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93.080.10 CCS P66 4201武汉市地方标准DB 4201/T 6742023 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solid waste material landfill from construction 2023-06-09 发布 2023-07-09 实施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4201/T 6742023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3 抗力、材料性能、作用与作用效应.4 4.1 几何参数.4 4.2 计算系数.4 4.3 5 总则.4 6 基本规
2、定.5 7 选址.6 一般规定.6 7.1 选址要求.6 7.2 堆填场址适宜性分析.7 7.3 8 勘察.7 一般规定.7 8.1 可行性研究勘察.8 8.2 初步勘察.8 8.3 详细勘察.9 8.4 勘探、取样和测试试验.12 8.5 水文地质勘察.13 8.6 9 设计.13 一般规定.13 9.1 填料要求及设计参数.14 9.2 堆填边坡稳定性分析.14 9.3 坡率法.15 9.4 桩板式支挡结构.15 9.5 加筋土挡墙.16 9.6 重力式挡土墙.17 9.7 拦土坝.18 9.8 排水工程.19 9.9 坡面防护与绿化.22 9.10 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23 9.11
3、10 施工.24 一般规定.24 10.1 堆填技术要求.24 10.2 DB 4201/T 6742023 II 坡率法施工要点.24 10.3 桩板式支挡结构施工要点.25 10.4 加筋土挡墙工程施工要点.26 10.5 重力式挡土墙工程施工要点.26 10.6 拦土坝施工要点.27 10.7 排水工程施工要点.27 10.8 坡面防护及绿化工程施工要点.28 10.9 11 监测.29 一般规定.29 11.1 施工阶段监测.30 11.2 长期监测.32 11.3 12 检验与验收.33 一般规定.33 12.1 检验.33 12.2 验收.38 12.3 附录 A(资料性)场址适宜
4、性定性分级标准表.39 本文件用词说明.41 参考文献.42 条文说明.43 DB 4201/T 674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武汉市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光谷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正新、官善友、周小华、王亮清、张杰青。DB 4201/T 6742023 1 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工程的总则、基本规定、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及检验与验收等技术标准。本文件
5、适用于武汉市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工程的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及检验与验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 38509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
6、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T 50328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 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4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 50783 复合地基技术规范 GB 51254 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JGJ 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 solid wast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工程建设中不能利用的开挖土石方、拆除混凝土、砖渣或其混合物的总称,不包括泥浆、含污染物的淤泥、含放射性物质的固体废弃物等。3.2 D
7、B 4201/T 6742023 2 堆填 landfill 将车载填料均匀倾卸摊铺于拟堆填场地的施工方法。3.3 堆填边坡 landfill slope 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而形成的边坡。3.4 堆填工程安全等级 safety grade of landfill engineering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堆填方量、最大堆填高度及破坏后果,划分堆填工程的安全等级。3.5 最大堆填高度 Maximum landfill height 堆填最高点与堆填场周边地表最低点的相对高差。3.6 堆填场址适宜性 landfill site suitability 场地作为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场的
8、适宜程度。3.7 坡率法 slope ratio method 通过调整、控制边坡坡率维持边坡整体稳定和采取构造措施保证边坡及坡面稳定的边坡治理方法。3.8 支挡结构 retaining structure 堆填边坡中为保持边坡稳定并控制其变形而采用的支挡桩(墙)等结构体系的总称。3.9 土工格栅 geogrid 具有较高强度,其开孔可容周围土、石或其他土工材料穿入,用于加筋的平面材料。3.10 拦土坝 earth retaining dam 支挡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堆填场外围构筑物,包括初期坝和堆积坝。3.11 初期坝 initial dam 用作支撑后期固体废弃物堆存体的坝。3.12 堆积
9、坝 stacked dam 在初期坝坝顶以上用固体废弃物堆填而形成的坝。DB 4201/T 6742023 3 3.13 排水盲沟 hidden drainage ditch 埋置在堆填区底部或堆填体内部,采用高过滤性能填料或内置渗管形成的用于汇集、导排地下水和内部渗水的暗渠。3.14 坡面防护 slope surface protection 为了防止边坡坡面受到水、温度、风等自然因素反复作用下出现剥落、碎落、冲刷或表层土溜坍等破坏现象而采取的保护措施。3.15 堆填地基处理 filled ground treatment 采用强夯、振动碾压、冲击压实或其他方法将堆填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密
10、实的技术措施。3.16 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满足使用功能基础上,实现全寿命周期内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设计。3.17 动态设计 dynamic design 根据信息法施工和施工勘察反馈资料,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及方案进行再验证,确认原设计条件有较大变化,及时补充、修改原设计的过程。3.18 综合设计 integrated design 设计中体现特色化、整体化理念,在安全适用的基础上,实现场地及其周边环境设计中人文、自然、生态、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和谐共生。3.19 信息化施工 Information constructi
