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419 T 6-2023 东莞市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pdf

    • 资源ID:1554986       资源大小:946.7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419 T 6-2023 东莞市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pdf

    1、ICS 03.080CCS A 16DB44东莞市地方标准DB4419/T 62023东莞市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Dongguan Specification for consul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2023-01-10 发布2023-02-01 实施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4419/T 62023I目 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协商原则.15协商事项.16协商主体.27协商平台.38协商形式.49协商程序.410 协商成果运用.811 协商保障.8附录 A(资料性附录)协商公告样式.10附

    2、录 B(资料性附录)协商会议流程.11附录 C(规范性附录)协商纪律.12附录 D(资料性附录)协商记录样式.13附录 E(资料性附录)协商结果公告样式.14参考文献.15DB4419/T 62023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本文件由东莞市民政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东莞市民政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黎雪琴、孟彦旭、王慧玲、祁群、陈静琳。DB4419/T 62023III引 言党的二十大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

    3、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近年来,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生活共同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宗亲、人情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而是以流动人口聚集地、商业楼盘、老旧住宅小区、工业园区等形式体现的陌生人社会,基层治理中出现了诸多群众关注度高、社区组织无法包办、而政策法规层面又无法回应的治理难题。面对这些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和空白点,各大城市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深入开展城乡社区协商工作,通过协商凝聚共识、消除分歧、寻求出路,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城乡社区协商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广

    4、泛的多层次的城乡社区协商活动,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推动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近两年,东莞市全面推行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已朝着制度化、程序化和常态化方向发展,但是,作为全国少有的几个不设县区、直辖镇街的地级市之一,东莞市的城乡社区治理具有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复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事项居多等方面特点,城乡社区协商工作中仍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规范和细化。本地方标准在参照广东省地方标准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DB44/T

    5、21982019)基础上,从协商事项、协商主体、协商平台、协商形式、协商程序、成果运用等方面对城乡社区协商工作作出全流程的规范指引,其中结合东莞市特殊的市情村情,进一步界定不同类型的协商事项所邀请的协商主体,统筹运用现有的议事手段罗列不同的协商形式,针对不同的协商结果提出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协商过程中需应用的公告文书予以规范等。本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基层干部更灵活运用现有阵地平台开展协商,全面掌握协商的范围、形式,保证协商活动在法治化、标准化范围内有序进行。DB4419/T 620231东莞市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东莞市城乡社区协商的协商事项、协商主体、协商平台、协商形式、协商程序及

    6、成果运用。本文件适用于东莞市城乡社区协商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DB44/T 21982019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来源于DB44/T 2198-2019 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3.1社区协商城乡社区利益主体基于公平公正理性的协商取得共识,以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维护各自权益的民主形式。4协商原则社区协商应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坚持依法协商,保证协商活动在法治的框架内有序进行,协商

    7、结果合法有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发扬民主和提高效率相统一;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结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实际,鼓励非户籍常住人口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城乡社区协商,探索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善治新模式。5协商事项5.1可协商事项协商事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村(社区)的落实;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的村(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和范围调整方案;1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该事项经协商后,需提交村民会议讨论同意,DB4419/T 620232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事项;2林地开发与利用;村(社区)接受社

    8、会捐赠物资的使用与分配;治安防范、环境保洁、节能环保、公共设施、物业管理、电梯加装、宠物管理、小区停车、安全生产等涉及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为“三留守”人员,高龄独居老人,残障失能人士,单亲家庭,刑释解教和社区康复人员,青少年,婴幼儿,外来人员等各类社区群体或家庭提供的社区服务项目;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以及各类协商主体提出的或政府部门委托的其他需要协商的事项。5.2 不予协商事项以下事项不予列入协商范围:违反党的政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事项;上级党委政府有明确要求、明文规定必须执行的事项;常规例行工作已有明确规

    9、范的事项;有失公平公正及明显带有歧视性的事项;属于个体矛盾、两方纠纷的事项。6协商主体6.1主体类型6.1.1协商议题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均可参与协商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代表、村(居)民小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驻村(社区)单位、基层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股东代表;非户籍常住人口代表;基层党委、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其他涉利益的个体、群体或组织。除上述参与主体以外,可按照协商议题需要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驻村(社区)法律顾问、相关专

