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 B50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905 2014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通用技术规范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enthic bivalve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seedling 2014 - 02 - 28 发布 2014 - 03 - 28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905 2014 I 前 言 本 标准 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
2、草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林志华、边平江、董迎辉、沈伟良、陈彩芳、沈庞幼 。 DB33/T 905 2014 1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通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泥蚶( Tegillarca granosa)、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文蛤( Meretrix meretrix)、青蛤( Cyclina sinensis)等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场地的 设施与环境 、亲贝选择和处理、催产和孵化、幼虫培育、稚贝培育、饵料培养、大规格苗种培育、苗种收获、 包装和运输、标准
3、化生产模式图 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室内工厂化繁育 , 室外池塘或设施化大规格苗种培育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18406.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GB/T 18407.4 农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4、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3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SC/T 2042 文蛤 亲贝和苗种 SC/T 3016 水产品抽样方法 SC/T 3018 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SC/T 3022 水产品中呋 喃唑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标准 。 3.1 催产 人工 方法 诱导刺激 亲贝 产卵、排精。 3.2 D 型幼虫 DB33/T 905 2014 2 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由壳腺分泌形成的两片贝壳包裹了全身,侧面观如英文字母D。 3.3 壳顶幼虫 D型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
5、隆起,形成壳顶 的幼虫 。 3.4 眼点幼虫 在壳顶幼虫后期, 幼虫 足的基部出现 的 一对黑褐色 腺体的幼虫 。 3.5 附着基 眼点幼虫附着的基质。可 用无污染的中高潮带涂面海泥,浸泡成泥浆后去除沙石杂质并消毒。 3.6 稚贝 幼虫向幼贝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 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 3.7 壳长 壳前端至 壳 后端的最大 直线距离。 3.8 规格合格率 达到规格的苗种数量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 3.9 伤残空壳率 壳残缺、破碎、畸形和空壳苗种数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 3.10 杂质率 苗种中的杂质(除贝苗外的其他物质)重量占苗种总重量的百分比。
