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L/T 575. 11 1999 前 本标准系参考国内外人机工程标准化研究成果(见附录Bl中有关控制窒人机特性评价的内斗争编制而成。本系列标准DL/T575以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师j为总标题,包括l个F标准:DL/T 575, 1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部分术语及定义;DL/T 575. 2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Dl,/T 575. 3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3部分:予口I及范围与操作区划分;Dl,/T 575. 4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4部分:受限空间尺寸3DL/T 575. 5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5部分控制中心设计原则;DL/T 575. 6
2、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6部分:控制中心总体布局原则;DL/T 575. 7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守则第7部分:控制蜜的布局6DL/T 575. 8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8部分z工作站的布局和尺寸;Dl,/T 575. 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9部分2显示器、控制器及相互作用;DL/T 575. 10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0部分,环境要求原则;DJJ/T 575. 11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1部分:控制室的评价原则;DL/T 575. 12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分z视觉显示终端(VDT)下作站。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
3、力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南京铁道医学院、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童时中、符文琛、马长山、张锦华、滑东红、刘伟。1341 1 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贝lj第11部分:控制室的评价原则Ergonomic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 Part 11 , Principl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trol rooms DL/T 575. 11 1999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控制室
4、(调度室)的人机特性评价原则,包括评价工作程序、功能分配和控制辛系统的检验与核准,以及改进型设计和现有控制室技术改造的类似判定及其评价方法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控制室(或调度室)的人机特性评价。本标准适用于新设计的控制室;也适用于改进型设计的控制l室;连可用于对现有控制室的评价以便为控制室的技术改造提供依据。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卒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Dl,/T 575. 1一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部分z术语及定义DJ,/T 575. 5 1999 控
5、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5部分t控制中心设计原则3 定义本标准采用的定义见Dl,/T575. 1 1999。4 设计过程及人机特性评价4. 1 控制室人机工程设计过科根据Dl,/T575. 5 1999,控制宝的人机工程设计过程可分为11个步骤、5个阶段。4. 1. 1 第一阶段一一阐明问题步骤1阐明目的和基本要求。4. 1. 2第二阶段一功能设计步骤2:功能分析和描述。步骤3任务分析。步骤4:人机功能分配。步骤5作业设计。步骤6功能设计的评价。4, 1.3第二阶段概念设计步骤7:控制中心(控制寒系统)的概念设计。步骤8,概念设计的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002 24批准1
6、342 2000-07-01实施4. 1. 4第四阶段详细设计步骤9:详细设计,包括如下步骤9A:控制中心的总体布局;步骤9B:控制室的布局;步骤9C:工作站布局和尺寸;步骤90:显示器和控制器的设计;步骤9Ez环境设汁,步骤9F:运行和管理的要求。步骤10:详细设计的评价。4. 1. 5第五阶段运行反馈步骤11:运行经验的收集和积累。4.2 控制窜,人机特性评价要点DL/T 575. 11-1999 控制室设计的评价包括三个方丽g技术方面和人机工程方面。控制室的人机特性评价号技术方面i评价同时进行(同一个评价工作组)。本标准主要针对人机特性评价。4. 2. 1 检验和核准评价是检验和核准相结
7、合的过程。核准应在检验后进行,检验结果是核准的重要依据。a)检验检验是对照人机工程准则、操作和功能要求,对控制室系统的组成要素(如显示器、控制器、其他设施等)进行一系列分析检查的过程。b)核准核准是指对检验结果进行评审,确定系统的各要素是否符合系统的功能、性能和接口的要求,进而分析设计是否有利于运行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并最后对评价对象认可的过程。核准可以有通过、不通过、或修改设计后通过三种结果。4. 2. 2 人机特性评价工作基本点控制室人机特性评价的内容很多,在进行评价时应抓住其基本点:a)控制室人机系统最终都会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因而在对控制察系统进行评价和修改时,重点应放在最容易影
8、响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系统特性上;b)评价控制室人机系统时,应着重评价这些系统的安全效果,其结果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最后要确定被评价系统对电力系统安全的影响,c)对人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有些方法中可以给出定量结果,但目前对人机系统安全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相对排列被评价系统的次序或进行定性评价。所谓排序,指评价中可能会发现系统设计在人机特性方面有缺陷,但它们对系统安全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这些缺陷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并进行排序。4.2. 3 人机特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对人机系统进行评价,应明确三个方面的要求:一致性、可理解性和有效性。这也是评价正作的次序。4.2.