    10、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参与。其他村(居)民、股东向村(社区)党组织提出申请,经村(社区)班子联席会议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2)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章第二十四条以及广东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第五章第十九条等有关规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事项包括从村(社区)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本村(社区)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土地承包经营方案村(社区)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社区)集体财产;宅基地分配;本村(社区)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土地确权等,以上

    11、事项经协商一致后需提交股东会议或股东代表大会表决。DB4419/T 620233可参与协商活动,对协商事项享有议事权。6.2主体选择每次协商活动的参与主体及其人数,由村(社区)党组织召开班子联席会议,按照“利益相关、适度覆盖”的原则研究确定,其中,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为固定参与主体,其余参与主体的选择如下:涉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城乡社区的落实,主要选取村(居)民代表、股东代表作为协商主体;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事项,主要选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户籍村(居)民作为协商主体;涉及安全防范、公共设施维护、物业管理、卫生健康、法治教育、移风

    12、易俗等涉及村(社区)常住人口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主要选取村(居)民代表、非户籍常住人口代表、驻村(社区)单位、基层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网格员、村(居)民小组长作为协商主体;涉及为“三留守”人员、“空巢”老人、残障失能人士、单亲家庭、刑释解教和社区康复人员、青少年、婴幼儿、外来人员等各类社区群体或家庭提供的社区服务项目,选取服务项目所惠及对象作为协商主体;涉及环境保洁、排污处理、危房改造、电梯加装、水管翻新、二次供水、宠物管理、小区停车等专业性技术性强或居民反映强烈的事项,主要选取业主委员会、利益相关住户作为协商主体,邀请水务、自然资源、住建、交通等部门人员以及相关专家

    13、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参与协商并进行论证评估。其余事项依照“利益相关”原则确定对应的参与协商主体。7协商平台7.1线下议事厅利用村(社区)现有服务设施、办公场所搭建线下议事厅,作为协商活动的主阵地,如:市民学校、警务室、驻点联系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党员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议事厅内部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立功能分区。与会人员对号入座并按角色履职。参见下图一。图 1 实体议事厅示意图实体议事厅主持席投票箱列席监督席发言席协商人员DB4419/T 6202347.2线上议事厅借助社区网页、论坛、微信、微博、手机APP应用小程序等网络平台,设立线上议事厅,组织协商主体进

    14、行协商。8协商形式8.1增设议程属法定的需由村(居)民(代表)会议、股东(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决策的事项,可在日常召开的村(居)民(代表)会议、股东(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中增设协商环节,采取“先议后决”的方式,邀请相关涉利益主体参与议事协商,协商成果作为表决意见参考。其中,非法定享有表决权的参会人员只有议事权,不具备表决权。8.2专题议事对专业性技术性强、涉及面较广的事项,如工程招投标、集体土地征用、宅基地(安居房)分配、福利分配调整等,可借助线下议事厅召开专题议事会,通过论坛、座谈、听证、评议等方式组织开展协商。8.3整合现有载体事关村(社区)公共事务、公共矛盾、公共秩序

    15、管理、公共设施的建管用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可通过日常召开的村(社区)党群联席会议、物业联席会议、业主大会等进行议事协商,整合现有的协商载体。8.4网络协商对涉及面小的议题,可借助社区网页、论坛、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设立线上议事厅,组织协商主体进行协商。8.5其他形式通过日常走访、工作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各类群体意见建议的,也可作为有效的协商形式。9协商程序9.1提出协商议题9.1.1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或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通过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村民(股东)代表联系户制度、网格员巡查、入户走访、日常工作掌握等方式,以及利用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党

    16、务村(居)务公开栏“回音壁”、党群服务中心意见箱、“12345”政府服务热线、阳光热线问政平台等载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征集协商议题,提出协商议题建议。9.1.2协商议题一般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或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提出,也可由其他协商主体、村(居)民书面联名或单独提出。9.2确定协商议题DB4419/T 6202359.2.1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或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要根据议题收集情况,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子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纳入协商范围的议题及其协商形式、时间和地点,并根据议题所涉利益范围,讨论决定参与主体及人数。9.2.2五个以上涉利益主体提出的议题,

