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020.10CCS Z 04DB3308浙江省衢州市地方标准DB 3308/T 1432023堆肥企业碳排放核算办法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method for compost manufacturer2023-12-13 发布2024-01-13 实施衢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308/T 1432023I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核算原则与流程.24.1 核算原则.24.2 核算流程.25 核算边界.26 核算步骤与方法.36.1 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36.2 选择核算方法.36.3 选择与
2、收集温室气体活动数据.46.4 选择温室气体排放因子.46.5 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46.5.1 概述.46.5.2 过程排放.46.5.3 燃料燃烧排放.56.5.4 购入电力消耗排放.56.5.5 核算碳排放总量.66.5.6 计算碳排放强度.67 质量保证.67.1 数据质量.67.1.1 数据特性.67.1.2 数据选择.67.2 核算质量.78 核算报告.78.1 堆肥企业基本信息.78.2 温室气体排放情况.78.3 相关建议.7附录 A(规范性).8附录 B(资料性).10附录 C(资料性).12参考文献.15DB3308/T 1432023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
3、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衢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长江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霄、赵帅翔、张鑫、张卫峰、尹献远、侯俊、王红亮、李杨阳、李贝、方慧、鹿子涵、袁军委。本标准为首次发布。DB3308/T 14320231堆肥企业碳排放核算办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堆肥企业碳排放核算原则与流程、核算边界、核算步骤与方法、质量保证和核算报告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指导采用好氧发酵工艺的堆肥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2 规范性
4、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本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 8576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真空烘箱法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NY/T 525 有机肥料NY/T 3442 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DB3308/T 100 农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3 术语和定义GB/T 32150 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过程排放 process emission在堆肥生产过程中除燃料燃烧之外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
5、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3.2燃料燃烧排放 fuel combustion emission堆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汽油、柴油、燃煤、天然气、生物质颗粒等燃料氧化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3.3购入电力消耗排放 emission from consumed electricity堆肥企业消费的购入电力所对应的电力生产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3.4排放因子 emission factor表征生产过程中消耗单位化石或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在物料贮存和高温发酵环节中单位碳氮投入下的温室气体损失比重。3.5活动数据 activity data物料贮存和高温发酵阶段分别投入的碳氮总量,以及堆肥生产过程中的
6、各种燃料的消耗量、电力消耗等。3.6DB3308/T 14320232碳排放强度 carbon emission intense堆肥企业单位质量有机质堆肥产品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4 核算原则与流程4.1 核算原则核算宜遵循如下原则:a)相关性。应选择适合核算和评价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源和方法。b)完整性。应包括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c)一致性。应能够对有关温室气体信息进行有意义的比较。d)准确性。应减少偏见和不确定性。4.2 核算流程核算流程如下:1)确定核算边界;2)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具体包括:a)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与种类;b)选择核算方法;c)选择与收集温室气体活动数据;d)选择或测
