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65.020.20CCS B21DB5307丽江市地方标准DB 5307/T 502023丽薯系列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 Procedures of Orignal Seed Production of Potato Lishu Series2023-10-10 发布2023-11-10 实施丽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5307/T 502023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2、和习琼、王菊英、和晓堂、方子松、李朝凤、夏菊香、石涛、和平根、李光达、李昊、和立宣。DB 5307/T 502023II引言丽薯系列马铃薯是丽江市主要推广的马铃薯品种,为规范丽江市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打造最干净种薯基地,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不断摸索,整理出一套适合本地条件的马铃薯丽薯系列原原种规范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为加快关键技术在生产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应用,特制定本规程。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6.2条“一种组培接种用具冷却及摆放支座”(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4 20730394.1)及11.6条“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过程中的植株调控方法”(中国发明专
3、利,专利号ZL 2016 1 0100706.4)专利。本文件的发布对于该专利的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该专利持有人已经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专利持有人姓名: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址:丽江市古城区祥和路229号联系电话:0888-5121611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DB 5307/T 5020231丽薯系列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丽薯系列马铃薯原原
4、种的术语和定义、脱毒试管苗组培室建设、培养基制作、接种、试管苗培养、原原种生产温网室环境要求、移栽前的准备、移栽、移栽后管理、收获、种薯分级及包装、贮藏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丽薯系列马铃薯原原种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8133 马铃薯种薯GB 20464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GB/T 29375 马铃薯脱毒试
5、管苗繁育技术规程GB/T 29378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马铃薯丽薯系列以育成的丽薯系马铃薯品种丽 1 号、丽 2 号、丽 6 号、丽 7 号、丽 10 号等 14 个品种。原原种符合GB 18133马铃薯种薯标准,用于生产原种的种薯。二次培养第一次培养的丽薯系列脱毒试管苗剪苗时留下最底部的腋芽,在原瓶加入营养液,再次放入培养室培养后,作为基础苗再次扩繁。免扦插法即不用扦插,直接将剪好的基础苗节段均匀地撒入培养瓶中,倒入已灭菌营养液,盖上瓶盖放入培养室培养。4脱毒试管苗组培室建设DB 5307/T 5020232组培室建设在周围没有污染源,与大田隔
6、离,具备向阳、通风、干燥、清洁的环境。应设置清洗室、更衣室、配置灭菌室、接种室、培养室等功能区,培养室面积按生产丽薯系列马铃薯试管苗 3 000 株/m24 000 株/m2设计,接种室、组培室每 25 m2配备两盏紫外灯或一台臭氧发生机和一台除湿机。5培养基制作5.1配制培养基母液:配方参见附录A,硫酸亚铁储备液配制浓度为 200 倍,其余成分配制浓度为 100 倍。培养基:MS+白糖 30 g/L+卡拉胶(琼脂)6 g/L+活性碳粉 1 g/L+植物激素B9,pH 5.8。调制过程:先加入除CaCl2外的其他母液,依次加入白糖、卡拉胶、活性炭粉、植物激素B9,用冷水调成糊状,再加入烧开的自
