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ICS 65.020.20CCS B05黑 龙 江 省 黑 河 市 地 方 标 准DB2311DB2311/T 0652023耐密植大豆黑科 59 号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23-11-27 发布2023-12-27 实施黑龙江省黑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发 布DB2311/T 065-2023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河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嫩江(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2、韩德志、贾鸿昌、李洪波、于洋、黄金秀、魏婉灵、鹿文成、闫晓飞、李金良、张奇峰、蔡鑫鑫、王舒、刘显元、栗铭徽、张习文、贲子玥、吴俊彦、杨庆峰、李速。DB2311/T 065-20233耐密植大豆黑科 59 号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耐密植大豆黑科 59 号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过程中的品种定义、产地环境条件、选地、整地、种子准备、播种、平衡施肥、中耕、灌溉、密植控高、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的相关技术及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耐密植大豆黑科 59 号标准化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3、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2-2010 粮食作物种子 第 2 部分:豆类GB/T 17318-2011 大豆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GB/T 17980.71-2004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 71 部分:杀虫剂防治大豆食心虫GB/T 17980.125-2004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 125 部分:除草剂防治大豆田杂草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
4、Y/T 1735 根瘤菌生产菌株质量评价技术规范DB15/T 4862011 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规程DB15/T 15862019 大豆大垄高台栽培技术规程NY/T 741-2003 深松、耙茬机械作业质量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B15/T 2336-2021 呼伦贝尔大豆产地环境技术要求GB/T 31732-2015 测土配方施肥配肥服务点技术规范NY525-2012 有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DB2311/T 065-202343品种定义耐密植大豆品种黑科 59 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针对我省北部密植倒伏问题选育的耐密植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平均 105 天,需
5、10活动积温 2050。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 79.3 厘米,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 40.16%,粗脂肪含量 20.89%。4产地环境条件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10 活动积温 2050 左右、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 的规定地区。5技术实施规范5.1选地选择地势平坦、集中连片、保水保肥较好的玉米、小麦等适宜茬口的地块。科学合理轮作、避免重茬、选择土壤耕层深厚、地力肥沃、地势平坦的地块。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15618的规定的地区。5.2整地5.2.1深翻、深松前茬作物秸秆量大、土层深厚的地块,秋收后将秸秆和根茬二次粉
6、碎还田,深翻 25 cm30 cm;秸秆量大、不适宜深翻的地块,秋收后将秸秆打包离田或根茬粉碎旋耕还田;前茬作物秸秆量小的地块可直接按 5.2.2 操作。5.2.2耙地深松、深翻后,适时耙地,达到地平土碎,深浅一致,土块直径 4 cm 以下。平整基础不好地块增加斜向耙地 12 次。深松耙地作业一次完成达到待播状态,达到 NY/T 741-2003作业质量要求。5.2.3起垄力争进行秋起垄,起垄应符合 DB 15/T 486-2011 中 3.4 和 DB 15/T 1586-2019 中 4.3 的规DB2311/T 065-20235定。垄三垄距为 65 cm、大垄密植栽培垄距为 110 c
7、m,垄向直,50m 垄长直线度误差为5 cm,垄距误差为2 cm,垄体压实后垄沟到垄台的高度为 18 cm,垄高误差为2 cm。5.3种子准备5.3.1种子精选用大豆精选设备精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杂质,符合 GB 4404.2-2010 中 4.2 的规定。5.3.2种子质量种子的纯度98%、净度99%、发芽率85%、含水量12%。符合 GB 4404.2-2010规定的指标。5.3.3种子处理播种前选用大豆种衣剂包衣、阴干,种衣剂包衣药种比一般 1:701:80,防治由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疫霉菌引起的根部病害。拌种要求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拌匀后风干或阴干即可播种应符合 GB/T 83
8、21.4、GB/T 8321.6 的规定根瘤菌在播种前 24 h48 h 内拌种,包衣阴干后播种,应选用符合 NY/T 1735 的根瘤菌剂,按使用说明进行拌种。5.4精细播种5.4.1播期土壤深度 5 cm 温度稳定通过 7 8 时播种。一般 5 月 5 日15 日进行播种。5.4.2播种方法建议采用气吸式大型精量播种机播种,做到精量播种、播深一致、无断条、无漏播现象。5.4.3播种密度65cm 垄距保苗 2.3 万/亩2.5 万株/亩,110cm 垄距保苗 2.5 万/亩3 万株/亩。黑科 59经鉴定为耐密植品种,建议土壤肥力较低地块,正常密度基础上提高 10%13%,依靠群体提高产量。D