7、算排放因子;e)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3)质量保证;4)核算报告。DB3308/T 1005 核算边界堆肥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见图 1,主要包括物料贮存与高温发酵两个环节的过程排放,以及与之相关的机械设备消耗的电力消耗排放和燃料燃烧排放,企业办公区涉及的排放不包括在内。DB3308/T 14320233高温发酵条垛式堆肥产物槽式反应器物料贮存覆盖酸化物理吸附化学改良生物增效注:实线表示必须操作,虚线表示结合生产实际的可选操作。图 1 堆肥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6 核算步骤与方法6.1 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在所确定的核算边界范围内,应按照表 1 对各类温室气体源进行识别。表 1 温室气体
8、源与气体种类示意表(不限于)核算边界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种类解释或说明过程排放物料贮存甲烷 CH4有机物料厌氧分解产生的 CH4排放直接氧化亚氮 N2O有机物料氮硝化和反硝化引起的 N2O 排放间接氧化亚氮 N2O由氨挥发和氮淋洗引起的 N2O 排放高温发酵甲烷 CH4有机物料厌氧分解产生的 CH4排放直接氧化亚氮 N2O有机物料氮硝化和反硝化引起的 N2O 排放间接氧化亚氮 N2O由氨挥发和氮淋洗引起的 N2O 排放购入的电力与热力产生的排放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 CO2燃料燃烧产生的 CO2排放购入电力消耗排放二氧化碳 CO2电力生产产生的 CO2排放注:由于物料对当年 CO2吸收与排放的
9、抵消,未考虑物料贮存和高温发酵中的 CO2种类。6.2 选择核算方法优先推荐实测法,不具备条件的应按照排放因子法(Emission-Factor Approach)估算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活动数据与排放因子相乘获得,见式(A.1):E=AD EF (1)式中:E 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AD 活动数据,包含物料贮存和高温发酵两个阶段分别投入的碳(C)氮(N)总量,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燃料的消耗量、电力消耗量等;DB3308/T 14320234EF 排放因子,表征生产过程中消耗单位燃料或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在物料贮存和高温发酵环节中单位碳氮
10、投入下的温室气体损失比重。注:按照自后往前的方法估算不同阶段的碳(C)氮(N)投入总量,首先估算堆肥产品的碳(C)氮(N)总量,以此为起点结合不同阶段的C、N总排放因子(%)向前估算不同阶段的碳氮总投入,计算公式按A.1-A.3执行。6.3 选择与收集温室气体活动数据应按照级、级、级次序选择和收集数据,见表2。表 2 温室气体活动数据收集次序数据类型描述次序原始数据直接计量、监测获得的数据二次数据通过原始数据折算获得的数据,如:根据年度购买量及库存量的变化确定的数据;根据财务数据折算的数据等。替代数据来自相似过程或活动的数据。注:报告主体需监测与记录的活动数据见附录B.1。6.4 选择温室气体
11、排放因子应按照级、级、级次序选择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见表3。表 3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获取次序数据类型描述次序排放因子实测值或测算值通过直接测量等方法得到的排放因子或相关参数值。排放因子参考值来源于国家、省级、地级及其他权威机构等测算出的排放因子,或相关的数据库获取排放因子。采用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我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具有行业公信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温室气体默认排放因子。注:报告主体选用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见附录 C。6.5 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6.5.1 概述应根据堆肥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对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计算。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计算均应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CO2eq)。6.5.2 过程排放应按照堆肥不同生产阶段分别计算各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q)为单位进行加总,见式(2):DB3308/T 14320235E过程=E贮存+E高温发酵 (2)式中:E过程 全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E贮存 物料贮存环节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E高温发酵 高温发酵环节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注1:E贮存和E高温发酵的详细核算过程见附录A。注2:其他加热方式可实
