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05 4205 宜昌市地方标准 DB 4205/T 1132023 水稻-泽泻轮作种植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lanting of Rice and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rotation 2023-08-11 发布2023-09-12 实施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 4205/T 113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产地环境.1 5 茬口安排.1 6 水稻栽培.2 7 泽泻栽培.2 8 病虫害防治.3 9 采收与
2、初加工.4 10 贮藏与运输.4 11 生产档案.4 附录 A(资料性)泽泻种苗质量分级.5 附录 B(资料性)泽泻常见病虫害防治参考方法.6 DB 4205/T 113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宜昌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平村众赢(湖北)药业有限公司、宜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玉玲、杨迎春、杨青、李双华、向静、陈俊丞、李蓉芳、郭芷均、纪亦雄、李念祖、李云飞、费甫华。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或对本文件的有关修
3、改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宜昌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联系电话:0717-6777961,邮箱:Y;或者反馈至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系电话:0717-6671535,邮箱:。DB 4205/T 1132023 1 水稻-泽泻轮作种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泽泻轮作种植的产地环境、茬口安排、水稻栽培、泽泻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贮藏与运输以及生产档案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宜昌地区海拔300 m以下的水稻-泽泻轮作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4、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NY/T 4248-2022 水稻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泽泻 Alismatis Rhizoma 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干燥块茎。4
5、产地环境 产地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二级标准;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宜选择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层深度30 cm以上、土壤肥沃而稍带黏性的地块,海拔300 m以下。5 茬口安排 水稻于4月上中旬播种,8月底前完成采收,整地后移栽泽泻。泽泻于7月中下旬播种育苗,9月上旬移栽,同年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采收。DB 4205/T 1132023 2 6 水稻栽培 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应选择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稳产、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的早熟中稻品种,如荃优822、荃两优丝苗等。栽培管理 水稻栽培管理应符合NY/T 4248-
6、2022第6.3部分-第6.6部分的规定。6.3 收获 8月底前完成收割。收获及储运应符合NY/T 4248-2022第6.7、6.8部分的规定。7 泽泻栽培 种苗繁育 7.1.1 种子选择 选择黄褐色、子粒饱满、无病虫害、无霉变的优良种子。种子纯度95%,净度90%,千粒重0.35 g,发芽率85%,含水量15%。7.1.2 种子处理 播种前清水浸泡2 h,选择浸水下沉的优质种子,沥干水分后与草木灰或细沙拌合。7.1.3 苗床准备 6月底7月初,选择日照好、易排灌水的水田,每667用生石灰50 kg进行土壤消毒,结合整地施用腐熟农家肥1500 kg或硫酸钾型复合肥(N-P2O5-K2O 总养
7、分45%,15-15-15)50 kg作基肥。一周后灌水泡田,平整田面后开厢,厢宽1 m1.2 m,盖透明薄膜,防止田间杂草。7月中下旬,揭膜平整厢面后开始播种。7.1.4 播种方法 采用分批播种以保障种苗质量及移栽要求,每667用种量3 kg,分三批次,每批次用种量1 kg。7月15日7月20日,第一次播种,均匀撒播后用薄膜在厢面轻拖掩籽,使种子与泥土粘结。3 d5 d待苗芽显白,进行二次播种。再经3 d5 d待二次播种的苗芽显白,进行第三次播种,3 d后开始灌水。立秋前结束三次播种。7.1.5 苗床期管理 播种后搭拱棚盖遮阳网,网高1 m,透光率以5565为宜。保持苗床表面湿润不开裂。种子
