小题 1】试题分析:诗的第三句 “东风不为吹愁去 ”,不说

    37、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 “春日偏能惹恨长 ”,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点评:诗歌的语言特别的简练,内涵却特别的丰富,所以在分析诗歌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 【小题 2】试题分析:首句 “草色青青 柳色黄 ”,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 “桃花历乱李花香 ”,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

    38、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点评:意象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景物。因此,事物(景物)的特征往往是人物情感的象征。做题时要注意抓住这些意象,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揣摩人物的情感。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6分) 【小题 1】智取生辰纲出自 _(作者)所著水浒传,这幕戏中的 “最佳导演 ”是 _。( 2分) 【小题 2】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犯了人命案后

    39、,他们二人各自是什么态度?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 4分) _ 答案: 【小题 1】施耐庵 吴用 ( 2分) 【小题 2】杨志:去官府自首;鲁智深:用智逃脱。(每个 0.5分, 1分) 试题分析:小题 1中的作者以及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在平时就要加强识记。小题2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评价示例:我赞赏鲁智深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

    40、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默写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小题 1】耳闻不如目见, _。 【小题 2】 _,功亏一篑。 【小题 3】春蚕到死丝方尽, _。 【小题 4】 _,草色入帘青。 【小题 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_,岂他人之过哉? 【小题 6】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刻画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的一句诗是: _ 【小题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_。 答案: 【小题 1】目见不如足践 【小题 2】为山九仞

    41、【小题 3】蜡炬成灰泪始干 【小题 4】苔痕上阶绿 【小题 5】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小题 6】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小题 7】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试题分析:默写时,注意 “践、仞、蜡炬、苔痕、耳、俯、畔 ”等易错字,有时还要这一一些提示语。 考点:本体考察学生古诗文及现代诗文名 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现代诗文的考查要求与古诗文相同。 书写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冯英凭借扎实的功底、

    42、jng zhn的技艺, j shn世界级芭蕾明星的行列。 答案:精湛 跻身 试题分析:本段文字涉及到 “精湛、跻身 ”两个词语。书写这两个汉字的时候,除了在平时加强积累之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书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和字形。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作文 结茧成蛹的春蚕,在软壳里期待化为彩蝶的时刻;含苞欲放的花蕾在青叶中畅想盛开如霞的未来;青春年少的我们 在懵懂中憧憬美好的明天 有梦的季节,让我们领略到人生的美丽。愿我们每个人追逐梦想,


    注意事项

    本文(2012-2013学年江苏兴化安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medalangle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