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L IT 5035 - 2004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条文说明105 DL IT 5035 - 2004 目;欠1 范围.109 3 基本规定.110 4 主厂房采暖与通风.116 4.1 采暖.116 4.2通风.117 4.3 真空清扫. 118 5 主厂房空气调节.120 5.1 一般规定. 120 5.2 空调机房布置.121 5.3 防火排烟. 121 6 电气建筑.124 6.1 主控制室及网络控制室. 124 6.2蓄电池室. 126 6.4变压器室. 128 6.5 厂用配电装置室.130 6.6 出钱小窒. 132 6.7 电抗器室. 132 6.10
2、电缆隧道和电缆夹层.132 6.11 电动机.134 6.12 电除尘器室.136 6.13 不停电电源室. 136 6.14 电梯机房.137 6.15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室.137 6.16 柴油发电机室. 141 7 运煤建筑.142106 DL IT 5035 - 2004 7.1 来暧.142 7.2通风与空调.143 7.3 除尘.144 7.4解冻室. 148 8 化学建筑.149 8.1 化学水处理室.149 8.3 制氢站. 149 8.4制氧站. 149 8.5 乙烘站. 150 8.6试验室、化验室、汽水取样间.150 8.7 循环水处理建筑.150 9 其他辅助及附属建筑
3、. . 151 9.2 油泵房、空压机室、启动锅炉室.151 9.3 水工建筑. 153 9.4 各种库房. 154 9.6试验类建筑.155 10加热站与制冷站.158 10.1 热负荷.158 10.2 加热站. . 159 10.3 制冷站.163 11 室外管网.167 11.1 热水管网.167 11.2冷水管网.167 11.3 蒸汽管网.168 11.4管网布置及敷设. 169 11.5 管材、连接及保温(保冷). 170 11.6 热补偿及强度计算.172 11.7 直埋管敷设.173 12 仪表与控制.177 107 DL IT 5035 - 2004 12.1 一般规定.
4、177 12.2加热站. . . . . . . 178 12.3 制冷站.178 12.4集中空调系统. 179 108 DL IT 5035 - 2004 1范围本标准的应用班围与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 5航附)的应用范围一致。由于要严格控制中小型凝汽式机组的建设,本标准不包括50MW和lOOMW凝汽式机组的内容,但采用洁净发电技术时除外。109 DL IT 5035 - 2004 3基本规定本章对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原则和具有专业共性的问题做了规定。3.0.1和3.0.2两条分别给出了划分集中来暖地区和过渡地区的气象条件。采暖区的划分是一项比较复杂而且政策性很强的问题,它不仅取
5、决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需要,而且受到国家财力和物力的制约,尤其是像我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在来暖区的划分上更应持慎重态度。在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的编写和修订过程中,有关采暖区的划分问题,基本上参照了国家暖通规范编写组的条文内容。考虑到以下两条原因,本规程仍使用来暖过渡区的提法:1 与现行的DL5C则一致。2 火力发电厂具有方便的热源条件,采用过液区的提法不会造成初投资的过度增加。对于集中采暖地区的各类建筑物,只要室内经常有人停留或工作,或者工艺对室内温度有一定要求时,均应设集中采暖。发电厂的热源条件比较方便,有大量的余热可供利用,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过渡地区各
6、类建筑物设置集中采暖的条件。应该说明的是,本条特别强调了位于过渡地区的“某些生产厂房、某些辅助和附属建筑物”,可以按照集中采暖地区的条件设计集中采暖,而并非过渡地区所有的建筑物均可设置集中采暖。就过渡地区而言,气象条件差别仍然很大,所以设置了集中采暖建筑物的种类也因地而异。一般情况下,主厂房属于热车间,在过夜地区不宜设计集中采暖:而对于网110 DL IT 5035 - 2004 控楼、电气楼、生产办公楼等建筑物,由于工艺要求和其重要程度,需要设计集中采暖:至于发电厂其他辅助及附属建筑物是否设计集中采暖,还应视电厂的室外来暖计算温度和其他因素决定。3.0.3 本条引自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
