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65.020.20CCS B385333怒江州地方标准DB 5333/T 322024滇黄精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Propagation of Polygonatumkingianum via Tissue Culture2024-01-24 发布2024-02-24 实施怒江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 5333/T 322024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2、、怒江昂可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怒江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怒江昂可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美权、张金渝、起明菊、杨天梅、杨维泽、李后江、许宗亮、左应梅、李纪潮、黄国敏、张昌平、黄振懿、潘永兴。DB 5333/T 3220241滇黄精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滇黄精组培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培养准备、外植体采集和处理、接种、驯化、出苗、包装、标识和运输。本文件适用于云南怒江境内滇黄精组培苗生产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
3、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2306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DB5333/T 17 滇黄精规范化种植 种子种苗质量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百合科黄精属草本植物,其干燥根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录的黄精药材的植物基源之一,为食药两用植物。3.2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采集滇黄精幼嫩叶片或不定芽,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滇黄精植株。3.3外植体从鲜活植物体上获取的用于植
4、物组织培养的组织或器官。3.4驯化组培苗瓶苗从人工控制的培养条件到自然环境适应的过渡过程。3.5DB 5333/T 3220242缩略语MS:是植物组培常用的一种基本培养基,由Murashige和Skoog发明的,以两人名字的缩写命名。6-BA:6-Benzylaminopurine,6-苄氨基腺嘌呤。NAA:Naphthylacetic acid,萘乙酸。IBA:Indole-3-butyric acid,吲哚丁酸。AC:Active carbon,活性炭。4培养准备4.1生产场地与设备按照NY/T 2306 中的规定执行。4.2容器和器械清洗容器采用650 ml组培瓶。清洗按照NY/T 2
5、306 中的规定执行。4.3培养基配制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配制方法见附录A。添加琼脂4.0 g/L4.5 g/L,蔗糖30 g/L,调节pH值为5.8;激素的具体用量和比例应根据不同培养基类型、品种特性及其在培养中的表现加以适当调整和优化。诱导培养基:MS+6-BA 2.0 mg/L。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 3.04.0 mg/L+NAA 01 mg/L。生根培养:1/2MS+NAA 01 mg/L+IBA 01 mg/L+AC 0.5 g/L。4.4灭菌培养基配制完毕后,分装至组培瓶中,在121下高压灭菌15 min20 min,并尽快取出使其冷却备用。5外植体采集和处理5.1
6、外植体的选择长势良好、大小近似的滇黄精不定芽或顶部具叶柄幼嫩叶。5.2外植体的采集于晴天清晨或傍晚,用经酒精消毒的医用剪刀剪取,采集后用洁净吸水纸吸去表面水分备用。若30min内不能处理,则需装入自封袋中,排除空气后密封保存。长途运输需0 5 冷藏保存。5.3外植体的清洁外植体在加有适量洗衣粉的自来水中浸泡刷洗后。滴加2滴3滴吐温-80,震摇10 min15 min后用自来水冲淋60 min80 min。5.4外植体的消毒DB 5333/T 3220243将洗净的外植体,转移至超净台,用75%酒精消毒20 s,后用无菌水涮洗3 次4 次。经酒精消毒后的外植体,用0.1%升汞溶液消毒15 min
