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308 T 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pdf

    • 资源ID:1555914       资源大小:6.73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308 T 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pdf

    1、ICS 65.020.20CCS B 055308普洱市地方标准 DB5308/T 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 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 2023-08-29 发布2023-09-29 实施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5308/T 71.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5308/T 70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的第1部分。DB5308/T 70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第2部分:短毛切梢小蠹。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

    2、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普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普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普洱市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童清、刘悦、张建珠、贾平、杨利华、李倩、李宁华、史富强、唐红燕、何俊、万岭梅、罗罕艳、姜远标、刘凌、陈鹏、周之宏、陈疆。I DB5308/T 71.12023 II DB5308/T 71.12023 引言 思茅松,是普洱市乃至云南省主要用材和采脂兼用树种,目前,普洱市共有思茅松林地面积约140万hm2,林分蓄积量1.35亿m3,木材年产量约124万m3,松

    3、香年产量11万t左右,每年的木材和林化产品总产值约40亿元。DB5308/T 71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发布实施,将对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用以指导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因此制定本标准是必要的。制定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系列标准,以标准化手段开展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对普洱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林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DB5308/T 71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由以下部分组成:-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规定了思茅松林地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防治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虫情测报、危害类型、危

    4、害程度、成灾标准、防治技术、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第2部分:短毛切梢小蠹。给出了思茅松林地短毛切梢小蠹的术语与定义、预测预报、发生程度、成灾标准、防治措施、施药方法及防治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第3部分:广西新松叶蜂。规定了思茅松林地松叶蜂预测预报、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防治对策、防治技术、施药方法、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检查等技术要求。-第4部分:微红梢斑螟。规定了思茅松林地微红梢斑螟虫情调查及监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调查与评价等技术要求。III DB5308/T 71.12023 IV DB5308/T 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 1 部

    5、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思茅松(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on)林地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防治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虫情测报、危害类型、危害程度、成灾标准、防治技术、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思茅松林地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

    6、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24882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LY/T 3030 松毛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24882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云南松毛虫 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 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昆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寄主植物及分布见附录A。思茅松毛虫 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鳞翅目(Lepidoptera

    7、)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昆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寄主植物及分布见附录A。常发区 constant area 林分结构单一,松林长势弱,自然控制能力较低,松毛虫经常发生或发生周期较短的区域。来源:GB/T 248822010,3.3 偶发区 casuat area 1 DB5308/T 71.12023 林分有一定自然控制能力,一般年份不成灾,若遇干旱等适宜害虫发生条件时才发生松毛虫灾害的区域。来源:GB/T 248822010,3.4 安全区 safety area 林分条件良好,自然控制能力较强,没有松毛虫发生或虽有松毛虫发生但虫口密度长

    8、期处于有虫不成灾水平的区域。来源:GB/T 248822010,3.5 虫源地 source area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暴发)的发源地,是松毛虫发生中心。4 虫情测报 虫情监测 4.1 按LY/T 3030 规定执行。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生活史见附录B。虫情预测预报 4.2 按LY/T 3030 规定执行。5 发生类型、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发生类型 5.1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发生类型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类型划分按附录C执行。危害程度 5.2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危害程度划分见表1。表1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划分表 虫种

    9、虫态 单位 危害程度 树龄 轻度 中度 重度 云南松毛虫 幼虫 条/株 3-89-1516 以上 10 年生以下 思茅松毛虫 9-1516-3031 以上 10 年生以上 成灾标准 5.3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造成针叶失叶率60%以上或树木死亡率3%以上即为成灾。6 防治对策 2 DB5308/T 71.12023 防治思路 6.1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早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的防控原则,以监测和预防为重点,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等无公害防治为主导,科学安全地进行化学防治,实现有效控制。分类施策 6.2 6.2.1 常发区 以虫情监

    10、测为基础,林分改造、无公害防治和局部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主要防治措施:a)全面监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b)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c)喷施白僵菌、松毛虫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或苦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d)局部重度、中度受害林分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6.2.2 偶发区 以虫情监测为基础,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主要防治措施:a)加强林间调查和监测;b)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c)保护益鸟、补种蜜源植物、释放天敌昆虫等;d)预测松毛虫危害程度达中度以上时,喷施白僵菌、松毛虫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或苦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6.2.3