6、 4 环境与设施 4.1 环境 DB33/T 905 2014 3 交通便利、电力设施完备,海水水源无污染。产地环境符合 GB/T 18407.4的规定,水质符合 NY 5052的规定。 4.2 设施 育苗池、单细胞藻类培养池齐全,供水、电、气和热设施完备。 5 亲贝选择 和处理 5.1 来源 捕自自然海区或人工养成。 5.2 选择 选择体壮、形态正常无畸形,壳表无损伤、无附着物、无寄生虫,性腺成熟而饱满的 2龄 3龄贝为亲贝。 文蛤亲贝选择应符合 SC/T 2042 的要求 。 5.3 处理 洗净亲贝,用 10 毫克 /升 20 毫克 /升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5 分钟 15 分钟,期间需连续
7、搅拌。然后 用 清洁 海水洗净。 6 催产和孵化 6.1 催产 亲贝阴干 8 小时 16 小时 后,流水或充气刺激 1 小时 3 小时 。 6.2 洗卵 根据产卵池中精子和排泄物的含量,洗卵 2 次 3 次。也可结合捞泡沫、加换水等方法去除多余精子及杂质。 6.3 孵化 持续微充气孵化。受精卵孵化密度为 20 颗 /毫升 40 颗 /毫升 。产卵孵化池 可 与育苗池兼用。 6.4 D 型幼虫收集 发育为 D型幼虫后 20 小时 内,用 300 目 500 目 筛绢网排水收集与清洗,然后移入育苗池培育。 7 幼虫培育 7.1 培养池 大小 以 30 平方米 50 平方米为宜 ,蓄水高度 1 米
8、1.5 米 。 7.2 培育密度 DB33/T 905 2014 4 D型幼虫培育密度 以 10 个 /毫升 15 个 /毫升为宜 ;壳顶幼虫培育密度 以 5 个 /毫升 10 个 /毫升为宜 。 7.3 充气 持续 微 充气,保持水中溶解氧浓度在 5 毫克 /升 以上。 7.4 换水 D型幼虫期、壳顶幼虫期、 眼点幼虫期分别用 300 目 、 250 目 、 200 目 筛绢滤苗换水,日均换水 2次,换水量为 30% 80%。 7.5 投饵 D型幼虫期投喂金藻、角毛藻等新鲜单细胞藻类为主,投喂量为 保持水体中藻细胞为 1 104 个 /毫升 5 104 个 /毫升 ;壳顶幼虫期后可投喂扁藻,
9、投喂量为 5 103 个 /毫升 1 104 个 /毫升 。每天投喂 2 次,早晚各一次,均在换水后 1 小时内 进行。 7.6 倒 池与洗苗 幼虫培育期间, 3 天 5 天倒 池洗苗一次。采用网目最大孔径小于幼虫壳高的筛绢网袋,从幼虫培育池的排水口收集,然后移入消毒过的并注满新鲜过滤海 水的培育池中。培育密度可根据本标准 7.2执行。 7.7 附苗 镜检发现 1/3幼虫出现眼点时移入附苗池。池底稚 贝密度达到 2 106 颗 /平方米 时,即移出未附 着变态的幼虫到新附苗池。 8 稚贝培育 8.1 培养 池 大小 宜 为 30 平方米 50 平方米 , 长方形水泥池,蓄 水高度 80 厘米
10、以 上。 8.2 培育密度 稚贝初始培育密度为 2 106 颗 /平方米 ,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 每隔 5 天 10 天疏 减 培养密度 50%。 8.3 投饵 每天投饵 2 次 4 次,换水后或移池后 1 小时内 进行。投饵量 以 扁藻 1 104 个 /毫升、 金藻及角毛藻 5 104 个 /毫升 1 105 个 /毫升为宜 。 8.4 培育管理 8.4.1 充气 按 本标准 7.3执行 。 8.4.2 换水 DB33/T 905 2014 5 培养池控制水位在 50 厘米 80 厘米 ,日换水量 为 80% 100%。在排水口安装 100 目 150 目 的筛绢网袋,以防贝苗逃漏。
11、 8.5 出苗及苗种运输 8.5.1 规格 壳长 500 微米。 8.5.2 质量 同批贝苗个体大小均匀,无同规格死壳。苗体干净,具固有气味,无异臭味。斧足粗壮有力,活力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斧足伸缩频率高,爬行速度快,粘液痕迹明显。 8.5.3 计数 采用称量法。先将贝苗混合均匀,用天平称取 0.5 克 1.5 克计数,根据贝苗总重,推算出贝苗数量, 连续取样 3次,取其平均值。 8.5.4 包装 采用筛绢袋盛苗,扎紧袋口,用砂滤海水淋湿贝苗,置于开口的塑料桶、泡沫箱等硬质容器中。装苗容器不应积水。 8.5.5 运输 采用干法运输,途中保持贝苗湿润,严防暴晒、雨淋、风吹。运输时间不宜超过 15