11、on 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对施工安全性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3.20 长期监测 long-term monitoring 固体废弃物堆填工程竣工后,有固定频率的连续监测。4 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DB 4201/T 6742023 4 抗力、材料性能、作用与作用效应 4.1 Qj计算流量(m3/s);q设计降雨(暴雨)强度L/(shm2);P 设计重现期(a);t 降雨历时(min);Qs设计流量(m3/s);n面积参数;M地表排水径流模数(m3/(skm2);Qg设计过流量(m3/s);V沟(管)内的平均流速(m/s);Ws渗流
12、量(m3);J水力坡降;Ts渗透时间(s);Sp设计雨力(mm/h);Qp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m3/s);流域汇流时间(h)。几何参数 4.2 H最大堆填高度(m);Bp桩的计算宽度(m);b 矩形桩的设计宽度(m);d 桩的设计直径(m);F 汇水面积(km2);Ag 沟(管)的设计过水断面面积(m2);As 有效渗透面积(m2)。计算系数 4.3 径流系数;综合安全系数;k土层渗透系数(m/s);综合径流系数;m降雨强度衰减系数。5 总则 为了在武汉市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工程的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及检验与验收5.1 中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3、、确保质量、保护生态及环境,制定本文件。DB 4201/T 6742023 5 本文件适用于堆填高度为 60m 以下(含 60m)的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工程。超过上述限定高5.2 度的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工程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进行专项研究,采取有效、可靠的加强措施。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工程应综合考虑堆填场地的地质条件、工程特点、使用要求、环境条件、5.3 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6 基本规定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堆填方量、最大堆填高度及破坏后果,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工6.1 程安全等级可按表 1 划分。表1 堆填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最大堆填高度
14、 H(m)堆填方量 V(104m3)破坏后果与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很严重 严重 不严重 30H60 V500 一 一 一 二 100V500 一 一 二 一 二 V100 一 一 二 一 二 15H30 V300 一 一 一 二 100V300 一 一 二 一 二 V100 一 一 二 一 二 H15 V100 一 一 二 二 三 50V100 一 一 二 二 三 V50 一 一 二 三 注1:破坏后果分类:很严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严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不严重: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注2: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复杂抗震危险地段;不良地质作用中等-较强烈发育,
15、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地段;地形地貌复杂;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很大;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地基、边坡的岩土性质变化大;存在需进行专门治理的特殊性岩土;、中等复杂非全新活动断裂带;抗震不利地段;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段;地形地貌较复杂;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岩土种类多,不均匀;地基、边坡的岩土性质变化较大;特殊性岩土不需要专门治理;、简单无活动断裂;抗震一般和有利地段;不良地质作用弱不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段;地形地貌简单;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岩土种类单一,均匀;地基、边坡的岩土性质变化不大;无特殊性岩土。项目选址应符合相关规划,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6、对适宜性作6.2 出分析评价。堆填工程的勘察应配合工程建设分阶段进行,宜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6.3 阶段。DB 4201/T 6742023 6 堆填工程设计前应完成堆填选址和勘察资料搜集,选取代表性样本进行试验检测,结合现场勘察6.4 与检测结果,确定堆填工程的处理范围、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堆填工程宜采用综合设计,体现绿色环保理念,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6.5 排水工程应符合项目所在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流域规划、排水专项规划及竖向6.6 规划等要求,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并与地区其它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堆填工程应采取信息化施工,利用监测信息进行反分