8、发芽后,干旱时需早晚向苗床浇水。及时人工除草间苗,拔除长势过旺苗、密集细弱苗、高温抽薹苗。苗高10 cm左右时,每667追施尿素3 kg4 kg。种苗质量分级见附录A。移栽准备 7.2.1 整地 DB 4205/T 1132023 3 前作水稻收获后,田块板结的,将田块翻耕,每667施有机无机复混肥(N-P2O5-K2O 总养分25%,有机质含量20%)20 kg作基肥,深耕细耙整平。田块松软的,将水稻秸秆粉碎,满田铺撒搂平,清沟灌水至部分现泥。7.2.2 移栽 8月下旬9月上旬,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晚阴凉时进行移栽,随起随栽。株距25 cm30 cm,行距30 cm,定植深度2 cm。每667定
9、植7000株8000株。田间管理 7.3.1 扶苗补苗 移栽3 d5 d查苗补栽,斜苗扶正。7.3.2 除草 移栽后,根据田间杂草情况,结合追肥及时进行人工除草。7.3.3 追肥 移栽后3 d5 d施稳苗肥,每667施尿素510 kg;移栽后7 d10 d施提苗肥,每667施尿素10 kg15 kg;移栽后30 d50 d分两次施入发叶肥,每次每667施尿素10 kg;11月中旬前分两次施入壮茎肥,每次每667施高钾复合肥(N-P2O5-K2O 总养分48%,19-10-19)20 kg25 kg。7.3.4 灌排水 移栽后灌水深2 cm3 cm,生长旺盛期灌水深3 cm5 cm,块茎膨大期减
10、少田水,使田内部分现泥,11月下旬逐渐排干田水。7.3.5 摘薹抹芽 及时从茎基部摘除花薹,掰掉侧芽,不留残基。8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中A级绿色食品的要求。主要病虫害 泽泻病虫害主要有白斑病和缢管蚜。防治方法 8.3.1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水稻收获后及时清沟除草,冬季球茎收后及时清除残叶及地边杂草并集中处理。选择无病健壮种苗,施足腐熟农家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8.3.2 物理防治 DB 4205/T 1132023 4 白斑病发病初期,勤检查,及时摘除病叶集中处理。缢管蚜
11、可挂放黄色粘虫板诱杀。8.3.3 生物防治 保护种植地内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利用天敌控制缢管蚜的发生与为害。利用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防治方法参见附录B。8.3.4 化学防治 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合理复配,以延缓病菌和害虫抗药性。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参见附录B。农药的使用应符合NY/T 393中A级绿色食品的要求。9 采收与初加工 采收 当年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泽泻大部分地上茎叶枯黄时采收。用小铲刀铲断块茎周围泥土须根,手拔出植株,去掉泥根茎叶(留中心小叶)。初加工 采收后的泽泻球茎及时烘干,焙床温度低于50。每隔24 h翻动一次,烤至根皮酥脆
12、,趁热撞掉须根和粗皮。摊放1 d2 d后,继续上炕烘焙,如此反复烘焙2次3次至碰撞有清脆响声,筛去须根等杂质。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10 贮藏与运输 贮藏 贮藏应符合NY/T 1056的要求。宜存放于专用仓库中,分级上架,并保持阴凉、干燥、避光、通风,防霉变、虫蛀、鼠害,定期检查。运输 运输工具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过程中应防雨防潮,不应与其它有毒、有害或可能污染其品质的货物混装。11 生产档案 生产过程的原始记录,包括产地环境、种苗繁育、栽培管理、投入品的使用、采收等应存档,记录具有可追溯性。生产档案由专人负责整理和管理,至少保存5年。DB 4205
13、/T 1132023 5 A A 附录A (资料性)泽泻种苗质量分级 级别 株高(cm)真叶(片)1 1015 5 2 1520 5 3 20 5 DB 4205/T 1132023 6 B B 附录B (资料性)泽泻常见病虫害防治参考方法 防治 对象 发生时期 为害症状 推荐药剂 防治方法 安全间隔期(天)白斑病 9月10月 叶片发病初期散生直径2 mm-3 mm圆形小斑,红褐色。后期中心灰白色,边缘褐色,严重时叶片上密布小圆斑,并逐渐发黄枯死。枯叶上仍清晰可见病斑。叶柄受害呈梭形黑褐色斑,中央稍凹陷;潮湿时病斑上出现白色粉状霉层。2%春雷霉素水剂400倍液 发病初期药剂轮换喷雾,每隔7 d10 d喷1次,连续2次3次。21 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14 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15 25%嘧菌酯悬浮剂 1500 倍液 14 缢管蚜 7 月 10月 以黑色无翅蚜为害,群集在叶背面和茎上吮吸汁液,使植株叶片发黄,块茎发育不良。0.3%苦参碱水剂200倍液 发生期药剂轮换喷雾,每隔7 d10 d喷1次,连续2次3次。28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10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