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205 T 1075-2023 基层集成指挥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pdf

    • 资源ID:1551587       资源大小:690.9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205 T 1075-2023 基层集成指挥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pdf

    1、ICS 03.080CCS A 902023-05-12 发布2023-05-19 实施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205基层集成指挥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grassroots integratedcommand center苏州市地方标准DB3205/T 10752023DB3205/T 10752023I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体要求.24.1优化职能.24.2科技支撑.24.3明确定位.24.4全域联动.25功能定位.25.1指挥调度.25.2分析决策.25

    2、.3体征监测.26场所设施要求.26.1场所要求.26.2指挥区.36.3会商研判区.36.4基本办公区.36.5辅助办公区.37信息化建设要求.37.1基本要求.37.2硬件配套.37.3基础环境要求.37.4信息安全.48运行要求.48.1运行模式.48.2运行关系图.49人员组成及岗位职责.49.1工作人员.49.2指挥长工作职责.59.3平台运行工作人员工作职责.59.4数据应用工作人员工作职责.59.5部门进驻工作人员工作职责.510管理要求.510.1日常管理.510.2平急转换.510.3领导轮值.6DB3205/T 10752023II10.4联席指挥.610.5分类处置.61

    3、0.6分析研判.610.7督查督办.611监督与评价.6参考文献.7DB3205/T 10752023III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共苏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苏州市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中共苏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高新区(虎丘区)狮山街道办事处、太仓市城厢镇人民政府、中共苏州高新区工委(虎丘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玉军、葛芝胜、李慰祖、王坤泉、王国进、白笑、周奕辰

    4、、马屹威、郭志樊、张爱杰、段佳奕、朱雨真、吕叶金、高黑兵、周晓东、黄健、邵斌、吴雪芳、赵鹏、程旭东、王豫成、蒋旭、杜坤、黎小亮、彭昊、孟青青。DB3205/T 107520231基层集成指挥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基层集成指挥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功能定位、场所设施要求、信息化建设要求、运行要求、人员组成及岗位职责、管理要求和监督与评价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镇(街道)的基层集成指挥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开发(园)区等功能区集成指挥中心建设管理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

    5、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4959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T 20269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 20270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1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2223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3320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GB 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71厅

    6、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DB3205/T 1019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基层集成指挥中心grassroots integrated command center整合镇(街道)指挥调度相关职能,以基层数据的融合应用为核心,实现基层治理体征监测、分析研判、决策处置、指挥调度、督查督办等功能运行的中枢。以下简称中心。3.2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integrated platform for approval services and comprehensivelaw enforcementDB3205/T

    7、 107520232整合设在镇(街道)的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各系统信息资源,集党建引领、综合执法、指挥调度、审批服务、网格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4总体要求4.1优化职能中心应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与服务职能,打造镇(街道)的全方位体征监测中心、全景式分析决策中心和全畅通指挥调度中心。同时加强各类型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本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撑。4.2科技支撑中心应充分运用一体化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进现代科技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用科技为基层治理创新新路径、构建新模式。4.3明确定位中心应整合镇(街道)

    8、各类治理主体和资源,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4.4全域联动中心应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平急指挥一个体系”的目标,实现对全域基层治理主体与资源的联动指挥,确保基层治理工作规范、高效、有序运行。5功能定位5.1指挥调度对本级党委政府交办、上级指挥中心下派及群众反映的各类事项进行受理、处置、督办、反馈和考核,并明确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具备应急指挥能力,调度各村(社区)以及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处置辖区内重大突发事件。5.2分析决策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和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汇集整合辖区实时和历史数据资源,组织开展对辖区运行态势的整体研判和分析;应定期向上级指

    9、挥中心和本级党委政府提交研判分析报告,支撑科学决策。5.3体征监测应依托一体化平台,对辖区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异常情况。6场所设施要求6.1场所要求6.1.1中心应结合各镇(街道)实际情况设立指挥区、会商研判区、基本办公区等区域,并配备设备DB3205/T 107520233用房、休息室等辅助办公区域,建筑面积划分应满足功能区的基本要求。6.1.2中心应统一设置标志、标牌,标牌名称统一为:XX 镇(街道)集成指挥中心。6.2指挥区6.2.1指挥区总体环境设计应符合 GB/T 4959、GB 50116、GB 50222、GB 50243、GB

    10、50311、GB 50371等要求。6.2.2指挥区应配置指挥长坐席、网格信息员坐席、平台信息员坐席等席位,预留若干坐席位。6.3会商研判区6.3.1中心应配置会商研判室,会议区需支持不少于 15 人进行现场会议研判。6.3.2会商研判区应配备视频会议设备,满足远程会议需求。6.4基本办公区6.4.1基本办公区应配置办公室。6.4.2应按照同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予以建设。6.5辅助办公区6.5.1辅助办公区应配置中心设备用房,设备用房总体环境应符合 GB 50174 的要求。6.5.2辅助办公区应设置休息区及配套设施,满足 7*24 小时值守要求。7信息化建设要求7.1基本要求7.1.1

    11、中心应建设满足运行需要的一体化平台,实现党建引领、综合执法、指挥调度、审批服务、网格管理等五个基础应用。7.1.2中心应结合镇(街道)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建设服务基层治理的特色应用模块。7.1.3中心宜采用融合通信、无人机、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业务使用场景,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与服务。7.2硬件配套7.2.1中心应配备指挥调度显示系统,含显示大屏及其相关配套设备,显示屏尺寸应不小于 150 英寸,显示比例宜按照标准 16:9 或其整倍数设计。7.2.2中心应配备不少于 2 台视频会议设备,设备至少具备 1080P 高清传输能力。7.

