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310 A 90 DB4201武汉市地方标准DB4201/T 569.12018 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第 1 部分:通则 Specification for counter-terrorism management in Wuhan Part 1:General principles2018-09-10 发布 2018-10-10 实施 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DB4201/T 569.12018 I 目 次 前 言.II 引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反恐怖防范原则.3 5 反恐怖防范目标分类.3 6 反恐怖防范重要部位
2、.4 7 常态反恐怖防范.4 8 常态联动机制.10 9 非常态反恐怖防范.10 10 应急预案.11 11 监督、检查.12 DB4201/T 569.12018 II 前 言 DB4201/T 569 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由通则(DB4201/T 569.1 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第1部分:通则)和各分则组成。通则是反恐怖防范目标的通用管理要求,可以独立使用;分则是特定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特殊管理要求,应与通则配套使用。DB4201/T 569 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共分9个部分,以后根据武汉市反恐怖防范工作需要,再视情增补。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公共供水;第3部分:
3、电网;第4部分:燃油供储;第5部分:燃气供储;第6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第7部分:桥隧设施;第8部分:人员密集场所;第9部分:商场超市。本部分为DB4201/T 569的第1部分。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武汉市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武汉市公安局反恐怖工作支队、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处、武汉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黄青、朱波、曾伟、刘炜、王锦瑾、李伟、刘志宏、梁华、刘纯、邢钊。DB4201/T 569.12018 III 引 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
4、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依据反恐怖主义法,根据武汉市反恐怖工作实际,针对常态和非常态形势下反恐怖防范需求,开展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研制工作,遵循“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四同步”)原则,综合运用人防、技防和物防手段,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市民人身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武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DB4201/T 569.120181 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第 1 部分:通则 1 范围DB4201/T 569的本部分规定了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的反恐怖防范原则、反恐怖防范目标分类、反恐怖防范重要
5、部位、常态反恐怖防范、常态联动机制、非常态反恐怖防范、应急预案和监督、检查。本部分适用于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目标的防范管理和工作,特定反恐怖防范目标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 12663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15210 通过式金属探测门通用技术规范 GB 17565 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6、GB/T 30147 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 GB/T 30148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50526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6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 69 防爆毯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368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T 594 保安服务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GA 576 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A/T 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GA/T 761