12、 小时 , 长时间运输宜用空调车或飞机。 9 饵料培养 9.1 藻种保存 保存在试管或三角烧瓶中,在光照培养箱中保存。 9.2 一级培养 在具备控温、调光装置条件的室内进行, 采用容积 为 500 毫升 3000 毫升 三角烧瓶。培养器皿 应烘箱高温消毒后使用,培养液 应 煮沸消毒。营养盐要求分析纯。扩种所用海水亦 应 煮沸消毒,达到 灭菌效果。 9.3 二级培养 采用白色塑料桶或 挂袋 培养,容积 为 50 升 100 升 。培养液 应采用有效氯或漂白精消毒 , 并 用硫代硫酸钠 中和 去除余氯。 9.4 生产性培养 采用面积为 20 平方米 40 平方米 的培养池,蓄水高度为 60 厘米
13、100 厘米 。培养液用 100 毫克/升 漂白粉消毒,经 10 小时 12 小时 ,用等量硫代硫酸钠中和后使用。 9.5 藻类 供应 DB33/T 905 2014 6 供幼虫投喂使用的藻液。 投喂的藻液应停止施肥培养 3 天 以上,氨氮含量在 1 毫克 /升 以下。 10 中间 培育 10.1 池塘培育 10.1.1 设 施 池塘面积为 0.6 公顷 2 公顷 ,培苗滩面表层软泥厚度以 5 厘米 10 厘米 为 宜 。翻耕涂面 、 挖浅沟 、整 畦,每 畦 面积 以 60平方米 70平方米为宜 ,蓄水 至畦面 50 厘米 60 厘米 。 池塘 养殖区 应 分别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池塘内培
14、育苗种的滩面四周 应 设置高 于蓄水位 20 厘米的聚乙烯网。 10.1.2 苗种 10.1.2.1 规格 壳长 500 微米 。 10.1.2.2 密度 每 畦( 60 平方米 70 平方米 ) 以 3 106 颗 5 106 颗 苗为宜。 10.1.2.3 疏养 培养 15 天为宜 ,起苗、清洗、除害并分苗疏养。 10.1.2.4 查苗 定期 检查贝苗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 10.1.2.5 记录 做好水温、盐度、进排水、 投入品 等日常工作记录。 10.1.3 除害 投放贝苗前,用 20 目 40 目 网袋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 。 然后用 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鱼藤精等 药物清塘 。
15、 主要药物 使用方法见表 1。使用 其他 药物应符合 NY 5071的规定。 表 1 常用清塘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药物名称 浓度( 毫克 /升 ) 使用方法 主要靶目标种类 药效消失时间 生石灰 375 500 干洒或兑水全塘(池)泼洒 鱼、虾、蟹、贝、细菌、藻类 10 天 漂白粉 30 50 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兑水泼洒 鱼、虾、蟹、贝、细菌、藻类 1 天 茶籽饼 15 30 敲碎,用水浸泡 24 小时 后稀释泼洒 鱼类 2 天 3 天 鱼藤精 2 3 用水混合后均匀泼洒 鱼类 2 天 3 天 10.2 无附着基培育 10.2.1 水泥池集约化培育 DB33/T 905 2014 7 将
16、苗均匀地泼撒于水泥池底培育,培育密度按 本标准 8.2执行 。 10.2.2 上升流装置集约化培育 利用气流带动垂直水流通过贝类苗层进行苗种培育; 将上升流 装置安放于木筏上,气管与 U型管相连, U型管的一端与培育装置上端一侧的开口处相连,另一端置于培育装置中间,整个木筏连同培育装置一起置于养殖池塘的中央 ,具体操作可参照附录 A。 实现主 动式上升流,气流量需达到 8.5 升 /分钟。在以气压压强来控制时,气压压强应控制在 0.016 兆帕斯卡 0.024 兆帕斯卡范围内。流水量控制在 6 升 /分钟,幼虫培育密度为 2.5 克 /立方厘米。 10.2.3 平面流装置集约化培育 通过提水装
17、置使养殖池塘的水进入蓄水装置,后者放水分流到每个平面水槽,使水流均匀流过置于平面水槽内的贝类苗种,然后由水槽另一端流出,最终流入养殖池塘中。具体操作可参照附录 B。水流量为 5 升 /分钟 12 升 /分钟 ,幼虫培育密度为 0.3 千克 /平方米 0.625 千克 /平方米,贝苗成活率及生长率都较为理想。 11 苗种 质量要求 11.1 规格 壳长为 10 毫米 20 毫米 。 11.2 质量 检验 11.2.1 感官检验 肉眼应可见苗体规格均匀,清洁 干净,无附着生物,无异味 。 11.2.2 规格合格率、伤残空壳率、杂质率 规格合格率 90%;伤残空壳率 5%;杂质率 5%。 11.2.
