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33 备案号:16748-2005 北京市地方标准DBDB11/T 260-2005花生生产技术规程 Rules for Technologies of Peanut Production 2005-03-28 发布 2005-04-28 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T 2602005 I 前 言 花生是北京市主要油料作物, 北京花生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五十年代中期播种面积曾达 51 万亩,但单产水平较低,单产不足 100 公斤。三年自然灾害以后面积迅速下降,一直徘徊在 20 万亩左右。粉碎 “四人帮 ”以后面积有所回升, 76 年到 80 年曾达
2、到 30 多万亩。 82 年以后又恢复到 20 万亩左右。但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后,单产有了较大提高, 85 年达到 150 公斤,以后逐年提高,到 93 年突破 200 公斤,达到一个比较稳定阶段。 花生因其营养丰富、耐瘠性强、改良土壤、效益稳定等多种特点,在部分地区成为主要经济作物,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标准指导生产,种植技术缺乏,田间管理不到位,使花生产品产量和质量不高,影响我市花生的市场竞争力。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急需制定出适宜北京地区生产的花生生产及质量标准,以规范生产,确保产量和质量。 本标准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为资料
3、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起草人:邓德江。 DB11/T 2602005 1 花生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花生生产的基础条件、品种、种子质量、栽培、收获、产品质量、储存加工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地膜覆盖、露地、间、套作花生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
4、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321986 花生果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GB 4407.21996 经济作物种子 油料类 GB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所有部分 ) NY/T 4202000 绿色食品花生(果、仁) 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检测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花生 花生又名落花生、长生果。是食、油两用的经济作物。 3.2 地膜覆盖花生 选用透明度好的农膜覆盖在地表,能起到增温、保墒、抗旱、防涝、防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花生产量的作用。 3.3 露地花生 花生直接在适宜的土壤种植,其地表
5、不采取覆盖保护措施。 3.4 间作花生 在同一地块,同时或间隔不久,按一定的行比种植花生与其它作物(玉米、甘薯、向日葵、蔬菜等) ,以充分利用地力与光能。间作是可以获得复种产品或增加单位面积总产量和总收益的种植方式。 3.5 套种花生 在前茬作物的生长期间, 于前茬作物行间播种花生。 这种方式是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提高复种指数,达到粮(蔬)油多种作物皆丰收的一项增产措施。 3.6 DB11/T 2602005 2 种子纯度 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 种子的纯度愈高生长愈整齐一致, 愈能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种子纯度 =(供检种子粒数异品种种子粒数)供检种子粒数 100%。 3.7 种子