17、析,检验校核设计与施工参数,指导后续设6.7 计和施工。堆填工程应明确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制定针对性施工组织设计、专项6.8 施工方案及应急预案。堆填工程施工阶段应对堆填体和周边环境等进行监测,施工完成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堆填工程6.9 应进行长期监测。堆填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应包括施工阶段主要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等产品的进场检验、施工6.10 过程中间质量检验和施工完成后质量检验。7 选址 一般规定 7.1 7.1.1 应按照“不占水面,不占绿地,不占基本农田”的原则,不影响防洪排涝、不影响生态环境、不影响农田耕地。7.1.2 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自然保护
18、和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7.1.3 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等条件对周围人居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运输费用的影响,经过多方案比选后确定。7.1.4 宜与山体修复、堆山造景和湖泊岸线整治等景观修复工程相结合,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破损山凹地、废沟渠和需地形塑造的低洼地等可受纳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场地。7.1.5 禁止在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布设堆填场。选址要求 7.2 7.2.1 堆填场选址应搜集下列基础资料:a)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防洪排涝专业规划;b)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c)附近居
19、住信息与公众反映;d)地形、地貌及相关地形图;e)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f)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电和土石料条件;g)设计频率洪水位、降水量、蒸发量、夏季主导风向及风速、基本风压值;h)服务范围的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方量、性质及运输条件;i)其他选址相关资料。7.2.2 堆填场选址不应设在下列地区:a)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易发区;b)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水源保护区、湿地沼泽保护区;c)洪泛区和泄洪道范围;DB 4201/T 6742023 7 d)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e)珍贵动植物保护区;f)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及生物学研究考察区;g)军事要地、军工基地和国
20、家保密地区;h)重要的地下管廊设施(如高压天然气、石油)、地下交通枢纽、铁路和桥梁影响范围。7.2.3 堆填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a)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堆填容量;b)选择在生态资源、地面水系、机场、文化遗址和风景区等敏感目标少的区域;c)不应受洪水或内涝的威胁;必须建在该类地区时,应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其防洪标准应符合 GB 50201 的相关规定;d)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符合堆填要求;e)有良好的电力、给水和排水条件;f)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合理;g)交通方便、运距合理,并应综合考虑堆填场的服务区域、受纳能力、预留发展等因素;h)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堆填场址适宜性分析 7.3
21、 7.3.1 堆填场址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共 4 个等级。7.3.2 堆填场址适宜性分析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参照附录 A 表 A.1 确定。7.3.3 对附录 A 表 A.1 中的要素难以定量分析的,可结合定性分析的方式形成专题论证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等,经专家论证或专题研究通过后,报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场址。相关论证和研究文件应对选址场地进行地形测量和地质调查,并形成初步方案。8 勘察 一般规定 8.1 8.1.1 建设工程固体废弃物堆填工程的勘察范围应包括原场地(含既有边坡)及其临近影响地段、支挡工程等。8.1.2 堆填工程原场地中的既有边坡应进行边坡工程
22、勘察,边坡工程勘察宜与原场地勘察一并进行,且应满足 GB 50330 对边坡勘察的工作深度要求;支挡工程在平面布置确定后可直接进行详细勘察;根据工程需求可开展必要的补充勘察或施工勘察。8.1.3 堆填工程场地复杂程度、岩土条件复杂程度可按表 2、表 3 确定。表2 场地复杂程度等级 等级 场地复杂程度 划分依据 一级 复杂 地形地貌复杂,抗震危险地段,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很大;周边环境条件复杂。二级 中等复杂 地形地貌较复杂,抗震不利地段,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周边环境条件中等复杂。三级
23、 简单 地形地貌简单,抗震一般和有利地段,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周边环境条件简单。DB 4201/T 6742023 8 表3 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 等级 岩土条件复杂程度 划分依据 一级 复杂 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地基、边坡的岩土性质变化大;存在需进行专门治理的特殊性岩土。二级 中等复杂 岩土种类多,不均匀;地基、边坡的岩土性质变化较大;特殊性岩土不需要专门治理。三级 简单 岩土种类单一,均匀;地基、边坡的岩土性质变化不大;无特殊性岩土。8.1.4 堆填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和堆填工程安全等级按下列规定划分:a)甲级