18、3 质量安全要求 贝体污染物 限量按 GB 2762的规定执行,贝体农药残留限量按 GB 2763的规定执行,贝体渔药残留限量按 GB 18406.4的规定执行,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按 NY 5073的规定执行。 11.3 试验方法 11.3.1 感官要求 将样品放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明亮处,感官检测苗种壳色、气味、活力等 。 将适量样品置于自然海水中进行活力检测。 11.3.2 安全要求 污染物检测 按 GB 2762的规定执行,农药检测按 GB 2763的规定执行,渔药检测按 GB 18406.4的规定执行,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按 NY 5073的规定执行
19、。 氯霉素的检测按 SC/T 3018的规定执行,呋喃 唑 酮的检测按 SC/T 3022规定执行 。 11.4 判定规则 DB33/T 905 2014 8 11.4.1 组批规则 以相同培育方式培育池或同一产地、同一时间捕捞为一检验批。 11.4.2 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按 SC/T 3016执行。抽样数量按 SC/T 2042执行 。 11.4.3 合格判定 规格合格率、伤残空壳率、杂质率和感官检验,检验结果两项以上不合格,则判定本批苗种为不合格 ; 一项不合格,允许复检,复检不合格则判定本批苗种为不合格。安全指标检验结果中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本批苗种不合格,不得复检。 12 标准化生产模式
20、图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 C。 DB33/T 905 2014 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上升流装置集约化培育 A.1 上升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上升流装置结构示意图见图 A.1、图 A.2和图 A.3。 A.2 具体实施方式 上升流装置用于海产贝类苗种中间培育,包括上、下端开口且底部用筛网 2隔离的苗种培养桶 1,苗种培养桶 1内设有 U型管 3, U型管 3的进水端 S设置在苗种培养桶 1内,且低于水位, U型管 3的出水端 4为弯头型,出水端 4套接在苗种培养桶 1侧壁上端的直管 9上,并通向苗种培养桶 1外,且直管 9略低于水位,出水端 4一侧略高于拐
21、角底部处设有气嘴 61,气嘴 61通过充气管 6与气源 7相连,气源 7上带有可调节式气阀 8。苗种均匀播养在筛网 2上,筛网 2网目的大小可以根据需培育贝苗的大小调整,以不漏出贝苗为适宜。再用辅助装置将苗种培养桶 1固定在水面上。气源 7为鼓风机,工作时,气流通过充气管 6从气嘴 61处进入 U型管 3内,遵循气体在水体中是往上升的原理,气流并带动水流在 U型管 3内形 成上升流,最终水流从出水端 4流出苗种培养桶 1外。与此同时,苗种培养桶 1内的水随之从 U型管 3的进水端 5补充到 U型管 3内。此时由于水位下降,苗种培养桶 1外的水便通过苗种培养桶 1底部的筛网 2流经苗层后又补充进
22、入苗种培养桶 1内,从而形成主动式上升流循环。当水流经苗层时,苗种呈微悬浮状态。因水体中有天然浮游的藻类和有机颗粒,所以当水流经苗层的同时也给苗种添加了饵料。另外,可以通过调节可调节式气阀 8来控制气流大小,从而最终控制从 U型管 3内流出的水流量。 实现主动式上升流,气流量 需要 达到 8.5 L/min带动水流出 U型管 3的出水端 4。当然,也可以按照气压压强来控制,气压压强在 0.016 Mpa 0.024 Mpa范围内,气流带动水流出 U型管 3出水端 4的效果较理想。 换水管 3除了 U型外, T型、 V型等形状或功能类似的管子均可。苗种培养桶 1和换水管可选用 PVC或者其它可适
23、用的材料。筛网 2与苗种培养桶 1也可以为活动连接配合。这样的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 A.3所示,本海产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可配制成适合于大规模苗种培育的装置,包括 24 个苗种培养桶 1、木筏 10、浮子 11。木筏 10由木板装钉捆绑成框架,框架底部悬空 ,框架内用木板隔成横、竖等间距的 6个空间。 24 个苗种培养桶 1平均放置在木板隔成的 6 个空间内,每个苗种培养桶 1的侧壁上端端部相对 180的位置上各穿有一根绳子,绳子将苗种培养桶 1悬挂于横跨框架的木板 101上。浮子 11被捆扎在木筏 10底部,使整个木筏 10在工作状态下可悬浮于水面,在木筏 10上,每排
24、苗种培养桶 1之间都设置有供操作人员行走作业的平台,并还能承载 2 位 3 位操作人员的重量。用设置在陆地上的鼓风机提供气流,气流从充气管内流经分流管 13后,分成 24 路气流通入到每个苗种培养桶 1内的换水管 3中。当气源 工作时,每个苗种培养桶 1内的换水管均同时形成主动式上升流循环。 海产贝类苗种中间培育集成 适用于 养鱼池塘或养虾池塘, 也可适用于 平静的海湾,养殖模式以低密度散养为宜,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海产贝类苗种中间培育集成内的木筏 10大小、苗种培养桶 1的数量,以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为准。 DB33/T 905 2014 10 图 A.1 海产贝类苗种中间
