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4 T 105-1995 安徽双季晚稻栽培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211748       资源大小:121.16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4 T 105-1995 安徽双季晚稻栽培技术规程.pdf

    1、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安徽双季晚稻栽培技术规程 DB34/T105-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双季晚稻生产全过程中的品种选用、茬口安排及育秧、移栽、田管、收获等栽培技术。 1.2 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双季稻区。 2 目标 2.1 稻谷产量 7500kg/ha,米质中等以上,其中晚粳品种米质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此标准系农牧渔业部(1986)农(科)字第 24 号文件颁布) ,单位重量稻谷成本比当地常规法平均低 10%。 2.2 产量结构:有效穗 375-450 万/ha,每穗实粒数 80-70 粒,千粒重 25g 以上;分蘖穗率50%,茎蘖成穗率和结实率80%。

    2、3 栽培技术 3.1 技术路线:因地制宜选用高产多抗较优质良种(组合) ,适当减少播种量、穴苗数、攻蘖肥和灌水量,在最佳穗数基础上显著提高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结实率和穗重,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3.2 品种(组合):选用夏播全生育期 120-130d,高产多抗中等品质以上的品种(组合) 。种子纯度和发芽率要符合 GB4404-84 良种要求,其中常规品种分别达到 96.0%和 93.0%以上,杂交种分别达到 96.0%和 90.0%以上。 3.3 育秧 3.3.1 秧苗素质:晚粳品种秧龄 33-35d,叶龄 8-9 叶,带大蘖 1-2 个,籼稻品种秧龄 20-25d,叶龄6-8 叶,带大蘖 1

    3、-2 个。苗挺叶绿、青秀矮健、短白根多,无病虫。 3.3.2 秧田选做:选择排灌方便、轻壤土、病虫草少的田块。在播种前进行干耕灌水整平作畦,畦宽 1.4-1.7m,沟直而窄,畦面平、净有浮泥,秧板下层软而不烂。 3.3.3 秧田基肥:中等肥力田基面肥施腐熟有机肥和化肥折合纯氮 75.0-105.0kg/ha,缺磷钾的田块施P2O5、K2O各 75.0kg/ha左右。 3.3.4 播期播量:根据茬口、品种特性及齐穗期温度而定,以前在当地安全齐穗期前齐穗为原则。一般早熟晚粳稻应在 6 月 20 日前后,早中熟籼稻 6 月 25 日前后,晚中籼 7 月 10 日前后。常规品种播种 375-450kg

    4、/ha,杂交稻播 150-225kg/ha。秧大田比 1:6-7 。 3.3.5 催芽播种:将经晒选过的种子,定量装入粗布(或尼龙编织)袋内,浸水 12h,取出摊晾,第二天结合进行强氯精浸种消毒,用 10g 药剂加水 5.0kg 浸种 3.0-4.0kg 浸 12h,取出洗净摊晾,翌日再在清水中日浸夜露,直到破胸,再分畦定量播种。做到均匀落谷,播后塌谷。 3.3.6 秧田管理 3.3.6.1 水肥管理:二叶期前沟灌保持畦面湿润,晴天中午或大雨前灌浅水护畦。三到四叶期上浅水,以不淹第一片叶为度,四叶期后保持畦面浅水不断。二叶一心期施断乳肥纯 N30-37.5kg/ha,四叶期施接力肥纯 N15-

    5、22.5kg/ha。 安徽省技术监督局 1995-03-15 批准 1995-04-01 实施 DB34/T105-1995 3.3.6.2 喷多效唑:一叶一心期,排干沟水,秧田均匀喷施 0.03%的多效唑溶液 1500kg/ha。 3.3.6.3 病虫防治:秧田每次用 3.75kg/ha 杀虫双防治稻蓟马等 2-3 次。不抗白叶枯病的品种,在三叶期喷药防治(用 20%川化 018 粉剂 30kg/ha 兑水 750kg 左右) 。 3.3.6.4 其它:三叶期前匀苗,移密补稀。注意防治鼠雀害。移栽前拔草除杂。 3.4 大田整做:早稻等前作收后立即施基肥翻耕、耙细整平施面肥。若时间过紧,也可只

    6、耙一次,以掩埋稻桩,耙平田面,立即插上双季晚稻。具体指标是耕深 10-15cm,土肥混匀,土碎泥烂不起浆,田面高度差 3cm以下。基面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 N、 P、 Ca相配合。其中有机肥折纯N60-75kg/ha 、K2O60-75kg/ha,化肥折纯N60-75kg/ha 、 P2O545-60kg/ha、 K2O60-75kg/ha。有机肥、磷肥及 70%氮肥作基施,钾肥及 30%氮肥作面肥打耖口。 3.5 栽插:早稻收后及时整地移栽,籼杂在 7 月 25 日前,晚粳在 7 月 30 日前栽完。常规品种行株距为 17cm(10-13 ) cm,杂交稻(17-20 )cm 13cm。穴

    7、苗数按肥力水平、品种、和秧苗素质而定。一般常规稻 4-5 本,杂交稻 1-2 本。栽稻要达到“浅、匀、稳、正”。 3.6 大田管理 3.6.1 目标:栽后一周内始蘖,12-13d 盛蘖, 18d 前够苗,取大叶面积系数 7-8,齐穗期封行不封顶,每茎有绿叶 5 片以上。收割时秆青籽黄。 3.6.2 施肥:中等肥力田施纯N180-210kg/ha 、 K2O120-135kg/ha、 P2O552.5-60kg/ha。基面肥施入全部有机肥、磷钾肥,基施有机肥和化肥折纯N150-165kg/ha ,余下 30-45kg在拔节一孕穗期酌情施用,灌浆结实期如有脱肥现象,可根外喷施KH2PO4溶液以增加

    8、粒重。 3.6.3 管水:薄水栽秧,活棵前、孕穗和开花期灌浅水,其余均以保湿为主,浅水、湿润灌溉。穴苗数(包括分蘖)达 8 个时开沟晒田,晒到泥不陷脚开小裂,润水再晒到拔节。低效分蘖期若遇连阴雨可改用深灌(10-20cm )控分蘖。后期保湿到黄熟。 3.6.4 病虫草害防除: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切忌过肥、过密以致过苗、倒伏或贪青。严禁串灌和长期深灌。注意保护病虫天敌。前期需用除草剂或耘田 1-2 次。消灭田间和田边杂草,中后期需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叶蝉、飞虱、螟虫、纵卷叶螟、稻苞虫等害虫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等病害。拔节孕穗期重点防纹枯病。老病区不抗白叶枯病品种尤其在暴风雨或被淹后需加强防治。抽穗期防治稻曲病等后期病害。 3.6.5 防御低温危害:根据各地低温出现特点,采用合理的作物布局和选用适宜的品种及相应栽培措施。要注意预测在抽穗开花期内低温的出现情况,适时采用赤霉素,或KH2PO4液、过磷酸钙浸出液,促进抽穗开花。在低温来临前,采用日排夜露灌深水的方法,以减轻低温危害。 3.7 收获 黄熟期适时收获,及时脱粒、晒干、扬净,分品种贮运加工,防止霉、芽、变质。 附加说明: 本规程由安徽省农业厅提出 本规程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负责起草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赵德平、蒋之埙、杨穗成、黄仲青、李奕松


    注意事项

    本文(DB34 T 105-1995 安徽双季晚稻栽培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