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31 DB4201武汉市地方标准 DB4201/T 6102019 蔬菜大棚栽培羊肚菌技术规程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2019-12-15 发布2020-01-15 实施DB4201/T 610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晓龙,蔡英丽,李芒,刘高磊,蔡定军,陈峰,彭玲,万学济。DB4201/T 6102019 1 蔬菜大棚栽培羊肚菌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蔬菜大
2、棚羊肚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栽培环境条件、生产技术措施,产品采收和病虫害防控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武汉地区蔬菜大棚模式的羊肚菌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栽培技术规程要求 3.1 生产季节 栽培季节为当年11月中旬12月上旬,菌丝培养期为当年12月
3、翌年2月底,出菇期为翌年 2月底4月中上旬。3.2 栽培原料 栽培主料应符合NY 5099要求。栽培主料所需的原料应新鲜、干净、无虫、无霉变、无异味。3.3 菌种 3.3.1 品种选择 宜使用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的羊肚菌栽培品种,应从具相应生产和技术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3.3.2 菌种生产应符合 NY/T 528 规定要求。菌种配方如下:一级种培养基:PDA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二级种配方:麦粒 30%、粗木屑 52%、腐质草炭土 15%、石膏粉 1%、轻质碳酸钙 2%,另外加磷酸二氢钾 0.1%,含水率 50%55%;三级种配方:麦粒 30%、粗木屑 60%、腐质草炭土 8
4、%、石膏粉 1%、轻质碳酸钙 1%,另外加磷酸二氢钾 0.1%,含水率 50%55%;生产季节:按各地的播种期不同而变化,在播种前 30 天开始生产三级种。麦粒选择当年新鲜DB4201/T 6102019 2 小麦,菌种生产前需提前一天左右时间将小麦、木屑进行充分预湿。3.4 栽培前大田处理 3.4.1 栽培场地选择 应符合NY/T 5010 规定的要求。选择武汉市蔬菜大棚栽培场地及配套的微喷设施,使用之 1 个月2 个月前卸掉塑料膜,清除残留尾菜后翻土进行暴晒。3.4.2 土壤处理 3.4.2.1 为了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栽培场地以沙性透气土壤最佳,进行深耕暴晒时间约 10 天左
5、右,配合使用石灰和广谱杀虫药、杀菌剂进行杀虫杀菌处理,每亩田地石灰用量一般在 50 kg75 kg。3.4.2.2 流程如下:地表喷洒杀虫杀菌药20 天左右时间后撒石灰旋耕暴晒把大的土块耙细喷洒杀虫杀菌药。3.4.3 整厢 土壤处理后即可进行整厢,厢面土壤细碎平整,略有粗颗粒为宜。根据大棚菜地的形状,沿着大棚的走向起厢,一般厢宽80 cm100 cm、厢高10 cm15 cm,走道宽30 cm40 cm左右,一般6 米宽的蔬菜大棚起4 厢5 厢左右为宜,长度以菇棚的长度为准。3.5 大棚外覆盖及微喷设施搭建 蔬菜大棚遮光采用外遮阳模式。大棚骨架上先覆盖白色透明无滴塑料薄膜,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盖
6、黑色6 针扁丝遮阳网,遮阳网安装到蔬菜大棚卷膜器左右两边最下端。在棚中装配2 路3 路微喷喷灌设施,保证每个厢面有水直接喷洒,以调节播种、菌丝生长期和出菇期的棚内土壤和空气湿度。3.6 播种 3.6.1 菌种用量 每亩地菌种用量175 kg225 kg。3.6.2 播种时间选择 一般武汉地区在11月12月中上旬适宜进行播种,准备播种前需要查看本地历年11月份的天气及最近7 天15 天的天气预报,以确定最佳播种日期。11月份播种气因在从20左右下降到10左右,然在缓慢回升阶段同时在阴雨天气进行播种为最佳。12月份因尽量在气温10以上时进行播种为最佳。3.6.3 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一般有穴播、撒播
7、、行播。在生产过程中多用撒播,即将菌种掰成小块(2 cm2 cm2 cm)后均匀的撒在厢面上,然后用耙子将厢面菌种翻到土壤中。3.7 补料技术 3.7.1 外源营养袋的制作 外源营养袋一般在播种后7 天10 天左右开始生产,生产必须符合NY/T 528中的装袋和灭菌要求。3.7.2 外源营养袋配方 DB4201/T 6102019 3 麦粒40%、谷壳32%、木屑15%、腐质草炭土10%、石膏1%、石灰2%,另外加磷酸二氢钾0.1%,含水率50%55%,pH值7.58.0。3.7.3 外源营养袋的放置数量 在羊肚菌的栽培过程中,外源营养袋的利用是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每亩地放置数量为 1