9、3. 1 一致性操作员对整个系统的所有运行目标,都应能识别其显示内容、施加控制作用和使用所提供的设备c此时,给操作员的信息显示和预期从操作员得到的响应,应考虑与人的接受和付出能力及其限度相一致。4.2.3.2 可理解性人机系统对话的结构、格式和内容,对信息的交流应是有意义的。系统显示的信息应容易理解、操作员对系统施加控制操作应能得到系统预期的响应。4.2.3.3 有效性人机接口应能够以某种方式帮助运行人员提高操作效能。操作效能的提高口J以使复杂的任务简化,1343 DL/T 575. 11一1999也可以使运行人民易于完成某些难以完成的任务。4. 2. 4 人机特性评价内容a)功能分析:b)人
10、机功能分配;c)任务分析zd)作、IV.分析;的控制中心的布局;f)控制室的布局;g) i:作站的布局与尺寸;h)控制和显示系统的设计和l布局(包括报警系统); 0视觉!iil.示终端工作站;j)通信系统;k)环境与防护;1)人员配备与组织结构;n1)操作规程与培训大纲;n)软件与显示格式。4. 2. 5 评价时机的选定4. 2. 5. 1 主要评价阶段根据4.1,在功能设计、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之后,均有一个评价的程序。在一般情况下功能设计与概念设计阶段的评价可合并进行、即仅对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进行评价。a)概念设计的评价:对概念设计评价的日的是,审查控制室系统的设计是否完整和适当,并选取最佳
11、的设计h案。概念设计方案被核准后,方可进行详细设计。b)详细设计的评价:对详细设计的鼓终评价,一般是在工程项目完工,并试运行)段时间之后进行。4.2.5.2 设计过程中的评价设计过程中的评价,是指为保证设计质量,由t程设计部门内部所进行的评价。设计过程中的评价应考虑F述几点za)评价院是一个连续过程,它贯穿于整个i程的设计和建造之中,即对4.1 所述的每个设计步骤的结果,均应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作为修改设计的依据,以保证系统各个环节设计的正确性。设计过程中的评价应视具体情况反复进行,并与设计过程融合在一起。b)日常的评价工作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一个设计组内或若干设计组联合),并可
12、邀请某些专家参加Dc)设计过程巾的评价重点是,对功能分配的评价和对详细设计技术文件的评价:1)功能设计的评价:正确的功能分配是控制室功能设计的主要目标,它可以使操作员和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并且它是下一步控制察系统整体设计的基本依据。功能设计的评价应吸收相关专家和用户参加,力求评价具有较大的客观性。2)详细设计技术文件的评价其目标是在建造过程开始之前,检查技术要求的正确性,评价可以分别进行。由于上程项目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迸度不同,检验与核准过程可以延续一段时间c4.2.6适用的评价程序内容本标准给出的评价程序和评价内容,适合于规模大而复杂的控制窒(例如:网、省级调度控制室,大型电厂、核电的
13、中央控制室)。对于其他不同类型的控制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评价的繁简勺规模取决于被评价对象反其rft景、所需时间和预期从评价结果得出的结论。对一些次要的、小型的、辅助的控制主的评价和对改进型设计的评价,允许刘评价内容与程序边行1344 Dl,/1 575. 11-1999 合并和简化。5 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检验和核准的工作程序应包括准备、评审和判定2个阶段。5. 1 准备阶段准备应包括审定原始文件,制定评价准则,组建评价工作组和拟定评价计划。对于文件的完军事性和评价工作组的独立性应予以特别注意。5. 1. 1 制定评价准则制定评价准则是为评价和判定提供依据。5. 1.2 1审定原始文件设1
14、1部门应向评价五作组提供全部呵用的原始文件1同时评价工作组应主动收集有关文们),并由评价;I作组进行审定。5. 1.3 组建评价工作组5. 1. 3. 1 工作组成民所与从事初始功能分配或控制室系统总体设计的设计者元关,但无需阻止向这些设计者的联系;相反他们可以参与讨论和说明设汁构想。5. 1. 3.2 工作组成员应包括相关学科的专家a)专业(例如电力)工程;b)建筑设计与土木E程;c)系统工程;d)仪表控制系统;e)信息与计算机系统;f)人机工程;g)运行经验与培训。5.1.3.3 为保证有效的工作,工作组成员不宜多。若问题涉及评价工作组没有包括的技术范畴时,成向I:作组以外的专家咨询。5.