7、来水调制,加至 2/3 后,加入CaCl2母液,定容,用HCl(HNO3)或NaOH将pH值调至 5.8。营养液:无固化剂 3 倍-4 倍MS配方加适当植物激素B9,配制过程同上。5.2培养基分装、灭菌和保存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在组培瓶中,封装后,在 121、压强 103.4 kPa条件下高压蒸汽灭菌 30 min,冷却后移入接种室或无菌室保存,培养基最好在灭菌后 14 d内用完,最多不超过 30 d。营养液分装、灭菌和保存过程同上。6接种6.1接种前准备a)接种用具消毒:剪刀、镊子用牛皮纸包好、扎紧,与培养基共同灭菌。b)接种室日常消毒:使用紫外灯或臭氧发生机消毒,干季每 7 d 开一次,湿季
8、每 3 d5 d 开一次,紫外灯每次 10 h12 h,臭氧发生机每次 0.5 h1 h。每周用 3.8%5.1%84 消毒液稀释 50 倍清洁地板,接种室保持门窗紧闭。空气湿度超过 60%时,用除湿器除湿 8 h-24 h。c)工作人员准备:用肥皂洗手,换上已消毒的工作服,戴医用乳胶手套,操作前用 75%酒精消毒。d)设备消毒:接种前用 75%酒精擦拭超净工作台及所有工具,准备两套镊子、剪刀,酒精浸泡30 s 后备用。启动超净工作台及接种室紫外灯,20 min30 min 后关闭所有紫外灯。e)接种准备阶段:从培养室取出已培养 25 d 以上,无污染的丽薯系列基础苗瓶,用 75%酒精擦拭培养
9、基瓶周身,方可放入工作台。6.2接种将准备好的两套灭菌后接种用具,交替插入高温消毒器 300,10 s后拿出倒插在组培接种用具冷却及摆放支座(专利号ZL 2014 20730394.1)上冷却备用。打开基础苗瓶进行瓶內剪苗,一芽一段,剪苗部位选择在腋芽往下茎杆 2/3 处,剪完后用镊子分装至新培养基瓶中,无需扦插,按 0.6 段/cm2-0.8段/cm2,计算单瓶接苗数,均匀平铺在培养基上,添加 5 ml10 ml营养液后进行培养;剪苗后的原苗瓶添加 5 ml10 ml营养液,二次培养;接种完成后,所有的培养基瓶标注编码转移至培养架上培养。7试管苗的培养DB 5307/T 5020233苗瓶均
10、匀整齐排放在培养架上,行间距留有 3 cm5 cm间隙。培养条件:白天温度 20 24,夜晚温度 16 18,光照时间 10 h/d12 h/d,光照强度 2 000 Lux3 000 Lux。污染瓶及时移出处理,室内消毒方法同 6.1 接种室消毒8原原种生产温网室环境要求8.1温网室外部环境要求宜选择在丽江地区海拔 2 200 m3 200 m 之间,气候冷凉、给排水条件好的区域;周围无大面积种植茄科植物或易吸引蚜虫的作物;土壤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要求,水源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要求。8.2消毒缓冲间地面每隔 10 d 撒石灰粉 0.1 cm0.2 cm 消毒;大棚生
11、产工具专棚专用,防止病害交叉感染。9移栽前准备9.1大棚和苗床(基质)消毒大棚和苗床使用前 1 个月,使用98%棉隆微粒剂熏蒸 20 d,通风 10 d以上,详细参见附录B。9.2基质苗床铺经灭菌的基质 10 cm12 cm,移栽前 1 d 浇透苗床,对畦面进行耙松处理。10移栽10.1移栽时间移栽时间为 3 月底8 月上旬。10.2移栽密度移栽密度为 120 株/m2140 株/m2。10.3移栽试管苗标准培养 15 d20 d、苗高 5 cm7 cm、健壮无污染的脱毒试管苗。10.4移栽方法在苗床上横向开 4 cm5 cm左右小沟,放入试管苗,由沟的两边往中间轻轻培土,尽量保证苗直立,定植
12、深度 3 cm4 cm,移栽后及时以喷雾方式浇透定根水。11移栽后管理11.1遮阳DB 5307/T 5020234移栽试管苗 5 d7 d内,拉遮光率 65%的遮阳网。11.2水份管理移栽试管苗 5 d7 d内,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80%以上,苗长新根后至开花期逐渐控水至土壤含水量60%,结薯期须增加土壤含水量至 70%80%,成熟期逐渐减少到 50%60%,收挖前适时停止浇水,土壤含水量低于 40%后收挖。11.3环境温度控制日间棚内温度超过 25 时,需及时开窗通风散热;后期如遇气温骤降需关棚保温。11.4施肥根据苗情进行合理追肥 1 次3 次,每次施复合肥(17-17-17)3 kg8