9、B2311/T 065-202365.4.4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为镇压后 3 cm5 cm。播种均匀无断条,20 cm 内无籽为断条,播种时应对准垄顶中心,偏差为3 cm。5.5平衡施肥增施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有机肥使用应符合 NY525-2012 的规定。依据大豆养分需求,氮磷钾(NP2O5K2O)施用比例在高肥力土壤为 1:1.2:0.30.5;在低肥力土壤可适当增加氮钾用量,氮磷钾施用比例为 1:1:0.30.7。化肥使用符合 GB/T 31732-2015标准规定。5.5.1种肥每亩施用磷酸二铵 8 kg9 kg、尿素 3 kg4 kg、硫酸钾 2 kg3 kg,或每亩施用大豆专用肥
10、(总养分不低于 40%)16 kg19 kg。5.5.2叶面肥始花期进行第 1 次叶面追肥。每亩用 98%磷酸二氢钾 0.2 kg+20.5%速溶硼肥 0.03 kg,喷液量 33 kg/亩;结荚初期进行第 2 次叶面追肥。每亩用 98%磷酸二氢钾 0.2 kg+18.7%丙环嘧菌酯 30 ml,喷液量 30 kg/亩。5.6中耕管理中耕次数 23 次,大豆出苗前进行一次深松散寒、蓄水保墒,深松沟回细土作业。在第一片复叶展开时进行一次中耕(小培垄),根据田间墒情 3 d7 d 天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封垄前进行第三次中耕(大培垄)。5.7灌溉5.7.1灌溉时期应符合 DB 15/T 1586-20
11、19 中第 9 章的规定。5.7.2水质要求DB2311/T 065-20237应符合 DB15/T 2336-2021 中 5.2 的规定。5.8密植控高增效技术5.8.1控高时期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5.8.2化控药剂种类及用法:(1)烯效唑:控制徒长,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亩用 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 25 g50 g,兑水 30 kg 叶面喷施。胺鲜酯:可增加大豆开花数量,增强根瘤菌固氮作用,由于遇碱易分解,不宜与碱性农药混用。一般在大豆初花期或结荚期,亩用 98 胺鲜酯可湿性粉剂 1.8 g2.4 g 兑水 30 kg40kg 叶面喷施。(2)叶面喷施。(3)三碘苯甲酸:可消除顶端优势,增
12、强大豆抗倒伏能力。在大豆初花期,亩用浓度为0.01%0.02%叶面喷施。(4)矮壮素:可缩短大豆节间,控制植株徒长,增强其抗倒性,主要应用于高水肥田和大豆徒长的田间。在大豆开花期,用 0.125%0.25%的溶液叶面喷施。5.8.3注意事项(1)使用原则:地力瘠薄、大豆长势弱、植株发育不良田块,或者发生干旱时禁用或慎用;(2)科学使用:严格施用浓度、施用方法、施用的时期。化控剂与化肥、农药混用时,要注意酸碱性,不同性质的不能混同。(3)环境因素:避开强光照时间,以上午 10 点前下午 4 点以后为宜,避免风雨天,喷洒后6 小时内遇强降雨要减量重喷。5.9化学除草5.9.1原则药剂选择和使用应符
13、合 NY/T 393 的规定。DB2311/T 065-202385.9.2苗前除草播种后 2 d3 d,风速小于 4 m/s 的晴天进行田间除草剂封闭处理。选用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混配嗪草酮、异噁草松、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2,4-滴异辛酯等药剂。5.9.3苗后除草苗后茎叶除草,一般在大豆 1 片3 片复叶期、禾本科杂草 3 叶5 叶期、阔叶杂草 2叶4 叶期进行。在保证大豆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早在杂草低叶龄期进行施药。可使用烯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禾啶等与氟磺胺草醚、灭草松、异噁草松等药剂混配使用。除草剂使用应符合 GB4285、GB/T 8321、NY/T
14、1876、GB/T17980.125-2004、GB/T 8321.4、GB/T 8321.6 的规定。5.10防治病虫5.10.1原则病虫害防治药剂选择和使用应符合 NY/T 393 的规定。5.10.2根部病虫害预防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种子处理(参照 5.3)等措施,进行根部病虫害防治。5.10.3田间病虫害防治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情况及环境条件,确定施药适期。应根据防治指标确定田间所发生的病虫害是否需要防治,避免盲目使用农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防控投入和对环境的污染。使用化学防治时药剂使用应符合 NY/T 1276 和 GB/T 8321 的规定。(1)大豆根腐病:药剂防治选用含有咯菌
15、腈精甲霜灵成分的大豆种衣剂或宁南霉素水剂进行种子处理,若需兼防种蝇、大豆根潜蝇、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加入噻虫嗪,也可选用多福克大豆种衣剂包衣。(2)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可用含有噻呋酰胺成分的种衣剂包衣预防,田间发现大豆菌核病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并对中心病株周围喷药保护或全田施药,防止病情扩散。防治药剂可选用含有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咪鲜胺、多菌灵等成分的药剂。DB2311/T 065-20239(3)大豆食心虫:可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4)大豆蚜虫、红蜘蛛:预防可用噻虫嗪成分或高含量吡虫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当田间有蚜株率超过 50%、百株蚜量达 1500 头3000 头,且天敌数量较少或植株卷叶率超过 5%时,应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生物农药苦参碱、阿维菌素或化学药剂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等。在同时发生红蜘蛛的地块,以上药剂可与螺螨酯、哒螨灵、炔螨特混用。5.11收获5.11.1收获时期机械联合收割,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摇铃,籽粒含水量 15%16%时可进行收获。5.11.2收割质量割茬低,不留荚,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一般为 5 cm6 cm。收割损失率小于 1%,脱粒损失率小于 2%,破碎率小于 5%,泥花脸率小于 5%。脱粒后进行机械或人工清选,产品质量符合大豆收购质量标准三等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