15、1.3.4 工作组应根据所提供的原始文件和规定的测试结果完成评审。除工作组成员外,操作员应参与试验和讨论。评价工作组成根据需要,对操作员的参与及其方式进行选择:a)在早期设计阶段,例如对人机功能分配、作业分析及实物大模型的评价,可请操作员参与;bl在详细设11-评价阶段操作员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但不宜吸收前阶段已参与过评价工作的操作员因为他们已经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参与了先前的设计步骤。5.1.3.5 工作组需要工程负责方的支持,以及管理方面的协调和协助,工程负责方亦应对评价进度表负责。5. 1. 4 确定评价王作组的工作场所和设备庇给评价工作组和临时参加讨论的人员和专家提供合适的办公室、会议室和
16、其他必要设施。5. 1. 5 拟定评价it划制定评价工作组活动的详细进度表,应特别注意各项任务间的依从关系及完成每项任务所需时间,列入表内的任务应保持连续性,从准备阶段直至完成设计评审报告均应列人进度表。1却给评价工作组的成员分配独业的任务,并最后纳入整个评价过程。5“ 2 评审阶段评审)但是系统的,它的工作程序应按便于追溯的方式形成文件。在评审阶段应有操作bt参与测试和讨论5. 2. 1 确定评审的方式和方法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准则,确定相院的检验和核准的工具与手段、并按7.2.1.:l和附录Ai生择适1 315 DL/T 575. 11一1999当的评价方法。i至可采用问卷形式对操作员进行调
17、查a5. 2. 2 评审过程搜评价准则和相关原始文件,采用5.2. I所确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验证和测试。对计划中的每项测试应规定量化的验收准则。5. 2.3 拟定报告文件5.2.3. 1 记录评审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类信息,同时列出评价准则的各项要求,如雨者有小符之处J主评估这些差异对人机系统性能的潜在影响及其严重程度。报告文件宜使用标准的格式。所制定的表格将用于建立资料管理系统。5.2.3.2 所需表格类型a)控制寒(各组成部分)或设计特点的记录检查表$b)不符合人机工程原则记录表(鉴定其缺陷和描述其性质,以供改进需要ac)记录控制室各组成部分清单$d)专门测量表格;e)控制i方式的记录表格;
18、f)操作员问卷表或调查表;g)记录操作员对专项试验响应(如使用模拟器)的表格5h)包括核查方法或附有短i平(保证迫踪质量)的表格。5.2.3.3 将评审资料(如任务分析资料、控制室清单和调查结果)输入数据1年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管理。5. 3 判定阶段5, 3. 1 在评审叶鉴别出米的不符合人机工程准则之处,必须分别地作出评价,并反复予以修正,直至实际功能满足全部评价准则。如果在检验或核准中发现了任何不适当之处,贝tl应进行设汁的修改(包扫功能的重新分配)或评价准则的修改。5. 3. 2 如有下列l情况,应对栩关部分重新进行判定和核准2a)选择了替换的设计$h)改进功能要求或功能分配zd改
19、进设计.; d)修订操作规程;时改进培训。5. 3. 3 如果发现了重大缺陷,判定工作应细致地进行并作记录,使得那些在先前的评价中已认泊是适当的设计概念不致受到有窑的影响。6功能设计的评价6. 1 功能设计的检验检验的目的是,验证系统运行和安全所必需的所有功能,验证控制室概念设计的完整性。6. 1. 1 工作程序检验的主作程序应包括准备、评审和判定三个阶段,兑第5章。审定的原始文件包括:a)合同要求和主管部门要求sb)系统描述,、)系统技术条件;d)任务分折丈件ze)功能分配文件(包括人机功能分配、远距离和就地子动控制功能分配h1346 f)控制中心总体布局简罔;g)控制室布局简图;h)工作站
20、布局简图3i)面饭布局简图$j)软件说明gu有关规范、标准和公认惯例;DL/T 575. 11 1999 ll先前的类似控制室的设计经验(包括使用者的意见)和反馈资料(有用的hm)先前设计的重大(或偶然)事件和事故分析报告有用的);n)事故树、失效模型和影响分析(有用的); o)安全分析报告。6. 1. 2 检验的基本评价准则检验概念设计的所有有关要求。检验和修改(纠正错误或重新分配)必须反复进行直至所有准则得到满足。这些要求包括za)系统运行目标和安全目标所需的全部功能要求;川所拟定的功能分配应符合常规的分配准则;c)每项功能的全部要求(例如:时间限制、精度) d)当较高级的功能目标体现在较
