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小题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小题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小题 1】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小题 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试题分析:翻译( 1)时,注意 “诚是确实的意思,如是比得上的意思 ”;翻译( 2)句时,注意 “刺是指责的意思,过是错误的意思 ”。除了这几个关键字,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
2、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选择题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那人看似文质彬彬的,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实则是个龌龊不堪的伪君子。 B刚才吓唬她的那个大个子现在呆若木鸡。 C从大年初五那天开始,农民工们就陆陆续续地背乡离井 外出打工了。 D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 “美容师 ”,他们应受到尊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里应该用 “
3、微不足道 ”,指环卫工人的劳动平凡微小,不值得一说;“具体而微 ”指整个形体都已具备,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 、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让人上瘾。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
4、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 “网络造词 ”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D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缺少成分,在 “上瘾 ”后 “的东西 ”。 B、不合逻辑,去掉 “不 ”。 D、前后矛盾,去掉 “能否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病句修改题考点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1.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 2.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 3.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4.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
5、行修改。修改病句以通顺、正确为原则,不作修饰,不改变原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语病。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 2分) A此为何若人 /为与此同类 B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C请说之 /公输盘不说 D遂使戎狄乘隙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是 是。 B、停止 结束。 C、劝说 高兴。 D、让 假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
6、、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现代文阅读 我说,你听 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 “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
7、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 说: “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 ”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 “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 ”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 “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 她大声说 “好 ”。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
8、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 “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 ”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 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 。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 “老师 ”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
9、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 “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 ”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 说: “好! ” 【小题 1】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4分) 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 。 【小题 2】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 “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
10、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 ”大家听了都笑。文章的 “她 ”为什么是 “若无其事 ”的?( 4分) 【小题 3】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3分)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猴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 “你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 红晕。 ” 选择第 句。赏析: 【小题 4】 “好! ”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 “好! ”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4分) 答案: 【小题 1】 “我 ”上课走神,老师引导 “我 ”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 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11、 【小题 2】因为老师已经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若无其事,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不想让学生尴尬,体出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 【小题 3】示例一:第 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 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 示例二:第 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等等。(也可任选其他角度,如联想和想象、词语的赏析等,表达合理即可。) 【小题 4】第一个 “好 ”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 “好 ”表现
12、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可有不同角度,合理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文章 2-9小节讲的是 “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 ”;文章 10-11小节讲的是 “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 ”;文章 12-16小节讲的是 “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锁定规定的段落,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划;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小题 2】试题分析:理解 “若无其事 ”这个词语的内涵,可以抓住 “老师 ”高超的教学艺术以
13、及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来理解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的内涵,不能理 解词语的表层意思,一定要结合词语的语言环境理解出该词语的语境义。我们在解答此题时,要这样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就可以了。 【小题 3】试题分析:第一句为了表现学生头发的漂亮以及老师教学艺术的高超,用来形象的比喻;第二句为了表现老师的特点以及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同样运用了形象的修辞。所以,在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一定要与人物的形象结合起来赏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点评:作者情感的表达,往往要借助于一些精彩的语句,这些语句又要借助于一些表现手法来流淌作者的感情。比如 1、 2
14、两句都采用的是比喻的 修辞手法。 【小题 4】试题分析:第一个 “好 ”是在 “我 ”在回答完问题之后老师大声说的,表现了老师对我这个新学生的鼓励之情;第二个 “好 ”是在 “老师 ”生病之后,我用再现当年的教学情景来唤醒了老师的记忆,表现了老师热爱教学(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一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词语内涵的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的内涵,不能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一定要结合词语的语言环境理解出该词语的语境义。我们在解答此题时,要这样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就可以了。 塑料瓶装水真的 “干净 ”吗 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 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方便,尤其是高