7、L 5000)的17.1.13。对处于非采暖地区的电厂,由于冬季室内外气温相差不大,且湿度较高,则人体“等效温度”要求的干球温度相应也较高,为使运行人员不致感到过冷和无法集中精力高效工作,可对经常有人和必须进行坚守的工作岗位设置采暖,以防止动用明火来暖所引发的事故。等效温度是结合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空气流速的效应来反映热和冷的感觉的一个综合指标。由于火力发电厂具有方便的热源条件,为了满足工艺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在采暖范围上可以比其他部门稍宽些。3.0.7 本条规定了火力发电厂主要建筑物的最大传热系数K值。表中所列的数据,系根据现行来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3.1.8的内容计
8、算出来的。该条文明确规定了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计算公式,即Ro - a(tn -tw) - ,min At ran 式中zF鸟,m一一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m2./W;tn一一冬季室内计算温度,C;tw一一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r一一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lit.一一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111 DL IT 5035 - 2004 温差,:也一一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WI(m2 。上述公式计算出的结果系围护结构的最小热阻,对最大传热系数及国护结构的耗热量加以限制,以保证围护结构内表面保持一定的温度,防止产生凝结水,并从卫生的角度保证人体不致受冷表面的影响而产生不舒适
9、感。必须说明,附录B中给出的数据是最大传热系数,在选用时,应该结合电厂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本地区的习惯作法综合取值,但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超过附录B中的值。3.0.8 推荐采用热水作为来暖热媒的理由有二z其一,蒸汽来暖凝结水含铁量高,水质不合格,难以回收利用:其二,由于种种原因,蒸汽采暖热能消耗大于热水系统。采用热水为来暖热媒,不仅可以克服上述问题,而且由于热网加热器的凝结水可以回收利用,从而减少了汽水损失,对保证电厂的经济运行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压、超高压电厂,此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但是必须指出,根据目前的设计及运行实践,主厂房和输煤系统的来暖热媒采用热水还存在某些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10、大机组的主厂房高大,在热压和锅炉送风机室内吸风的共同作用下,造成底层较大的负压,大量的冷空气从门、窗等不严密处漏入室内,造成室内温度场很不均匀,上部温度过高,下部温度过低,致使主厂房采暖热负荷大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散热器表面温度,尽快加热渗入室内的冷空气是十分必要的。再者,由于受主厂房布置的限制,采暖热负荷不可能全部靠散热器补偿。因此主厂房内还装有大量暖风机。热风系统热媒若采用热水,空气加热器效率则比较低,例如NC-125型暖风机,当热媒为13070的热水时,放热量为313500.kJ/h(75(削kc创/h),而楠媒为0.39MPa( 4kgf/cm2)的饱和蒸汽时,放热量为67716
11、0.kJ/h( 162000kcal/h)。因此暖风机的热媒以高112 DL IT 5035 - 2004 压蒸汽为宜。对于输煤系统,建筑物之间的高差较大,最高处达几十米,最低处达负十几米,热水来暖系统的静压值很大。再者,输煤系统粉尘飞扬严重,有时需要开窗放气或清扫,由于热水系统的散热器表面温度低,散热器有可能被冻坏。综上所述,暖通主设人在进行采暖热媒选择时,必须充分注意到以上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气温条件与业主充分协商。3.0.9 设置备用汽源的理由是考虑到单一的汽源有可能影响电厂的安全运行。在一般情况下,火电厂的发电机组最少有两台,采暖汽源可以从公用母管上接出。本条意在提醒设计者,当从单元机组
12、母管上接出汽源时,也必须从另一台机组单元母管上接出备用汽源,以满足机组检修时的采暖需要。3.0.11 采用工业水做为制冷系统的冷却水,是从全厂“一水多用”的水务管理、节省设备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后的推荐意见。3.0.12 本条根据现行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17.1.14修改而成。随着发电厂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各类辅助生产的控制运行人员和附属生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造良好舒适的工作和休息环境,有利于人们集中精力、高效率地工作,可避免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工作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同时,各类控制和管理设备对室内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产品价格的不断降