24、:在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和工程安全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b)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c)丙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和工程安全等级均为三级。8.1.5 堆填工程勘察工作中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岩土分类、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等应符合 GB 50021 中的相关规定。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参照相关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执行。8.1.6 堆填工程场地地震效应评价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标准的规定。8.1.7 堆填工程勘察工作中的勘探孔、探井、探坑和探槽等,在野外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封填密实。可行性研究勘察 8.2
25、 8.2.1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以搜集资料、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必要时辅以适当的钻探、槽探、物探、原位测试及试验工作,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比例尺宜采用 1:10001:2000。8.2.2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调查和分析评价下列内容:a)搜集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水文、气象、地形和地貌等资料,调查当地多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月最大降雨量;b)调查场区及周边的汇水面积、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量和多年一遇洪峰流量;调查场区及周边山洪、冲沟和河流冲淤等情况;c)调查场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概况;d)调查场区及周边环境条件,临近的水源地保护区水源开采情况和环境保护要求;e)调查场地地震效应,划分抗
26、震地段类别,分析评价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及对工程和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f)调查场地特殊性岩土、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分析其对场地及堆填工程的影响;g)分析评价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初步勘察 8.3 8.3.1 初步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比例尺宜采用 1:5001:1000,辅以钻探、槽探、物探、原位测试及试验工作。8.3.2 初步勘察宜在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基础上,初步查明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对堆填工程的总体布置、场地稳定性、工程建设适宜性、边坡稳定性、特殊性岩土、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和环境影响等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初步建议及岩土参数。DB 4201/
27、T 6742023 9 8.3.3 初步勘察应初步查明和分析评价下列内容:a)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和气象水文条件;b)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成因及发展趋势等,对不良地质作用作出初步分析评价,并提出初步防治措施建议;c)场地地基土层结构、成因、地质年代及其工程性质;d)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和地表水的补排关系;e)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f)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g)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h)根据场地岩土条件,初步分析评价堆填场地的地基承载力和边坡稳定性,提供堆填工程初步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堆填场地地基和边坡的设计与施工提出初步建议,当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时,还
28、应提供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8.3.4 初步勘察阶段勘探点的间距宜根据场地及岩土条件的复杂程度按表 4 确定。表4 初步勘察勘探点间距 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 勘探点间距(m)复杂 50100 中等复杂 100150 简单 150300 8.3.5 初步勘察勘探孔可按方格网布置,对场地及岩土条件特别复杂的区段,可加密勘探点,并布置控制性横剖面。8.3.6 堆填材料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a)堆填材料调查工作以搜集资料、踏勘调查为主,必要时可辅以少量勘探和试验工作,应搜集和调查堆填材料的成分、粒度、物理化学性质、储量和分布;b)搜集调查堆填材料初始状态下的岩土类别、渗透系数、含水量、
29、液塑限、有机质含量、自由膨胀率、PH 值、软化系数、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率等岩土指标。堆填材料调查分类和土工试验应分别符合 GB 50021 和 GB/T 50123 等的相关规定;c)分析评价堆填材料对水源、岩土体的污染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判断各类堆填材料的适宜性,提出堆填材料的使用要求和建议。详细勘察 8.4 8.4.1 详细勘察应充分利用初步勘察资料,可采用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和试验等手段进行,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尚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采用 1:2001:500。8.4.2 详细勘察应针对工程特点和场地岩土条件,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提出设计、施工和监测工作的建议,并对不稳定地段和