7、 停车库(场)安全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GA/T 1093 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GA/T 1302 停车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DB4201/T 569.12018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反恐怖防范 counter-terrorism protection为避免恐怖袭击(如爆炸、劫持、撞击、纵火、施放核生化物质等)或伤害,运用科技手段、防护硬件、软件,实施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等,以探测、延迟和应对恐怖威胁的行为。3.2 反恐怖防范系统 the system of counter-terrorism protection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目的,针对常态和
8、非常态形势下反恐怖防范需求,综合运用人防、物防和技防手段而构成的反恐怖防范体系。3.3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anti-terrorist work leading institution and agency武汉市各级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工作联系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3.4 常态反恐怖防范 normal counter-terrorism protection在日常性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采用一般性、常规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3.5 非常态反恐怖防范 abnormal counter-terrorism protection在特殊时期(如重大节日、重要时段)或应对恐怖事
9、件时,采取加强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3.6 反恐怖防范目标 the target of counter-terrorism protection为避免恐怖袭击或伤害,综合运用技防、物防、人防措施予以防范的单位、场所、活动、设施等。3.7 反恐怖防范重点目标 the target of counter-terrorism protection由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的,遭受恐怖袭击的可能性较大以及遭受恐怖袭击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社会影响的单位、场所、活动、设施等。3.8 反恐怖防范重要部位 the important part of counter-terrorism prote
10、ction反恐怖防范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对人身、财产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公共安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3.9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 the organization of counter-terrorism protection target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管理、经营、维护的机构,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等。3.10 DB4201/T 569.12018 3 人防(人力防范)human prevention 执行反恐怖防范任务的具有相应素质的人员或群体的一种有组织的防范措施。3.11 技防(技术防范)technical prevention 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组成系统或网络以提高探测、延迟、反应等能力
11、及防护功能的反恐怖防范措施。3.12 物防(实体防范)physical prevention 用于反恐怖防范任务的目的、能延迟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各种实体防护措施(包括加固建筑、构筑物,增设屏障、器具、设备、改进防护系统等)。3.13 安保力量 security forces 实施安全防范的系统操作、管理、维护和响应报警事件的专门人员和队伍。3.14 保安员 security staff 专门承担门卫、巡逻、守护、安全检查、秩序维护、安全技术防范等职能,经保安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安全保卫人员。3.15 危险物品 dangerous goods 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包括枪支、弹药、管制器
12、具、危险化学品、爆炸物品、核与放射物品、传染病病原体等。4 反恐怖防范原则 4.1 反恐怖主义工作在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指挥和协调指导下,应遵循“属地负责、逐级监管”“谁主管、谁负责”,防范工作“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4.2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是反恐怖防范的主体,反恐怖防范目标的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应实施反恐怖防范指导、检查、监督,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应进行反恐怖防范的指导、协调和检查。4.3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应建立反恐怖防范系统,落实反恐怖主义工作专项经费保障,配备、更新防范和处置设备、设施。5 反恐怖防范目标分类 5.1 反恐怖防范目标分类按目标的规模、性质及
