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3.200 CCS A 16 4503 桂林市地方标准 DB4503/T 00192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1-12-15 发布2022-01-01 实施桂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4503/T 00192021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保护与传承职责.1 4.1 项目保护传承单位.1 4.2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 5 保护项目与分类.2 6 保护
2、和传承要求.3 6.1 保存与建档.3 6.2 传承.3 6.3 传播.3 6.4 生产性保护.4 附录 A(资料性)桂林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5 A.1 民间文学类.5 A.2 传统音乐类.6 A.3 传统舞蹈类.7 A.4 传统戏剧类.8 A.5 曲艺类.9 A.6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9 A.7 传统美术类.10 A.8 传统技艺类.10 A.9 传统医药类.14 A.10 民俗类.15 参考文献.19 DB4503/T 0019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
3、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桂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桂林升辉旅游景区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天然胎漆器有限公司、龙胜各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恭城瑶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广西标准化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唐德彪、王敏丹、戴东辉、王伯杨、韦玮、周玮、杨江波、黄海、陈政、孟晶晶。DB4503/T 0019202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术语和定义,给出了保护项目和
4、分类的信息,规定了保护和传承职责、保护和传承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桂林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注: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参见附录A。3.2 项
5、目代表性传承人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 of the project 经政府部门认定的,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项目传承人或团体。4 保护与传承职责 4.1 项目保护传承单位 4.1.1 基本要求 4.1.1.1 有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外。4.1.1.2 有实施各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以及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包括专职、专业人员,非遗档案室、数据库、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基本设施设备。4.1.2 工作职责 4.1.2.1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指导县级非物
6、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开展业务工作;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指导本辖区相关单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工作。4.1.2.2 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实物,对有关资料、实物、建(构)筑物和场所等予以保护。DB4503/T 00192021 2 4.1.2.3 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后续整理、挖掘工作,具体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建设,宜采用大数据、VR、AI、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4.1.2.4 向县级以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4.1.2.5 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工作,组
7、织专业人才培训,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展示、表演等活动提供必要条件。4.1.2.6 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组织实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相关活动,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4.1.2.7 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陈列馆或专题博物馆等设施建设。4.1.2.8 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编纂研究成果和普及性读物等。4.2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2.1.1 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全力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4.2.1.2 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4.2.1.3 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非物
8、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情况报告。4.2.1.4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计划和具体目标任务,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4.2.1.5 根据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原材料要求、技艺要领等。4.2.1.6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4.2.1.7 积极参与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4.2.2 自治区级及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2.2.1 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4.2.2.2 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4.2.2.3 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情况报告。4.2.2.4
9、协助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4.2.2.5 开展或积极参与技艺传授、技艺展示、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公益性宣传等活动。5 保护项目与分类 根据桂林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明确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以下10类:民间文学类:流传于桂林市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主要有桂林山水传说孝歌八角寨山水故事传说民间口头传统童谣等项目,详细见表 A.1;传统音乐类:由各族人民所创造、流传在民间的,未经专业音乐工作者加工的各种原生态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主要有贺郎歌挖地歌龙舟歌等项目,详细见表 A.2;传统舞蹈类:流传于桂林当
10、地的民间舞蹈,主要有临桂草龙舞板凳龙桂林傩舞瑶族吹笙挞鼓舞等项目,详细见表 A.3;传统戏剧类:流传于桂林当地的传统戏剧,主要有桂剧彩调等项目,详细见表 A.4;曲艺类:流传于桂林当地的曲艺,主要有广西文场零零落桂林渔鼓等项目,详细见表 A.5;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活跃在桂林地区各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技巧的比赛活动,主要有抬合顶马红瑶打旗公六塘斗鸡等项目,详细见表 A.6;DB4503/T 00192021 3 传统美术类: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作品,主要有桂林剪纸全州民间剪纸技艺等项目,详细见表 A.7;传统技艺类:流传于桂林当地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米粉 制作技