    12、2.3中心应根据环境合理配备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设施应符合 GB/T 33200 中关于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的要求。7.2.4中心应根据需求配备移动终端,应能通过移动端应用将现场的视频、语音接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7.3基础环境要求7.3.1中心应接入电子政务网络、互联网等网络。7.3.2中心应依托政府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联通对接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平台)。DB3205/T 1075202347.3.3中心应建设安全可靠的供电环境,照明设备、显示设备、音频设备、会议终端设备、控制室设备的供电应采用分回路控制。中心终端设备、机房设备电源应采用不间断电源系统(UPS)供电。7.4信息安

    13、全7.4.1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应不低于 GB/T 22239 中第二级安全要求。7.4.2信息系统安全应符合 GB/T 20269 的要求。7.4.3网络基础安全应符合 GB/T 20270 的要求。7.4.4信息系统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20271 的要求。8运行要求8.1运行模式中心在本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实体化运行,集指挥调度、分析研判、联动处置、处置反馈、事件回访、审核确认等机制于一体,依托一体化平台,发挥实战功能,实现上下贯通、横向互联、部门联动,整体推进基层治理工作。8.2运行关系图运行关系图如图1所示。图 1运行关系图9人员组成及岗位职责9.1工作人员9.1.1中心应根据机

    14、构职能和相关工作需求配置指挥长、平台运行工作人员、数据应用工作人员和部门进驻工作人员。9.1.2工作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a)遵纪守法,掌握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DB3205/T 107520235b)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能力。9.2指挥长工作职责9.2.1负责当值期间中心的运行管理,应组织具体情报信息研判,全面掌握平台运行动态,有针对性的部署相关工作。9.2.2应负责先期指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视情向中心领导以及其他相关领导报告,负责跟踪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展。9.2.3应负责处理非工作时间内中心接报的重要敏感情报信息和各类紧急文件,以及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指挥中心部署

    15、的紧急任务。9.2.4应推动重大疑难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事项的快速高效联动处置。9.2.5应组织做好上下级紧急召开视频会议会务保障工作,落实相关紧急任务,确保指挥通畅、上下联动、工作高效。9.2.6应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9.3平台运行工作人员工作职责9.3.1应熟练掌握中心业务知识及工作流程,熟悉基层治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镇(街道)行政管理区域,配合指挥长工作。9.3.2受理和处置各类平台流转信息,应按规定完成立案、派遣、处理、核查、结案、考核的闭环流程,实现信息的高效处置。9.3.3应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9.4数据应用工作人员工作职责9.4.1应定期归集镇

    16、(街道)部门数据、上级政务平台数据和基层采集的数据,并开展数据治理工作,配合指挥长工作。9.4.2应按周、月、季度、年等时间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情况研判并出具报告,通过治理模型实时预测预警,提出决策建议。9.4.3应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9.5部门进驻工作人员工作职责9.5.1应主动领办派发给本部门的指令,与本部门具体处置部门及人员沟通,并进行全程跟踪确保及时高效处置。9.5.2应参与疑难事件的协同会商,并按中心指令,快速联动处置。协同中心探索各领域创新应用。9.5.3应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10管理要求10.1日常管理中心应符合DB3205/T 1019中对于日常管理的相关要求。

    17、10.2平急转换DB3205/T 107520236中心应建立平急转换制度,发挥集成指挥中心常态化管理与非常态应急指挥的综合管理功能。常态下(平时),以网格化综合管理、城市管理监督指挥、12345诉求热点难点工作为主;非常态下(战时),迅速转为非常态应急指挥,由中心进行综合协调处置。10.3领导轮值中心应建立领导轮值制度,镇(街道)轮值领导定期到中心了解本辖区综合运行情况,及时交办督办、协调解决涉及职权交叉、跨区域、跨部门、“急、难、愁”事项。10.4联席指挥中心应建立联席指挥制度,按职责设置联席单位席位,主要包括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辖区派出所等部门,后续可根据职责拓展添加席位,联席单位应

    18、安排人员常驻中心,负责协调联动、实时处置等工作。10.5分类处置中心应建立分类处置制度,对职责事项按“首问、指定、兜底”三个责任制进行分级分类,对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事项,规定不同处置主体,并设置处置预案,动态跟踪事项处置进展。10.6分析研判中心应建立分析研判制度,按照日、周、月定期对中心运行情况、工作质态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召开月度和季度例会,并建立高层次领导会商制度解决疑难问题。10.7督查督办中心应建立督查督办制度,跟踪督查督办事项,围绕各承办单位的基本业务、重点业务、底线要求等方面建立月评分、季排名、年考核制度,核查评估处办情况。11监督与评价中心应设立意见反馈与投诉渠道,听取广大群众和企业意见,接受社会监督,接受同级单位及上级指挥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工作评价。DB3205/T 107520237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95号)2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办发20201号)3中共江苏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工作规则的通知(苏编办发201955号)


    注意事项

    本文(DB3205 T 1075-2023 基层集成指挥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pdf)为本站会员(wealthynice1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