13、其遭受恐怖袭击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要素进行划分。5.2 反恐怖防范目标分为以下类别:重要公共建筑。指在我市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声誉的建筑,包括大型会展中心、演出场馆、超高DB4201/T 569.12018 4 层建筑、地标性建筑等;重点要害部位。指对国家安全有重要作用的单位,包括党政军首脑机关、重要军事设施、警卫目标、重要核生化设施、涉危险物品的单位和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指对国计民生及公共安全等有重要作用的单位,包括广电传媒、供水、供电、燃气、油气、通信等重要公用基础设施,机场、码头、火车站、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公交、长途客运场站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邮政、快递、物流、民
14、爆等重要行业;公众聚集场所。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人群大量聚集的单位,包括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体育场(馆)、文博场馆影剧院、学校及幼儿园、医疗机构、宗教活动场所、重要旅游区、公共娱乐场所等;其他目标。指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认为需要确定的行业、场所、活动、设施等。5.3 各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制定行业分则依据上述分类原则结合各行业特点进行划分。6 反恐怖防范重要部位 6.1 反恐怖防范目标应根据其特点,确定反恐怖防范重要部位。6.2 反恐怖防范重要部位应包括但不限于:a)广场、大厅、会议厅、售票厅、候机(车)厅、展会区、场馆、安检区等人员密集区域;b)供电、供水、供气、供油、供热以及网络通信
15、、监控、通风、空调等系统的关键部位;c)重要物品、危险物品存放部位及寄递物品收发处;d)停车场(库)、停机坪及行业特殊管理区域等。7 常态反恐怖防范 7.1 人防 7.1.1 人防组织 7.1.1.1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应设置或确定与承担反恐怖防范任务相适应的反恐怖防范工作机构,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明确责任部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7.1.1.2 列入反恐怖防范重点目标的单位,原则上应设置包括承担反恐怖防范在内的安全任务相适应的安保机构,配备专职安保员。具体要求为:a)单位总人数 200 人(含本数,下同)以下的,专职安保员不少于 2 名;b)200 人以上,50
16、0 人以下的,专职安保员不少于 3 名;c)500 人以上,2000 人以下的,专职安保员不少于人员总数的 5;d)2000 人以上的,专职安保员不少于人员总数的 4;e)人员配备应满足反恐怖防范实际工作的需要。7.1.2 人防管理 7.1.2.1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应建立与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的防范与应急联系,实现涉恐信息的实时报送、更新、交互和对接。7.1.2.2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应建立实施人防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台帐。人防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DB4201/T 569.12018 5 a)安全背景审查与行为评估制度。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安
17、全背景审查,并定期对其行为进行评估;对有不适合情形的人员,应当调整工作岗位,并通报公安机关;b)门卫与寄递物品管理制度。对通过出入口的人员、车辆进行登记检查,加强寄递物品验视、签收和登记管理;c)巡查与安检制度。确定出入口、周界、重要部位的巡查路径和方式,明确值守、巡查的要求和措施,确定安检设备的使用位置和启用规范;d)值守监看和运维制度。做好视频监控系统的值班监看、信息保存使用,定期开展技防各系统的运行维护检查,保障各系统的正常运行;e)教育与培训制度。对安保力量及员工进行反恐怖防范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f)防范与应急演练制度。每半年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反恐怖防范或应急演练;g)检查与督察制度。
18、每月开展反恐怖防范措施和技防、物防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督察应不少于一次;h)考核与奖惩制度。定期对安保力量及相关员工的反恐怖防范工作进行考核、奖惩;i)风险评估制度。根据恐怖主义活动形势,结合本单位实际,在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指导下,对本单位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进行评估。7.1.2.3 反恐怖防范工作机构设置、专兼职安保员配备、聘用及管理情况应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和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7.1.3 人防配置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应根据面积、人员数量、重要部位分布等情况配备安保力量,明确常态安保力量人数。反恐怖防范目标人防配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人防配置表 序号 项目 配设要求 设置规定