8、500 袋1 800 袋。3.7.4 外源营养袋的放置时间及方法 一般情况下,播种后7 天10天后,当菌床上长满白色像霜一样的分生孢子时,开始放置外源营养袋。外源营养袋的放置方法是将营养袋的一侧面打孔或划口,将打孔或划口的一面平放在菌床表面,稍用力压实,每袋间隔30 cm左右,采用5点式摆放模式。3.7.5 外源营养袋的撤离 外源营养袋放置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15天左右菌丝就会长满整个菌包,约40 天45 天后,外源营养袋麦粒的营养被羊肚菌菌丝耗尽,麦粒由饱满变瘪以后,菌包收缩明显,即可移开外源营养袋。若外源营养袋未被杂菌污染,也可不撤离,但在3月底左右必须进行撤离。3.8 保育和出菇管理
9、3.8.1 菌丝保育 在整个菌丝生长过程中,保持地表面的土壤不发白,菌丝上有露珠的状态,使土壤湿度保持在 30%40%之间。土壤太干,菌丝生长缓慢,土壤太湿,则土壤中缺乏空气,抑制菌丝体生长。每天要卷起大棚两侧薄膜早晚进行通风1 h2 h,保持棚内空气流通。3.8.2 催菇管理 当气温回升到610左右时。首先进行一次大的喷水管,通过增加湿度直接刺激厢面菌丝诱导菇蕾的发生,用水量约5 kg/m2以微喷方式为主,切记不能进行大水漫灌。控制空气湿度在85%90%左右为宜,厢面土壤水分在65%75%左右,同时通过掀起两侧遮阳网增加散射光照射,早晚各进行通风一次,时间约1 h2 h。3.8.3 菇蕾保育
10、管理 菇蕾形成期,在厢面上会形成大量的半透明前端呈灰黑色的原基颗粒。此时要保持土壤湿度,若外界气温较低则需降低大棚内空气流动,进行闭棚操作避免棚外北风直接吹在原基上,造成幼小原基死亡。若外界气温较高,则在中午前后开启避风一侧卷膜器进行通风。3.8.4 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需做到精细化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是获得栽培成功的关键。湖北春季多雨,出菇期间若遇连续阴雨,应打开棚门,保持棚两侧卷膜器卷起造成良好的通风环境。若遇倒春寒或冰雪天气,则因闭棚,减少补水。出菇期棚内气温保持在1518左右最为适宜,同时尽量保持大棚内光线均匀,以利于羊肚菌直立向上生长。3.8.5 极端天气应对 DB4201/T 61
11、02019 4 若遇到极端雨雪天气,因及时将外覆盖黑色遮阳网撤掉放在棚两侧,只留大棚透明保温塑料薄膜,以免棚上遮阳网积雪造成大棚坍塌,待晴天升温雨雪融化后在大棚薄膜上重新覆盖黑色遮阳网。4 病虫害防治 4.1 杂菌防治 羊肚菌栽培准备期间蔬菜大棚场地的处理每个环节要到位。在菌丝培养、出菇阶段均应加强通风防止菇棚内出现高温高湿的现象,保持菇棚内的气温不超过25,避免杂菌滋生。4.2 害虫防治 大棚四周安装40 目防虫网,宜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诱杀害虫,其物理防治设施挂置应高于微喷头,防止害虫进入。出菇期不允许直接对菇体使用任何杀虫杀菌剂,在人员进出入口及大棚外四周地面撒四聚乙醛以
12、防治蛞蝓等软体动物。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规定要求。5 采收与干制加工 5.1 采收 5.1.1 当羊肚菌的子囊果不再增大,菌盖脊与凹坑棱廓分明,菌柄要开始生长的阶段,肉质最厚实、有弹性,有浓郁的羊肚菌香味时应及时采收。采收标准:早期菇采摘菇帽以 5 cm7 cm 为宜,中期菇采摘菇帽以 4 cm5 cm 为宜,尾期菇采摘菇帽以 4 cm4.5 cm 为宜。5.1.2 采收时,利用锋利的小刀,在子囊果菌柄近地面,沿地面水平方向切割摘下,采摘时保持手干净,避免厢面泥巴沾染在子囊果特别是菌柄上,影响后期的商品性状。一次采收完毕后,再将遗留在土壤里的菌柄地下部分挖出。5.2 干制加工 5.2
13、.1 干制羊肚菌的工艺流程 适时采收摆盘烘烤修剪分选分级。5.2.2 干制 采收后进行热风干制。若天气晴好在阳光下晾晒减重15%25%后上架烘烤;雨天直接上架烘烤。按羊肚菌大小、厚薄、含水量分类摆放于带网孔的托盘上架,不要挤压,适当预留一定的空隙,菇大、肉质厚实、含水量多的排在上层。烘烤初期为3840温度恒定,维持2 h3 h,风速0.8 m/s1 m/s;中期按每小时升高23的升温速度达到50,3 h4 h,风速0.7 m/s0.9 m/s;后期烘烤阶段维持温度在5055之间,1 h左右,风速0.5 m/s0.7 m/s,直至含水量下降到10%左右,最终完成烘烤干制。6 包装、贮存、运输 6.1 包装应牢固、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毒,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羊肚菌按不同等级大小分类进行包装。贮存应放在防虫、防鼠、防霉,在阴凉、避光、清洁、干燥、无异味处贮存。DB4201/T 6102019 5 6.2 运输时轻装轻卸,运输工具干净卫生,防日晒雨淋,不可与其它物品混运。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