11、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桂林漆器制作技艺等项目,详细见表 A.8;传统医药类:流传于桂林当地各民族民间的传统医药,主要有瑶族药浴瑶族火疗等项目,详细见表 A.9;民俗类:流传于桂林地区的民间习俗,主要有油茶习俗(瑶族油茶习俗)中元节(资源河灯节)桂林龙舟习俗等项目,详细见表 A.10。6 保护和传承要求 6.1 保存与建档 6.1.1 保护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调查,用文字、乐谱、图片(画)、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系统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进行统一保管,同时建立数据库。6.1.2 保护单位应采取文字、乐谱、图片(画)、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
12、方式,全面记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对于自治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建立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及时更新其传承传播活动等有关信息,适时予以宣传。6.1.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档案。6.2 传承 6.2.1 保护单位每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景区等进行介绍和展示等活动,国家级项目 2 次以上,自治区级及以下项目 1 次以上。6.2.2 保护单位每年举办培训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历年收徒总人数宜为 68 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为 46 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为 23 人,县
13、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为 12 人,并登记建立档案。6.2.3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开展传承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 次以上,自治区级及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次以上。6.3 传播 6.3.1 保护单位宜建立传习基地、陈列馆或专题博物馆,通过图、文、音、像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介绍、展示,建筑面积宜在 30 m2以上。6.3.2 采用互联网、出版物、电视、广播、电影、游戏和巡回展览等文化宣传活动,以及公众讲座、社区课堂、日常教学、学校第二课堂、演出与文化活动、知识培训等科普教育活动。6.3.3 通过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利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
14、加深公众对该项目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6.3.4 开展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各类学术科研活动,以及为保护、展示阐释、传播教育、产业转化等提供学术指导。6.3.5 组织编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书籍,积极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全面、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质,积极开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资源保存、文化剖析、对策研究以及传播普及等工作。DB4503/T 00192021 4 6.4 生产性保护 6.4.1 合理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6.4.2 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
15、和传承性,不应擅自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6.4.3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DB4503/T 00192021 5 A A 附录A (资料性)桂林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A.1 民间文学类 见表A.1。表A.1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自治区级 桂林山水传说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汉 2 自治区级 八角寨山水传说 资源县 资源县文化馆 汉 3 自治区级 瑶族千家峒传说 灌阳县 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瑶 4 自治区级 红军长征过桂北革命 歌谣与故事 桂林市群众
16、艺术馆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汉 5 自治区级 荔浦风物传说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荔浦市文物管理所 汉、壮、瑶、苗 6 市级 孝歌 兴安县 兴安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7 市级 蒙廷章传说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8 市级 永福福寿文化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9 市级 临桂福寿笋的传说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10 市级 临桂谚语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11 市级 寿佛的传说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12 市级 桂林山歌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汉 13 市级
17、 民间口头传统童谣 徐承翰(属秀峰辖)徐承翰(属秀峰辖)汉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DB4503/T 00192021 6 A.2 传统音乐类 见表A.2。表A.2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自治区级 六甲歌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汉 2 自治区级 贺郎歌 兴安县 兴安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3 自治区级 桂江船歌(水上船歌)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广电体
18、育 和旅游局 汉 4 自治区级 苗族山歌 资源县 资源县文化馆 苗 5 自治区级 瑶族山歌 资源县 资源县文化馆 瑶 6 自治区级 永福阴笛乐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7 自治区级 恭城瑶族八音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瑶 8 自治区级 北路壮族唢呐套曲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壮 9 自治区级 永福瑶族民歌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瑶 10 自治区级 恭城瑶族山歌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11 市级 挖地歌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汉、壮、瑶 12 市级 苗族酒歌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19、苗 13 市级 北壮二声部民歌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壮 14 市级 广南岩坪调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15 市级 兴安龙船歌 兴安县 兴安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16 市级 过山音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汉 17 市级 会仙贺郎歌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18 市级 哭嫁歌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DB4503/T 00192021 7 表A.2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9 市级 全州民间小调(柳柳歌、苏柳歌、满江红等曲调