6、发芽势 提供测试种子在 48h 内种子胚根能长到 3 以上的发芽粒数与供试种子粒数的百分率。 发芽势 =发芽种子粒数( 48h,胚根 3 )供试种子粒数 100%。 3.8 发芽率 提供测试种子在 72h 内种子胚根能长到 3 以上的发芽总数与供试种子粒数的百分率。 发芽率 =发芽种子粒数( 72h)供试种子粒数 100%。 3.9 早熟品种 从播种到成熟的生育天数春播 130d,有效积温 2 600 2 800(夏直播 90d 110d)为早熟品种。 3.10 中熟品种 从播种到成熟的生育天数春播 130d 140d 为中熟品种,有效积温 2 800 3 000。 3.11 晚熟品种 从播种
7、到成熟的生育天数春播 140d 150d 为晚熟品种,有效积温 3 000以上。 3.12 大粒种花生 花生百粒重 80g 以上为大粒种。 3.13 中粒种花生 花生百粒重 50g 80g 为中粒种 3.14 小粒种花生 花生百粒重 50g 以下为小粒种。 3.15 普通型 普通型,主茎上不开花,侧枝上的花序和营养枝两两交替而生,交替开花;茎枝有棱角、中空,荚角茧状;荚果两仁,果仁较大,也称大花生。 3.16 珍珠豆型 珍珠豆型,主茎上有花,枝节较疏,侧枝上至少连续着生 34 个花后才有一个营养枝,连续开花。果仁为圆珠或桃形,果皮有白、粉、红、紫 红、紫黑等多种颜色。荚果较小,茧状,果壳较薄,
8、有的呈葫芦状。 3.17 中间型 有些品种介于普通型和珍珠豆型二者之间, 3.18 栽培密度 DB11/T 2602005 3 根据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种类的花生品种,每 667 适宜播种的穴数,每穴双粒。 3.19 最适温度 花生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适宜的温度。 3.20 最高温度 花生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值。 3.21 最低温度 花生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能耐受的低温极限值。 3.22 有效积温 花生生长期间大于 15的日平均温度之和。 3.23 出苗期 从幼苗出土到 50%的幼苗展现两片真叶的日期。 3.24 苗期 从 50%的种子出苗到 50%的植株第一朵花开放。 3.25 花芽分化期
9、 同一品种同一地块出现第一朵花时,标志着花生已进入花芽分化盛期。 3.26 开花下针期 从 50%的植株开始开花到 50%的植株出现鸡头状的幼果为开花下针期。 3.27 结荚期 从 50%的植株出现鸡头状的幼果到 50%植株出现饱果。 3.28 饱果成熟期 从 50%植株出现饱果到大多数荚果饱满成熟的时期。 3.29 种子的休眠性 花生种子成熟后,有的品种即使给予最适宜的环境条件,种子也不能正常萌动发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完成发芽,这种特性称为休眠性。 3.30 种子的休眠期 种子完成休眠所需要的时期称为休眠期。 4 露地花生栽培技术 4.1 种植安排 4.1.1 轮作倒茬 在一定的年限范
10、围内,花生轮作周期越长,增产幅度越高,连作年限越长,减产越严重,花生与其它作物(禾本科作物或其他经济类作物、蔬菜类等)至少以 2y 3y 时间轮作倒茬一次,增产显著。 4.1.2 轮作方式 DB11/T 2602005 4 花生主要轮作方式: a) 第一:二年三熟,春花生 冬小麦 夏玉米(主要禾谷类作物) b) 第二:二年三熟,冬小麦 花生 春玉米 c) 第三:一年两熟,冬小麦 夏花生 冬小麦 夏花生 注: “”表示套种; “ ”表示隔年轮作; “”表示轮作。 4.2 间作套种 4.2.1 主要间作方式 4.2.1.1 花生与甘薯间作 采取一垄间作 1 行花生,或隔 1 垄间作 2 行花生。隔
11、一垄种 2 行花生,花生种在相邻的两侧,而甘薯茎蔓引向另一垄沟中,这样花生在盛花期前受荫蔽较轻,间作花生采用穴播,穴距 16.5cm,每穴双株;每畦间作 1 行花生的种植密度为 2 500 穴 /667 ;每垄间作 2行花生的,种植密度为 4 000穴 /667 5 000 穴 /667 。 4.2.1.2 花生与玉米间作 以花生为主间作玉米,这种方式种植多样, 8 行 10 行花生间种 2 行玉米,每 667 花生种植密度接近单作,间种的玉米 1 000 株左右。 4.2.2 主要套作方式 4.2.2.1 西瓜与花生套作 以西瓜为主,在西瓜垄上间种 1 行花生,西瓜垄距 1.4m,密度按当地