13、低,空调器已不再是一种高档消费品而是一种中价生活必备品。我国国内使用舒适性为主的空调的范围近年在逐步扩大,对于火电厂来讲,一些有人长时间值班的房间,适当放宽舒适性空调的范围,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是有益的。3.0.13 本条引自现行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17.1.15。113 DL IT 5035 - 2004 对于散热量和散湿量较大的生产车间,在夏季设计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时,其作业地带的温度应根据车间的热强度和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来确定。对作业地带所考虑的是如何维持地面以上2m内的空间的温度,在这个区域内允许局部非工作地点,即热源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温度超过设计允许值。如车间内有
14、固定的工作地点,根据一个作业地带的全面通风,可包含若干个局部通风的原则,应对该工作地点采取局部送风措施。3.0.14. 本条根据现行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17.1.16修改而成。本条文给出了火电厂各类建筑通风设计的基本原则,通风设计主要针对生产环境对卫生条件的要求而设置。在确定通风方式时,应根据工艺要求,散发有害物设备的特点,与工艺密切配合,了解生产过程,收集各类有害物生产的数据,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通风设计方案。3.0.15 本条根据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17.1.11进行了修改。本条规定是指车间内无特殊工艺要求时,从劳动保护和工业卫生的角度要求夏季车间内工作地点的温度应符合
15、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具有全面通风的车间,对局部不能满足卫生标准的工作地点,可采取局部通风措施。局部送风的空气尽量取自室外或从地道风引入。经计算在设置局部送风后,工作地点的雪气温度仍过高时,则送入的空气应进行冷却处理。3.0.16本条引自现行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17.1.10。为防止火灾通过风管蔓延,必须考虑防火措施:为排除火灾产生的烟气以及采用各类气体灭火器灭火后产生的有害气体,集中空调系统应考虑排烟措施。防火排烟措施应符合现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其他有关的防火规范中相应内容的规定。强调防火排烟装114 DL IT 5035 - 2004 置
16、应与消防系统联动控制,以便发生火灾时及时联动关闭通风、空调系统。3.0.17 本条引自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8.1.2。3.0.20 本条是保证安全生产和保障工人生命安全的一项必L要措施。3.0.21 火灾时,火焰通过风管波及到其他房间的实例,在电厂屡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灾情的发生,规定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风管应采用非燃烧材料(燃烧性能A级)制作。由于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需要考虑防腐问题,一般情况下来用各种高分子材料制作(例如聚氯乙烯、玻璃钢等)风道。而这些材料又达不到非燃的要求。所以,对这类风管可用难燃烧材料(燃烧性能B1级)制作。本条引自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4.6.24。
17、为了减少发生火灾的因素,防止或减缓火灾通过风管蔓延,规定通风空调风管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等,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在采用非燃烧材料有困难时,允许采用难燃烧材料。本条引自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4.6.35。3.0.27 挠性接头具有三种作用z消声、隔振和避免管道荷载传递到设备上。本条依据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4.7.16的规定。115 DL IT 5035 - 2004 4 主厂房采暖与通风4.1采暖4.1.3 该条适用于全部屋内布置的锅炉房,应用地区主要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从近期投产的火电厂工程,特别是300MW以上机组的火电厂来看,绝大部分工程已经不设置锅炉送风