20、)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20 市级 喜丧吹打乐曲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21 市级 龙舟歌 七星区文化馆 七星区文化馆 汉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A.3 传统舞蹈类 见表A.3。表A.3 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自治区级 瑶族吹笙挞鼓舞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瑶 2 自治区级 板凳龙 临
21、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3 自治区级 桂林牌灯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4 自治区级 瑶族香龙舞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5 自治区级 瑶族羊角舞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瑶 6 自治区级 临桂草龙舞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7 自治区级 桂林傩舞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汉 8 自治区级 龙胜侗族疱颈龙舞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9 自治区级 盘王神武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瑶 10 市级 闹春牛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11 市
22、级 草龙舞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DB4503/T 00192021 8 表 A.3 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2 市级 草狮舞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13 市级 马仔调 兴安县 兴安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14 市级 赶火舞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15 市级 临桂傩舞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16 市级 瑶族长鼓舞 灌阳县 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瑶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
23、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A.4 传统戏剧类 见表A.4。表A.4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自治区级 永福彩调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汉 2 自治区级 彩调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 汉 3 自治区级 桂剧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 汉 4 自治区级 临桂彩调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5 市级 灵川桂剧 灵川县 灵川县文化馆 汉 6 市级 龙虎木偶戏 恭城瑶族
24、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汉、壮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DB4503/T 00192021 9 A.5 曲艺类 见表A.5。表A.5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国家级 广西文场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 汉 2 国家级 桂林渔鼓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汉 3 自治区级 零零落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 汉 4 自治区
25、级 全州渔鼓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5 自治区级 荔浦文场 荔浦市 荔浦市群众艺术馆 汉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A.6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见表A.6。表A.6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市级 红瑶打旗公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2 市级 灵川桂局拳 灵川县 灵川县文化馆 汉 3 市级 六塘斗鸡 临桂区 临桂区
26、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4 市级 抬合顶马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5 市级 桂林字牌 桂林力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桂林力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汉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DB4503/T 00192021 10 A.7 传统美术类 见表A.7。表A.7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自治区级 全州民间剪纸技艺 全
27、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2 自治区级 桂林彩色拓印技艺 桂林升辉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桂林升辉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汉 3 自治区级 桂林傩面具制作技艺 桂林市厚博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桂林市厚博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汉 4 自治区级 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 桂林市厚博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桂林市厚博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汉 5 自治区级 恭城彩扎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张福记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恭城瑶族自治县辖区 瑶、汉、壮 6 自治区级 桂林剪纸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
28、承中心 汉、壮、瑶、苗 7 市级 曾京兰指画 兴安县 兴安县文化馆 汉 8 市级 瑶族梅山图传统绘画技艺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9 市级 桂林石画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A.8 传统技艺类 见表A.8。表A.8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国家级 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
29、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壮、汉、侗、瑶、回、苗 2 自治区级 麻布制作工艺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3 自治区级 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DB4503/T 00192021 11 表 A.8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4 自治区级 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 技艺 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属象山辖区)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属象山辖区)汉 5 自治区级 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30、6 自治区级 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汉 7 自治区级 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 桂林市文具用品厂(属象山辖区)桂林市文具用品厂(属象山辖区)汉 8 自治区级 临桂回族板鸭制作技艺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回 9 自治区级 全州红油米粉制作技艺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10 自治区级 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 灵川县 灵川县文化馆 汉 11 自治区级 阴笛制作技艺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汉 12 自治区级 荔浦纸扎工艺 荔浦市 荔浦市群众艺术馆 汉 13 自治区级 兴安瑶族刺绣 兴安县 兴安县文化馆 瑶 14 自治区级 唐泰