12、种植规程,花生株距 10cm,种植密度为 4 750 穴 /667 (每穴双株) 。因为西瓜垄有地膜覆盖,花生播种期 5 上旬。 4.2.2.2 冬小麦与花生套作 以小麦为主,在小麦垄上间种 2 行花生,小麦畦面宽 1.0m,垄 宽 40 cm,小麦密度按当地种植规程,在花生株距 12cm 13.6cm,花生种植密度为 (7000 8000)穴 /667 (每穴双株) 。花生播种期 5 中旬。 4.3 播种 4.3.1 种子准备 4.3.1.1 选择品种 4.3.1.1.1 花生品种选用国家或北京市审定通过或申请认定的品种。种子纯度 98%以上,发芽率 95%以上,含水量 9%以下。花生品种选
13、择可参见附录 D。 4.3.1.1.2 春播覆膜花生,应选用中熟大果品种为主如花育 16 号、豫花 10 号、北京 6 号、农花 10号、冀油 4号。 4.3.1.1.3 夏播覆膜花生, 以中早熟中大果品种为主如北京 9 号、 北京 5号、 鲁花 11 号、 白沙 1016。 4.3.1.2 晒种 将备齐的种子选择晴天在上午 10 时左右带壳晒种子,把带壳种子铺在晒场上,厚度 6cm 7cm 左右,晒到下午 4 时,连续晒 2d 3d。 4.3.1.3 选种 首先果选,其次剥壳后分级粒选,剔除瘪粒,病虫粒,破损粒,霉粒。精选一、二级饱满的种子,分级保管。 4.3.1.4 剥壳 在播种前一个月剥
14、壳为宜,花生剥壳不宜过早,使种子失去果壳的保护易受潮,降低生活力,使种子发芽势弱,发芽率低。 4.3.1.5 籽粒分级 花生剥壳后,要将瘪小,破碎、感病、虫及有霉变特征的种子挑出,把饱满的种子按大小分级粒选,分级播种。 4.3.1.6 发芽试验 4.3.1.6.1 取样 DB11/T 2602005 5 要取包或囤上、中、下三个部位有代表性的种子,混合均匀后进行发芽试验,每个样本取 50 或100 粒,重复 3 4 次。 4.3.1.6.2 发芽试验方法 发芽时先将种子放在 40左右温水中浸泡 4h 后使种子吸足水分, 然后置于 25 30的温度条件下,保持种子湿润( 48h 以内发芽的总数为
15、发芽势, 72h 以内发芽的总数为发芽率,以胚根长 3mm以上为准) 。 4.3.1.6.3 合格种子发芽标准 经过分级粒选的种子发芽势在 80%以上,发芽率要在 95%以上,发芽率在 80% 90%作种子时,要浸种催芽,低于 80%不能作种。 4.3.1.6.4 催芽方法 花生浸种催芽的方法较多,其中以温水浸种砂床催芽法较好,砂床催芽法需要在背风向阳处挖坑,深 30cm 35cm,宽 80cm 85cm,长度不限;坑北边用 3 块土坯,南边用一块土坯砌成矮墙,成斜坡面,床底铺碎草木屑或马粪等酿热物厚约 10cm,上铺席;用 35温水浸种 2h 4h,视种子子叶横断面尚有 1/3 或 1/4
16、未浸透硬心时,捞出种子,堆放在席上,厚约 10cm,上盖一布单,布单上铺湿沙厚 6cm 7cm,再用塑料薄膜盖好。整个砂床,白天用阳光照射以提高温度。晚上用草苫覆盖以保温,使砂床温度保持在 25左右。如中午阳光过强,可盖草帘预防温度过高,或揭开塑料薄膜一角,以降低床内温度。一般 24h 就能发芽。先取出布单上湿砂倒掉,而后直接取出发芽种子,准备播种。 注:催芽时,芽不能太长,最好是刚 “露白 ”,即胚根刚露出时就可以拣出种子,把萌动的种子摊在阴凉通风处,抑制芽的继续生长。 4.3.1.7 药剂拌种 4.3.1.7.1 拌种时间 为了防治地下害虫、花生病害,促进根系生长采用药剂拌种, 预计好花生
17、播种期,花生种衣剂需要提前拌种,一般在播前 1015 天拌好种子为宜。 4.3.1.7.2 拌种方法 花生种衣剂的药种比例为 160, 即 0.5kg 种衣剂拌 30kg 花生米。 将分级选好的花生种子(花生米)称好,带上橡胶手套、口罩把所需药量洒在种子上,边洒边拌,要避免碰坏种皮,使每粒种子都沾满药液。拌匀后稍干,即可装入编织袋子内,放在通风地方保存,待播。 4.4 适期播种所需的温湿条件 4.4.1 温度 春花生早熟品种土壤 5cm 日均地温 12以上;中熟及晚熟品种 15 18;地膜花生播前 5 日5cm 日均地温 12.5时即可播种。 4.4.2 湿度 幼苗出土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土壤持
18、水量的 60% 70%(土壤绝对含水量:砂土 12% 13%,壤土15% 16%) 。 4.4.3 播种适期 4.4.3.1 露地春播花生:北京地区 4 月底至 5 月 15 日。 4.4.3.2 夏直播 6 月 20 日以前;套种花生 5 月 25 日30 日或在前作物成熟收获前 15d20d 套种。 4.4.3.3 地膜春花生比露地春花生提早 7d10d。 4.5 播种技术 4.5.1 播种方法 4.5.1.1 人工作业为穴播法 按密度要求开穴、点种、覆土,每穴两粒种子。 4.5.1.2 机、畜作业为沟播 边开沟边点种,随覆土结合镇压。 DB11/T 2602005 6 4.5.2 播种深