21、低级功能之中时,在所有运行方式下应元冲突;U保养、维修原则:。实用性和可靠性要求pg)行之有效的轮班作业;h)先前设计的经验反馈zi)操作和显示接口原则;j)来自其他标准、规则、导则的人机工程要求:k)工作站布霞应适合控制宰人员完成任务。根据功能分析提出的要求,对照操作规程、显示器、控制器及其他设备的设计。6. 2 功能设计的核准控制宰功能分配是否适当成予核准,以证明系统能完成所有功能目标。包括在专项自动化功能出现故障时,可子控取代;分析层次体系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以保证功能分配运当。6. 2. 1 工作程序a)核准工作程序应包括准备、评审和判定三个阶段,见第5章。b)核准基本上是以提供的原始文
22、件为基础进行;对孤立的问题,也日i辅以出操作员执行的试验。c)应制定事件选择准则,以便保证所选事件具有代表性。选出了有代表性的事件之后,确定每个事件所要求的功能,并按时间顺序予以综合。为评价分自己给人的功能,应考虑多重故障所产生的事件口6.2.2 核准的基本准则应按所有正常运行和有代表性的事件,评价各项功能的实施。核准的基卒准则包括a)控制室作人员承担的功能目标的数目和工作负担,应不超过其能力;b)给控制室工作人员和就地操作员分配的功能要适当,尤其应要求他们能够独立执行紧急的或对系统安全与可用性有关的重要任务,c)自动化水平(包括控制、保护、联锁、mi示、记录、数据管理、通信、以及不间的运行为
23、式与方式的转换)必须依据人的能力限度来选择,例如,人没有能力控制很快的、很慢的或很复杂的过程:并受记忆力限制在不可接近或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应检验远距离操作的可能性等5d)对于每个子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运行状态和状态的转换其运行速度和(或)精度方面的功能要求若人难以满足,9lil必须选择自动控制的方法:13 17 DI,/T 575. 11 1999 川成提供足够的仪表和控制设备,以便操作执安全地处理那些自动功能不时能解决的突发事件一7 控制室系统的评价在整个控制室系统的概念设计完成之后,应检验与核准其设计是否合理。检验时应对照控制字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要求和准则。控制室系统的核准是评价控制宫、操
24、作员、操作规程和培训大纲之间的交写作用,以使你障系统的安全与可靠运行。卒章规定既可肘于控制室系统概念设计阶段的评价(4.1之步骤份,也可用于控制室系统洋细设ji 并建成后的最终评价C.1.1之步骤lO)。不同阶段的评审在内容取舍t可以有所区别37. 1 控制室系统的检验7. 1. 1 工作程序检验的r.作程序应包括准备、评审和判定三个阶段。审定的原始文件包括e)所有人机接口布局反附图(包括由板布置图、工作站伞图等hb)报警处理规则和消单zc)手动控制l原J1!; d)显jJ格式和程序清单(草案);e)操作规程(草案)(包括紧急情况处理和操作);)培训大纲(草案hg)控制室的环境条件;h)控制空
25、初步评价(!j需要时); u控制专系统总体设计评审报告;j)控制室使用的缩写词汇表及人机接口惯用代码;kl计算机处理技术要求(报警处理、软件程序、显示);1 )人员配备与组织管理说明。7. 1.2 控制室系统检验的基本准则控制窒系统应正确地贯彻所有的功能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当正式制定检验准则时,庇使用两种主要的资料来源:控制室的功能要求和榨制室设计时应用的规则与准则。根据这两个资料来源所制定的检验准贝lj J豆包括技术方面和人机工程为I筒。?.1.2.1 控制室设计应满足下列基本准则:a)人机接口的功能技术要求应满足设计准则和有关的管理条例、标准与导则,应正确地贯彻在于1制、显示和其他控制室设
26、备与设施的设计之中;b)培训大纲应正确地体现操作规程,使操作员能获得对人机接口的功能和操作规程的tE确了解。?.1.2.2 具体的检验准则举伊tl a)在控制室内提供的仪表与握不设备应表达有关的过程参数pu控制与显示设备应按一致的和有序的模式排列;c)出现故障时rli易于识别有故障的仪表和显示器$Dl,/T 575. 11 1999 a)试验范畴的代表性;bl结构逼真程度(从简介、草图到实物模型和参照原理);c)功能逼真程度,包括信息内容(如使用随机数据、简单数据和完整数据、精确数据)和动态过程(从静态到动态实时)。7.2. 3 控制室系统的核准准则为f评价人饥接口与控制室主主他组成部分(控制