19、 1 反恐怖防范工作机构 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应设 2 反恐怖防范第一责任人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应设 3 反恐怖防范责任部门 安保部门兼任或独立设置 应设 4 安保力量 技防 监控中心,技防设施操作、值守监看、处置管理 应设 5 固定岗 指挥管理、门卫、安检与处置 应设 6 巡逻 出入口、周界、重要部位 应设 7 备勤 机动 应设 7.1.4 安保力量要求 反恐怖防范目标安保力量应符合反恐怖防范工作需要,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a)保安员应按 GA/T 594 的要求,承担保安职责;b)熟悉反恐怖防范目标地理环境、消防通道和各类疏散途径;c)应对反恐怖防范目标相关涉恐突发事件,配
20、合职能部门工作;d)其他需承担的反恐怖防范工作。7.1.5 安保装备 7.1.5.1 反恐怖防范目标安保装备应包括:DB4201/T 569.12018 6 a)个人装备:电台、警棍、强光电筒、催泪喷雾器、约束警绳、防刺背心、防暴头盔、防割手套等;b)公用装备:应急照明灯、钢叉、防护盾牌、手持金属探测仪、齐眉棍、防爆毯等。7.1.5.2 反恐怖防范目标安保装备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个人装备按在岗值班人数配备,公用装备结合安保岗位据实配备;b)装备佩戴和放置按照快速高效的原则,公用装备应按照重要部位的设置和岗位设置实行分散布点,便于快速领用。7.2 技防 7.2.1 技防组成 反恐怖防范目标
21、技防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无线通信对讲指挥调度系统、防爆安检系统、人员密度监控系统、通讯显示记录系统、监控中心以及其他特殊应用系统等。7.2.2 技防配置 反恐怖防范目标技防配置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技防配置表 序号 项目 安装区域或覆盖范围 设置规定 1 视频监控系统 高清视频探头 区域全封控,重点全覆盖 应设 2 感知功能视频探头 人口密集区域、重要进出口 应设 3 控制、记录、显示装置 监控中心 应设 4 视频智能分析系统 监控中心、图像采集前端 宜设 5 人像身份比对系统 监控中心、图像采集前端 宜设 6 入
22、侵报警系统 入侵探测器 周界 应设 7 水、气、电、通讯控制区域 应设 8 重要物品存放处 应设 9 危险物品存放处 应设 10 一键报警系统 门卫处、出入口、要害部位、安检区、人员密集区域 应设 11 监控中心 应设 12 报警控制器 监控中心及相关的独立设防区域 应设 13 终端图形显示装置 监控中心 应设 14 出入口控制系统 人像识别、门禁装置 水、气、电、通讯、空调控制区域 应设 15 重要物品存放处 应设 16 危险物品存放处 应设 17 监控中心 应设 18 机动车牌照识别系统 出入口、重点部位 宜设 19 身份证验证系统 出入口、重点部位 宜设 DB4201/T 569.120
23、18 7 表2(续)序号 项目 安装区域或覆盖范围 设置规定 20 停车库(场)管理系统 停车库(场)应设 21 电子巡查系统 出入口 应设 22 周界 应设 23 重要部位 应设 24 公共广播系统 区域全覆盖 应设 25 无线通信对讲指挥调度系统 区域全覆盖、监控中心 应设 26 防爆安检系统 X 射线安全检查装置 出入口或重要部位 应设 27 通过式金属探测门 出入口或重要部位 应设 28 液体检查装置 出入口或重要部位 应设 29 通道式综合信息感知门 出入口或重要部位 应设 30 人员密度监控系统 人口密集区域、重要进出口 应设 31 通讯显示记录系统 服务、咨询电话、总机 应设 3
24、2 监控中心 应设 7.2.3 技防要求 7.2.3.1 视频监控系统应符合 GB/T 28181、GB 50348、GB 50395、GB/T 30147、GB/T 30148、GA/T 75、GA/T 1093 的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a)视频实现区域全封控,重点全覆盖,前端设备采用枪、球结合方式,探头分辨率不小于 1080P,机型应具有宽动态、低照度、强光抑制等功能以及 SDI(串行数字接口)和 BNC(同轴模拟接口)输出端口,枪机间距根据采用监控探头景深确定,道路、桥梁、隧道以不大于 75 米为宜;b)所有视频监控(含围界)应由统一的基础平台进行管理,为平台对接预留千兆以上接口,并实现
25、单位网到视频网 IP 地址转换,与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联通;c)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系统存储录像时间不少于 30 日,反恐怖防范重点目标的系统存储录像时间不少于 90 日;d)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广场、步行街、体育场、会展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高清高点视频监控探头;e)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前端设备具备感知系统功能,为人像识别、人流计数、WIFI 信息采集、RFID(射频)采集等提供支撑;f)视频监控范围内的报警系统发生报警时,应与该视频监控系统联动使用,辅助照明灯光应满足视频系统正常摄取图像的照度要求;g)应配备后备电源,保证断电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持续时间不少于 1 小时,报警系统持续工
26、作时间不少于 8 小时。7.2.3.2 入侵报警系统应符合 GB 12663、GB 50348、GB 50394、GA/T 75、GA/T 368 的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DB4201/T 569.12018 8 a)在周界入侵报警系统中选择红外对射、光纤震动、电子围栏等方式,根据实际可单独或组合使用;b)在出入口、要害部位、安检区、人员密集区域等处安装“一键式”报警按钮,与就近公安机关及市 110 指挥中心联通,并实现与视频监控的报警联动。7.2.3.3 出入口控制系统应符合 GB 50348、GB 50396、GA/T 75 的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a)对需要控制的通行门、各类出入口通道按