    11、安全区 以虫情监测为基础,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稳定自然控制。7 防治技术 营林技术 7.1 7.1.1 封山育林 对郁闭度0.30.5,下层树种较多的思茅松林分实行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措施按GB/T 15163 的规定执行。7.1.2 森林抚育 开展森林抚育,抚育管理措施按GB/T 15781的规定执行。7.1.3 补植补造 在林缘、林间空地补植阔叶树及蜜源植物。7.1.4 更新造林 3 DB5308/T 71.12023 以思茅松为主,选择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栎类Quercus spp.、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

    12、is D.Don 等树种进行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混交比为6:4(思茅松:混交树种)。7.2 保护天敌 保护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的天敌,并促进其种群的增加。主要天敌种类见附录D。释放虫媒病毒 7.3 将松毛虫赤眼蜂、黑卵蜂、平腹小蜂等松毛虫卵寄生蜂制成卵卡,喷施松毛虫病毒后,均匀挂在林分中,释放量为60 枚/hm275 枚/hm2。卡固定在第一轮枝树干背阴处。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30%时一次性放蜂。放蜂前应了解未来7d内天气变化,避免放蜂后遇大暴雨或连续雨天。喷施生物制剂 7.4 7.4.1 白僵菌 夏季空气湿度达70%以上时,林间采用地面喷粉、低容量喷雾,无人机低容量、超低容量

    13、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等方法施放白僵菌。施菌量为15 万亿孢子/hm245 万亿孢子/hm2。干旱少雨季节不宜施用。7.4.2 苏云金杆菌 林间温度20 30 时,采用地面喷粉、常量和低容量喷雾,无人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等方法释放苏云金杆菌。释菌量为6 亿国际单位/hm230 亿国际单位/hm2。多雨季节不宜施用。7.4.3 多角体病毒 林间温度1035时,采用地面喷粉、低容量喷雾,无人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等方法施放云南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和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用量为1500 亿多角体/hm23750亿多角体/hm2。宜于早晨、黄昏或阴天时喷洒。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防

    14、治 7.5 1.2%苦参碱乳油与柴油1:20比例混合地面喷烟,用量6 L/hm2,1.2%苦参碱粉剂与滑石粉1:25比例混合地面喷粉,用量22.5 kg/hm2。1.2%苦参碱乳油常量喷雾750 g/hm21500 g/hm2,无人机超低量喷雾150 g/hm2225 g/hm2。人工捕杀 7.6 摘除茧蛹。物理防治 7.7 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布置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化学防治 7.8 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由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Bt.)加植物中间剂复配而成的药剂等高效低毒药剂为主,采取喷雾、喷粉、喷(放)烟等方法防治。浓度及施用方法按产品使用说明。施药 7.9 4 DB530

    15、8/T 71.12023 7.9.1 施药方式 7.9.1.1 喷雾 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和低容量喷雾、地面机动低容量喷雾和常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应在气温30 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上、风速小于3 m/s条件下作业。7.9.1.2 喷粉 采用地面机动喷粉、无人机喷粉等方法。宜在早晚有露水时或雨后作业。7.9.1.3 喷(放)烟 地面机动喷烟、人工放烟。宜在早晚无风或风速小于2 m/s、气流稳定条件下作业。7.9.2 施药时间 第1代幼虫防治时间宜在5月中旬6月上旬,第2代(越冬代)幼虫防治时间宜在12月翌年3月上旬。8 防治要求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药剂防治应在各代幼虫 4 龄前进行。蛹寄生率

    16、大于等于 70%时,或可食针叶8.1 不能满足幼虫完成生长发育时,不宜再进行药剂防治。药剂、药械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人畜、鱼类、经济昆虫安全。8.2 化学药剂、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效果应保证大于等于 95%,有效面积大于等于 95%;生物制剂防治效果8.3 应保证大于等于 50%,有效面积大于等于 70%。同一林地不宜多次使用同一化学药剂,合理轮用不同杀虫机理的药剂。9 防治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 9.1 防治效果用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进行评价。防治效果调查记录按附录E执行。评价时间 9.2 防治效果显现后的末期调查。评价方法 9.3 按100 hm2不少于2块、1000 hm2不少于10块设置

