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GB T 22376.1-2008 胶黏剂.本体试样的制备方法.第1部分 双组分体系.pdf

    • 资源ID:245683       资源大小:139.0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GB T 22376.1-2008 胶黏剂.本体试样的制备方法.第1部分 双组分体系.pdf

    1、ICS 83180G 38 囝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3761-2008ISO 151661:1998胶黏剂 本体试样的制备方法第1部分:双组分体系Adhesives-Methods of preparing bulk specimens-Part 1:Twopart systems20080918发布(ISO 15166-1:1998,IDT)20090501实施宰瞀嬲鬻瓣譬雠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仪1”刖 罱GBT 223761-2008ISO 151661:1998GBT 22376(胶黏剂本体试样的制备方法分为二个部分:第1部分:双组分体系;第2部分:热固化单组分

    2、体系。本部分为GBT 22376的第1部分,等同采用ISO 15166 1:1998(胶黏剂本体试样的制备方法第1部分:双组分系统(英文版)。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151661:1998,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用国家标准取代了国际标准,所引用的标准内容与国际标准没有差异。为便于使用,本标准作下列编辑性修改: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b)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胶黏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5)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北京天山新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佛山市南海霸力化工制品有限公司、上海康达化工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

    3、草人:杨晨耘、师力、林华玉、李印柏、侯一斌、胡红梅。GBT 223761-2008ISO 15166-1:1998引在设计胶接接头时,有必要了解胶黏剂力学性能的准确值,这能够计算加载在接头的应力分布和确定胶黏剂的破坏许用值。使用胶接接头形式的样品来测试上述性能的方法是不理想的。因为标准试样中胶层的厚度影响应变大小,且厚度值通常较小(通常l mra),所以测试的应变值不准。而且,一个胶接接头试样的破坏通常是由于受到多向应力时引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胶接接头的几何形状、被粘物的性能和尺寸及胶瘤的几何形状。虽然试样的破坏数据可以为设计胶接接头提供信息,但是还需要获得在许多单一应力状态时(如剪切和单轴

    4、拉伸)变形和破坏的数据。使用合适尺寸的本体试样,通过应用工程塑料的标准能够衡量不同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这样测试比较准确且成本较低。通过以下规定的试样制备方法可以获得与胶接接头结构与性能相当的试样。胶黏剂与被粘物的粘接性能的相关信息还需通过胶接接头的相关测试获得。GBT 223761-2008ISO 151661:1998胶黏剂本体试样的制备方法第1部分:双组分体系1范围GBT 22376的本部分描述了胶黏剂本体试样的制备方法。本部分所述的制备方法适用于双组分的胶黏剂,如环氧、聚氨酯、丙烯酸酯等。本方法不适用于有挥发性溶剂逸出或固化时有气体释放的胶黏剂本体试样的准备。同时也不适用于那些需

    5、要在一个粘接表面上使用引发剂的单组分胶黏剂。此外,本方法不适用于操作时间很短的胶黏剂,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混胶、注胶及合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2237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 2035塑料术语及其定义(Is0 472:1 988,MOD)GBT 11997塑料多用途试样的制备和使用(ISO 3167:1993,MOD)ISO 2818:1994塑料机加

    6、工法试样的制备3定义因本部分的需要,按GBT 2035中规定,引用以下术语。31适用期、操作期pot life;wording life指配制后的胶黏剂或树脂能维持其可用性能的时间。4模具41概述模具应包括两块平板,在两块平板之间用限制块、u型框或连续框(见图1)隔开。a)限制块 b)u形框图1模型举例c)连续框42平板上述两个平板至少使用5 mm厚的金属板制备。这有利于胶固化过程传热,同时也能避免在制样1GBT 223761-2008ISO 151661:1998过程中因外力作用造成金属板变形。注1:铜和黄铜是良好的热导体,通常用作平板的材料。但是,当使用某些对铜有腐蚀性的成分时,应使用替代

    7、金属材料。应确保胶黏剂固化后不会粘在金属板上。注2:这可通过在材料表面附一层低表面能的材料来实现,如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或者在模具表面刷涂或喷涂脱模剂。喷涂聚四氟乙烯时谨防污染临近的其他表面。当制备室温固化快且固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的胶黏剂本体试样时,由于此过程可能导致胶黏剂的性能发生变化,因此模具中的金属板应设计为能通冷却水的结构。43限制块或框架U形框如图1b)所示,可用于非自由流动的胶黏剂。限制块如图la)所示,可用于非自由流动的胶黏剂在常温下的同化,连续框如图lc)所示,可用于自由流动的胶黏剂。应确保胶黏剂固化后不会粘在框架或限制块上。注1:可以在框架表面覆盖低表面能材料例如聚