    17、应当确定为协商议题。9.2.3未能纳入协商范围的议题,按照以下方式分类处理:对前述罗列不予列入协商范围的事项,向议题提出方做好解释工作;超出本村(社区)办理能力范围、需要转交上级党委、政府或其他组织办理的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或其他组织反映、协调和转办;相对简单、涉及面小的事项,如个体矛盾、邻里纠纷等,由村(社区)“两委”或下设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妇联等组织直接处理。9.3公布协商信息协商议题确定后,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在三十日内召开协商会议,并提前五日通过党务村(居)务公开栏、电话、网络、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报协商议题、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信息。涉及面

    18、广、关注度高的事项,协商前可征求法律顾问或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供参会人员参考。协商公告模板参见附录A。9.4组织开展协商9.4.1城乡社区协商会议一般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主持,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及协商议题利益相关方参会。会议流程参见附录 B。9.4.2协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做好书面记录,条件允许的也可进行录音录像和同步直播。协商纪律参见附录 C。9.4.3有多项议题时,应当逐项讨论、逐项确定共识,做到一事一议。9.4.4协商全程接受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9.4.5跨村(社区)的事项协商程序,由镇(街道)党委研究确定。发现协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由村(社区)党组

    19、织、村(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予以纠正。9.5确认协商结果9.5.1协商共识根据协商事项内容和涉利益群体范围而定。确认原则如下:涉及全体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如环境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排污管入村、物业管理等,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涉及部分(个别)利益群体或需要筹资筹劳的事项,如外墙粉刷、电梯加装、水管更换等,按照全体意见一致的原则确定。9.5.2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不多于 3 次,可请第三方提供参考意见,在此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多于 3 次,应记录协商主体的主流意见。9.5.3协商结果形成书面记录表,由各协商主体签名确认,重大事项可进行公证或律师见证

    20、。其中,一般事项协商结果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审查,重大事项由驻村(社区)法律顾问负责审查,并提交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审查中发现协商结果与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相违背的,及时给予纠正或组织再次协商。协商记录表参见附录 D。9.6公布协商结果DB4419/T 620236协商结果应及时通过党务村(居)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等载体予以公示和发布;同时,可通过微信等其他媒介公开。所有协商资料存档建册,并纳入村(居)务公开档案资料管理。协商流程参见下图2。民主协商结果公告模板参见附录E。DB4419/T 620237公布协商信息审查协商结果是否达成协商一致是组织开展协商是

    21、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事项否专题议事会备案协商成果否依法纠正否民主听证会征求法律顾问意见确认协商结果公开征集意见是否需要合法性审核是提出协商议题记录协商主体主流意见是监督成果实施确定协商议题、主体、内容和形式运用协商成果否且不多于3次第三方提出意见是否需要第三方提出意见否是否且多于3次是图 2 协商流程图DB4419/T 62023810协商成果运用10.1分类处理10.1.1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法定的属于民主决策范围的事项,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股东(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进行表决,不能以协商结果代替表决结果;除法定的需提交民主表决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如党和政府的政策落

    22、实、社会捐赠物资的使用与分配、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社区服务事项等,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可直接实施。协商成果按照“谁负责、谁执行”、“谁受益、谁监督”的原则执行。10.1.2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存在较大争议法定的属于民主决策范围的事项,可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股东(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进行表决;除法定的需提交民主表决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可按照协商流程规定组织再次协商。10.1.3经协商一致且已签名确认但又拒不执行在协议约定的情况下采取仲裁方式予以解决,具体流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执行。10.1.4仲裁裁决生效后利益相关方仍不执行村(居)委会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10.2

    23、实施主体经协商一致后可直接实施的事项,根据事项内容确定实施主体: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等事项要求村(居)民进行协商所达成的共识,执行主体一般由政府相关部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经协商一致后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全体村(居)民。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重点工作的部署落实而达成的协商共识,以及协商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约定,由全体村(居)民共同遵守执行。特定群体。因相同利益而形成的部分共识,如宠物豢养、社区服务项目、出租屋管理等事项,执行主体为特定的村(居)民群体。相关责任方。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协商所形成的共识,如小区保