19、度 土质粘的 2cm 3cm,沙土和沙壤土 3cm 4cm 为宜。 4.5.3 播后镇压 为了保墒,播种后一定要镇压,特别是露地栽培的。 4.5.4 查苗、查苗、补栽 4.5.4.1 查苗 春花生播种后 15d 左右查苗,夏播花生播种后 7d 左右查苗。缺苗及早补种。 4.5.4.2 查苗 补种的种子用催芽后带芽补种,土较干时,浇水点种,出苗后适当用点“偏”肥。 4.5.4.3 补栽 即在花生播种的同时, 在花生田的一角做一小畦, 在畦内撒播一些花生, 出苗后在缺苗的地方补栽,可保证花生生长一致。 4.6 合理密度范围 4.6.1.1 春播花生 4.6.1.2 适宜密度范围 7 500 穴(每
20、穴 2 粒) /667 10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4.6.1.3 高产田普通型或中间型大果品种 7 500 穴(每穴 2 粒) /667 8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4.6.1.4 中肥田普通型或中间型大中果品种 8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9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 4.6.1.5 瘠薄地珍珠豆型或中间型中小果品种 9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10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 4.6.2 夏播花生 4.6.2.1 适宜密度范围 9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120 000 穴(每穴 2
21、 粒) /667 。4.6.2.2 高肥田普通型或中间型早熟大果品种 9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9 500 穴(每穴 2 粒) /667 。4.6.2.3 中肥田普通型或中间型早熟中大果品种 9 500 穴(每穴 2 粒) /667 10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 4.6.2.4 低产田珍珠豆型早熟中小果品种 10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120 000 穴(每穴 2 粒) /667 。 4.7 施肥技术 4.7.1 花生所需肥料元素 花生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元素:氮、磷、钾;中量元素:钙、镁、硫;微量元素有硼、钼、铁、锌、锰、铜、氯等。肥料
22、使用符合 NY/T 496 规定。 4.7.2 施肥的原则 平衡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酌情追肥 ,花生生长中后期叶面喷肥。提倡使用生物肥。 4.7.3 施肥的数量 每 667 底施 2 000kg 有机肥和 50kg 花生专用复混肥。酌情追肥和喷肥。 4.7.3.1 花生专用肥 氮磷钾最佳配比是 2 1.5 1。 4.7.3.2 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丰缺指标及最佳用量 4.7.3.2.1 全氮 DB11/T 2602005 7 低于 450mg/kg 时为严重缺氮,应多施; 450mg/kg 650mg/kg 时为缺氮。每 667 荚果产量低于 250
23、kg 时,纯氮的最佳用量 5kg/667 ;花生荚果产量 250kg/ha 350kg/667 时应施纯氮5.5kg/667 。 4.7.3.2.2 有效磷 有效磷含量低于 15 mg/kg 时为极缺磷, 15mg/kg 30mg/kg 时为缺磷,这两种情况必须施磷。花生单产低于 250kg 施五氧化二磷 60kg;花生单产 250kg 350kg 时,需施五氧化二磷 75kg;花生单产高于 350kg 时,施五氧化二磷 112.5kg。 4.7.3.2.3 有效钾 速效钾高于 90 mg/kg 时基本不缺钾,速效钾低于 67.0 mg/kg 时为严重缺钾,介于两者间为缺钾,在缺钾及严重缺钾的