31、隆纸扎技艺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汉 15 自治区级 桂林石刻传拓技艺 桂海碑林博物馆 桂海碑林博物馆 汉 16 自治区级 龙胜苗族油茶制作技艺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苗 17 自治区级 灵川兰田瑶族造纸技艺 灵川县 灵川县文化馆 瑶 18 自治区级 平乐石崖茶制作技艺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19 自治区级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 桂林永盛工艺品有限公司(属灵川辖区)桂林永盛工艺品有限公司(属灵川辖区)汉 20 自治区级 桂林团扇制作技艺 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属荔浦辖区)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属荔浦辖区)汉 21 自治区级 桂林漆器制作技艺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
32、群众艺术馆 汉 22 自治区级 桂林马肉米粉制作技艺 桂林市又益轩老店(属秀峰辖区)桂林市又益轩老店(属秀峰辖区)汉 23 自治区级 桂林黑茶制作技艺 灵川县 广西桂林漓江乳雪茶业有限公司(属灵川辖区)汉 DB4503/T 00192021 12 表 A.8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24 自治区级 全州金槐茶制作技艺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25 自治区级 灌阳红薯粉制作技艺 灌阳县 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瑶 26 自治区级 灌阳竹编技艺 灌阳县 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33、传承中心 汉 27 自治区级 荔浦芋扣肉制作技艺 荔浦市 荔浦市群众艺术馆 汉 28 自治区级 荔浦双料制陶制作技艺 荔浦市 荔浦市群众艺术馆 汉 29 自治区级 桂林柚器制作技艺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汉、壮、苗 30 自治区级 古籍修复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 图书馆 汉 31 自治区级 桂林雕版印刷技艺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32 自治区级 桂林市临桂回族油香 制作技艺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回 33 市级 龙胜千年寒菜制作技艺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34
34、 市级 龙胜壮族鱼生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壮 35 市级 蕨粑制作工艺 资源县 资源县文化馆 汉 36 市级 灵川(吉昌)狗肉制作技艺 灵川县 灵川县文化馆 汉 37 市级 兴安米粉制作工艺 兴安县 兴安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38 市级 平乐苎麻制作工艺 平乐县 平乐县人民政府 汉 39 市级 沙子水浸粑制作技艺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40 市级 沙子丸子制作技艺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41 市级 金(属)箔镌铭技艺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42 市级 糖环制作技艺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43 市级 罗锦雨伞制作工艺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35、 汉 DB4503/T 00192021 13 表 A.8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44 市级 新合瑶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45 市级 六塘白切狗肉制作工艺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46 市级 临桂县会仙铁匠村铁器锻造工艺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47 市级 豆豉制作工艺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48 市级 东山瑶自制酒饼药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瑶 49 市级 五香豆腐干制作工艺
36、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汉 50 市级 乌饭制作工艺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51 市级 禾花鱼干制作工艺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52 市级 古水车制作工艺 全州县 全州民俗博物馆 汉 53 市级 全州传统节庆特色小吃制作技艺(水牛花粑粑、年花梗梗、年粑)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54 市级 纸扎工艺 秀峰区文化馆 秀峰区文化馆 汉 55 市级 桂林传统玉石雕刻技艺 桂林市朱记翠缘玉石文化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桂林市朱记翠缘玉石文化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汉 56 市级 桂林米粉卤水制作技艺 桂林市明桂米粉
37、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属七星辖区)桂林市明桂米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属七星辖区)汉 57 市级 桂林豆豉辣椒酱传统制作技艺 桂林人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桂林人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属秀峰辖区)汉 58 市级 崇善米粉制作技艺 桂林市崇善饮业有限责任公司(属秀峰辖区)桂林市崇善饮业有限责任公司(属秀峰辖区)汉 59 市级 平乐雨帽制作技艺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60 市级 金宝仙人豆腐 阳朔县 阳朔县文化馆 壮、汉 61 市级 灵川县大境斋茶制作 技艺 灵川县 灵川县文化馆 瑶、汉、壮、彝、苗、回 DB4503/T 00192021 14 表 A.8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
38、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62 市级 龙胜北壮刺绣制作技艺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壮 63 市级 杜莫豆腐制作技艺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荔浦市群众艺术馆 汉、壮、瑶 64 市级 碎红茶制作工艺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瑶 65 市级 桂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桂林石涛书画研究院 桂林市象山区文化馆 壮、汉、苗、瑶 66 市级 桂林桂花茶制作技艺 七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桂林山水道茶业有限公司(属七星辖区)汉、壮、苗、瑶、侗 67 市级 桂林斫琴技艺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汉
39、 68 市级 桂林老四样米粉制作技艺 桂林米粉文化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桂林米粉文化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属七星辖区)汉、回、满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A.9 传统医药类 见表A.9。表A.9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自治区级 龙胜瑶族药浴疗法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2 自治区级 瑶医偏方(治鬼刺风)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瑶 3 自治区级 瑶族火疗 永福县