27、窒人员配备,操作规程和培训大纲)之间、以及人饥接II自身的交互作用,需制定相应准则。7.2.3.1 般评价准则的制定评价应涉及下列具体日标:a)确定控制室所提供的系统状态信息、院和l予段、反馈和必要的辅助装霞,是否能使操作员在正常(包括关闭状态)、异常或紧急情况下有效实现真功能和任务zb)鉴定现有的控制宅仪表、控制器、显示器、其他设备和物质,其配置特点是否会因操们员操作而损坏37.2. 3. 2 控制室与操作员交k作用的评价7.2.3.2.1 般评价准则a)分配给控制室工作人员和自动装茸的各项功能,其组成的功能顺序J)i具仑致性和完整也。b)在功能要求I 所提出的撮作原则成统一用于所有的控制功
28、能,以使操作特性相似的仔子系统,可进行相同的操作。c)分自己给控制室工作人员的任务,应在人的能力限度之内。要求过快、过慢或复杂的控制及信息处理任务不应分配给操作员。汇I)考虑到人的个体差异,与操作员能力限度有关的同索宜留有足够的裕度(例如时间限制u) U在视觉、听觉、触觉和振动等方面,对操作员敏感能力的要求,应在规定的限度之内。f)对操作员在操作中的位移、伸展、操作、体力和耐力等方面的活动能力的要求应在人的体能耐受限度之内。g)操作的思维处理负荷应在他们的能力变化限度内。在信息处理、感觉、信息i己忆的将久力(短时和长时)和记忆的容量等方面由于警觉与疲劳程度不同,其能力亦随之变化。h)工作于异常
29、的温度、混度和压力,异常的照明(照度、对比度、眩光等),控制室内异常的噪声相声学特性,有毒和辐射等不利的环境中,操作员的主作负荷应在他们的土作能力之内刊i )分配给操作员的任务应远、骂,t作负荷不超出操作员的能力限度。)在各种运行状态及其变化过程中,操作员执行其任务所需的全部信息应容易接收到并应提供所需的控制设备。在于动控制情况下,向操作员充分提供系统的反馈信息。k)如使用屏幕显示,信息应易于检索。问一时刻所需的不同变量的信息只要可能.frlJa才显示在网个屏幕显乐器上。为获得稳定而清晰的图像,显后系统宜具布足够的显示面积和分辨率。键盘和其他操作设备应使信息系统简单而可靠地操作。显示格式应符合
30、公认的标准。显示的信息应清晰易懂。I ) l是现信息的模式(例如引进计算机和显爪屏的控制室)所引起的某些问题,特别是与操作员视觉能力在关的问题(视觉疲劳、阅读能力、对比效应、反射效应,应对其进行评价。n1)核准应包插对改善操作员认知特性的评价,应通过适当的试验,评价操作员认知特性的改善。操作员的认知活动可分为:1 )发觉和观察系统状态变化;2)对变化件出诊断并考虑纠正措施;3)选挥和执行控制l动作(可根据操作规程)。!I )核准应包Ni工作站布置和环境的评价,即设置的场所、安装的涵话设备及刘、境特征(温度、噪声屯照明九月1使操作员能舒适和有效地工作。)对人机接口的评价,一方面iLV.验证对话相
31、信息表达模式(就其内在逻辑、择的交I作用方式和1350 DL/T 575. 11-1999 效能来说)彼此之间是相关的和协调的;另伞方面应验证I作站所具备的口j用信息平u操作方法是适吁的和有效的。p)控制室人员配备应与安全和可靠运行的耍求一致,并与操作规程和I吉日大纲相ili应。1.2. 3.2.2具体的评价准则举例a )作为提示信号用的报警系统(例如光宇牌)、仪表或显示器,能否足以提醒操作员执行)沂市的操作;b)控制器是否便于接近,显示器是否易于读取;c)仪表和控制器的标志牌是存足够清晰、易辨以使操作员小借助其他文件便能找到所需要的屏和控制器;d)提供的指示能否给出满意的信息能否让操作员确定
32、某个工序已经完成或某个仁况己实现au若主要的提示信息、控制器和指示器不可用时,为完成规定工序,是台还有其他途径,。当操作员采取某项操作以期待某个过程参数达到某个数值肘,能否从相应的测量仪表清晰地读出该数值;g)按刻度和时间分辨能力,全部仪表的刻度与量程是否适合所要求的读数精度th)评价计算机化的控制军应考虑工作站使用方面的问题,包括操作员获取信息和传递指令的手段:i)对操作员支持系统;应验证其是否能提高操作员的工作效能而且不会产生可能T扰操作员近行决断(例如监控和高级思维活动)的副作用$)人机接口系统应能充分提供所需的来自控制室外设施的信息。1.2.3.3 控制室与操作规程交互作用的评价操作规