15、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 “出身清白 ”, “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 ”。例如, “王岛云雨 ”产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那里号称拥有世界上 “最干净的空气 ”,雨水自然清洁无比; “公元前万年 ”产自号称 “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源 ”加拿大卑诗省沿岸的冰川,水质更是纯正无比。 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 “不干净 ”。 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 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生产过程就有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也进入了塑料中。 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 肖迪克对 15种热销
16、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 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竞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 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米歇尔等人发现,不少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名为双酚 A(BPA)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
17、发育问题以及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有关联。专家对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而一些国家已将该物质正式列为有毒物质。 此外,荷兰研究者发现,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和婴儿,则有更高的感染危险。 英国 “水与环境管理协会 ”的执行主席尼克 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 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瓶就要消耗 1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 10 万辆汽车使用一年。 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 400年至 1000
18、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小题 1】第 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作用是 。 (4分 ) 【小题 2】第 段中加点词 “大多 ”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 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 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 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 【小题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3分 ) A随着温度增高,时间增加,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会越来越大。 B大部分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 400至 1000年才能降解。 C专家认为,在塑料瓶加工过程中所加入的名为双酚 A(BPA)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D重金属元素锑
19、一旦被人体摄入,就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答案: 【小题 1】举例子 (2分 ),具体说明了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 “出身的清白 ”,“从未受到过人类的污染 ”。 (2分 ) 【小题 2】不能 (1分 ), “大多 ”指比例较多,说明不是所有的塑料的原料都是从石油中提取的,去掉后变成全部,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分)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第一段通过列举 “王岛云雨 ”这一品牌的塑料瓶装水,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其 ”出生的纯洁 “。自然的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
20、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 2】试 题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这一特点,为了说明塑料的原料大部分都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而并非全部。如果没有 “大多 ”这一词语,则不能表现这种表达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点评:说明文的语言具体准确,是其特色之一,一般加点副词是不能去掉的,因为加点副词在剧中起到限制等作用,如果把加点词语去掉,则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征。 【小题 3】试题分析:根据第 2段的内容 “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
21、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这几句话判定 D答案: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只要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判定就可以的。 文言文阅读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 有洞,洞有货物,犭婴弗得自致也,谓猿曰: “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 ”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 ,犭婴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 “货安在? ”犭婴据窟啸曰: “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 ”呼其群相殴躏 猿,猿曳臂去。 注释 奥:深处。 殴躏:殴打、践踏 【小题 1】解释下列划线字。( 2分) 犭婴弗得自致也( ) 婴悉移 至窟中( )
22、【小题 2】给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 “/”划开。(限段三处)( 3 分) 猿 善 援 犭婴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小题 3】这则短文有何讽刺意义?( 5分) 答案: 【小题 1】取得 全,都 【小题 2】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 无 他 长 技 【小题 3】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作者的丑行。(或:讽刺了不守信义,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丑行。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致 ”在此句中的意思为 “取得 ”,不能理解为 “兴致 ”等意思;“悉 ”在此句中的意思为 “全、都 ”的意思,不能理解为 “熟悉 ”等
23、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2】试题分析: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的意思为 “猿擅长攀援,犭婴也属于猿类,只会跳,没有其他的本领 ”。所以根据句子的结构原则,节奏划分为 “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 无 他 长 技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的能力。 点评:正确地进
24、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 “意义单位 ”, “单位 ”与 “单位 ”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 3】试题分析:本文采用 的是象征的写作手法。理解这篇短文的讽刺意思,抓住 “犭婴 ”的具体做法来答即可。犭婴获得的东西,不但没有给猿,还痛打了猿,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那些不守信义,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丑行。 考点:本题考
25、查学生理解文章讽刺意义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的讽刺意义,其实就是理解文章的主旨。怎样来理解文言小品的主旨,只要抓住文章的基本情节,从基本情节中去挖掘作者写作这个故事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
26、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 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27、) A朝服衣冠(早晨)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 C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D时时而间进(偶尔) 【小题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C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D臣之妻私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小题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启示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B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C邹