18、机的室内吸风口,但如果设置锅炉送风机的室内吸风口,则应按下述方法进行热平衡计算。量:值z热平衡计算中,锅炉房内的热量和耗热量按下列原则选取:1 锅炉房内的散热量一般包括z设备散热量包括锅炉、辅机及热力管道的散热量:来暖系统散热量。2 锅炉房的耗热量一般包括:围护结构耗热量:锅炉燃烧室及尾部受热面因负压漏风而渗入的冷风耗热锅炉送风机定内吸风而渗入的冷风耗热量:加热由汽机房流入锅炉房内空气的热量。3 进行热平衡计算时,室内采暖计算温度可采用如下数汽机房底层16 除灰间10 汽机房运转层16 锅炉房运转层16 汽机房屋面下30 锅炉房屋面下16 116 DL IT 5035 - 2004 锅炉送风机
19、吸风温度30 主厂房运转层以上取运转层温度和屋面下温度的算术平均值。4.2通凤4.2.1 通风天窗有多种型式z有老式的通风天窗,也有带电动挡板的轻型通风天窗(又称作屋顶通风器或屋顶排风器)。上述通风天窗都算作自然通风设备。4.2.3 由于钢窗已逐渐被淘汰,各种节能环保型的塑钢窗日渐广泛地被应用在火电厂工程中,推拉窗成为主要窗型,而推拉窗的可开启面积小于平开窗。特别是在主厂房运转层,建筑专业已基本不再采用平开窗,因此规定在自然通风计算时,应按可开启部分的外窗面积计算。4.2.6 目前,关于氢冷发电机组的漏氢量计算,国内外尚没有权威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难以准确计算漏氢量。目前可以采用的排氢装置有
20、:设在汽机房屋顶的自然通风天窗,自然通风风帽,除氧间高侧窗。根据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对东北地区一些大机组电厂通风情况的调研,同时参照河北电力设计院田玉强同志撰写的专题文章。对于采用氢冷方式的发电机组,在汽机房排氢设计中可遵循以下儿点原则z1 如果汽机房采用自然通风,一般不再另外考虑排氢措施(屋顶通风天窗的开窗电机应采用防爆直联式的)。2 如果汽机房采用机械排风,风机运行或停运时无法排除汽机房最高点积累的氢气时,应当设置单独的排氢装置。排氢装置宜采用避风避雨型带滴水盘的自然通风帽,筒体直径不少于300mm,每台发电机组不应少于2个。3 排氢的位置在发电机组的上部,汽机房的最高点。当汽机房采
21、用单坡屋面结构时,排氢点可设在除氧间,并尽量利用117 DL IT 5035 - 2004 通风装置排氢。4.3真空清扫4.3.1和4.3.2根据现行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17.2.9,规定了真空清扫系统的使用范围。4.3.3 影响真空清扫设备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真空度、风量、真空清扫设备型式等几项。根据目前电厂的运行经验,真空度在30kPa以上即可满足要求,但要考虑海拔高度对锅炉房负压度的影响。真空清扫设备的容量,可以根据最远处吸尘点所需的抽吸能力确定,可按23个吸嘴同时工作来设计。吸管内的空气流速可按2臼n/s4臼n/s估算,软管的长度一般有10、15、20m等规格。真空清扫设备分
22、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移动式具有一机多用(例如z当锅炉磨煤机检修,落煤管和送粉管故障皮带跑偏时,会出现大量的堆煤积粉,用人工清扫较困难,使用车载移动式清扫效果较好)、灵活方便等优点,虽造价较高但受业主欢迎,在一般情况下,宜优先采用车载移动式。选用固定式应注意每一个独立的清扫管网应配套一台固定式清扫设备。真空清扫设备所应具有的自动保护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真空泵润滑油油位过低,自动关机:真空泵出口温度过高,自动关机:真空泵负压过高,自动放空保护:主料斗料位满,自动停机:布袋过滤器破损检测并停机保护:布袋堵塞压差过高连锁保护。4.3.4 管网配置的好坏,关系到真空
23、清扫系统的运行成功与否。因此配置管网时,要考虑到运行、维护、检修的方便性。每台锅炉一套管网系统(包括对应的煤仓间),可以独立运行。为了使管道耐磨和减少阻力,管网用的管道和连接件均要118 DL IT 5035 - 2004 用厚壁无缝钢管制造。GB8163-1987无缝钢管的规格见表lo表1GB8161987无缝钢管规格DN 50 65 80 90 100 125 150 200 250 D0Xs 4 76 5 89 5 102 6 114 6 140 8 168 8 219 8 273 8 mm 内径D.,52 66 79 90 102 124 152 203 257 mm 断面积21.2