33、程应与人机接口和预期的系统响应要求相适应,它包括控制室的全部预期的任务和功能序列。操作规程的陈述应正确、完整和一致,并易于解释。其评价准则如ra)能否按规定的顺序执行规程中规定的操作,b)是否1g替代的有效途径未包含在被评审的规程中号c)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规程中规定的动作;cl)从所配置的仪表中,操作员能否获得规程中所要求的必需信息:e)配置的仪表与显示设备能否提供足够的冗余信息,供操作员选用;f)操作员为完成任务,是否必须使用规程中未规定的信息或设备;g)控制室P显示的系统工况是否与规程巾描述的口一工况相一致,h)操作员能否按提供的标记、缩写、符号和地址信息找到正确的设备$i)仪表的量
34、程是否与规程中说明的测量数值一致;j)规程使用t是否要求操作员承担过重的记忆负荷,kl应急操作规程是否容易与其他规程相区分(颜色、外形、位置hI)规程与控制室的实际情况是否协调;m)控制室中是否有放置规程的适当部位,装订成册的规程在打开后能否半放在规定位置l$ n)装订成册的规程是否太大或太重,使用是否方便。7.2.3.4 控制室与培训大纲交互作用的评价培训II大纲应与操作规程和人机接口的要求相符,应为操作员提供系统安全气呵靠运行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包括处理非预期事件。其评价准则如下2a)借助现有的控制l与显示装置、能否保证系统和所有设备的安全与正确运行;b)是否会由于对系统中的任一子系统或设备
35、缺乏了解而产生不正确的操作pc)对报警的响应(例如光字牌的指示),能否采取相应的操作,d )来自控制器和显示器的信息是否会被误解;e)控制器和显忌器是否会喝!出错误的结论号I 5 l DJ,/T 575. 11 1999 )培训能否弥补控制安或规程的设计缺陷。)lf.规定操作者所需最低限度技能(技巧熟练)的核准测i式.l!tl试结果时反馈用于修改培训大纲。7.2. 3. 5 操作员与控制室内外人员交互作用的评价应检验控制室设计对完成班组集体工作和组织的需求的适合性,应特别注意下作站的组织内涉反集体方面的评价由两部分组成:)控制主操作员个人活动的组织结构(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他们之间的配合hbl操
36、作员和控制室外人员(辅助操作员、维修人民、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运行人员与其他持制点以及位于控制室之外人员之间的通信必须方便,这是检验的重点。对组织结构方面的评价,应考虑与系统组织工作有关的项目,即班组织织、工作持续时间、班织轮换、培训等Q由于实物模型、参考原型与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因此组织结构方面的评价应分开进行,恃对实际工作情况的补充研究完成后再作评价。在般情况札评价工作组司对组织结构方面的完整性相合理性(主要是对安全的考虑)作出初步评价,涉及到运行效率的进一步评价可在试运行后由设计方与用户自行组织。8 改进型设计或技术改造项目的被验和核准s. 1 概述8. 1. 1 先进型设计与改
37、进型设计前面第47章叙述的评价要求,主要适用于全新的先进型的控制室设计。“先进”是指一个控制l京与以往设计有很大不同(例如J.以VDT作为显示和控制的人机接口、以及报警显示、操作方法、控制室人机接川、对系统故障综合响应等方面),且采用先进技术。而改进堪设计与以往控制室相比,只是作了些适当的改变。改造型设计,是将有代表性的、可操作的、经核准的数据(设计信息、操作规程、培训rt材料、操作经验和控制室评审信息等的数据)恰当地应用到设材的各个方面。就现有控制室的技术改造而言,改造的性质和程度将决定它是成为一个改进础的还是先进型的控制室。一般而言,改造只是作适当的改变,应属改进;不过,一个控制室若作广泛
38、的改造,例如大规模地将常规的面极仪表用V!)T置换便可产生一个先进骂骂控制室。改进型设计的检验与核准,可根据工程的特殊要求和情况,从本标准的要求中进行选取调整,提出准备、评审、判定的要求,并在工程项目开始时就形成适当的文件。8. 1. 2 改进的程度改进的程度奋很大不同,从儿乎不需要检验与按准的现有设计的翻版,到需有选择的检验与核准的改进型设计,到吉普全部检验与核准的先进型设计。对改进型设计,检验与核准主要集中在改变部分,及其与现有的已被验证的设计的接口部分。改进日J以是控制室人机接口设计方面的和(或)控制室工作人员结构方面的。8. 1. 3类似判定重复先前成功的设计,除少冒风险外还有一个节约