28、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 “战胜于朝廷 ”的根本原因。 D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但三人的语气有所不同。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试题分析: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 2】试题分析: A、哪一个 仔细。 B、比得上 好像。 C、比 到。 D、的 的。经分析,选 D项。 考点: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 3】试题分析:齐国能 “战胜于朝廷 ”的原因是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各个国家前来朝见的原因,关键还是齐威王这个人物,如果他不听从邹忌的劝谏,那就不是这种现状了。 语言表达 近段时间,吴雪岚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后宫 甄 执 啡炔纱耍 荨0 后 ”女作家群引
30、起广泛关注。被誉为 “八朵金花 ”的潘无依、吴雪岚、朱思亦、黄慕秋、吴瑜、茅立帅、钱好、黄璐、叶丹,也悄然成为一些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下面是同学采访吴雪岚时的一段对话,请你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 4 分) 学生:吴老师,您好!我是校报记者,想了解一下您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吴雪岚:文学对我的吸引,开始于童年时代的自由阅读。父母很注重家庭教育,培养了我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写作时自然而然的事。大学的 学习,让我得以深入文学殿堂,教授们的指点和鼓励增强了我的写作自信。2006年寒假我写了长篇小说后宫 甄 执 返氖灼 罄淳鸵环 豢墒铡 br学生:谢谢吴老师。我明白了,走上文
31、学创作之路离不开 。 吴雪岚:你得悟性很高! 学生: 吴雪岚:这个问题我很愿意回答。中学生写小说,我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志同道合者都蛮支持的。只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得当,写小说可以成为孩子们培养写作兴趣的方式,也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学习压力。 答案:略 试题分析:第一句根据吴老师的第一次回答的内容来补写即可,但是要扣住吴老师话语中 的关键词语 “家庭教育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等;第二句也是根据吴老师的言语来补写问了什么问题。因为吴老师回答的内容是 “中学生写小说的好处 ”,所以,问的问题,应该是 “怎样看中学生写作的问题 ”。示例: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兴趣爱好;丰富的知识储备;
32、得到有效的指导。( 2)谢谢吴老师夸奖。我还有一个问题要请教;现在有同学在写小说,吴老师怎么看这个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语句的能力。 点评:根据语境补写语句,关键要结合前后的语句。如本道题,只要抓住 “吴老师的两次回答的语言 ”就可以了。 仿写。( 2分) 理想, 在饥饿面前 , 它是食粮 ; , 。 答案:略 试题分析:仿写,一定要围绕主题(理想)以及提示语(在饥饿面前,它是食粮)的特点。比如:在严寒面前,它是烈火。在黑暗面前,它是灯光。在荒漠面前,它是甘泉。在泥泞面前,它是手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 点评:仿写要看示例,续写要把握好语境,改写要注意变化。答题时弄
33、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 名著导读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 “书 ”,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这段文字选自 ,它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 中的一篇。 答案:五猖会 朝花夕拾 试题分析:五猖会所写的内容:我很期盼看迎神赛会,可父亲在我即将去
34、看的时 候,父亲却让我被鉴略,这严重影响了我看赛会的心情。这也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有批判思想的一篇散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点评: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 “博闻强记 ”,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默写 古诗文默写。( 6分,每个空格 1分) 【小题 1】此生谁料, , 。(诉衷情 陆游) 【小题 2】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辛弃疾) 【小题 3】出
35、门东向看, 。十五从军征 【小题 4】采薇一诗中借雪花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心境的一句是 , 。 答案: 【小题 1】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小题 2】千古兴亡多少事 【小题 3】泪落沾我衣 【小题 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试题分析:默写( 1)时,注意 “沧 ”的写法;默写( 2)时,注意 “兴亡 ”的写法;默写( 3)时,注意 “沾 ”的写法;默写( 4)时,注意 “霏 ”字的写法,还要结合提示性的语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是考试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
36、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作文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 “就这样慢慢长大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 600个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答案:略 试题分析:一、认真审清题意 题目是 “就这样慢慢长大 ”,很显然,这个题目缺少主语,我们在
37、审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试着给它加一个主语,而这个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比如,既可以写 “我 ”在妈妈的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也可以写一棵小树在 “我 ”的细心呵护下和我一起慢慢长大。接着是审清 “这样 ”所指代的内容,经 过分析,我们觉得 “这样 ”指代的内容是宽泛的,学生是容易把握的。比如,既可以写亲人的关爱、师长的教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写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意志等,这是 “长大 ”的形式。最后是必须弄清楚 “慢慢长大 ”,应该说,这里重在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这个长大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发芽一样,需要一定的养分才能完成,所以这里长大的过程不仅是年龄的增加,身材
38、的增高,而且应该是习惯的养成,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长 而这一点恰恰应该是审题的重点。二、确立写作文体 很显然,从文题的题眼 “慢慢长大 ”,我们可以确定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记叙的重点应该是 “长大 ”的过程,在 “长大 ”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就是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考生慢慢成长起来,从而日益积累起生活的积淀,让思想成熟,让心灵成长。既然是记叙文,就应当按照记叙文的文体要求进行操作,一定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才能体现出 “慢慢长大 ”的过程。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但是由于绝大多数考生在材料积淀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从议
39、论文这个角度去完成这篇考场作文。三、把握材料取舍 我们知道,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定遇到过不少 事情,但是是不是每件事情都得写,很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一方面要受到考场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这篇考场作文所不容许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材料的取舍上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最能体现长大的那件事应该重点写,然后做到以点带面。所以,我们在完成篇考场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从个体现象的叙述到生活的提升,一定要注意由点及面的展开,以点带面,将 “面 ”铺开,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对事情的界定远不能仅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应该注重从这件事推广到这类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力度,也更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 的能力。 点评:江苏南通市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坚持 “走进内心,关注自身,倾吐真言 ”这一导向。 2009年全命题 “我们一起走过 ”,侧重于以开放的心态回眸以往抒写真情; 2010年全命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侧重于以主动交流倾诉的心态敞开胸怀,一吐真言; 2011年全命题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侧重于以发展比较的眼光,自我审视、展示情感或心理变化的历程;今年全命题就这样慢慢长大则侧重于 “回眸与发现 ”,提炼正面影响自身成长的某些亮点。与前几年比较,今的年命题少了些许曲折和诗意,多了几份直达与平实,审题难度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