13、测或参照同类计量方法。6.5.3 燃料燃烧排放应按照燃料种类分别计算各种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q)为单位进行加总,见式(3):E燃烧=i(AD燃料,i EF燃料,i)(3)式中:E燃烧 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 CO2eq a-1);AD燃料,i 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吉焦每年(GJ a-1);EF燃料,i 第i种燃料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吉焦(t CO2eq GJ-1);i 燃料的种类。a)消耗第i种燃料的活动数据 AD燃料,i按式(4)计算:AD燃料,i=FU燃料,i NCV燃料,i 10
14、-6(4)式中:FU燃料,i 第i种燃料的年消耗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以吨(t)为单位,对气体燃料以万立方米(104m3)为单位;燃料消耗量数据统计以报告主体的能源台账或统计报表来确定。NCV燃料,i 第i种燃料的低位发热值,对固体或液体燃料以吉焦每吨(GJ t-1)为单位;对气体燃料以吉焦每万立方米(GJ 10-4 m-3)为单位。注:NCV燃料,i取值参见附录C.5。b)第i种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因子EF燃料,i 按式(5)计算:EF燃料,i=CCi OFi 44 12(5)式中:CCi 第i种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吉焦(t C GJ-1);OFi 第i种燃料的碳氧化率,单位为
15、百分比(%);44/12 二氧化碳与碳的分子量之比,无量纲;注:CCi和OFi的取值参见附录C.5。6.5.4 购入电力消耗排放购入电力消耗排放通过电力消耗量与排放因子的乘积获得,见式(6):E消耗电=AD消耗电 EF电(6)式中:E消耗电 消耗电力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DB3308/T 14320236AD消耗电 消耗的电力量,单位为103千瓦时/年(MWh a-1);EF电 电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103千瓦时(t CO2eq MWh-1);注:EF电取值参见附录C.6。6.5.5 核算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总量按式(7)计算:
16、E总体=E过程+E燃烧+E消耗电(7)式中:E总体 堆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E过程 加工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E燃烧 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E消耗电 电力消耗产生的CO2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6.5.6 计算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按式(8)计算:P=E总体 MOM(8)式中:P 堆肥企业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吨有机质(t CO2eq t-1 OM-1);E总体 堆肥企业
17、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MOM 堆肥企业生产的堆肥中有机质的总产量,单位为吨有机质/年(t OM a-1);注:堆肥中有机质的总产量按式A.6 计算。7 质量保证7.1 数据质量7.1.1 数据特性数据应具有如下特性:a)技术代表性:数据应反映生产中实际使用的技术程度;b)地区代表性:数据应反映系统边界内生产活动发生的实际地理位置的程度,例如,核算对象所在区域经纬度;c)时间代表性:数据应反映实际生产时间或使用年限程度;d)完整性:数据应包括生产中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所有过程,获取完整数据,能够代表实际生产情况;e)可靠性:用于获取数据的数据源,数
18、据搜集方法和核算程序的可依赖程度。数据应确保真实、准确。7.1.2 数据选择数据选择应遵循如下优先原则:a)数据的年份和收集数据的最短时间期限,以及针对具体被核算产品的时间数据优先;DB3308/T 14320237b)搜集所在地理区域以及针对具有地理特性的产品的具体数据优先;c)针对具体某项技术或一套混合技术以及针对产品的具体技术数据优先;d)对核算结果有显著影响的过程,并收集该过程的原始数据优先。7.2 核算质量1)碳排放核算数据应包括相关堆肥生产企业系统边界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所有数据;2)数据应以文件形式记录并保存,保存时间应为五年或产品预期寿命中的最长时间;3)报告主体应加强温室气体数
19、据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a)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的规章制度,包括负责部门和人员、工作流程和内容、工作周期和时间节点等;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b)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源一览表,对于不同排放源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的获取提出相应的要求;c)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数据记录管理体系,包括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时间及相关责任人等信息的记录管理;d)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内部审核制度,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定期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交叉校验,对可能产生的数据误差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8 核算报告8.1 堆肥企业基本信息核算报告应当包含堆肥企业的基本信息:堆