24、34.2 49.0 63.6 81.7 121.0 181.0 324.0 518.0 1. m2 质量5.52 8.75 10.36 14.21 15.98 26.04 31.57 41.63 52.28 kg/m 119 DL IT 5035 - 2004 5 主厂房空气调节5.1一般规定5.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控制仪表和元件对环境的要求不断降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己接近人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对环境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集控楼内空调系统多为集中空调,相邻的值班室、办公室和工程师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设空调,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5.1.2 300MW
25、及以上的机组集控楼多布置在两炉之间,周围环境较差,采用集中空调有利于选择周围环境较好的地点布置空调设备,也有利于新风口的选择和系统的全年运行。集控楼、网控楼等设置集中空调的均为电厂控制中心,空调系统运行为全年24h运行,宜设适当的备用。控制楼内的各工艺房间对温度和温度的要求可能不同,要求的精度也可能不同,要满足各房间的要求并使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满足工艺要求,靠手工调节工作量大,也无法满足要求。只有靠自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地满足要求。5.1.4 电子设备室和计算机室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机器设备的要求,一般由制造厂提出。由于电子设备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不断降低,根据最近一些涉外工程的调查,电子设
26、备室(计算机室)的温度和湿度要求与控制室相同。在热控专业的现行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和现行火力发电厂电子计算机监视系统设计技术规定中规定电子设备室(计算机室的室内温度为1825,温度变化率不大于5/h,相对湿度为45%65%。向热工专业了解到,室120 DL IT 5035 - 2004 内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为40%70%能满足制造厂的要求。为此,本规定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了修改。这样做可以简化系统设计。对于小机组,在设备布置和选用时常常受到限制,湿度的范围可以适当放宽。5.1.13 参考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5.4.8o5.1.19 引自现行来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7、的8.1.l。5.2空调机房布置5.2.2 参考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6.4.2的规定。考虑到空调机组过滤器的形式不同,在留通道时,应充分考虑更换过滤器的空间。5.2.5 参考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施的6.4.10的规定。5.2.6 根据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6.4.11的规定。5.3防火排烟5.3.1 电子计算机室、电子设备室、集中控制室和单元控制室等建筑物均属二级耐火等级,室内有重要的仪表和仪器。对于无外窗的上述房间应设置排烟设施例如设置事故排风机)。在主控室、单控室、电子计算机室和电子设备间等房间,均采用气体灭火剂,由水工消防专业设计。目前,可以使用的气体灭火剂
28、共有五种,详见表2。五种之中,1211和1301因对人有害己基本停用,C02仅限在无人处使用,因此,只有后两种气体灭火剂具有实际使用意义。121 DL IT 5035 - 2004 表2可以使用的灭火荆一览气体灭火剂名称性能使用的规范标准号备注卤代炕1211有毒GBJI一1987已基本停用卤代统1301有毒,对环境有害GB50163一1992二氧化碳窒息性,对人有害GB5019竖一1993仅在无人处使用气体氟化丙统FM200徽毒正在编制中正在使用气体烟落尽无毒、无害水工消防专业对空调系统在火灾发生时的具体要求如下:火灾发生,空调系统停止运行,风道上有关阀门尽可能严密不漏气(是为防止气体灭火剂从
29、风道泄漏),灭火之后,要排掉室内的烟与气体剂的混合气体。FM200和烟落尽对空调专业的要求与前三种气体灭火剂的要求相同。由于FM200和烟落尽的设计规范正在编制中,对防烟分区、隔离阀的具体要求不清,且缺少设计实例,目前尚不具备写入技术规程的条件,应待FM200和烟落尽的规范出版后,再根据设计实例逐步补充有关内容。5.3.2 根据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9.3.10和现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7.2.7编制。5.3.3 引自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9.3.14。5.3.5 消防气体有多种,现采用的气体多比空气重,而烟气又比空气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室内排烟口宜设置在房间的上部和下部,上部排烟气,
