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 05 4106 鹤壁市地方标准 DB 4106/T 1132023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23-09-20 发布2023-10-20 实施鹤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 4106/T 113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鹤壁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鹤壁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鹤壁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鹤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浚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鹤壁市乡村振兴监测中心、商丘市梁园区农业农村局、巩义市农业服务中心、夏邑县农
2、业农村局、鹤壁市山城区农业农村局、鹤壁市淇滨区农业农村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浩、刘尚伟、石晓敏、刘平丽、李绍丽、张素娟、王美娟、侯睿林、宋保军、闫志宁、张永帅、李月丽、高红玉、王娜、马小静、刘志豪、王景蕊、张艳敏、张小倩、李远。DB 4106/T 1132023 1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351 小麦
3、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T 15796 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 GB/T 17997 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 GB/T 25415 航空施用农药操作准则 NY/T 650 喷雾机(器)作业质量 NY 1232 植保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533 农用航空器喷施技术作业规程 NY/T 1876 喷杆式喷雾机安全施药技术规范 NY/T 1923 背负式喷雾机安全施药技术规范 NY/T 3015 机动植保
4、机械 安全操作规程 DB41/T 1520 农用旋翼植保无人机安全及作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小麦赤霉病 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由禾谷镰孢等镰孢属真菌侵染小麦穗部,引起部分小穗或整穗枯死,并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真菌毒素,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的小麦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3.2 流行 赤霉病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DB 4106/T 1132023 2 3.3 抗病性 植物所具有的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
5、可遗传性状。3.4 发病程度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轻重程度用病穗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表示。4 主要防治技术 4.1 防治原则 适期药剂预防。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实行科学预警、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精准防治的原则。4.2 监测预报 按GB/T 15796规定的方法,开展赤霉病测报因子调查,结合天气变化,研判发生趋势,及时发布小麦赤霉病预报,预判发病程度。4.3 农业防治 4.3.1 品种选择 应种植抗病性小麦品种,尤其是高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实行不同品种间的合理布局,避免品种过于单一。4.3.2 健康栽培 推广小麦和玉米秸秆粉碎、深耕还田和快速腐熟配套技术。实行适期适量播种,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6、,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田地平整、沟渠配套、排灌通畅。4.4 化学防治 4.4.1 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为小麦扬花初期至扬花盛期(盛花期),以齐穗期施药效果最佳。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进行全面喷药保护;小麦赤霉病一般发生年份,于小麦扬花初期到始盛期用药防治一次即可;在小麦生育期不一致、高温高湿天气多、赤霉病发病程度大的年份,适期内 2 次用药效果明显更好,即暴发流行风险高的年份、区域和品种第一次用药后 5 d7 d 再次喷药。第一次用药掌握在扬花初期,隔 5 d7 d 再进行第二次防治,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如有 3 d 以上连阴雨、大雾或结露,并伴随气温持续
7、偏高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及早准备,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组织实施喷药保护。防治赤霉病的同时,应兼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其他病虫害,做到统筹防治。4.4.2 药剂选用 选用安全、高效、长效、降毒素和耐雨水冲刷的农药品种和剂型。应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叶菌唑、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农药。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的地区,不应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制剂。根据药剂DB 4106/T 1132023 3 种类、剂型和防治作业时天气条件,可适量添加适宜的沉降剂、粘着剂、渗透剂等助剂。药剂使用应按GB/T 8321.3、GB
8、/T 8321.4、GB/T 8321.10、NY 21-1986和NY/T 1276的规定进行。施药后6 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每个生长季最多施药 2 次,最后一次施药距离麦收不少于30 d。4.4.3 施药机械 优先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自主飞行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和精准喷雾技术。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每667 喷液量不少于1 L,使用喷杆喷雾机喷洒农药每667 喷液量不少于15 L,对小麦穗部喷匀喷透。施药机械田间运行操作应按GB/T 17997、NY 1232、NY/T 3015的规定进行,作业质量应符合NY/T 650的要求。背负式喷雾机作业应按NY/T 1923的规定进行,喷杆式喷雾机作业应按NY/T 1876的规定进行,农用航空器作业按GB/T 25415和NY/T 1533的规定进行,农用旋翼植保无人机作业按 DB41/T 1520的规定进行。4.5 生物防治 生防制剂可选用10%的井蜡芽悬浮剂200 mL/667 260 mL/667。加水稀释后定期喷洒,每667 用水量不少于40 L。5 收获储藏 小麦成熟后应及时收获、晾晒或烘干、筛选,入仓时籽粒含水量、不完善粒占比等质量指标应符合GB 1351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