20、肥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分管负责人和联系人信息等。8.2 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核算报告应当报告堆肥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堆肥生产过程中的CH4和N2O排放量、购入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CO2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8.3 相关建议核算报告应当对堆肥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技术应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价,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DB3308/T 14320238附录A(规范性)温室气体核算公式A.1 堆肥产品的碳氮总量按式(A.1)估算:MC,N=m(Qm DMm RC,N,m)(A.1)式中:MC,N 堆肥产品中的碳(C)氮(N)总量,单位为吨/年(t a-1);Qm 堆肥企业生产的第m种堆
21、肥总产量,单位为吨/年(t a-1);DMm 第m种堆肥的干重含量,单位为%;RC,N,m 第m种堆肥产品的碳(C)氮(N)含量,单位为%DM;m 堆肥产品的种类。注:Qm、DMm和RC,N,m的具体数值应来自报告主体上报与实测数据;DMm的测定方法参照GB/T 8576;RC,N,m的测定方法参照NY/T 525。A.2 不同阶段碳氮投入总量A.2.1 高温发酵阶段碳氮投入总量按式(A.2)估算:AD高温发酵,C,N=MC,N(1-EF高温发酵,C,N)(A.2)式中:AD高温发酵,C,N 高温发酵阶段的碳(C)氮(N)投入总量,单位为吨/年(t a-1);MC,N 堆肥产品中的碳(C)氮(
22、N)总量,单位为吨/年(t a-1)EF高温发酵,C,N 高温发酵阶段碳(C)氮(N)总排放因子,单位为%TC,N;注:EF高温发酵,C,N取值参见附录C.2。A.2.2 贮存阶段碳氮投入总量按式(A.3)估算:AD贮存,C,N=AD高温发酵,C,N(1-EF贮存,C,N)(A.3)式中:AD贮存,C,N 物料贮存阶段的碳(C)氮(N)投入总量,单位为吨/年(t a-1);AD高温发酵,C,N 高温发酵阶段的碳(C)氮(N)投入总量,单位为吨/年(t a-1);EF贮存,C,N 物料贮存阶段的碳(C)氮(N)总排放因子,单位为%TC,N;注:EF贮存,C,N取值参见附录C.1。A.3 不同阶段
23、温室气体排放量A.3.1 高温发酵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按式(A.4)估算:E高温发酵=(AD高温发酵,C,N EF高温发酵,C,N,i CF C,N,i GWP C,N,i)(A.4)式中:DB3308/T 14320239E高温发酵 高温发酵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AD高温发酵,C,N 高温发酵阶段的碳(C)氮(N)投入总量,单位为吨/年(t a-1);EF高温发酵,C,N,i 高温发酵阶段第i种碳(C)氮(N)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单位为%TC,N;CFC,N,i 第i种碳(C)氮(N)温室气体分子量转换系数;GWPC,N,i 第i种碳(C)氮(
24、N)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i 碳(C)氮(N)温室气体种类。注1:高温发酵阶段的温室气体种类(i)参照正文表1识别;注2:EF高温发酵,C,N,i取值参见附录C.2;注3:CFC,N,i i取值参见附录C.3;注4:GWPC,N,i取值参见附录C.4。A.3.2 贮存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按式(A.5)估算:E贮存=(AD贮存,C,N EF贮存,C,N,i CF C,N,i GWP C,N,i)(A.5)式中:E贮存 物料贮存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年(t CO2eq a-1);AD贮存,C,N 物料贮存阶段的碳(C)氮(N)投入总量,单位为吨/年(t a-1);EF贮存,C
25、,N,i 物料贮存阶段第i种碳(C)氮(N)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单位为%TC,N;CFC,N,i 第i种碳(C)氮(N)温室气体分子量转换系数;GWPC,N,i 第i种碳(C)氮(N)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i 碳(C)氮(N)温室气体种类。注1:贮存阶段的温室气体种类(i)参照正文表1识别;注2:EF贮存,C,N,i取值参见附录C.1;注3:CFC,N,i i取值参见附录C.3;注4:GWPC,N,i取值参见附录C.4。A.4 堆肥产品的有机质总量按式(A.6)估算:MOM=m(Qm DMm ROM,m)(A.6)式中:MOM 堆肥产品中有机质总量,单位为吨有机质/年(t OM a-1);Qm
26、 堆肥企业生产的第m种堆肥总产量,单位为吨/年(t a-1);DMm 第m种堆肥产品的干重含量,单位为%;ROM,m 第m种堆肥干重中有机质含量,单位为%DM;m 堆肥产品的种类;注:Qm、DMm和ROM,m的具体数值应来自报告主体上报与实测数据;DMm的测定方法参照GB/T 8576;RC,N,m的测定方法参照NY/T 525;有机碳和有机质的转化系数为1.724。DB3308/T 143202310附录B(资料性)温室气体活动参数B.1 需要监测与记录的数据参数表 B.1 规定了需要监测与记录的数据参数。表 B.1 规定了需要监测与记录的数据参数生产过程数据/参数单位描述监测频率预备阶段i