    17、面积为0.2 hm2的样地。每块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法取20株样株进行详查,调查防治前后活虫数及实际成灾面积和总面积。计算公式 9.4 虫口减退率按式(1)计算,校正虫口减退率按式(2)计算,成灾率按式(3)计算。y=(x0-x1)/x0100%(1)y虫口减退率(%);x0防治前虫口数;5 DB5308/T 71.12023 x1防治后虫口数。Y=(X1-X0)/(100%-X0)100%(2)Y校正虫口减退率;X0对照区虫口自然减退率;X1防治区减退率。N=S1/S0 100%(3)N成灾率;S0寄主总面积;S1实际成灾面积。6 DB5308/T 71.12023 附录A(资料性)

    18、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 A.1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形态特征A.1.1 云南松毛虫 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A.1.1.1 成虫雌虫灰褐色,体长36 mm50 mm,翅展110 mm120 mm,触角栉齿状,触角干黄白色,前翅具4条深褐色弧形线。雄虫体色较雌虫深,虫体密被赤褐色鳞毛,体长34 mm42 mm,翅展70 mm87 mm,全体密被赤褐色鳞毛,触角羽状,翅面斑纹与雌虫同,唯中室斑点较明显,见图A.1(a)。A.1.1.2 卵卵圆球形,直径约1.5 mm1.7 mm,灰褐色,表面具有黄白色环状带纹3条,中间环带两侧各有1个灰竭色圆点

    19、,见图A.1(b)。A.1.1.3 幼虫1龄幼虫体长 6 mm9 mm,头宽1 mm,刚孵出时颜色较浅,其上毛丛为白色。2龄幼虫体长10 mm 20 mm,平均12.4 mm,头宽1 mm2 mm,平均 1.5 mm,虫体颜色逐渐加深,呈黑色,其间着生有白色毛丛。3龄幼虫体长18 mm32 mm,平均 25.2 mm,头宽1.5 mm3 mm,体色和毛丛色泽更为鲜艳,呈褐红色,毛丛中间夹有白色。4龄幼虫体长20 mm 53 mm,平均38.2 mm,头宽 2 mm 5 mm,平均3.4 mm,体色和毛丛色泽与3龄同。5 龄幼虫体长30 mm70 mm,平均54.5 mm,头宽2 mm6 mm,

    20、平均4.9 mm,体色加深。6龄幼虫体长60 mm80 mm,平均70.3 mm,头宽4 mm7.4 mm,平均5.2 mm。7龄幼虫体长65 mm90 mm,平均80.3 mm,头宽6 mm7.6 mm,平均7 mm;6、7 龄幼虫体色为黑色,毛丛色泽为黑褐色,见图A.1(c)。A.1.1.4 茧蛹茧长椭圆形,长60 mm80 mm,初期为灰白色,以后转变为枯黄色,表面杂有幼虫脱落的黑色刚毛。蛹纺锤形,长35 mm50.5 mm。浅褐色或黑褐色,各节皆稀生淡红色短毛,腹末具钩状刺,见图A.1(d)、见图A.1(e)。7 DB5308/T 71.12023 a)成虫(上:,下:)b)卵c)幼虫

    21、c)茧e)蛹图A.1 云南松毛虫形态特征 A.1.2 思茅松毛虫 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A.1.2.1 成虫雌虫棕黄色,体长25 mm31 mm,翅展65 mm75 mm,触角双栉齿状,近翅基处无黄色肾形斑,中室白斑明显,翅面4条深色波状纹较明显。雄虫体色较雌虫深、棕褐色至深褐色,体长23 mm34 mm,翅展53 mm65 mm。触角羽状,前翅翅基至外缘处有黑褐色波状纹4条。由8个近圆形的黄色斑组成1条亚外缘线,顶角处的3个斑及中室白斑明显,中室白斑至基角之间有1个黄色肾形斑纹,大而明显,见图A.2(a)、A.2(b)。A.1.2.2 卵卵近圆形,长、宽

    22、约1.89 mm1.64 mm,咖啡色,卵壳上具有3条黄色环状花纹,中间一条环纹两侧各具1个咖啡色小圆点,点外为白色环,见图A.2(c)。A.1.2.3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约5 mm6 mm,头部桔黄色,前胸背面色泽与头部近似,中、后胸背面为黑色,中间为黄白色,背线黄白色,亚背线由黄白色及黑色相同的斑所组成,气门线及气门上线黄白色,前胸前缘两侧具2束长毛,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2龄5龄幼虫斑纹及体色更为清晰。5龄幼虫体长35 mm,头部仍为桔黄色,中、后胸背面有黑色毒毛丛,其间有1丛桔黄色毛,前胸前缘两侧仍保留每侧2束长黑毛,尖端为白色,背中线由桔黄色倒三角形斑组成,亚背线由深褐色及黄白色相间而近