27、各种不同的客户对象及准入级别,采取门禁、人像识别等方式,对其进、出通行实时控制与管理,并应具有报警功能;b)系统处理装置对系统中的信息能自动记录、打印、存储,有篡改和防销毁措施及密码系统,能与电子巡查、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系统及安全管理系统联动。7.2.3.4 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应符合 GB 50348、GB 50396、GA/T 761、GA/T 75、GA/T 1302 的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a)对停车库(场)的车辆通行道口实施自动电子起落杆进行出入控制、监视、行车信号指示、车位显示、车辆统计、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报警等综合管理。对特定车辆加装电子标签,在停车库(场)安装识别天线,对进出停
28、车库(场)的车辆实现智能管理,与安全管理系统联动;b)停车管理平台采集进、出车辆车牌等数据接入全市静态交通管理综合分析系统。7.2.3.5 电子巡查系统应符合 GB 50348、GA/T 644、GA/T 75 的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a)按照预先编制安保员巡查程序,通过信息识读器或其他方式对安保员巡逻的工作状态(是否准时、是否遵守顺序等)进行监督、记录,并能对意外情况及时报警;b)可独立设置,也可与出入口控制系统或入侵报警系统或安全管理系统联合设置及联动。7.2.3.6 公共广播系统应符合 GB 50526 的规定。7.2.3.7 防爆安检系统应符合 GB 50348、GB 15210、GA
29、/T 75 的规定,同时符合以下要求:a)对规定的爆炸物、武器或其它违禁物品、禁止携带液体进行实时、有效的探测、显示、记录和报警。系统探测率、误报率和人员物品的通过率应能满足要求;b)在机场、火车站、长途车站、码头、广场、体育场、会展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要出入口安装通道式综合信息感知门。7.2.3.8 在人员密集场所,利用机器视觉、计算机图形图像视频分析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包括人流布局图、视频监控模块、人流监测分析通讯模块、客流报表统计模块、预警及联动管理模块)等智能化技术监测人员密度,设置预警等级指数,实现智能化实时动态预警。7.2.3.9 监控中心应符合 GB 5034
30、8、GB 2887、GA/T 75 的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a)实现各安保系统集成联动,具有相应信息处理能力、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b)实现对系统操作员的管理、系统状态显示、系统控制、预案处置、事件记录查询及报表生成等功能。7.2.3.10 公共场所提供 WIFI 无线接入时,应安装符合公安机关要求的安全管理系统和安全审计产品,并向公安机关提供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的联网接口。7.2.3.11 视频图像采集、报警、电子巡查及系统信息通过管理软件实现联动管理,视频图像采集系统和报警系统应接入公安机关监控和报警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暂不能联网的应预留接口,并符合相关信号采集与传输标准。7.2.3.12 反恐
31、怖防范目标的技防系统建设和改造,应报请公安机关组织验收。7.3 物防 7.3.1 物防组成 反恐怖防范目标物防包括防冲撞装置、实体防护设施、应急用品和行包寄存设施等。DB4201/T 569.12018 9 7.3.2 物防配置 反恐怖防范目标物防配置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 物防配置表 序号 项目 安装区域或覆盖范围 设置规定 1 防冲撞装置 减速板 车辆进出口 应设 2 电子自动伸缩门、自动电子起落杆、简易自动弹射器、全自动升降式防冲撞柱、高端特种防撞护栏或固定钢制防撞立柱(其他形式防撞设施)车辆进出口,人、车分流边界 应设 3 实体防护设施 防盗安全门、金属防护门或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 监
32、控中心出入口 应设 4 水、气、电、通讯、空调控制区域 应设 5 重要物品存放区域 应设 6 围墙、栅栏 周界 应设 7 实体墙 隔离工作与生活区;一般通道(区域)与紧急逃生通道、人员疏散通道、出入口缓冲区、紧急避险区等区域 应设 8 应急用品 手持式应急照明灯、毛巾、口罩、空气呼吸器 重要部位入口处 应设 9 防爆毯(含防爆围栏)重要部位入口处 应设 10 防毒面罩 重要部位入口处或保安装备存放处 应设 11 毛巾、口罩 各工作区域 应设 12 行包寄存设施 出入口附近,距离重要部位30 米 应设 7.3.3 物防要求 7.3.3.1 防冲撞装置在各场所的配置要求如下:a)党政机关应采用减速
33、板、电子自动伸缩门、自动电子起落杆、手动滑轮式移动拒马、简易自动弹射器、全自动升降式防冲撞柱组合,分层次设置;b)商场、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应结合场地实际,采用高端特种防撞护栏、全自动升降式防撞栏、固定钢制立柱防撞地柱或固定立柱水泥防撞地桩组合,确保人、车完全隔离;c)火车站、长途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应结合场地实际,采用自动电子起落杆、高端特种防撞护栏、全自动升降式防撞柱、固定钢制立柱防撞地柱或固定立柱水泥防撞地柱,确保人、车完全隔离。7.3.3.2 采用立柱式阻挡方式的机动车阻挡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a)立柱距离地面高度不小于 0.6 米;b)立柱的安装间距不大于 0.8 米;c)立柱可以抵挡
34、130 千焦动能的车辆撞击,升降柱撞后可以正常升降;d)升降柱升起至最高位置的时间小于 4 秒,应急状态下升起时间小于 1 秒;DB4201/T 569.12018 10 e)升降柱下降后不影响道路的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能电动操作和遥控操作,在电动操作故障时能手动应急操作,并能接入其他防范系统的信号实现联动。7.3.3.3 防盗安全门应符合 GB 17565、GA/T 75 的规定。7.3.3.4 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应符合 GA 576、GA/T 75 的要求。7.3.3.5 防爆毯应符合 GA 69 的要求。7.3.3.6 栅栏、围墙可根据实际及相关行业标准建设。7.4 配套要求 7.4.