    8、四氟乙烯薄膜,或在框架,限制块的表面E涂刷、喷涂脱模剂。使用聚四氟乙烯喷雾剂谨防污染其他表面。或者,直接将框架或限制块用聚四氟乙烯之类的低表面能材料制成。框架的厚度决定试样的厚度,框架的厚度误差应保持在05。试样的厚度应该尽量薄,确保同化过程中放热反应导致的温度升高不会使材料降解(见第7章)。注2:对大多数试验,试样的厚度为2 mm3 mm是合适的。当用限制块来控制成模的形状时,应避免在注胶或固化过程中,各个限制块之间的相对移动。或者,也可用一个u型框替代(见图1)。模具的尺寸应满足测试试样的要求。GBT 11997指出,当制备的本体试样用于多个标准的测试试样时,制模材料的最小尺寸应大于150

    9、 illm。测试试样的机加工按照ISO 2818:1994进行,冲压或切割试片。或者,也可用预成型或成形框架来制造所设计的试样形状。用来混合组分的部件可能会受到模具体积的限制(见53)。5胶黏剂的混合和注胶51单组分的制备由于气泡的混入最终会导致本体试样出现缺陷,因此在各组成成份中应降低气泡的混入。单个组分中气泡可在真空条件下搅拌除去。如果在真空搅拌条件下会有挥发性物质逸出,可以采取降低温度的方式来进行。注:真空除气泡是否可行应首先咨询胶黏剂制造商。另外,特别是对低黏度材料的组分,应看到气泡都浮至表面时再停止真空搅拌。这样才能确保最后混合过程不再有空气混入。52混合按照使用说明将各组分按正确的

    10、比例混合,一般靠静态或动态混合器来完成混合。当使用静态混合器时,所用的胶嘴应有足够的混合单元,以确保各组分混合充分。注:当使用静态混合器时,建议在混合过程中,混合器应当抽真空,以避免夹带人空气。有较长操作时问、自由流动的胶黏剂若在混合过程中混入气泡,可在注模前真空除气泡。53混合量当混合过程不连续时,由于每次混合量是有限的,因此模具体积应小于每次混合量。54注胶541非自由流动胶黏剂胶黏剂通过带有胶嘴的硬管或更先进的设备进行注胶。?GBT 223761-2008ISO 15166-1:1998注胶过程应保持胶黏剂连续、稳定。注1:通常采用带有静态混合器的硬管。为避免从胶嘴挤出的初期混合物比例不

    11、正确,应去掉初期一定量的混合物。为防止进入空气,胶嘴在注胶过程中应一直处于充满状态(见图2)。对使用有限制块的模具见图1a)或u形框的模具见图lb)进行注胶时,将胶嘴沿着模具的中心缓慢下移进行连续注胶,此过程中要求胶嘴不能离开模具底部或停止出胶(见图3)。注2:建议喷嘴与底板保持约30。角(见图2)。注胶的高度应大于限制块的厚度。图中:1 胶嘴;2 胶嘴移动方;3 注胶;4金属板;5脱膜剂。t 高于限制块的厚度。图2注胶图中:1 四块等厚的限制块牢牢地附着在底板上;2 注胶。在注胶完毕前,胶嘴不要离开胶块或底板。虚线表示胶嘴的注胶路径。图3合膜前的注胶GBT 223761-20061S0 15

    12、1661:1998542自由流动胶黏剂如果各组分已经经过静态混合器或其他混合设备混合完毕,请用连续框模具按照541的描述进行注胶见图lc)。在这种情况下,确保胶黏剂体积小于模腔的体积。对于操作时间较长的胶黏剂,各组分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充分脱泡混合后,转移到带有唇沿的容器以方便浇注到连续框架的模具中。确保胶黏剂体积小于模腔的体积。6制模对有限制块的模具或u形框模具进行合模时,把构成模具上半部分的平板放置到其中一个限制块上或u形框架底部,并用手的压力慢慢地按下,使胶黏剂在模具中铺展,直到平板接触到其他限制块或两边的框架。当使用连续框架时(或者u型框用在升温进行固化的的特殊场合时),在模具的上下板之间

    13、施加足够的夹持力,以防止在固化过程中胶黏剂漏出。然后倾斜模具与水平面成45。至90。角。当需要升温固化时,使模具在同化烘箱内保持此倾斜角度。7固化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书固化胶黏剂。当制备快速固化并放热的胶黏剂的本体试样时,应确保温度的升高不会引起胶黏剂同化后性质的变化。在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可以用热电偶来监控温度。当超温时,可探讨采用降低固化温度和延长固化时问的方法。8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信息:a)本部分的参照标准;b)所有与胶黏剂相关的必要信息,包括批号、制造商等;c)注胶的日期和时间;d)制模的参数,包括固化温度和时问,模具参数,使用的脱模剂等e)二次固化后的相关记录;f)同化后的贮存条件。


    注意事项

    本文(GB T 22376.1-2008 胶黏剂.本体试样的制备方法.第1部分 双组分体系.pdf)为本站会员(arrownail38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