27、周年生产批次顺序周年顺序汇总生产过程物料贮存si第i批次的物料种类记录每批次生产情况di天第i批次物料的贮存周期记录每批次生产情况Smi第i批次物料贮存的技术措施(表B.2)记录每批次生产情况高温发酵Fti第i批次工艺类型(表B.3)记录每批次生产情况Fmi第i批次高温发酵的减排措施(表B.2)记录每批次生产情况堆肥产品Pit第i批次堆肥产量记录每批次生产情况DMi%第i批次堆肥干物质含量记录每批次生产情况Ci%DM第i批次堆肥碳含量记录每批次测试情况Ni%DM第i批次堆肥氮含量记录每批次测试情况电力消耗排放AD消耗电MWh/a周年消耗的电量每月记录,周年汇总燃料燃烧排放AD燃料t,m3/a周
28、年消耗的化石燃料量每月记录,周年汇总注:所有数据应来源于报告主体。DB3308/T 143202311B.2 不同生产阶段技术措施及定义表 B.2 规定了不同生产阶段技术措施及定义。表 B.2 不同生产阶段技术措施及定义生产阶段技术措施定义相关技术物料贮存覆盖通过系列覆盖物对相关环境气体减排覆盖玉米、小麦、水稻秸秆、塑料薄膜等。酸化通过降低物料 pH 对相关环境气体减排添加柠檬酸、盐酸、木醋酸等(pH5.56.5 时效果明显)高温发酵物理吸附通过物理吸附剂对相关环境气体减排添加生物炭、沸石、硅藻土、石灰、粘土、褐煤、菌糠、火山石、糠醛渣等化学改良通过化学改良剂对相关环境气体减排添加钙镁磷肥、过
29、磷酸钙、磷石膏、双氰胺、木质素、氢醌等生物增效通过功能生物菌剂对相关环境气体减排添加相关功能生物菌剂B.3 不同工艺类型及定义表 B.3 规定了不同工艺类型及定义。表 B.3 不同工艺类型及定义工艺类型定义条垛式将混合好的物料堆成条垛式进行好氧堆肥的工艺槽式将混合好的物料置于槽式结构中进行好氧发酵的堆肥工艺反应器将混合好的物料置于密闭容器中进行好氧堆肥的工艺来源:NY/T 3442DB3308/T 143202312附录C(资料性)温室气体排放因子C.1 贮存阶段相关排放因子表 C.1 规定了贮存阶段相关排放因子默认值。表C.1 贮存阶段相关排放因子(单位kg C或N/100 kg C或N 投
30、入)种类贮存周期减排措施无覆盖或酸化覆盖酸化总碳短期(40 天)30.9721.8930.97甲烷短期(40 天)2.782.780.45总氮短期(40 天)20.3618.4318.6氧化亚氮短期(40 天)0.240.240.24氨气短期(40 天)10.803.244.07淋洗氮短期(40 天)0.670.070.67注:淋洗氮排放因子指非防渗系统的数值,如采用防渗系统则不考虑此排放。DB3308/T 143202313C.2 高温发酵阶段相关排放因子表 C.2 规定了高温发酵阶段相关排放因子默认值。表C.2 高温发酵阶段相关排放因子(单位kg C或N/100 kg C或N 投入)种类减
31、排措施工艺类型条垛式槽式反应器总碳无减排措施55.4749.4246.12物料吸附46.3741.3138.56化学改良53.3147.5044.32生物增效59.2456.2549.26甲烷无减排措施0.160.501.11物料吸附0.040.140.31化学改良0.060.190.42生物增效0.160.501.11总氮无减排措施37.4731.4028.78物料吸附24.8420.8219.08化学改良19.4916.3314.96生物增效29.9425.0922.99氧化亚氮无减排措施0.961.361.34物料吸附0.130.180.18化学改良0.731.031.01生物增效0.2
32、40.340.33氨气无减排措施24.7117.1916.50物料吸附17.0511.8611.39化学改良7.935.525.30生物增效18.4612.8412.33淋洗氮无减排措施2.802.802.80物料吸附2.802.802.80化学改良2.802.802.80生物增效2.802.802.80C.3 不同种类温室气体分子量转换系数表 C.3 规定了不同种类温室气体分子量转换系数(CF)默认值。表C.3 不同种类温室气体分子量转换系数(CF)种类分子式分子量转换系数(CF)单位甲烷-碳CH4-C16/12CH4/CH4-C氧化亚氮-氮N2O-N44/28N2O/N2O-N氨气-氮NH
33、3-N17/14NH3/NH3-NDB3308/T 143202314C.4 不同种类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表 C.4 规定了不同种类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GWP)默认值。表C.4 不同种类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GWP)种类气体类型分子式全球变暖潜势(GWP)气体当量单位二氧化碳直接排放CO21kg CO2 kg-1甲烷直接排放CH428kg CO2 kg-1氧化亚氮直接排放N2O265kg CO2 kg-1氨气间接排放NH33.856kg CO2 kg-1淋洗氮间接排放NO3-/NH4+3.512kg CO2 kg-1C.5 不同燃料的净热值的默认值表 C.5 规定了不同燃料的净热值、单位热值
34、含碳量和燃料碳氧化率默认值。表C.5 常用燃料-能源相关参数推荐值燃料品种单位低位发热值GJ t-1或 GJ 10-4m-3单位热值含碳量t C GJ-1燃料碳氧化率%固体燃料无烟煤t26.70027.410-394烟煤t19.57026.110-393褐煤t11.90028.010-396型煤t17.46033.610-390液体燃料汽油t43.07018.9 10-398柴油t42.65220.2 10-398气体燃料天然气104m3389.31015.3 10-399其他煤气104m352.27012.2 10-399C.6 电力排放因子默认值表 C.6 规定了电力排放因子默认值。表C.6 华东区域电力平均排放因子参数数值单位参考资料EF电0.7035Kg CO2eq kWh-12011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DB3308/T 143202315参 考 文 献1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2011)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2019 修订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