24、土壤每 667 施氧化钾 7.5kg 10kg。 4.7.4 施肥方法和时间 4.7.4.1 施肥方法 有机肥和磷肥全部作基肥 ,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氮肥可以 2/3 底施, 1/3 用于追施;钾肥底施、追施各 1/2。 4.7.4.2 追肥的时间 在开花下针前于苗期追肥。结荚幼果发育期,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 +复合微肥混合液,提高饱果率。 4.8 浇水技术 4.8.1 需水量 花生生长过程中每产生 1kg 干物质需水 450 kg,普通大花生每 667 单产 200kg,全生育期耗水 210m3 230m3。单产 250 kg 全生育期耗水 290m3。 4.8.2 需水特点 需水特点为两头
25、少,中间多。 4.8.2.1 种子发芽出苗期:占总量 4.1% 7.2%。 4.8.2.2 幼苗期:占总量 11.9% 24%。 4.8.2.3 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占总量 52.1% 61.4%。 4.8.2.4 饱果成熟期,占总量 22.4% 32.7%。 4.8.3 要求田间持水量 出苗期,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60% 70%为宜。幼苗期,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0% 60%为宜。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60% 70%为宜。饱果成熟期,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50% 60%为宜。 4.8.4 合理灌水 较长时期低于上述各期指标时要浇水保墒。 4.8.4
26、.1 灌水原则 科学灌溉,推广节水灌溉。 4.8.4.2 节水灌溉技术 低压管道或水垄输水灌溉。普及喷灌、发展滴灌、推广雾灌。 4.9 田间科学管理技术 4.9.1 清棵蹲苗 露地花生在齐苗后先深中耕( 2.5cm 3.0cm) ,随之除草用小手锄将幼苗基部土扒开露出两片子叶,直接接受阳光照射促壮苗。 (两片子叶露出地面的不需要清棵蹲苗) 4.9.2 中耕除草 全生育期中耕 2 次 3 次,第一次中耕除草结合清棵,第二次在清棵后 15d 20d,第三次在初花期进行中耕除草、保墒,这时花芽已基本形成。 DB11/T 2602005 8 4.9.3 培土迎针 在花期、初封垄前,深锄垄沟或行间。用小
27、手锄把行间松土培在花生基部,缩短果针与地面距离,迎接高节位果针能提前入土结果。 4.9.4 适时收获 4.9.4.1 花生成熟标志: 茎叶 , 上部叶片逐渐变黄,中下部叶片逐渐脱落,茎枝呈黄绿色。荚果 , 大多数果壳硬化,网文清晰,籽粒饱满,内果皮海绵组织极度干缩变薄有光泽;中果皮由黄褐色转黑色。种子 , 珍珠豆型早熟品种的饱果指数达 75%以上;普通型或中间型早熟大果品种饱果指数 65%以上;普通型中晚熟品种的饱果指数达 50%以上,种子皮薄、光润、呈现品种固有色泽。 4.9.4.2 花生收获期 春花生早熟品种在 9 月上旬,中熟品种 9 月中旬,晚熟品种 9 月下旬。套种及夏直播花生在十一
28、前后,在不影响后茬播种的前提下延长收获。但在日平均气温低于 15应及时收获。 4.9.4.3 收获方法 包括挖掘、抖土、集铺三道工序。方法有两种:人工或机械收获 4.9.4.3.1 人工收获 挖掘、抖土、集铺全部人工进行,挖掘方式有手拔、撅刨、犁收三种。手拔适宜在沙性土壤种植的花生,关键注意落果。多数采用撅刨、犁收,关键是掌握好刨、犁的深度要在 10cm 以下。 4.9.4.3.2 机械收获 挖掘、抖土、集铺全部机械作业,作业时将 10cm 以下土层连同花生植株、荚果全部铲起。 5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5.1 播前准备 5.1.1 选择适宜的地膜 以展铺性好的白、灰、兰、黑色高压聚乙烯与线型
29、聚乙烯或高压聚乙烯与低压聚乙烯混微膜为宜。它的工艺先进不粘卷,不卷边,膜与地面能粘实,也可以选择除草膜、光解膜、淀粉膜和草纤维膜。 5.1.2 适宜规格 5.1.2.1 宽度 地膜宽度 80cm 100cm,最好 90cm,春花生早熟中小花生和夏播花生 80cm 85cm,大垄花生85cm 95cm。 5.1.2.2 厚度 地膜厚度 0.005mm 0.014mm,最好 0.006mm 0.008mm。 5.1.2.3 白膜透光率 白膜透光率要求大于或等于 70%,小于 50%影响太阳辐射热透过和传导。 5.1.2.4 强度 拉伸强度(纵横)大于等于 30kg/ cm2,直角撕裂(纵横)大于等
