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60.20CCS B 90DB2304鹤岗市地方标准DB 2304/T0702023大豆田间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2023-12-15 发布2024-04-01 实施鹤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2304/T 0702023I前 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鹤岗市农业农村局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鹤岗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姜维涛、代进、王野、林玉、李柔、刘悦、陈剑南、林占军、刘大鹏、李有志、陈志强。DB2304/T
2、 07020231大豆田间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大豆田间机械化生产的基本环节,包括机械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作业环节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鹤岗地区大豆田间机械化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2粮食作物种子第2部分:豆类NY/T 499旋耕机作业质量NY/T 741深松、耙茬机械作业质量NY/T 742铧式犁作业质量NY/T 738大豆联合收割机械作业质量NY/T 1143播种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NY
3、/T 3662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3机械耕整地3.1整地方式机械耕整地作业应根据土壤条件、农艺要求、种植模式等因素,选择作业方式。3.1.1翻地或深松整地没有深翻地或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每 3 年要深翻或深松一次。黑土层深的地块采用深翻的方式,深翻深度22 cm,黑土层浅的地块采用深松整地方式,深松深度32 cm。作业质量符合 NY/T 741、NY/T 742 要求。3.1.2耙茬整地有深翻或深松整地基础地块,可用圆盘耙进行粑茬整地,耙地深度 10 cm15 cm。作业质量符合NY/T 741 要求。3.1.3旋耕整地有深翻、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前茬大豆茬可直接用旋耕机旋耕整地,前茬玉
4、米茬需要用打茬机将玉米茬打碎后再旋耕,旋耕深度 8 cm12 cm。作业质量符合 NY/T 449 要求。DB2304/T 070202323.1.4起垄按农艺要求,秋起 130 cm 或 110 cm 大垄。垄长每 100 m 直线度偏差不大于 5 cm,垄距误差不大于2 cm。130 cm 大垄,台上宽 90 cm,台高 16 cm;110 cm 大垄,台上宽 70 cm,台高 18 cm。作业质量符合 NY/T 3662 要求。3.2整地时间以秋整地最佳,避免春整地。4播种4.1机械播种4.1.1常规(65cm)垄作用垄三专用播种机精量播种,65 cm 垄行距上播种 2 行,小行距 12
5、 cm18 cm,一次可完成开沟、精量播种、分层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4.1.2大垄窄行密植用大垄窄行专用播种机垄上精量播种,130 cm 大垄上播种 3 行,小行距 30 cm35 cm,130 cm 大垄上播种 4 行,小行距 20 cm22.5 cm;110 cm 大垄上播种 3 行,小行距 20 cm22 cm,一次可完成开沟、精量播种、分层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4.1.3平播窄行密植利用条播机播种,种植行距 15 cm30 cm 或小垄密专用播种机播种在 45 cm 行距间播种 2 行,行距 12 cm。4.1.4播种密度原则洼地宜稀,岗地宜密;肥地宜稀,薄地宜密;高杆品种宜
6、稀,矮秆品种宜密。4.2播种密度按照大豆品种特性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密度。4.3播种深度黑土地区为 4 cm5 cm,白浆土及盐碱地区为 3 cm4 cm。播种深度均以镇压后的覆土厚度计算。4.4播种质量要求播深一致,落种均匀无断条(20 cm 无籽为断条),垄上播种对准垄顶中心,播种行距偏差不超过1 cm,播种机往复行距偏差不超过5 cm。播种质量符合 NY/T 1143 要求。DB2304/T 070202335机械田间管理5.1中耕深松作业5.1.1 垄沟深松的时间在大豆拱土期开始分枝前结束。5.1.2 垄沟深松耕深应打破犁底层,一般应18 cm,耕深应一致,耕深误差1 cm,沟距误差1
7、 cm。5.1.3 分层深松,前铲耕深18 cm20 cm,后铲耕深25 cm30 cm。5.1.4 深松或中耕作业第一堑应与播种作业第一堑对准重合。5.1.5 正常工作速度以5 km/h为宜。5.1.6 地头起落犁应在行走中进行,按起落线起落。5.1.7 作业时采用梭形行走运行方法。5.2中耕培土作业5.2.1 根据土壤墒情、苗情及草情确定中耕培土次数,一般为2遍3遍。5.2.2 第一遍中耕可结合深松作业进行。5.2.3 第一遍中耕在小苗出苗后开始,不晚于第一片复叶展开。耕深15 cm,培土不超过子叶。5.2.4 第二遍中耕不晚于分枝期,耕深10 cm12 cm,培土不超过第一对真叶(草叶)
8、节,合理施肥。5.2.5 第三遍中耕在初花期前完成,耕深10 cm,培土不超过第一复叶节。5.2.6 不埋苗、不压苗、不伤苗。各遍中耕伤苗率均1%。5.2.7 各垄行距一致,不偏墒,不漏耕,行距误差1 cm。各铧耕深一致,误差2 cm。5.2.8 中耕作业第一堑应与播种作业第一堑对准。作业中要经常检查行距是否准确。中耕机组在地头回转时,应在地块外进行,必须在地块内回转时,工作部件应升起并呈运输状态。5.2.9 正常作业速度5 km/h。5.2.10 地头起落应在机组运行中进行。按起落线起落,保持地头整齐与不漏耕。5.3植保喷雾作业5.3.1 按农艺要求合理选用药剂,掌握最佳施药期,正确计算用药量和喷液量。5.3.2 喷洒均匀,雾化良好,不漏喷,相邻喷嘴重喷幅度8 mm。5.3.3 播种后出苗前3天4天进行封闭除草。66 机械收获6.1收获时期大豆处于黄熟期,豆叶全部脱落,大豆不倒伏,籽粒呈现本品种色泽,植株摆动豆粒有响声,籽粒含水率在 13%15%之间时进行收获。6.2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一般为 5 cm6 cm,不丢枝、不炸荚。6.3综合损失率3%,破碎率5%,泥花率5%,清洁率95%。作业质量符合 NY/T 738 要求。_