7、,无菌水涮洗6 次8 次。经升汞消毒的外植体,用无菌滤纸吸去表面水分,同时伤口处切除0.2 cm0.5 cm。5.5消毒废液的处理使用过的氯化汞溶液按照国家有关剧毒化学品使用的法规进行回收处理。6接种6.1初代培养接种外植体所用培养基为诱导培养基,将外植体经切分处理后接入诱导培养基上,不定芽按极性斜插入诱导培养基中,叶柄平铺于培养基表层。使其下端和培养基紧密接触。接种材料在培养容器内均匀分布,接种完毕立即盖好瓶盖并作好标记,注明材料名称、接种日期等事项。6.2增殖培养待愈伤组织或不定芽形成后,要将愈伤或不定芽切成0.5 cm小块转接至增殖培养基,注意不可过深。一般 45 d50 d 继代一次,
8、直至增殖小苗达到需要的数量,不宜超过6代。6.3生根培养将增殖的不定芽切割成单个完整的幼芽并切去愈伤,将其按极性插入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培养 40d50 d发育出完整根系,即可出瓶。6.4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25 2,用光强2000 lx3000 lx白光光照,每日光照12 h。7驯化7.1出瓶准备培养瓶内长出3条以上长2.0 cm3.0 cm的不定根时,连瓶移至遮阴率60%80%的自然光温室大棚内继续培养3 d4 d;后拧松瓶盖继续在温室大棚内培养3 d4 d。7.2出瓶将滇黄精组培苗从瓶内取出,用清水洗净基部培养基。用稀释500倍的多菌灵浸泡根部2 min3 min,按5 cm10 cm的密度
9、,栽植于泥炭土与珍珠岩(1:1)的混合基质中,在苗床上搭建塑料小拱棚或种植于大棚中。7.3温湿度要求7.3.1温度苗床温度白天温度控在30 以下,夜间温度控制在15 以上。7.3.2空气湿度DB 5333/T 3220244开始驯化10 d内,完全关闭小拱棚,空气湿度控制在90%以上。驯化后10 d 20 d,打开小拱棚两侧,空气湿度控制在50%80%,驯化20 d后,逐步打开小拱棚至完全打开。7.3.3基质湿度组培苗驯化期间基质含水量控制在50%60%。7.4施肥管理小拱棚膜完全揭开后开始施肥,首次施肥采用水溶性复合肥(15:15:15),配制成0.1%的浓度喷施,后浓度逐步增加至0.5%,
10、施肥间隔时间为7 d15 d。7.5病虫害防控参照附录B进行滇黄精组培苗的主要病虫害防治。8出苗8.1出苗要求根系发育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明显机械损伤,具1片及以上叶片,茎基部直径1.0 cm及以上的小块茎时出苗。8.2种苗分级符合DB5333/T 17 中的规定。9包装、标识和运输9.1包装以100苗为单位,用塑料袋包裹根及茎基部,将装袋苗放入包装箱。9.2标识外包装贴上标识,注明品种(含品系)、规格、等级、数量、生产者、发货日期等信息。9.3运输装车和搬运时勿倒置,运输途中避免日晒、雨淋。DB 5333/T 3220245AA附录A(资料性)MS 培养基的组分及含量名称成分含量
11、(mg/l)大量元素20*NH4NO31650KNO31900MgSO4.7H2O370KH2PO4170CaCl2.2H2O440铁盐50*Na2.-EDTA37.25FeSO4.7H2O27.85有机物100*甘氨酸2.0盐酸硫胺素0.1盐酸吡哆醇素盐酸毗哆醇素0.5烟酸0.5肌醇100微量元素MnSO4.4H2O22.3ZnSO4.7H2O8.6H3BO36.2KI0.83Na2MoO4.2H2O0.25CuSO4.5H2O0.025CoCl2.6H2O0.025DB 5333/T 3220246BB附录B(资料性)滇黄精组培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病虫害名称危害部位及症状防治方法根茎腐
12、病根茎部:症状表现为叶片黄花枯萎,茎基部或根状茎出现红棕色病斑,严重时缢缩腐烂加强通风,降低基质湿度;病害发生时可用 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 4000 倍液灌根。炭疽病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从水渍状褐色小斑扩展成椭圆形、楔状或不规则轮纹状斑,潮湿时病斑处出黑色点状病症加强通风,可用 80%代森锰锌 1000 倍液、25%嘧菌酯 1500 倍液喷施叶片。红蜘蛛幼嫩叶,多在叶片背面:刺吸植株体内养分,叶片上出现失绿斑点,数量多时在叶背形成蛛网,严重时使叶片变灰白色,最后致焦枯脱落大棚装高密度防虫网;及时清除棚内及棚外杂草;虫害发生时可用 1.8%阿维菌素乳油 3000 倍液、73%克螨特乳油 3000 倍液喷施叶背。蛞蝓子叶叶柄及叶片:从叶柄及叶缘处啃食,造成缺刻。黎明或傍晚时分观察,可见土表或植株上具虫体沿驯化棚四周撒施一条生石灰作为隔离带;蛞蝓发生时用 5%四聚乙醛颗粒剂拌土撒施,或叶面用四聚乙醛粉剂于傍晚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