30、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治理建议,提供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及有关结论和建议;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提出地基处理方法的建议,并分析地基处理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既有边坡应做专门的边坡勘察,并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对支挡工程应进行专门勘察,并分析评价场地岩土条件对支挡结构的影响。8.4.3 详细勘察应详细查明和分析评价下列内容:a)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和气象水文条件;b)场地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系数;DB 4201/T 6742023 10 c)特殊土、回填土、河、湖、沟、坑及暗浜的分布范围,分析相关岩土工程问题和对设计与施工的影响;d)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与地表水的
31、补排关系,提供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幅度,分析评价其对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的影响;e)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对场地及堆填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岩溶场地还应进行岩溶稳定性分析评价,对有影响地段还应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f)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堆填体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地震液化可能性,提供抗震设计的有关参数;g)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堆填体对环境的影响;h)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i)地基的均匀性、压缩性、承载力,提供堆填工程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堆填场地地基设计、施工、监测与检验提出建议;j)对原场地地表土处理、既有边坡坡面处理、支挡措施设置、软弱土和特殊土处理等提出
32、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建议,当需要采取地基处理时,尚应提供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k)分析评价堆填区的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性,提供地基沉降和边坡稳定性计算所需的岩土参数,当工程需要时,尚应分析预测地基沉降和边坡变形破坏。8.4.4 原场地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沿设计堆填边坡走向布置勘探点,沿设计堆填范围垂直向布设勘探线,勘探线(点)间距可根据场地和岩土条件的复杂程度按表 5 确定;当局部地形和岩土条件特别复杂时应予以加密;表5 原场地详细勘察勘探线(点)间距 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 勘探线(点)间距(m)复杂 3050 中等复杂 5075 简单 75150 b)每
33、个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交界部位、相同地貌内的不同工程地质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应予以加密;c)当场地分布有填埋的沟坑和暗藏的古河道、沟、浜等时,勘探点间距宜控制在 20m40m,控制边界线勘探点间距可适当加密;d)对岩溶场区应满足查明岩溶充填物及岩溶发育程度的要求。8.4.5 既有边坡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a)堆填工程的边坡包括堆填前的既有边坡和因堆填形成的挖填方边坡。b)堆填工程原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既有边坡时,应进行专门的边坡勘察;堆填工程原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危岩和崩塌时,应进行危岩和崩塌的勘察。c)既有边坡的勘探范围应包括坡面区域和
34、坡面外围的一定区域,以及对堆填工程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d)既有边坡工程勘察宜采用钻探、坑(井)探和槽探等方法,必要时可辅以硐探和物探方法。e)既有边坡勘察应查明岩土分布情况及影响边坡稳定的工程地质问题,提供验算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计算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DB 4201/T 6742023 11 f)根据边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体结构特征及已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对边坡的可能破坏形式和边坡稳定性作出定性判断,并提出潜在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对设计、施工及监测的建议。g)既有边坡勘察勘探线应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详细勘察的勘探线(点)间距可按表 6 确定,且对每
35、一单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宜少于 2 条,每条勘探线不应少于 2 个勘探孔。表6 既有边坡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勘探点间距(m)一级 30 二级 3040 三级 4075 注1: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可根据GB 50330的相关规定确定;注2:初勘的勘探线(点)间距可适当放宽,每一单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宜少于1条,每条勘探线不应少于2个勘探孔。h)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集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用于稳定性计算时,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直接剪切试验获取。有条件时应进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试验,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可根据 GB 50330 和反演分析等方法综合确定。i)危岩和崩塌勘察要求如下:1)对