39、的效果,不但可减少设计的L作量,还可减少重复检验与核准。类似判定是一种论证。设计者在设计范畴内可进行取舍,重复现有设计是为了节约设计的投入。论证包括检验和核准两方面,因此被称之为“类似判定”,而不是检验或核准。类似判定适用于那些与原先合格的或成功地运行的系统(或设备)的某个参数或多个参数相同的系统(或设备),而这比参数已被证明是适合的或优于规定的性能。通过比较这些参数可判定新老系统(或设备)之间的差异,即性能的改变情况。这种论证可用于与原有系统(有成功运行织验)有相同设计(戎相同的功能和任务分配、自动化水平、信息通道、维护程度)的新控制室系统。为实施类似判定论证有必要对原有系统进行一次系统运行
40、评审,以表明没有重大运行问题8. 2 功能改计的检验1352 DJ,/I 575. 11 1999 豆、f改进型设计Ji不需要进行全面的功能分析。原有世计文件应能表明设计的实用性炎似判定论它i对那些成功的设计的重复部分是适用的,然而,有必要在宏观层次上对系统的基本功能、甚至对设计重复部分进行鉴定,这些功能鉴定不必包括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水千但需包括基本的系统功能。对设计改进部分,布必要进行更详细(直至各组成部分)的功能鉴定。没计重复部分的功能分配可按类似判定论证。改变任何人机功能分配及其与其他功能的集成守均应进行检验,以证明它们是适合人的生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8. 3 功能设计的核准对功能分配改变
41、的范围和功能重新分配的集成应表明其功能特性和功能分内己的变化是与人的.l: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相适应的。鉴定潜在的超负荷状态应以典型事件结果和操作者的负荷为出发点专家判定是依据原有设计可利用的运行资料,估计潜在的超负荷状态,而不是详细的正式的工作负荷分忻u应以运行资料的有效程度来判定符介人机工程的程度。8.4 控制变系统的检验整个控制室系统的检验,重点放在控制雪的变化部分及其系统集成E全部有关的设计应已达到规定要求(见7.1),它体现为:所有规定的控制、显示和报警系统均已实现;人机接口变化部分的特征与原设计是符合的z人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己予以说明和证实(例如关于人失误的可能性);贯穿于新系统的可用
42、的信息与原系统的可用的信息是相容的。8.5 控制室系统的核准核准应将重点放在控制室新设计部分及其系统集成。应保证新设计与原设计之间交互作用的协调性。控制塞系统的核准,一般要有能反映控制室真实动态的演示。对改进型设计,实物模型和(或)原设计的模拟器可经修改后用于核准工作(稍加修改的方法是节约的)。此外,原设计的操作规程和搞自ii材料在核准时亦可使用。对新建的项目,人员的部分前期培训任务,可在能执行所有程序的控制室培训模拟器t进行。这有利于对改进型设计的全面评价。这些活动的成效应包含在控制室设计的正式进程中。8. 5. 1 交互作用的审查需审查的交互作用如7.Z.1.1所述,主要包括a)控制室与操
43、作员;b)控制室与操作规程,c)控制室与培训大纲:d)操作员与控制室内外人员。由于这些交互作用与改变部分及其系统集成有关,因此需对其进行审查。每项交7f.作用宿审查的程度取决于改进的性质和范围。对改进型设计,侧重点应是紧急工况的操作规程和选用的正常操作规程。改进型设计使用传统的人机接口(控制和监视)的运行特性,因而可减少核准的上作量,不过,紧急上况的操作规程因与安全有关,应全面审查。核准主要集中于设汁的改进部分,例如若对紧急、工况的操作规程作了改进,就必须进行检测,在挑选规程或部分规程去进行检测时核准工作组不仅应考虑那些改进部分,还庇考虑新设计和原设计可能的交互作用,特别是与紧急工况操作规程有
44、关的部分c8. 5.2 核准的方式可采用多种方法核准设计,这应根据所考虑的问题和模拟器模拟工作情况的能力作仔细选择。若!原设计的模拟器作了修改,应选择适当的核准方式进行人机工程评价,典型的核准方式包括“圆桌”法、排演法、准实时模拟法和实时模拟法。任何核准大纲,最少应使用两种方式(见7.2. 1.忡。13S3 IL/T 575. 11 1999 附录A(提示的附录)控制室人机特性评价方法及其选用1人机仁程中对人机特性有两类评估方法,其一是只能比较两种设计或设计概念、结论是相对的,小到定量的程度g其J是对不同的设汁能给出定量的评价结果,但成本较高。A1 评价方法许多种评价方法可应用于电力系统。一般