    23、似于斜方形斑所组成,气门上线桔黄色,气门线黄白色,在腹足处被桔黄色之斑纹所切断。从6龄开始,除体增长外,色泽斑纹与前几龄无明显区别,唯各节背面两侧开始出现黄白色的毛丛。7龄时,背面两侧的毒毛丛增长,并8 DB5308/T 71.12023 9 在黑色斑纹处出现长的黑色长毛丛,腹部背面后端较前端的毛束为长,背中线由黑色和深桔黄色的倒三角形斑纹组成,全体黑色部分增多,中、后胸背面的毒毛丛显著增长,老熟幼虫全身呈黑红色,见图A.2(d)。A.1.2.4 茧蛹茧近似梭形,灰白色、羽化前呈污褐色,壳上附着毒毛。雌的大小约为67 mm20 mm,雄的大小约为58 mm20 mm。蛹长椭圆形,栗褐色,初期淡

    24、绿色,雄蛹平均长为36 mm,雌蛹为32 mm,见图A.2(e)、A.2(f)。a)成虫b)成虫c)卵d)幼虫e)茧f)蛹图A.2 思茅松毛虫形态特征 A.2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状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状见图A.3。DB5308/T 71.12023 a)受害林分b)害虫取食松叶图A.3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状 10 DB5308/T 71.12023 A.3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表A.1给出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表A.1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 松毛虫名称分布区域危害寄主生物学特性云南松毛虫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思茅、澜沧等县(

    25、区)。思茅松、云南松、侧柏、圆柏等。1 年发生 2 代。第 1 代成虫期为 10 月上旬至11 月上旬,雌成虫寿命 10 d15 d,平均 12.5 d。雄成虫寿命 2 d11 d,平均 6.5 d;越冬代成虫期为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雌成虫寿命 5 d11 d,平均 8d,雄成虫寿命 2 d11 d,平均 6.5 d。第 1 代卵期为 10 月上旬至 11 月上旬,越冬代卵期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幼虫第 1 代 8 龄。第 1代蛹期为 9 月上旬至 10 月中下旬,蛹历期 24 d52 d,平均 34 d。越冬代蛹期为 5 月上旬至 6 月中旬,蛹历期 27 d41 d,平均 3

    26、2 d。茧多结在树枝顶端、基部及灌木丛。思茅松毛虫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思茅、澜沧等县(区)。思茅松、云南松、侧柏、圆柏等。1年发生2代,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下旬在针叶丛中结茧化蛹,可延至7月中旬,5月下旬越冬化成虫出现;6月中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可延至于l1月中旬,8月下旬开始结茧,9月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10月中旬出现第2代幼虫,并以此越冬。幼虫行动活泼,稍受惊即吐丝下垂或弹跳落地。老龄幼虫受惊后立即将头下弯,竖起胸部的毒毛以示抗御的习性。茧多结在灌木丛中,少数在树枝或针叶丛中结茧。11 DB5308/T 71.12023 附录B(资料性)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生活史

    27、 表B.1给出了云南松毛虫生活史。表B.1 云南松毛虫生活史表 世代 虫态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2 越冬代幼虫 蛹 成虫+卵 0 0 0 0 0 0 第1 代幼虫 蛹 成虫+卵 0 0 0 0 0 越冬代幼虫 注:幼虫 蛹+成虫 0 卵 12 DB5308/T 71.12023 表B.2给出了思茅松毛虫生活史。表B.2 思茅松毛虫生活史表 世代 虫态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28、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2 越冬代幼虫-蛹 成虫+卵 0 0 0 0 0 第1 代幼虫 蛹 成虫+卵 0 0 0 0 越冬代幼虫-注:幼虫 蛹+成虫 0卵 13 DB5308/T 71.12023 附录C(资料性)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发生类型 表C.1给出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发生类型。表C.1 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发生类型表 项目 发生类型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发生特点 常年发生、易成灾,2 a4 a大发生1次 常年发生、偶然成灾,5 a10 a大发生1次 长期不发生或有虫不成