    24、洁、门前“三包”、旧房维修、房屋补漏等事项,由对应的责任方执行。10.3成果的监督和查询协商成果的实施运用情况接受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全体村(居)民的监督,接受群众查询。10.4成果的反馈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负责持续跟进并反馈协商结果落实情况,一般性事项应在协商结果确定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办结,较为复杂的事项定期向利益相关方反馈办理情况进展。协商事项实施情况按照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规定的期限、形式,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公示。11协商保障11.1加强对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的专题培训,提高组织开展协商的能力和水平。DB4419/T 62023911.2通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一事一

    25、议财政奖补政策、党组织为民服务经费、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渠道,为城乡社区协商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11.3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可制定城乡社区协商误工补贴具体办法。DB4419/T 6202310AA附录A(资料性附录)协商公告样式表A.1给出协商公告的样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合理和规范的协商公告。表 A.1协商公告模板*村(社区)民主协商信息公告(样式)经本村(社区)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现定于*年*月*日*时在*地方(市民学校/党代表工作室/党员活动室/“两委”会议室等)召开民主协商会议,研究讨论*事项,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参会人员为*,请各参会人员依时参

    26、与。特此公告。中国共产党*村(社区)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年*月*日DB4419/T 6202311附录B(资料性附录)协商会议流程图B.1给出协商会议的会议流程,供参考,可根据协商会议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合理和规范的会议流程。图 B.1协商会议流程图BDB4419/T 6202312BC附录C(规范性附录)协商纪律村(社区)民主协商会议推行警告制度,参会人员有下列行为的,给予警告一次:在会场大声喧哗吵闹的;在会场恶意辱骂与会人员的;抢夺会议麦克风阻止与会人员正常发言的;故意损坏会议设施的;阻止与会人员进入会场的;向与会人员投掷物品或泼洒液体的;在会场殴打他人的;其他严重影响会议秩序的。达到1次

    27、及以上警告的人员,暂停一次议事权。具体给予警告的决定,由主持人会同组织方确定。DE时间:F地点:G协商议题:H协商形式:I主持人:J记录人:K协商人员:L列席或旁听人员:MN会议记录O协商目的:PQR发言:STU发言:VWX发言:YZAAAB表决情况:ACAD协商结果:AEAFAG签字:AHAI年月日AJAK时间:AL地点:协商议题:AM 协商形式:AN主持人:AO 记录人:AP协商人员:AQ 列席或旁听人员:ARAS会议记录AT协商目的:AUAVAW 发言:AXAYAZ发言:BABBBC发言:BDBEBFBG表决情况:BHBI协商结果:BJBKBL签字:BMBN年月日DB4419/T 620

    28、2313CBO附录D(资料性附录)协商记录样式表D.1给出协商会议的记录样式,供参考,可根据协商会议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合理和规范的会议记录样式。表D.1 协商记录表时 间地 点主持人记录人协商议题协商形式增设议程:村(居)民(代表)会议股东(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专题协商:专题议事会现有载体:党群联席会议物业联席会议业主大会网络协商:网络协商其他形式:其他形式参与主体会议记录*发言:*发言:(可另附页)协商结果全体达成一致意见部分达成一致意见(其中同意*人,不同意*人)未达成一致意见(其中同意*人,不同意*人)审查情况村(社区)党委/党总支部审查意见:符合相关政策要求/不符合相关政策要求

    29、审查人签名: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审查意见(适用于重大事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审查人签名:实施意见:直接实施提交民主决策会议表决择日再协商参与人员签字确认(加盖指印)DB4419/T 6202314附录E(资料性附录)协商结果公告样式表E.1给出协商结果的公告样式,供参考,可根据协商会议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合理和规范的公告样式。表E.1 协商结果公告样式*村(社区)民主协商结果公告(样式)经本村(社区)*月*日召开的民主协商会议研究讨论,现将*事项的协商结果公告如下:会议共有*人参与,对协商事项达成全体一致意见/达成部分一致意见(其中同意*人,不同意*人)/未达成一致意见(其中

    30、同意*人,不同意*人)。经本村(社区)党委/党总支部审查,该事项将直接实施(列明具体实施方式)/于近日提交民主决策会议表决/择日再协商。特此公告。中国共产党*村(社区)工作委员会*年*月*日DB4419/T 6202315参 考 文 献1GB/T 20647.1-2006社区服务指南第1部分:总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4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5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7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8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东民2019223号)


    注意事项

    本文(DB4419 T 6-2023 东莞市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pdf)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