40、 永福县文化馆 瑶 4 自治区级 平乐瑶族药浴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瑶 5 自治区级 永福罗汉果饮膳养生法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汉 6 自治区级 李氏骨伤疗法 兴安界首骨伤医院有限公司 兴安界首骨伤医院有限 公司 汉、瑶、壮 7 自治区级 骨伤清凉膏制作技艺 兴安界首骨伤医院有限公司 兴安界首骨伤医院有限 公司 汉、瑶、壮 DB4503/T 00192021 15 表 A.9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8 市级 瑶族药浴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瑶 9 市级 瑶医偏方-治月子风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瑶 10 市级
41、 王氏中医正骨疗法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汉 11 市级 治疗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的外敷药及制备方法 桂林西秦一品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属七星辖区)桂林西秦一品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属七星辖区)汉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A.10 民俗类 见表A.10。表A.10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 国家级 瑶族服饰(红瑶服饰)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2
42、 国家级 中元节(资源河灯节)资源县 资源县文化馆 汉 3 国家级 油茶习俗(瑶族油茶习俗)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油茶协会 瑶、汉、壮 4 自治区级 盘瑶服饰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5 自治区级 侗族百家宴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6 自治区级 桂林龙舟习俗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汉 7 自治区级 侗族祭萨习俗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8 自治区级 平乐水上油茶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9 自治区级 船家婚礼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10 自治区级 恭城关帝庙会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
43、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汉 DB4503/T 00192021 16 表 A.10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11 自治区级 还盘王愿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瑶 12 自治区级 瑶族婚俗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瑶 13 自治区级 瑶族婆王节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瑶 14 自治区级 全州醋血鸭制作技艺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15 自治区级 龙胜北壮服饰制作技艺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44、 壮 16 自治区级 龙胜瑶族长发习俗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17 自治区级 灵川姑娘节 灵川县 灵川县文化馆 汉 18 自治区级 石口花炮节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 19 自治区级 灌阳瑶族油茶技艺 灌阳县 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瑶 20 自治区级 灌阳二月八农具节 灌阳县 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21 自治区级 龙脊水酒酿造技艺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壮、瑶 22 自治区级 阳朔福利五月八 阳朔县 阳朔县文化馆 汉 23 自治区级 平乐妈祖信仰习俗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24 自治区级 资源五排油茶习俗
45、 资源县 资源县文化馆 汉 25 自治区级 平乐十八酿饮食习俗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26 自治区级 白沙“六廿三”会期 阳朔县 阳朔县文化馆 汉 27 自治区级 阳朔鸬鹚捕鱼习俗 阳朔县 阳朔县文化馆 汉 28 市级 龙脊梯田造田技术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瑶、壮 29 市级 侗家三宝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DB4503/T 00192021 17 表 A.10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30 市级 壮族干栏建筑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壮 31 市级 龙脊壮族稻作
46、文化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壮 32 市级 地灵禾廊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侗 33 市级 苗族“跳香”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苗 34 市级 道冠庙会 兴安县 兴安县文化馆 汉 35 市级 平乐会期 平乐县 平乐县文化馆 汉 36 市级 令公节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 和旅游局 汉 37 市级 百寿包酿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汉 38 市级 永福瑶族服饰 永福县 永福县文化馆 瑶 39 市级 八岩瑶牯圩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瑶 40 市级 禁风节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瑶 41 市级 东山
47、瑶族服饰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瑶 42 市级 贡品禾花鱼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43 市级 湘山寺香会 全州县 全州县湘山寺 汉 44 市级 上梁仪式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45 市级 丧葬十大仪式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汉 46 市级 东山两头扯婚俗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中心 瑶 47 市级 师公舞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汉 48 市级 荔浦米饼 荔浦市 荔浦市群众艺术馆 汉 49 市级 荔浦桂剧锣鼓故事台 荔浦市 荔浦市群众艺术馆 汉 DB4503/T 0
48、0192021 18 表 A.10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续)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项目传承主体民族 50 市级 柚叶艾粑 阳朔县 阳朔县文化馆 汉 51 市级 桂林傩祭仪式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 汉 52 市级 两江龙灯 临桂区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53 市级 打社火 全州县 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中心 汉 注:本表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等,如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一致,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为准。DB4503/T 00192021 19 参考文献 1 主席令第4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 文化部令第45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3 文化部令第39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4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5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文非遗函201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