36、崩塌危害程度作出评价,并根据崩塌产生的机理提出防治建议。勘察方法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比例尺宜采用 1:5001:1000,危岩体崩塌方向主剖面的比例尺宜采用 1:200。2)查明危岩分布及产生崩塌的条件、危岩规模、类型、稳定性及危岩崩塌危害的范围等,重点查明危岩崩塌区的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形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贯通情况和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及下覆洞室等,应根据危岩的破坏形式,按单个危岩形态特征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并提供相应图件,标明危岩分布、大小和数量。3)危岩稳定性判定时应对张裂缝进行监测。对破坏后果严重的大型危岩,应结合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塌的时间、规
37、模、方向、途径和危害范围作出预测。8.4.6 支挡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堆填场需要设置桩板式、挡土墙(坝)等支挡工程时,应对支挡工程进行详细勘察。b)勘察工作应查明地基的岩土工程条件,提供支挡工程的基础持力层建议和相关岩土参数。c)勘探点宜沿支挡工程的轴线布置;沿轴线每隔 2 倍4 倍孔距布置一条垂直于支挡工程轴线的横断面勘探线,每条勘探线可布置 2 个3 个勘探孔。当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可加密勘探孔。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等级按表 7 确定。表7 支挡工程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 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 勘探点间距(m)复杂 1020 中等复杂 2030
38、简单 3050 d)支挡工程勘察应重点分析评价内容如下:DB 4201/T 6742023 12 1)分析评价挡土墙(坝)基础的地基承载力、稳定性,提供地基沉降计算参数,提出地基处理方法的建议;2)分析拟选桩端持力层及下卧层的分布规律,提出桩端持力层方案的建议;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变形验算参数;3)提供桩基变形验算的岩土参数,评价成(沉)桩可能性,论证桩基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评价支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提出抗震措施和建议。e)当场地存在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分布时,支挡工程的分析评价要求如下:1)对岩溶发育地区,应根据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溶洞、土洞、塌陷的形态、平面位置和顶
39、底标高,分析岩溶的稳定性及其对拟建桩板式、挡土墙(坝)等支挡工程的影响,提出治理和监测的建议,当工程需要时,尚应进行施工勘察;2)对膨胀土地区,应评价膨胀性岩土的工程特性,根据场地的环境条件和土体增水后体积膨胀、强度衰减和失水后体积收缩、强度增大的变化特点,综合评价支挡工程的地基强度和变形特征,提出膨胀土地基处理建议;3)对厚层填土地区采用桩基时,尚应分析产生桩侧负摩阻力的可能性及其对基桩承载性状的影响,提供负摩阻力系数和减少负摩阻力措施的建议。勘探、取样和测试试验 8.5 8.5.1 原场地勘察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堆填区的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宜达到原地面以下 10m,在挖方地段宜达到基
40、层设计标高以下 4m,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要求,控制性勘探孔应满足变形及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要求;b)当堆填区分布有填土、软土和可液化层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以满足地基处理、沉降和稳定性计算的要求;c)在预定的勘探深度内遇见基岩,控制性勘探孔(井)应钻(挖)入基岩适当深度,并查明基岩风化情况,一般性勘探孔可钻至基岩顶板,岩溶勘察钻孔应穿透表层岩溶发育带。8.5.2 既有边坡勘察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进入最深潜在滑动面不小于 2m,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深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不小于 5m,并应进入坡脚地形剖面最低点和支挡结构基底下不小于 3m。8.5.3 支挡工程勘
41、察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采用桩板式支挡时,勘探孔深度宜达到预计桩端以下 3 倍5 倍桩径且不小于 3m;b)对覆盖层较薄的岩质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可能的持力层(或埋置深度)以下 3m5m 或桩端平面以下 3 倍5 倍桩径,并穿过溶洞、破碎带,达到稳定地层;c)当采用挡土墙(坝)时,勘探孔深度宜取基底下 0.7 倍1.5 倍基础宽度,且不应小于 5m,当勘察深度范围内遇软弱下卧层时,应加大深度,满足挡土墙(坝)设计要求;d)支挡工程的勘探孔深度应满足稳定性分析评价和地基处理的要求,尚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分析评价要求。8.5.4 取样和测试试验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控制性
42、勘探点数量应按地基土的均匀性、代表性和设计要求确定,控制性勘探孔数量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 1/3,采取土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孔数量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 1/2,取样钻孔数量不宜少于总勘探孔数的 1/3,当勘探点总数少于 3 个时,每个勘探孔均应取样或进行原位测试;b)采取土(岩)样的竖向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地基的均匀性和代表性确定。在原地面或基层面设计标高以下 1.5m(软土地区为 3m)深度范围内的取土间距为 0.5m,其下可适当放宽;DB 4201/T 6742023 13 c)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集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对于特殊性岩土尚应进行判别指标和强度指标试验,每层岩土主要指标的试样