30、下部排消防气体。5.3.6 空调房间较小且有可开启的外窗时,可以采用打开外窗的方法排烟,外窗的面积要保证烟气可在较短时间内排除。5.3.7 机械排烟系统在确认火灾扑灭后启动,排烟时间短有利于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检修,但风机风量大,布置难度和投资较大。排烟时间一般以15min为宜,故排烟次数定为5次。122 DL IT 5035 - 2004 5.3.8和5.3.10根据现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4.2.5,火灾报警后,消防控制设备对联动控制对象应杳下列功能z1 停止有关部位的风机,关闭防火阀,并接收其反馈信号。2 启动有关部位的排烟风机和排烟阀并接受其反馈信号。123 DL IT 5035 -
31、 2004 6电气建筑6.1 主控制室及网络控制室6.1.1 在我国非炎热地区,主控制室及网络控制室以前常有采用自然通风的,经调查发现效果较差,原因如下z虽然控制室空间较大,但往往被表盘所分割,有的表盘还遮挡窗户,加上北方地区控制室外墙上开窗面积相对较小,造成自然通风不良:另外,夏季夜晚飞虫的趋光性迫使控制室夜间只能关窗运行:灰尘较大或风沙地区,为防止沙尘的侵入可能引起电气设备发生故障,使得控制室也不宜开窗运行。因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不能满足确保电气控制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需要。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主控制室及网络控制室内电气设备对运行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其内通常布置有继电保护盘和各类监控表盘、事故
32、记录仪、测量仪表等,这些设备中有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块,对周围的空气环境(要求室温不超过30,相对温度不大于70%)及清洁度均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将可能导致电气设备出现故障或缩短运行寿命。对单机容量300MW及以上的电厂,目前常按2(则年示范电厂模式设计,根据电气及控制专业全面按功能分散和物理分散方式布置的特点及控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般不单独设主控制室及网络控制室,网络控制多采用计算机监控技术,取消常规的二次监控设备,采用分散控制系统和继电保护靠近设备集中布置(在配电装置附近的保护小间)的方式,网络计算机则布置在单元控制室或集控室内。保护小间内电气设备对周围的空气温度、湿度及清
33、洁度同样有一定的要求。综上所述,为了改善控制室的运行条件,保证安全、文明124 DL IT 5035 - 2004 生产,规定主控制室、网络控制室、继电器室、保护小间宜设置空气调节装置。6.1.2 主控制室、网络控制室与集中控制室或单元控制室一样对电厂安全、文明生产同样重要:再则,整个电厂的控制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控制室内的控制元器件对周围的空气温度、湿度及清洁度要求应是一致的,故条文中规定室内设计参数的选择、冷负荷及风量的计算、气流组织形式的确定等,可参照5.1执行。考虑到主控制室、网络控制室周围环境(温度、特别是清洁程度)与集中控制室或单元控制室周围环境相比较相对而言要好一些,如气象条件
34、较好及周围环境空气较洁净,其空调可考虑不采用全空气系统,但应尽可能避免采用风机盘管空调系统,以防水管爆裂或惨漏而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6.1.5 在北方地区,当主控制室和网络控制室空调采用风冷分体式空调机时,考虑到冬季热泵机组无法正常运行且耗电量较大,冬季可采用散热器来暖。6.1.6 在配电装置附近设置的就地保护小间,工艺设备要求保护小间是一个完全屏蔽的构筑物,为此,墙体及屋面往往采用复合压型钢板,外墙上除设置有必需的外门之外往往不开外窗,因此,保护小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目前在SOOkV变电所工程中这种控制保护方式的应用亦相当普遍。经调查发现,当保护小间空调采用风冷柜式空调机组时,因保护小室
35、长期处于密闭状态,使得室内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运行维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为保证运行维护人员进入室内巡视检修前及时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因此规定保护小间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但其通风量的取值目前尚无参考资料可循,各设计院一般按通风换气次数每小时4次6次(即按每1臼回n15min换气一次进行设计,经了解运行情况良好,故规定保护小间通风换气次数按不少于每小时6次考虑。125 DL IT 5035 - 2004 另外,保护小间也有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当保护小间室内火灾扑灭后,为确保检修人员能及时进入室内进行抢修,亦需对保护小间设计必要的机械通风装置。6.2蓄电池室本节内容包括防酸隔爆型和免维护型两类蓄电池,