45、来说不可能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评价人员必须综合使用各种方法。这里介绍些最常见的方法,讨论每种方法的适用性,指出每种方法在评价致性、可理解性和有放性等方国的可用程度。评价方法按其采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书面评价、观察、专家意见和实验等四类uA 1. 1 书面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在于不需要实际观察。实际上这种方法绝大多数不蒂安模型类的硬设备,给出的结果可能只是时接受的或不同I接受的简单结论,或是等级的排列,或是质量指数。A1.1-1 人机工程核查表法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是肘一份核查表来鉴定系统的设计是否符合相应的人机正程准则。这种评价法常用于己研制出模型以后,然而用此法对设计进行更经
46、济的修改往往会为时太晚。人机工程核查表可用来评价一致性问题,也日J在较小程度上评价与可理解性有关的问题,但不能肘来评价有效性。因此,人机工程核查表在设计阶段更适用,但在调试或运行阶段也可用来以验证的h式评价系统n此法很容易使用,表面有效性很高,对系统一些特别容易测量的特性非常灵敏如高度、颜色等。使用核查表法成本低,给出的结果趋于分门别类(即每琐设计特性是否符合核查表巾所列的准则)。核查表的预计有效性取决于表中所列的项目和标准是否体现了所评价系统的性能要求盯A1.1-2 追溯性评价法这种方法包括考查巳建成的与被评价系统特性相同或特性类似的系统和查商其有关的性能记录追溯性评价般需要涉及营运单位的事
47、件报告、重要事件报告、系统事故报告、运行记录、对操作员和维修人员的采访及维修记录等2追溯件评价一般用于评价实际系统的有效性问题,但在较低穗度上也可用来评价一致性和f可理解性。此法可用于设计阶段,但用来评价正在运行的系统最为有敛,包括正常和不正常工况。追溯性评价的方法凰费时且麻烦,但能获取直接的评价结果。此法的表面有效件很高,它的预计有效性取决于评价可获取的数据,以及在系统和新系统在应用上的相似程度。同样,对新设汁系统的性能预测,也取决f它和已有系统的相似程度。追溯性评价方法既不灵敏,也不精确,给出的结果趋于定性I旦成本适小口A1.1.3 任务分析法确定并检查当使用者与被评价的系统相互作用时,必
48、须由使用者完成的任务,这过程称之为任务分析,可用在许多方面,如:制定培训大纲、作业设计和设备设计。任务分析法可以并且应该在设计阶段的初期用来确定一致性和可理解性问题。当系统投入运行后,还可用来评价与有效性有关的问题。此Ili经常用来分析未能有效工作的原因。任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有:操作规程、培训大纲、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进行的任务分配、系统的设计目标以及职责的调查报告。此法可用于设计和运行试验阶段,也可用于正常运行和预计瞬态工况(以fZ急规程或仿真结果作为分析的依据)。任务分析概念t.比较简单.J:l.欲使之有效,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进行详细的分析(它娃人)本附录内容系节录(JEJ/r 798 19
49、93核电l控制室人机特性时价k1354 DL/f 575. 11 1999 力密集的工作人任务分析常作为进步评估分析的基础。只要所给定的任务与实际运行状态巾的任务一致,则此法有中等的表面有效性和相当高的预lI有效性。除了班组间的相互影响和时间七的相1依赖关系之外,此法对多数的设if问题灵敏y任务分析通常是一种精确的方法,可以分辨人机!同极细致的相互作用问题。根据所考查的设计内容结果lif兼有定量数据和定性结果eA1.1.4 逻辑树法逻辑树法或事件树法通常归类为专用技术。几乎所有的概率安全评价和人的可靠性评价方法,都采用逻辑和图示的人机作用基本模型。这类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某一特定系统人为差错率或概率成xt事件序列可信度进行比较。电厂中经常用此法确定主要或最可能发生的事故序列。它适用于评价现有系统或新建系统的有效性。这种方法在设计阶段是很有用的电口I以用来预测新系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