13、kg。11.5主要病、虫害及草害防治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草害防治方法参见附录B11.6植株高度调控移栽后 40 d50 d,植株高度 30 cm40 cm时,采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过程中的植株调控方法(ZL2016 1 0100706.4)进行调控,喷施 1 次2 次。12收获完全成熟前两周,选择晴天进行收挖。当日晾晒待表皮干燥后剔除带病、带虫及损伤块茎再装袋,每袋做好标记。13种薯分级及包装分装时按马铃薯原原种单薯重量进行分级,分级方法参见附录C(马铃薯原原种重量分级表),分级包装后,内外悬挂品种、等级、收获日期等标签。14贮藏使用冷库储藏,温度调至 2 7,种薯堆放高度不超过 1.5 m,
14、行与行间留 30 cm通气道。DB 5307/T 5020235AA附录A(资料性)MS 培养基配方表 A.1 MS 培养基配方类别试剂分子量用 量大量元素(单独分装)硝酸钾(KNO3)101.111 900 mg/L硝酸铵(NH4NO3)380.041 650 mg/L磷酸二氢钾(KH2PO4)136.09170 mg/L硫酸镁(MgSO47H2O)246.47370 mg/L氯化钙(CaCl22H2O)147.02440 mg/L铁盐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372.2537.3 mg/L硫酸亚铁(FeSO27H2O)278.0327.8 mg/L微量元素(混合装)碘化钾(KI)1
15、66.010.83 mg/L硼酸(H3BO3)61.836.2 mg/L硫酸锰(MnSO44H2O)223.0622.3 mg/L硫酸锌(ZnSO47H2O)287.548.6 mg/L钼酸钠(Na2MoO42H2O)241.950.25 mg/L硫酸铜(CuSO45H2O)249.680.025 mg/L氯化钴(CoCl26H2O)237.930.025 mg/L有机成分(混合装)肌醇100 mg/L甘氨酸2 mg/L盐酸硫胺素(VB1)0.1 mg/L盐酸吡哆醇(VB6)0.5 mg/L烟酸0.5 mg/L糖白糖(sucrose)30 g/L其他B90.003 g-0.01 g/L卡拉胶(
16、agar)6 g/L活性炭粉(C)1 g/LDB 5307/T 5020236BB附录B(资料性)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主要病害及药剂防治表 B.1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主要病害及药剂防治病害名称防治时期使用药品使用方式疮痂病粉痂病等土传病害种植前98%棉隆微粒剂熏蒸前先浇透苗床,深翻 25 cm30 cm,药剂用量为 45 g/m2,施药后混匀土壤,深度为 20 cm25 cm,混土后再次浇水,覆膜熏蒸,密闭大棚 20 d以上。熏蒸完成后开窗透气 1 d,再揭开塑料膜通风10 d。早疫病病害发生前或初见病斑时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嘧菌酯悬浮剂按使用说明推荐剂量进行喷
17、雾,交替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晚疫病病害发生前或初见病斑时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87.5 g/L 氟菌霜霉威悬浮剂、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按使用说明推荐剂量进行喷雾,交替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斑潜蝇菜青虫飞虱蚜虫害虫初现时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不同虫害按使用说明推荐剂量用药。蜗牛初现蜗牛爬行印迹6%四聚乙醛颗粒剂500 g/666.7 m2600 g/666.7 m2撒施一年生杂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13 叶期,一年生阔叶杂草 24 叶期。23.2%砜喹嗪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70 ml/666.7 m285 ml/666.7 m2,均匀喷雾。DB 5307/T 5020237CC附录C(资料性)马铃薯原原种重量分级表表 C.1 马铃薯原原种重量分级表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单薯重量(g)20.010.020.05.010.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