    29、灾 分布地区 海拔1500 m的低山区 海拔1500 m1900 m的中山区 海拔1900 m的高山区 林分特征 林分结构单一,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纯林,土壤贫脊,木长势差,林下植被稀少、多草本。林分结构相对复杂,集中连片的纯林,也有成片混交林,枯枝落叶层及土层厚,林木长势较好,林下植被多为灌木。林分结构复杂,针阔混交林,林相整齐且多为混交林,枯枝落叶层及土层厚,林木生长健壮,林下植被丰富。天敌资源 蜜源植物少,天敌种类少,控制能力低 蜜源植物较多,天敌种类较丰富,有一定控制能力 蜜源植物多,天敌种类和数量丰富,自然控制能力强 14 DB5308/T 71.12023 附录D(资料性)

    30、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主要天敌种类 表D.1给出了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主要天敌种类。表D.1 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主要天敌种类 天敌类型 天敌种类 天 敌 昆 虫 卵期寄生蜂 松毛虫黑卵蜂 Telenomus dendrolimus Chu、平腹小蜂 Anastatus japonicus 等 幼虫期寄生蜂 花胸姬蜂 Gotra octocinctus(Ashmead)、黑侧沟姬蜂 Casinaria nigripes Gravenhorst 等 蛹期寄生蝇 蚕饰腹寄蝇 Blepharipa zebina(Walker)、松毛虫华丽寄蝇 Mikia magnifica Wik、伞群追

    31、寄蝇 Exorista civilis Rond、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 等 捕食性天敌 螽斯科 Tettigoniidae、蚁科 Formicidae、螳总科 Mantodea、蝽蟓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胡蜂总科 Vespidae 等 病原菌 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Bals.)、拟青霉菌 Paecilomyces farinosus(Dickson et Fries)Brown et Smith、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ensis Berliner、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32、NPV、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CPV 等 捕食性鸟类 大山雀 Parus major、灰喜鹊 Cyanopica cyanus、杜鹃 Cuculidae、乌鸦 Corvus spp.、喜鹊 Pica pica、画眉 Garrulax canorus、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等 15 DB5308/T 71.12023 附录E(资料性)松毛虫防治效果调查表 表E.1给出了松毛虫防治效果调查表。表E.1 松毛虫防治效果调查表 虫种:样地号:地点:县 乡(镇)村 小组;经度:纬度:海拔:林分组成:林龄:坡向:坡度:防治时间:防治方式:发生面积:受害面积:样地号 调查内容 防治前活

    33、虫数 防治后活虫数 1 2 3.20 平均 虫情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16 DB5308/T 71.12023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林业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云南森林昆虫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2 侯陶谦.中国松毛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3 陈昌洁.松毛虫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6.4 童清.思茅市松毛虫综合治理研究D.西南林学院研究学院,2005:1-33.(硕士论文)5 李天生.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0,37(2):122-128.6 童清,刘宏屏.思茅松毛虫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9,28(4):23

    34、-26.7 许国莲,柴守权,谢开立,等.景东县云南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30)6:151-155.8 童 清,何 剑 中.思 茅 松 毛 虫 生 物 学 习 性 及 幼 虫 取 食 量 的 研 究 J.安 徽 农 业 科学,2009,37(27):13122-13124.9 童清,彭辉银.应用带病素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9,38(3):102-105.10 刘志斌,童清.普洱市人工摘茧控制松毛虫初报J.林业实用技术,2013,8:36-37.11 童清,李浩然,罗芳,等.云南松毛虫生命表组建及种群消长趋势预测J.西部林业

    35、科学,2005,34(2):68-71.12 童清,王鸿斌.基于 Markov 链模型方法的松毛虫发生面积预测J.林业实用技术,2009,90(6):68-70.13 柴守权,许国莲,谢开立,卢南,等.云南松毛虫发生期与危害程度预测预报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2):54-57.14 柴守权,许国莲,谢开立,等.思茅松毛虫幼虫食叶量测定及预测预报虫灾级数表研制J.林业科技通讯,2001,11:6-8.15 许国莲,柴守权,谢开立,等.禄丰县思茅松毛虫成灾与林分因子相关性调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21(3):160-164.16 许国莲,柴守权,谢开立,等.禄丰县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2002,98(1):61-64.17 邓秀明.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2,29(3):33-36.17


    注意事项

    本文(DB5308 T 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pdf)为本站会员(sofeeling2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