30、于 100kg/ cm2,断裂伸长率(纵横)大于等于 100%,确保覆盖至封垄后不断裂。 5.1.3 选择优良品种 同 4.3.1.1。 5.1.4 选择适宜土地 要求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经过 2y 3y 轮作倒茬的沙壤土或壤土。土层深 50cm,活力层 30cm,结实层疏松 10cm 以上,有机质 0.82%以上,全氮大于 0.06%,速效磷大于 27mg/kg,速效钾大于55mg/kg 。 5.1.5 精细整地 达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无坷拉,无根茎。 DB11/T 2602005 9 5.1.6 科学施肥 5.1.6.1 施肥量每 667 应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 000kg,纯 氮 1
31、3kg 15kg,五氧化二磷 5kg6kg,氧化钾 10kg 12kg。或花生专用肥 50kg 100kg。 5.1.6.2 施肥方法 有机肥全部底施,氮肥 2/3 做底施, 1/3 开花下针期追施,磷做底肥一次施入,钾肥 1/2 做底肥、1/2 在花期追施。下针结荚期缺硼、缺锌的土壤,应喷 0.1% 0.2%浓度的硼砂和硫酸锌水溶液,连喷 2 次 -3 次。 5.1.7 浇水造墒 地膜花生要求足墒覆膜,墒情不足必须浇水造墒。 5.1.8 起垄 一般在播前 1d 2d 起垄,标准垄宽 90cm,垄面宽 60cm,垄高度 10cm 12cm。 5.2 覆膜与播种 5.2.1 覆膜时间 盖膜花生比
32、露地提前 7d 10d, 春播 5 日内 5cm 日平均地温达 12.5时即可盖膜播种, 4 月 20日 5 月初为最佳播期。夏播盖膜花生掌握前茬收获后抢时间整地播种,一般 6 月 15 日 25 日播种(越早越好) 。最晚不能晚于 6 月 25日。 5.2.2 盖膜喷除草剂 每 667 用 48%的拉索 15g 20g,兑水 75kg,或乙草胺 50g 75g,兑水 30kg 50kg,均匀喷洒在畦面,喷后立即覆膜。 5.2.3 覆膜方法 先覆膜后播种。 5.2.4 种子处理 5.2.4.1 晒种 同 4.3.1.2。 5.2.4.2 选种 同 4.3.1.3。 5.2.4.3 浸种催芽 同
33、 4.3.1.6.4。 5.2.4.4 药剂和根瘤菌拌种 播前可用防虫或防病的药品和根瘤菌拌种后再播种 5.2.4.5 播种孔标准 直径 4cm 4.5cm,深 3cm 3.5cm 。 5.2.4.6 下籽 在打好的孔穴内放 2 粒种子。 5.2.4.7 覆土 用湿度适宜的土把播种孔封严,顺手按实,覆土厚 3cm 5cm。 5.2.4.8 合理密度 60cm 宽的垄面上种双行花生,行距 40cm。 667 种 10 000 穴时,穴距 14cm-16cm。 667 种 8 000 穴 9 000 穴时,穴距 18cm 20cm 。 5.3 田间管理 5.3.1 检查护膜 播种后深入田间细致检查
34、发现破膜、漏孔等及时盖严压实,确保地膜保湿、保墒效果。 5.3.2 适时清墩 在花生幼苗有 2 片真叶时,将膜孔上的土墩和幼苗根周围的浮土扒开及时清除膜孔上过多土墩,DB11/T 2602005 10 使子叶露出膜外。 5.3.3 结合开孔放苗和清理土墩,对缺苗的穴及时补种。 5.3.4 在花生有 4片复叶时,将压在膜下的侧枝抠出来。 5.3.5 中耕除草 沟内用锄,膜内有小草用土压膜避光,大草用铁丝钩从膜孔钩出祛除杂草。 5.3.6 浇好关键水 5.3.6.1 花芽分化期,土壤最大持水量低于 50%时,及时浇水。 5.3.6.2 花针期,耕层 5cm 土壤最大持水量低于 50%时及时浇水,促
35、早开花早下针。 5.3.6.3 结荚期,耕层 0cm 30cm 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低于 40%时浇水 1 2 次。 5.3.7 化控 盛花末期,植株生长过旺有徒长迹象(主茎高超过 45 )的花生,应喷施 50mg/kg 100mg/kg多效唑水溶液 50kg/667 75 kg/667 ,喷施一次,能有效地控制营养生长过旺。 5.3.8 根外追肥 地膜花生在生育后期易出现脱肥现象,进入结荚后,应提高叶片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每隔 7d10d 可喷施 (0.2% 0.3%)尿素 +磷酸二氢钾 +复合微肥混合液 .共三次。 5.3.9 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方法参见附录 B、附录 C。 5.