35、1 警务用房 根据需要设立警务用房,一般不少于2 间,每间面积不少于25 平方米,接入公安网、互联网、视频网、电话。视情预留应急处突力量前置备勤用房。7.4.2 无线应急通信 按照确保建筑物地面、地下,楼内、楼外,公安、消防350M无线通信畅通、无盲区要求,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其中地下空间(隧道)应铺设公安专用无线通信电缆。预留公安设备机房,温度宜保持在26,具备良好接地防雷功能,确保稳定不间断220 V电源。7.4.3 应急救援疏散通道、区域 根据需要建设、预留专用通道、区域,包括:紧急逃生通道、人员疏散通道、出入口缓冲区、紧急避险区等。8 常态联动机制 8.1 反恐怖防范目标应与公安机
36、关签订反恐怖工作责任书,落实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与公安机关的安全预警机制,在内部建立安全信息员和群众性第一应急处置力量,建立举报奖励制度。8.2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应与公安机关建立通报整改反馈工作机制;加强对反恐怖防范目标日常防范工作的指导、检查,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安全防范投入,提升反恐怖防范目标的安全防范能力。9 非常态反恐怖防范 9.1 发布 非常态防范的启动和停止由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发布,由公安机关及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监督落实。9.2 等级划分 9.2.1 非常态反恐怖防范按照采取防范措施的不同要求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三级非常态反恐怖防范(
37、简称为三级非常态)、二级非常态反恐怖防范(简称为二级非常态)、一级非常态反恐怖防范(简称为一级非常态)。9.2.2 三级非常态是在特殊时期(重大节日、重要时段等)采取加强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9.2.3 二级非常态是在可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加强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DB4201/T 569.12018 11 9.2.4 一级非常态是在即将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情况下采取特殊性、针对性、加强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9.3 三级非常态 应在符合本部分第7章的基础上(在常态反恐怖防范的基础上),同时采取以下工作措施:a)安保部门负责人带班组织防范工作;b)安保力量在常态防范基础上增派 30以上;
38、c)检查各类防范、处置装备和设施;d)加强出入口控制和重要部位的巡视、值守,保持通信联络畅通;e)加强区域内人员、车辆、物品的安全检查;f)联系属地职能部门指导防范工作;g)根据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防范措施。9.4 二级非常态 应在符合本部分第 9.3 条的基础上(在三级非常态的基础上),同时采取以下工作措施:a)单位负责人带班组织防范工作;b)安保力量在常态防范基础上增派 50以上;c)各类防范、处置装备、设施处于待命状态;d)保持有线、无线通讯畅通,专人收集、通报情况信息;e)重要部位巡视频率较常态提高 1 倍;出入口派员加强值守;f)启
39、动防机动车阻挡装置,严禁外部车辆进入;g)联系属地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派员指导或参与反恐怖防范工作。9.5 一级非常态 应在符合本部分第 9.4 条的基础上(在二级非常态的基础上),同时采取以下工作措施:a)单位负责人 24 小时带班组织防范工作;b)安保力量在常态防范基础上增派 100以上;c)启动反恐怖应急指挥部,装备、力量、保障进入临战状态;d)重要部位应有 2 名以上安保人员守护,实行 24 小时不间断巡查;e)控制出入口,对无关工作人员进行疏散,转移重要信息、物资;f)主要出入口设置障碍,严密监视内外动态;g)对目标区域进行全面、细致检查;h)配合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
40、办事机构、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开展工作。10 应急预案 10.1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应建立并实施一个或多个反恐怖应急预案,用于应对可能遭受的恐怖袭击或危害的紧急情况。10.2 反恐怖应急预案应包括目标概况、应急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应急联动、信息报告、应急指挥、应急(等级)响应、应急措施、保障、应急解除等内容,并应附带如下文件:工作人员信息详表、应急联络通讯表、应急装备(设备)分布图、单位平面图、结构图、管线图、应急疏散通道(路线)图等,宜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应急指挥系统。DB4201/T 569.12018 12 10.3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预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对其进行修订,并定期实施演练。11 监督、检查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应对反恐怖防范目标的反恐怖防范工作进行指导,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反恐怖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监督检查结果的信息反馈,对于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项时及时整改修正。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