25、培育装置 -上升流装置 DB33/T 905 2014 11 图 A.2 苗种培养桶外形示意图 DB33/T 905 2014 12 图 A.3 上升流装置集约化培育 DB33/T 905 2014 13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平面 流装置集约化培育 B.1 平面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平面流装置结构示意图见 图 B.1、图 B.2和图 B.3。 B.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海产贝类平面流培育装置,包括有平面水槽 1与水槽架 2在平面水槽 1的对称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孔 3和出水孔 4,本实用新型的进水也可以直接通过水管从上面接 入平面水槽 1,进水孔 3与平面水槽 1底部的距离高于出水孔
26、 4与平面水槽 1底部的距离,水槽架 2为横向、纵向长条形的多层组合,可以在水槽架 2上架设若干个平面水槽 1,组成横向纵向多层次立体组合。当水从进水孔 3流入平面水槽 1,随之平面水槽 1的水位上升至出水孔 4的位置从出水孔 4流出,保证流过平面水槽 1的均匀平稳不断,保证附在平面水槽 1的海产贝类得到新鲜水和食物,同时带走排泄物,保证了平面水槽 1环境的清醒。 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水槽 1,可以由进水孔 3流入从出水孔 4流出,形成一个并联的工作方式,也可以从进水孔 3流入从出水孔 4流出 ,再接入进水孔 3,形成一个串连的工作方式。 图 B.1 平面水槽结构示意图 DB33/T 905 20
27、14 14 图 B.2 平面水槽串连结构示意图 图 B.3 平面水槽并连结构示意图 DB33/T 905 2014 15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C.1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图 C.1。 图 C.1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季节 月 2 3 4 5 6 7 8 旬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旬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旬 上 中 下 饵料培养 产卵 幼虫培育 上升流培育大规格苗种 平面流培 育大规格苗种 充气刺激 采卵 换水 藻类饵料二级培养 藻类饵料生产性培养 大规格苗种培育之畦田 主
28、要 生 产 技 术 措 施 育苗前准备 1、环境与设施: ,产地环境符合 GB/T 18407.4 规定,水质符合 NY 5052 规定。育苗池、单细胞藻类培养池齐全,供水、电、气和热设施完备。 2、亲贝选择: 选择体壮、形态正常无畸形,壳表无损伤、无附着物、无寄生虫,性腺成熟而饱满的 2 龄 3 龄贝为亲贝。 3、人工促熟:室内人工控温 20 25,投喂人工培养单细胞饵料生物。 工厂化人工育苗 1、催产和孵化: 洗净亲贝,用 10 毫克 /升 20 毫克 /升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5 分钟 15 分钟,后 用 清洁 海水洗净。将亲贝阴干 8 小时 16 小时 后,流水或充气刺激 1 小时 3
29、小时 。产卵结束后, 洗卵 2次 3次。 持续微充气孵化。受精卵孵化密度为 20 颗/毫升 40 颗 /毫升 。发育为 D型幼虫后 20 小时 内,用 300 目 500 目 筛绢网排水收集与清洗,然后移入育苗池培育。 2、幼虫培育: D型幼虫培育密度 为 10 颗 /毫升 15 颗 /毫升 ;壳顶幼虫培育密度 为 5 颗 /毫升 10 颗 /毫升 。日均换水 2次,换水量为 30% 80%。 D型幼虫期投喂金藻、角毛藻等新鲜单细胞藻类为主,壳顶幼虫期后可投喂扁 藻。每天投喂 2次。 3、附苗: 镜检发现 1/3幼虫出现眼点时移入附苗池 (铺设附着基,或无附着基) 。池底稚贝密度达到 2 10
30、6 颗 /平方米 时,即移出未附着变态的幼虫到新附苗池。 4、稚贝培育: 稚贝初始培育密度为 2 106 颗 /平方米 ,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 每隔 5 天 10 天疏 减 培养 密度 50%。培养池控制水位在 50 厘米 80 厘米 ,日换水量 为 80% 100%。在排水口安装 100 目 150 目 的筛绢网袋,以防贝苗逃漏。 池塘大规格苗种培育 1、设施: 池塘面积为 0.6 公顷 2 公顷 ,培苗滩面表层软泥厚度以 5 厘米 10 厘米 为 宜 。翻耕涂面 、 挖浅沟 、整 畦, 池塘 养殖区 应 分别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 2、苗种培育:播苗规格 壳长 500 微米 以上。播苗密度 每畦以 3 106 颗 5 106 颗 苗为宜。 15 天左右 ,起苗、清洗、除害并分苗疏养。 3、清除敌害: 投放贝苗前,用 20 目 40 目 网袋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 然后药物清塘 。 使用的药物应符合 NY 5071 的规定。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