36、3.10 适时收获 植株中大部分茎叶落黄脱落,中熟大果型品种单株饱果指数达 50% 70%,早熟中果型品种单株饱果指数达 70% 80%为收获适期。 5.3.11 收回残膜 在收获的同时,地中的残膜要拣拾干净。达到净地、净膜,防止残膜对土壤、环境、饲草的污染。 6 收后管理 6.1 晒果 收获后要及时晒果防霉腐。大面积种植花生,刚收获的荚果含水量为 50% 60%,不要立即摘果,要连棵晒果,可晒至叶片含水量在 20%以下(荚果籽仁含水量 20% 25%)开始人工摘果或机械摘果。 6.2 储存条件 6.2.1 荚果含水量低于 9%,留种的含水量低于 8%。 6.2.2 储存适宜温度 5 10。空
37、气相对湿度低于 75%,温湿度越低,越利于储藏。常温库储藏应干燥、通风、阴凉。 6.2.3 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库温度和湿度以及荚果堆温,荚果含水量,种子发芽率,若超过安全界限应立即推广翻晒,室外囤藏。 6.3 果仁选择 花生果仁符合 NY/T4202000 绿色食品花生(果、仁)标准,凡是带有黄曲霉的花生仁,严禁食用和作为加工原料。 DB11/T 2602005 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禁止使用国家命令禁止的高毒、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及其混配农药品种。 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品种有: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
38、、内吸磷、克百威、滴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鳞、地虫硫磷、氯唑磷、本线磷、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眯、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赎硅等农药。 DB11/T 2602005 12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表 B 花生病害及防治 病害 名称 症状 发病因素 防治措施 1 花生根结线虫病 花生播种后, 当胚根突破种皮向土壤深处生长时, 浸染期幼虫既能从根端浸入, 使根端逐渐形成纺锤状或不规则形的虫瘿,初程乳白色,后变淡黄色。 荚壳上的虫瘿呈褐色疮荚状的突起, 幼果上的虫瘿乳白色略带透明, 根茎部及果柄上的虫瘿
39、往往形成葡萄状的虫瘿簇。植株的叶片黄化瘦小,叶缘焦灼, 直至盛花期萎黄不长。 幼虫侵入寄主作物花生根系土壤温度为 11.3 34,最适温度 20 26,地温在12 19, 地温高于 34时,不能侵入。土壤含水量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70%左右是根结线虫侵入根组织的最适宜湿度。在疏松的沙土地内发病重。沿河两岸的薄砂地亦利于发病。 1、农业防治: 2Y 4Y 轮作、增肥改土、清除根结病残体。 2、药剂防治:益舒宝 3750g/ha 4500g/ha 加土 600750kg 拌匀,种衣剂 4号37.5kg/ha 拌种。播种时,开沟施入,沟深 12cm左右。 2 花生茎腐病 幼苗期病菌首先侵染子叶, 使
40、两片子叶发生黑褐色腐烂, 然后侵染接近地面的茎基部或地下的根颈部, 产生黄褐色水浸状的病斑。初期,地上部叶色变淡, 后期, 叶柄全部下塌,整株萎蔫。 天气干旱时变黄褐色枯死, 病部表皮呈琥珀色凹陷,紧贴茎上,髓呈褐色干腐中空现象。阴雨天,病株腐烂变黑褐色, 并在病部及侧枝上产生很多黑色的小突起。 种子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发病严重与否的关建因素。种用花生发生 “垛捂 ”或 “堆捂时 ”, 则第二年能造成病害大发生。花生苗期降雨较多,土壤湿度大,病害发生就比较严重。栽培在轮作年限长的地上,此病发生重。 1、防止种子霉捂。作种用的花生要做到适时收获,充分晒干,安全储藏。 2、合理轮作。 3、施用腐熟的肥
41、料。 4、及时防蚜虫。 5、用 50%多菌灵按种子的0.2% 0.3%拌种或 25%多菌灵 1%种子量浸种。 3花生青枯病 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主要自花生根茎部开始发生。感病初期是茎顶稍叶片失水萎蔫,早上开叶晚,午后提早合叶,但夜间仍能恢复。随后病势发展,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拔起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纵切根茎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用手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细菌液流出。 1、土壤条件:主要发生在保水保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低、通气条件好的沙性土壤地带,其次是砂壤土,粘土地很少发生。 2、品种的抗病性:花生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很大。 3、温度对发病的影响:当旬平均温度稳定通