43、数量:土层不应少于 6 个,岩石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不应少于 9 个,岩体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宜根据现场试验确定;d)软土地区宜进行固结试验,提供水平向和垂直向固结系数;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或室内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提供次固结系数和试验各级压力下的 e-p 表和相应曲线;e)遇地下水的钻孔宜量测地下水位,并取水样和土样进行化验,判定场地水和土对混凝土及金属的腐蚀性;f)当工程需要时,尚应进行场地波速测试及对填料进行击实试验。水文地质勘察 8.6 8.6.1 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堆填工程边坡稳定性、支挡结构、降排水工程等有较大的影响时,尚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8.6.2 水
44、文地质勘察工作以水文地质勘探钻孔为主,必要时可辅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方法应根据工程需要,参考 GB 50021 加以选择。水文地质试验应以现场试验为主,室内试验为辅。水文地质试验应视堆填工程具体情况采用抽水试验、压水试验、注(渗)水试验、室内渗透试验等,试验的位置、数量和方法应结合勘察阶段和工程特点确定。8.6.3 水文地质勘察应查明和分析评价下列内容:a)调查场区附近的河流、水系、水源及水的流向、流速和流量,调查堆填场的汇水面积、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量和多年一遇洪峰流量,调查堆填场及周围山洪、冲沟和河流冲淤等情况;b)查明场区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径流和排泄条件、历年最高地下
45、水位、近年最高地下水位,确定水位变化幅度,并应实测地下水位,结合堆填场建设布置长期观测孔;c)查明各含(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岩土性状、厚度、渗透性及空间分布特征,查明地下水出露情况,确定各含(透)水层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d)分析地下水对边坡和支挡结构的影响,为堆填边坡和既有边坡设计、施工和降排水工程提供水文地质资料;e)分析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可能产生的冲刷、溶解、软化、潜蚀、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变化对堆填边坡和既有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评价降水入渗、泄水等对堆填边坡和既有边坡稳定性的影响。9 设计 一般规定 9.1 9.1.1 堆填工程设计应满足工程安全和生态环
46、境等安全条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做到安全适用、环境美化,体现生态保护要求。9.1.2 堆填工程设计前应进行下列工作:a)明确工程建设规划、场地分区、地势设计、功能使用要求,搜集工程测量及岩土工程勘察资料;b)明确堆填场地条件及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c)明确土方调配和总体施工方案,掌握堆填边坡的形成条件;d)当工程分期建设时,应结合工程建设规划综合进行堆填边坡设计,减少临时边坡。9.1.3 堆填场地地基应是具有承载堆填体负荷的自然岩土层或经过地基处理的稳定土层,不得因堆填DB 4201/T 6742023 14 体的沉降而使基层失稳。对不能满足承载力、沉降限
47、制及稳定性等工程建设要求的地基应进行相应的处理。9.1.4 堆填场基底、既有边坡、堆填边坡应满足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要求。9.1.5 堆填边坡支挡形式应考虑场地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堆填高度、堆填工程安全等级等因素,堆填设计高度应符合规划要求。当工程条件许可时,应优先采用坡率法。9.1.6 堆填边坡区碎石垫层、盲沟、透水管等应满足堆填地基疏、排渗水及地下水控制的要求。堆填场底应设置纵横向坡度,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2。9.1.7 当场地、地形和填料等受到限制,堆填设计不能通过放坡满足堆填边坡稳定要求时,可采用加筋土、重力式挡土墙、桩板式支挡结构及拦土坝等工程措施。9.1.8 排水工程设计宜体现海绵
48、城市理念,降低堆填前后场地径流系数及峰值流量。9.1.9 排水工程应与坡面防护及绿化恢复工程相统筹,并考虑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填料要求及设计参数 9.2 9.2.1 堆填边坡压实填土的填料可选用黏性土、灰土、级配较好的砂土或碎石土等,不得使用泥炭、淤泥、淤泥质土、膨胀土、生活垃圾、有机质含量大于 5的土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粗粒土料中的粒径大于 2 mm 的颗粒质量应大于总质量的 50,不均匀系数应大于或等于 10,曲率系数宜为 13,级配应良好;b)细粒土料主要为粉土和黏性土;c)土夹石混合料中的粒径大于 2 mm 的颗粒质量应为总质量的 3050,最大粒径不应大于800 mm,并小
49、于堆填层厚度的 2/3;d)其他堆填材料的组成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进行水稳性、耐久性和无害性等试验。9.2.2 压实填土的填料应通过物理性质试验、击实试验、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确定堆填土最大干密度、天然含水量、最优含水量、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及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9.2.3 填料的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无试验条件时,可按表 8 确定。表8 填料设计参数表 填料类型 内摩擦角()黏聚力(kPa)压实系数 细粒土料 1215 1522 90 粗粒土料 2528 35 8590 土夹石混合料 1622 1520 8590 堆填边坡稳定性分析 9.3 9.3.1 堆填边坡稳定性宜
50、根据堆填材料及堆填厚度,采用下列方法分析:a)当堆填边坡填料均匀或相对软弱时,宜采用圆弧滑动法分析;b)当堆填边坡存在高程变化较大的相对软弱层时,宜采用平面或折线滑裂面分析;c)对结构较为复杂、破坏模式不明的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堆填边坡,除进行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极限平衡法分析外,宜进行三维数值分析。9.3.2 堆填边坡稳定性应进行整体抗滑稳定、局部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初步计算时应根据与堆填相似条件下试验获得的岩土参数、原始表面形态、边界条件等进行;b)核算时应根据堆填边坡加固处理后的岩土参数、地表形态、边界条件等进行;c)拟建场地位于地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以上的地区,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