36、其中6.2.1是防酸隔爆型的,6.2.2是免维护型的,6.2.36.2.6是两种蓄电池共用的内容。6.2.1 按现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的7.3.4:“当蓄电池室采用机械通风时,室内空气不应再循环,室内应保持负压”。1 根据现行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的7.5.4规定:“蓄电池室应装有通风装置,通风道应单独设置,不应通向烟道或厂房内的总的通风系统”。故规定蓄电池室(包括调酸室)的通风系统应与其他通风系统分开。4 按现行来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4.4.1规定:“室内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可能污染相邻房间时,室内应保持负压”的要求,因此,当采用机械进风、机械排风系统时,排风量应比送风量大10
37、%,以保证室内的负压。5 对于本款应注意以下问题:按现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的7.3.5:“蓄电池室送风设备和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同一风机室内:当采用新风风机组,送风设备在密闭箱体内时,可与排风设备布置在同一个房间”。6 防酸隔爆式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只析出有害的氢气,酸气被吸收。故规定防酸隔爆式蓄电池室只设上部吸风口。现行来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4.4.7及4.4.11规定中均有要求z当排出比空气密度小的有爆炸危险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上缘距顶棚不应大于0.4m。8 排除有害气体的风管出口,般要求高出屋面,以利于126 DL IT 5035 - 2004 有害气体的排放和扩散,但
38、布置在主厂房内的蓄电池室,按此要求做十分困难。因为蓄电池室布置在底层,厂房高,若排风出口伸出主厂房屋面,给风管布置和安装带来许多困难。目前电气二次所采用的蓄电池常为防酸隔爆式或免维护式的,在正常的充放电过程中只析出少量的氢气,而无酸气析出。所以对布置在主厂房内的蓄电池室,只要求其排风口引至室外。在布置时,应尽量使排风口远离窗口。6.2.2 免维护式蓄电地全称为阀控式密封铅酸性蓄电池,这种蓄电池为密封结构,电解液不会泄漏,也不会排出酸雾,正常运行时不会排出任何气体。但在严重过充时,会将水电解成氢、氧气体使电地内部气压升高到一定值,为安全起见,蓄电池会打开单向安全阀,排出少量气体至室内空气中,因安
39、全间上装有滤酸装置,酸雾不会随排出气体丽排入室内。根据GB50177 -1993氢氧站设计规范的10.0.5规定z“有爆炸危险房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3次:事故排风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7次。”考虑到蓄电池只是在发生过充时才排出少量的氢气,当有良好的自然进风环境条件时,(即有可开启的外窗自然通风即可满足通风要求:否则,应利用事故排风和作为平时正常运行的排风。免维护式蓄电池的放电容量及寿命均与环境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该类型的蓄电池在浮充电压2.23V个、环境温度25条件下,浮充预期寿命为10年15年。但是当环境温度为35时,则其浮充预期寿命将降低一半左右。免维护式蓄电池的标称放电容量是以25为基准的,其放电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增幅不大,40时只增加6%左右),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在25O之间,温度每下降1c,其放电容量大约下降1%。另外该类型的蓄电池浮充电压的取值亦与蓄电池的工作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当蓄电池组各部位温差过大时就无法正确确定蓄电池浮充电压从而影响其放电容量。综合考虑免维护127 DL IT 5035 - 2004 式蓄电池的放电容量及寿命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后,设备生产厂家在其产品样本上推荐的蓄电池室环境温度范围为530。而在GFM型阀控式密封铅酸性蓄电池电力工程设计安装应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