42、过 20时开始发病,25以上时进入发病盛期, 7 月份平均气温在 28 30时达发病高峰。 4、降水对发病的影响:久旱骤雨、或久雨骤晴、或时晴时雨都会导致青枯病的蔓延流行。 5、耕作制度:花生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花育 19 号、鲁花 11 号、豫花 15 号等。 2、轮作换茬:可选用青枯病免疫作物轮作,如小麦、玉米、西瓜、大豆等。 3、加强栽培管理:多施腐熟的不带菌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质,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对零星发病的田块,为防止蔓延,要及早拔除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硫酸铜:生石灰:硫酸铵 =1: 2:7的复配剂稀释 100
43、0倍DB11/T 2602005 13 1500 倍,每穴花生浇药液200ml 250ml。 4花生叶斑病 1、 黑斑病: 初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多在 4mm 左右,很少有超过 10mm 的。病斑正反面均为黑褐色或黑色,有淡黄色晕圈,最大的特点是病斑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粒(子座) ,并呈轮纹状排列,天气潮湿时产生灰褐色霉层。发病严重时每张叶片上可产生许多病斑,并相互连成不规则的大斑,叶片大量脱落,仅留顶部新生的几片小叶。 2、褐斑病:初期症状和黑斑病相似,后扩大成比黑斑病稍大的圆形或不规则病斑。正面是黄褐色或紫褐色,有明显的黄色晕圈;背面色浅,黄褐色。与黑斑病相比,最大的
44、特点是子座即黑色小点粒很小,分布在病斑的正面,不明显,且无轮纹。潮湿时也产生灰褐色霉层。由于两种病害常常同时发生,所以统称为叶斑病。1、温湿度:病菌生产发育温度范围 10 30,最适温度为25 28,低于 10或高于37均不能发育。相对湿度在80%以上,阴雨持续 3d,或有露水 3d 4d,则有利于病害大发生。 2、生育期:生育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幼嫩器官发病轻,老龄器官发病重,两种病害高峰期均在花生收获前 20d30d。 3、品种:花生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性。 4、栽培制度: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地膜覆盖的春花生发病轻于露地花生;夏播花生的发病程度轻于露地春花生。 1、选高产
45、病轻、高产耐病良种:徐花 5 号、 6 号、鲁花 9 号、 11号、 14 号、花育 15 号、 16 号。 2、合理施肥: 1)施足基肥,每公顷施有机肥 30 45m3,尿素 150kg 225kg,过磷酸钙 375kg 600kg 硫酸钾 225kg,或花生专用复合肥 375kg。 2)初花期追肥。 3)叶面喷施肥 2、推广地膜覆盖或双摸覆盖栽培。 3、化学防治:治病与叶面喷施相结合, 每公顷用4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或40%多菌灵胶悬剂 750ml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 5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 1500g 加磷酸二氢钾2250g,尿素 3750g。 5花生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
46、期,在叶子背面产生针尖大小的淡黄色斑点,后扩大为淡红色、圆形突起斑,最后变红褐色而破裂,露出红褐色粉状夏包子堆。叶片正面在病斑相对部位呈淡黄色褪绿小斑点。 植株下部叶片发病早,由下向上发展。 1、气候:此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气温 10 32范围内都能发芽,以 25 28为最佳,病菌能否发芽,关键是叶片上有无水滴与水膜的存在。2、菌源:越冬菌源的多少是左右病害发生的关键。 3、栽培条件:播种期、土质、水肥条件等都与病害发生有关。 4、品种:一般蔓生型比直立型花生的抗病性强。 1、选育、推广抗病和耐病高产优质良种:如鲁花系列、徐花系列。 2、药剂防治: 75%百菌清 500 倍液600 倍液
47、,胶体硫 150 倍液,波尔多液 200 倍液,95%敌锈钠 600 倍液。 3、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 注意氮、 磷、 钾肥搭配;开好丰产沟、 腰沟、 田头沟,确保雨过田干; 推广高垄双行、 竖畦横垄、 大小行种植,改善花生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6花生病毒病(花生斑驳此病是局部感染植株,主要表现在顶端嫩叶片上出现退绿斑,叶片上出现黄绿镶嵌1、种子带毒。 2、蚜虫传毒。 3、气温的高低对花生斑驳病毒1、三级选种:采用无毒种子。 包括株选、 果选和粒选。2、地膜覆盖栽培,花生出DB11/T 2602005 14 病毒病) 的斑驳。其次是果仁上。叶肉的色泽浓淡不均,病株的荚果大多变小,结果少,种皮上出现紫斑,部分果仁变成紫褐色。早期感病株稍矮化。 病是间接影响。 4、降水的影响,降水量越小,发病越重。降水量越大,发病越轻。 5、播种期的早晚与发病程度:一般年份,播种早,发病越重;播种晚,发病越轻。 6、覆盖地膜的花生田,发病轻于不覆地膜的花生田。 苗后驱避蚜虫,减少传毒。3、及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